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森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业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森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走向大森林、回归大自然”的森林旅游正在世界各地兴起,正日渐成为旅游业中的一种新时尚。因此研究森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
1 资源环境是森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森林旅游业是一项资源依赖型产业,森林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森林旅游资源是有限的,是稀缺的,同时也主要是不可再生的。在我国森林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如果过度甚至掠夺式的资源开发,必将威胁森林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多年来,人们一直片面地认为森林旅游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将森林旅游资源和森林资源无意中等同起来,忽略了森林旅游资源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所必须具备的旅游价值特征,即其所应当具有的原始性或自然状态。缺乏原始性的森林旅游资源是难以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森林旅游资源主要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如果我们对这种有限而稀缺的资源不加以保护,资源的枯竭将是一种必然。
为了提高森林旅游资源对发展森林旅游持续支持力,还应建立起新型的旅游产品成本核算体系,将森林旅游对资源的损耗和环境的污染纳入产品的成本之中,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资源无价,产品高价”的价格扭曲现象。
2 技术可行是森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技术系统作为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中介,它的介入对生态经济系统生产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在生态经济系统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并已成为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强化生态经济系统功能的重要手段。
生态经济系统的正常发展,不仅取决于技术进步的程度,更重要的还在于人们运用技术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方式。因此,在对森林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应尽可能选用高效、低耗、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技术,将旅游对资源的耗损减少到最低限度,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到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之内。
森林旅游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垃圾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和视觉污染几个方面。要减少或消除这些污染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就必须加强对技术系统的管理。要通过对森林旅游资源的调查,开展保护生态环境的研究,逐步建立起对资源和环境的监测体系。要加强对森林旅游区地貌的保护,对森林防火的管理和环境卫生的管理。要坚决调整燃料结构,禁止在旅游区内烧柴、烧煤,尽量使用太阳能、风能、电能等干净新能源,以减少污染源。
同时,还要利用资源补偿税、生态环境恢复费等经济手段,控制环境污染,建立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社会成本的资本化。
3 经济高效是森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生态经济学认为,经济系统在生态经济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这种地位是由于作为经济系统主体的人的经济的目的所决定的。因此,要实现森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保证资源和环境不致遭受破坏的前提下,追求经济系统的高效益。
森林旅游作为正在兴起的生态旅游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当今世人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浪潮的驱动下,正日渐成为旅游业的一种新时尚。旅游者通过森林旅游,能够实现其回归自然,满足精神和心理上的高层次需要。
我国的森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1982年建立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以来,目前全国已建立了各类森林公园700 多个,并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据统计,到1994年,全国森林公园已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亿多人次,旅游收入6亿多元,创汇1000多万美元,1995年又接待游客6000多万人次,当年旅游收入达5亿多元。 这足以显示我国森林旅游业发展的广阔市场和巨大潜力。
旅游需求有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两种形式。现实需求是支付能力和闲暇时间同时具备的一种旅游需求,而潜在需求则是有旅游动机、但支付能力和闲暇时间不同时具备的一种旅游需求。森林旅游业要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就既要研究人们现实的旅游需求,又要研究人们潜在的旅游需求,同时还要研究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使潜在旅游需求转化为现实旅游需求。
人们的旅游需求是应当有相应的旅游供给与之适应的。这种适应不但包括旅游供求关系在总量上的均衡,而且还包括旅游供求关系在各环节上的均衡。虽然完全意义上的供求均衡是不现实的,但努力维持旅游供求关系在结构上的一致性既是供求关系的内在要求,又是森林旅游业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前提。
针对我国当前森林旅游供求关系中出现的一些结构性矛盾,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加以调整。首先在旅游供给的类型上,应建立以观光性旅游供给为主,专项旅游和精神旅游为补充的多样化森林旅游供给体系,满足各类旅游不同的旅游需要;其次在旅游供给的方式上,应坚持团体旅游和散客旅游并举的原则,在巩固团体旅游的同时,积极改善条件,大力发展散客旅游;再次,在旅游供给的等级上,要根据我国游客消费的实际水平和大众化旅游的特点,形成以中低档旅游消费为主的供给体系。提高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的利用率,保证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受到中南林学院青年科学研究基金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