金融危机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着力点论文,金融危机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09)10-0036-03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被视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来最为严峻的危机。我国经济也深受其害。社会经济领域的危机势必传导到社会意识形态各层面,各种思潮会更加激烈地泛起和碰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把握金融危机带来的价值观的影响和变化?如何针对金融危机背景下出现的有利因素、不利因素来找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笔者认为,应当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厘清金融危机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直接需要,分析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对金融危机的显性意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一社会意志、融合社会观念、规划社会目标、增强发展信心、集中社会智慧的突出作用为着力点,引领社会思潮,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创新是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基本着力点
1.把握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坚定信仰,加强引导和渗透
当前的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以新自由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一系列经济理论、经济政策的负面作用,西方一些学者和媒体公开提出了对新自由主义的质疑。美国经济学家佩蕾斯认为,“目前美国的金融危机是自由市场意识形态的恶果”,“奥巴马所谓‘变革的时代已经到来’就是指政府干预、关注民生和国家保护主义上升这种制度大转型的到来”[1]。这恰好反映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生命力,突显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思想的必要性。这有利于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以活生生的现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引导和渗透,有利于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教育对资本主义本质缺乏认识的青年一代。
2.处理社会经济的主要矛盾和深层矛盾的新思考,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唯物辩证法教育
金融危机的演化,引发对美国模式的灵魂——新自由主义价值观的全面反思,这一方面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当代意义,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防止由于质疑自由主义而引发的对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怀疑。每一次经济领域的危机,势必引发认识上的分化,因此,存在观点的分歧很正常。但这种关头特别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要在路线问题上防止“左”或“右”的影响。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它对市场经济运作具有一定的解析功能,应当批判地借鉴和吸收,不能因新自由主义的失败片面地质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经济衰退仍未见底,解决改革开放30年来累积的一些深层矛盾显得极为迫切,这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考验和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智慧。党和政府以辩证法的智慧把握好与快、破与立、发展与稳定、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既有应对眼前经济下滑、失业加剧的短期措施,又有化解经济和社会深层矛盾的长远战略,这对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四项基本原则具有重要的意义。
3.在新形势下深化对以人为本、民生为上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民生为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通过民生问题的切实解决,使人们从思想上理解和认同党的主张,只有这样才能夯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者、继承者都高度重视民生,将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为人民谋利益的重要内容。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便提出未来社会的目标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以人为本、民生为上思想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从毛泽东确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到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无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民本思想和民生关怀。当前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影响、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着重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和规划,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有力的实践支撑。
二、共同理想是凝聚共识、拓展理想信念教育内涵的着力点
1.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提出挑战,凸显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共识的重要意义
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国的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处在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既是对整个世界经济的一次重大冲击,也是对各国社会制度、体制的一场严峻考验。作为一个集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于一体的共同理想和社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体现在价值取向上对资本主义的“扬弃”,更为重要的是在内涵和经济、社会制度方面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充分利用资本主义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逐步取得对资本主义的相对优势;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探索社会正义、追求社会和谐,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和完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的主导下,中国及时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方向,迅速出台了扩大国内需求的十项措施,果断推出了总额达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和地方配套措施,实施了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大战略部署,并初见成效。这表明,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我国应对各种突发性事件或重大危机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也使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灵活高效机制和优越性再一次得到了充分展示。社会主义中国向世界展示了避免危机与应对危机的能力和定力。
2共同理想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团结奋斗的目标和追求
应对危机的信心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建立在科学论证基础上,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实现其价值,在新的形势下显示了导向、凝聚作用。目标是人们行为的导向和最终目的,是人们预先规定的、合乎自己需要的“诱因”,是激励人们有形的、可以测量的成功标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规模与范围的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呈现出纷繁复杂、多样多变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统一目标,对各种价值取向进行了权衡和取舍:既坚持了社会公平正义理念和科学社会主义方向,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剔除了资本主义价值观的种种弊病,通过规划社会目标和战略步骤,整合社会价值、协调社会行为、集中社会智慧,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社会力量、实现财富的价值增值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描绘了一幅实现现代化的民主、富强、文明的社会发展蓝图和目标,同时又强调通过战略规划作为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以确保目标的方向性和可预见性。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包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共同富裕等内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为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三、挖掘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当代意义,是认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着力点
1.中华民族坚韧不拔、敢担责任、和谐共生的民族精神是克服困难、应对危机的精神支柱
民族精神是指世界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形成的,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生存、发展的独特方式,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在五千多年的中华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当今世界有两大趋势,一是全球化和全球意识;二是由全球化、全球意识引起的回应,即民族化和国家意识,与此相应的是各国打造文化软实力的两大趋势,即强化全球意识的一大趋势;强化民族意识、国家意识以灌输本民族的理念和本国家的理念的另一大趋势。
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和闪光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中国传统的“和”文化,特别是和为贵、和而不同、同舟共济等精神,已经熔铸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历来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并且“愿继续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参与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合作,支持国际金融组织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增加融资能力,加大对受这场金融危机影响的发展中国家的支持”[4]。中国政府是国际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为推动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抗危机做出了不懈努力。面对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中国始终以积极、负责任的态度与世界各国一道,妥善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努力在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中国政府在应对危机中负责任的表现与合作共赢的态度,为世界所瞩目,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影响力。
2.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危机中更能凸显其价值和创造力
时代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的。改革开放30年的社会主义实践,是一个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的过程。与时俱进、敢为人先,一向是中国科学发展的法宝。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严重冲击,更加需要发扬时代精神、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不能因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所谓“金融创新”引发次贷危机而对创新有所疑虑,遵循客观规律的创新永远是走出危机的必经途径。对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广东省,国家及时推出《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整个纲要贯穿一条主线——“科学发展,先试先行”,要体现创新的思维——以市场经济而非计划经济为导向和以区域经济而非行政区划定位的理念,以全新的利益观、发展观主导区域经济发展。这是中国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应对危机的一个例证。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自主创新包括科技创新、品牌创新、管理创新等许多方面,而其中又以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在波动中实现稳定增长的最有力杠杆。通过技术创新的活跃带来经济繁荣,也是美、日等国以往支撑经济复苏的重要经验。一些新兴产业在创新的推动下茁壮成长,还将成为支撑我国新一轮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3.反思危机中的文化、道德缺失,可以夯实克服危机的文化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最基础地位,是价值信仰、价值理想、价值观念的具体化,是与价值主体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价值意识和维护社会基本秩序的文化模式。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这场金融危机,除了新自由主义的市场规则失效、银行错误、监管失误等“硬”性原因外,还隐藏着奢侈、贪欲、欺诈、扩张等深刻的文化危机、道德缺失方面的“软”原因。
从人类经济史看,经济问题从来就和公平正义、社会道德与商业伦理有密切关系。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使美国金融机构与经济精英的贪婪、美国监管者疏于管理等种种道德缺失行为暴露无遗。从文化道德的角度看,这场危机背后隐藏着深刻的价值和信任危机,是长期以来在美国社会流行的“自我利益至上”、“美国利益至上”的价值观以及美国金融市场中的贪欲过度、道德缺失等行径造成的。美国金融机构及其操纵者利用各种复杂的金融工具,牟求金融机构乃至金融寡头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并把不断叠加的金融风险推给社会,最终引发了危机。我国在完善金融监管的过程中,必须把道德约束、行业文化建设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建立健全我国金融道德监管体系。要把过度投机等影响金融业健康发展、损害他人和公众利益的行为纳入道德约束的范畴。而这些都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题中之义。借鉴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就必须遏制奢靡之风,“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提倡节俭的优良传统生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