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略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于论文,思想品德论文,生活化论文,初中论文,教学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生活德育观也认为:生活资源与学生之间距离越近,越容易产生亲切感,运用生活资源恰当地进行教育,更容易内化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规范。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身边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际出发,开发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将学生、课堂、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当然,生活化教学策略,不仅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源于学生生活,更要高于生活。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艺术,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一、源于生活:丰富的社会生活是鲜活有效的课程资源
一些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或者离开社会生活实际高谈阔论,或者简单运用课本上远离本校学生实际的材料,使得学生上课没有兴趣,只是表面应付,既不能解决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疑惑,也缺乏情感上的认同,因而课堂显得非常沉闷。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精彩的教学资源。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我们每位思想品德教师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把生活作为本源”,就能走出单纯的知识灌输、乏味的道德说教的怪圈。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说:“生活的味道越浓,教育的意义就越大,坚持下去就会产生奇迹。”这种说法明确了教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现了回归生活的新课程理念。当《思想品德》新教材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以生活主题模块来构建后,教师就要懂得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适时构建贴近现实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的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只有让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学生才能够体验到海德格尔所描绘的“诗意人生”。
1.关注社会生活热点
现代中学生思想活跃,社会接触面广。作为思想品德教师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只是一味教“教材”。而是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把握时代脉搏,追踪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并把这些问题与课本上的知识加以联系,以弥补教材相对于形势发展滞后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与人为善”时,将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南京彭宇案”作为贯穿整堂课主线的一个教学资源,通过小组辩论、角色扮演,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深刻揭示了这种社会现象背后暴露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最后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懂得一个做人的道理:社会需要善良,做人要善良,尽管有时我们会被误会,但我们还要坚守善良。
思想品德教学源于现实世界,社会生活中到处都有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资源,我们要善于挖掘并利用。例如,我们可以把“5·12”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来的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作为“社会责任”“珍爱生命”等教学内容的鲜活材料,也可以让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进入课堂再次感动我们的学生。
2.走进学生生活实际
有人说,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从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区生活就是学生最熟悉的日常生活,思想品德课教学可以从这些活动中提取典型,作为实际教学中的素材。如每年春节后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爱心捐款就可融入“与人为善”“关爱社会”等内容的教学中;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纠纷与处理则可作为“文明交往”“平等待人”教学的生活化材料。
为了激起学生的共鸣,我们可以将学生的校园生活或家庭生活场景通过小品表演、角色扮演等形式搬进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巧设问题、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等,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如“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是九年级的重要教学内容,但如果纯粹靠教师分析或举例,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无味。考虑到温州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达的具体实际,很多学生的父母或亲戚中都有在非公有制企业工作的经历,于是我在上课时就对教材做了大胆剪裁,以“走入寻常百姓家”为主题,设计了一家三兄弟的角色:老大开了一家个体饮食店,老二在某私营企业集团担任部门主管,老三是中德合资企业的一名技术人员。通过学生惟妙惟肖的角色扮演,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而且学生通过角色体验,很快就能理解我国个体、私营、外资这三种经济形式的特点、作用及异同。由于这样的教学设计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因此让学生感觉真实可信,易于接受。
3.重视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思想品德课涉及大量的现实问题,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教学要回归生活,到活生生的社会中去寻找教育的源泉,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开展专题调查、参加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如我们在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就可以先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环境问题及人们对社会环境的认识和态度,也可以让学生走入社区,调查自己生活的小区有哪些卫生死角,并通过义务劳动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学生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能真实感受和体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当我们在课堂上再讲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进行环保教育时,学生的理解就会水到渠成。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亲身实践,知识才会变得丰满、深刻。
二、高于生活:教师的精心设计是提高课堂实效的保障
我们都知道,艺术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它也应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给思想品德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提出了挑战。要想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真正发挥这些生活资源的学科价值,教师就要认真观察、学会选择、精心提炼,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否则就会偏离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标,不能体现思想品德课的学科价值。
1.选择材料要适度
真实有效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适度选择并巧用学生的生活资源,关注生活资源运用的“天时地利人和”,不能不加选择、不加提炼地使用各种生活资源。当前国内外发生的引人注目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新闻很多,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感,但辨别是非能力不够。作为教师,要把握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准确定位教学起点,精心选择和提炼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时政热点或有价值的生活素材作为鲜活案例,选择可引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时政材料,并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和系统设计,才能提高生活资源的课堂使用价值。
在教学资源的选用上,教师要注意社会新闻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切忌牵强附会、生搬硬套,也不能舍近求远,忽视乡土材料的利用。在使用社会生活资源的时候,由于各学校、学生的生活背景等实际情况不同,教师还要分析本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因地制宜地挖掘符合学生身心成长特点的课程资源,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体验出发,探讨学生关注的话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此外我们还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求学生平时多关注社会时政和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学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2.教学设计要精心
以课堂为起点实施生活化的教学,要将激情、明理、导行各个环节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学生生活出发,回归生活,实践“生活”教学,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教学设计。教师要根据选取的材料特点和学生实际创设真实感人的教学情境,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问题,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注重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与教学目标相匹配,避免形式化;要重视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善于从情境冲突中发掘问题,引发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情感的渲染中有所触动,形成共鸣,引发思考;要注重启发引导,倡导无痕德育,让学生在活动中抒发真情实感,提升思想认识。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我的情绪我做主”时,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将自己一天的校园生活按比例画出一个“情绪蛋糕”,然后给“情绪蛋糕”上色,如心情好的可用明亮的颜色,心情不好的就用灰暗的颜色。由于这样的教学设计真实自然又有新意,学生们畅所欲言,尽情画出自己的情绪蛋糕,说出自己的情绪困扰,并在教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寻找调节情绪的方法,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3.教学方法要灵活
思想品德课不是纯粹的客观知识传输,而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它反映的是人们深层的内心世界。那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呢?笔者以为,正确的价值观只有在平等的、开放的和安全的气氛下才能逐渐让学生在知识和生活的体味中生成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原则和道德品质。因此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必须依据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把生活引进课堂,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善学乐学。如开展游戏活动、举行辩论赛、时政点评、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模拟法庭、实话实说等。这些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理解和体会教学内容中的道理,有助于将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还能让学生发挥潜能、发展个性、实现自我价值。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将课堂教学融入学生生活情境;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挖掘利用富有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生活素材进行教学;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使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社会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让思想品德课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