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指导的“三步”--青年数学教师备课指导的策略_数学论文

备课指导“三步曲”——数学青年教师备课指导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年教师论文,三步曲论文,策略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备课,是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书写教案的总称,是教师的一项“必修课”。如何指导青年教师“备好一节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几年的实践表明,让“备课指导”更具实效,可以分以下“三步”走:

◆第一步:备课前“三看”

【遭遇尴尬】老师,我一年级就知道了!

在去年的一次教研活动中,一位不满3年教龄的教师执教二年级《万以内数的认识》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10000有多大”,教师用课件展示10000个小立方体。从“一个小立方体到10个小立方体,再到100个小立方体、1000个小立方体”的演示过程中,有个学生脱口而出:一年级的时候我就看过这个了,太没意思了!

【反思】

的确,纵观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学习内容,它们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学生的学习是有系统的、循序渐进的。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会“瞻前顾后”,避免简单重复。因此,我们提出备课第一步就是需要“三看”。

一看:《数学课程标准》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明确数学学科的教学目的、教学原则和各年级的教学要求和任务,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数学教育的目标。

二看:数学通册教材

教材是课程标准规定下的课程内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转化的“文本”,它涵盖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习活动在心理上和实践中主动获取的学习内容。对数学教师而言,小学数学教材是最重要的数学课程资源,它是学生学习数学、教师教授数学的基本蓝本。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常常是“教一个年级、看一册教材”,而忽略了教材的整体性,上面这则教学案例就说明了系统把握教材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倡导每一位数学青年教师在教学之初,就将小学数学12册教材看一遍,了解体系、理清脉络,整体把握。

三看:相关教辅资料

教辅资料有3类。第一类是教学参考用书,它详细介绍了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等,读懂教参能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把握教学方向,准确定位。第二类是经典教案集,多看优秀的教学设计,能帮助教师开阔视野、提升层次。第三类是配套练习设计,这类书籍是集多位专家智慧、经验于一体的。多看这样的教辅材料,能让青年教师更有效地设计练习、高屋建瓴地进行备课。

“读懂教材”方能备课有效,实践证明:备课前看一看课标、读一读教材、翻一翻资料是读懂教材的有力保障。

◆第二步:备课时“三问”

一问: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课标》也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把学生早已经历过的或者是熟练掌握的内容淡化一下,把学生不具备的或欠缺的内容从教材中整理出来,让起点不同的学生都积极地加入到讨论研究中,也可以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到共同点和不同点,顺利迁移,解决新问题。

【课堂观察】一个胖子=一座泰山吗?

在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一课的导入部分,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课堂场景:

师:根据你现在的经验,你认为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生1:我想我们班最胖的“大胖子××”大概有1吨重吧!

(全班大笑)

生2:我估计一台电视机大约重1吨吧!

生3:电视机太轻,我估计一座泰山大约重1吨。

(全班发出惊叹:哇——噻——!)

生4:我想1头大象大概有1吨重吧!

……

【反思】

同样是估计“1吨”,有着天壤之别的“一个同学的体重”与“一座泰山的重量”竟被同时估为“1吨”,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对于“1吨”的认识几乎像是一张白纸。如果课堂上没有真切的自我体验,恐怕掌握的也仅仅是“1吨=1000千克”这样的进率罢了。因此,教学中检验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才能真正发现问题,找到教学的“症结”。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设计一节课除了关注知识的发生发展之外,我们更需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基础,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就像一位教育家所说:“把学生引向一个地方,首先得知道他们现在在哪里。”数学教学活动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正确地定位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迁移,这样才能突破教学重难点,真正实现知识的建构,这是有效设计的保证。

青年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更应充分思考——“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以全面掌握教材体系、把握学生的知识储备,了解学生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让教学设计有的放矢、真正有效。

二“问”:学生现在要学习什么?

美国当代著名教学目标研究专家马杰曾说过:“如果能够提供给学生优良的教学目标,学生经常自己就可以学得会。”这句略带“神话”色彩的话强调了教学目标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一般来说,教学目标具有以下三大作用:第一,导向作用;第二,激励作用;第三,评价作用。教学重点是核心“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该把握整体设计的思路,理清教学重点。

【课堂观察】“冰冷”的数学

某日听课,一位年轻的数学教师执教一年级的《比多少》。课始,教师呈现了书中的主题图,教学“同样多”。教师提问:“现在小猪要搬木头了,小朋友仔细看图,现在小猪能把木头搬完吗?小猪和木头是同样多吗?为什么?”问题一出,学生立刻举手。

生1:小猪能搬完的,小猪力气很大的,一头猪手里拿一根,肩上扛一根就行了!

生2:老师我有办法,每头小猪搬1根,大猪搬2根,不就可以了?

生3:老师,只要搬得最快的那头猪回来再搬一趟就可以了,没问题的。

生4:我有个好办法,去借辆手推车来就行了!

(全班哄堂大笑……)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热火朝天地讨论着“小猪能否搬完这4根木头”的问题,久久不肯平息。而这样的讨论却已渐渐地远离了我们的数学本质,与环节目标基本无关。

【反思】

这一课堂现象说明教师对于本节课“学生现在要学习什么”不够清晰、课堂引导不够及时,于是便出现了远离目标的课堂场景,让数学课堂没有了“数学味”。

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年轻教师往往会进入这样的误区:认为教学过程很重要,教学目标抄一下教参就可以了。因此,在指导备课的时候,我们的做法是既要说明怎么改,更要解释为什么要这样修改;既要定好整节课的教学目标,更要定好每个环节的目标,层层递进,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问:学生最感困惑的是什么?

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阻力往往会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困难与发展的障碍,教师如果能尽早发现、研究对策,对教学的帮助将会很大。因此,在备课时我们还需要提醒青年教师再问:学生可能会对哪些内容产生困惑?哪些内容应该确定为这节课教学的“难点”?

【课堂观察】“怎么会…?!”

问题出示(如图所示)。

师: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

生:5×25×12。

师:你怎么会这样做!?

生:老师,我错了。

师:好的,你告诉我正确的该怎么列式?

生:除法。

师:怎么会用除呢?

生:老师,我又错了。

师:那用什么方法做?

生:加法。

(师气愤、无奈、无措)

……

【反思】

这一场景出现在一位教龄不满3年的年轻教师的课堂上。为什么学生会频频出错?除了教师明显的暗示性语言让学生不敢真实地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之外,教师似乎更缺少对这一内容的理性分析——这道题对学生而言难在哪儿?如何筛选出问题所需要的条件应该成为解决这题的关键。以上面的教学片段为例,如果教师在学生回答完第一个问题之后,请这个学生解释算式每一步的意思或者请其他同学说说思路,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寻找条件,可能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问几个“学生最感困惑的问题是什么”,才能让设计“对症下药”并且“药到病除”。正如著名学者、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郑毓信先生所说的:“这事实上应被看成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即应当对各类数学题材作出深入分析,包括清楚界定各个相关‘教学难点’,并通过积极的教学实践与深入的理论研究逐步地去突破这些难点。”

教学的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学习,每节课都有新的收获。我们试图通过让年轻教师思考“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现在该学习什么”“学生最感困惑的是什么”这三问的方式,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从而更准备地定位、更有效地进行设计。

◆第三步:备课后“三思”

【炼课手记】不温不火的课堂教学故事!

今天很意外,捧着几乎和特级教师一模一样的教案,却上了一节不温不火的数学公开课——课堂上学生认真听讲,但并不那么积极;有人举手,但缺少创意;目标达成,但课堂却不见得精彩!百思不得其解时,一位听课教师的话发人深省——“今天你上课的时候太着急了,每提完一个问题,就立刻请学生回答,很多学生来不及思考,有的连我也没有反应过来,学生思考得不深,当然就不会有出彩的回答,也不可能会有积极的参与啦。很多环节,你稍作等待就会更精彩!”真是一语道破天机,难怪上不出“精彩”!

【反思】

这则炼课手记来自一位青年教师,真实而又耐人寻味。备课的最终目的是“上课”,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与检验,我们才能对“所备之课”作出合理的评价,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总结、勤于反思。因此,备课后我们倡导青年教师结合课堂“谨慎三思”:

一思:自己的失与得

中国古代早有“扪心自问”“人贵有自知之明”“吾日三省吾身”之说,指的就是“反思”之意。教学反思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总结课堂教学的“失与得”,多想一想这节课成在哪儿?败在哪儿?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可以怎么改?下次怎么上?等等一些问题,可以让青年教师学会在反思中分析问题、总结经验、修正设计,进一步提升教学设计能力。

二思:学生的错与对

戴维斯教授在对美国数学教育的现状和前景进行分析时,提出了15个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或解决的问题,第一条是“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妙语连珠”,也可能会有“错误百出”。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需要去思考几个为什么——学生为什么会错?为什么学生会这样想?……只有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后,教师才能有效地设计过程,积累教学经验。

三思:他人的建议与肯定

古人云:“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可见同心协力、集思广益的重要性。个体备课基础之上的集体备课能帮助我们共享资源;同样,独立反思之后的集思广益也能让我们共享智慧。备课或是上课后,认真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是“肯定”,深入反思,能让教师扬长避短、博采众家之长。

由此可见,备课之后及时“三思”是青年教师读懂课堂的有效方法之一。如果教师能结合“自己的反思、学生的反应、他人的反馈”再进行“二次备课”,一定更具实效!

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备课才会真正有效、课堂才能真正精彩!备课指导——让我们从“三步”开始!

标签:;  ;  

备课指导的“三步”--青年数学教师备课指导的策略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