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产品结构与对外直接投资对日元国际化的影响——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产品结构论文,直接投资论文,模型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其货币日元的国际化进程在市场层面逐渐展开。1984年,日本大藏省发表《金融自由化与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首次正式提出“日元国际化”概念,在官方层面正式推进日元的国际化。然而在取得一定进展之后,自1990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日元国际化开始呈现停滞乃至倒退状态。与此同时,作为同处于东亚地区且同为“贸易国家”[1]的中国,随着自身经济实力的提高和外部金融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人民币的国际化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在此背景下,深入思考日元国际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考察影响与决定日元国际地位的各种因素及其效应,对于设计合理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寻找合适的人民币国际化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大量研究探讨了日元国际化的进展与困境的影响因素。陈虹(2004)[2]的研究主要强调日本国内金融体系的健全度和开放度不足、日元汇率的大幅波动以及日本脱离亚洲经贸网络对日元国际化的阻碍。李晓(2005)[3]则指出日本作为“贸易国家”的劣势、金融市场的内外分断与忽视区域合作的战略偏误是使其货币国际化陷入困境的关键因素。刘瑞(2012)[4]更加具体地分析了日元国际化进程停滞的原因:出口路径、定价方式、以美国为最终消费地的商品结构等因素导致日本出口贸易中日元计价比例较低;日本对外投资中无法摆脱对美元的依赖,从而单方面承担汇率风险;日本金融市场功能和国际金融中介功能不完善导致日元国际化的金融交易相对较弱等。同时,何帆(2010)[5]、徐奇渊(2010)[6]等着重考察和强调了贸易因素是日元国际化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姜默竹等(2013)[7]出日本对美国市场的依赖使其在对美货币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殷剑峰(2011)[8]则认为采用“贸易结算+离岸市场”而非“资本输出+跨国企业”的货币国际化模式在日元国际化的“失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述关于日元国际化停滞原因的诸多讨论,为本文的分析提供了借鉴和启发,然而其多为定性而非定量分析。近年来,丁一兵等(2013)[9]对日元国际地位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一系列实证考察,后者还开始分析各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不过其重点并非日本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和直接投资。而丁振辉等(2013)[10]虽然对日本对外贸易与直接投资进行了实证考察,但并未将其与日元国际化联系起来。考虑到日本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及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变动都具有鲜明的特色,而中国现阶段也处于贸易产品结构调整与对外直接投资起步的关键阶段,针对这两方面因素的作用(包括其空间溢出效应)的考察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将在回顾1990年代以来日元国际化的发展状况及理论讨论基础上,创新性地利用空间面板技术,通过空间杜宾模型的分析探讨日本对伙伴国(地区)的进出口产品结构与对外直接投资是否对伙伴国(东道国)日元使用情况存在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即影响邻近国家的日元使用情况,以期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借鉴。 二、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相关因素的可能影响 如前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日元的国际化进程实际上已在市场层面展开,但其推进速度相对缓慢,到1980年,日本进、出口贸易中日元计价比重分别只达到4%和31%。1984年日本大藏省的报告提出之后,日元国际地位曾一度快速提高,但到1990年代初期,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日元的国际地位又开始下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与1999年欧元诞生,促使日本政府重新重视日元国际化问题,并将战略重点由全球转向亚洲。然而进入21世纪,日元国际化进程并没有随着日元国际化战略重点的转移而取得明显进展,仍然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一)日元国际化进程停滞的表现 根据货币的基本职能,日元的国际化程度可以通过以下3种指标加以衡量:一是国际贸易中以日元作为计价货币的比重;二是在国际外汇交易中日元作为交易载体的比重;三是日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所占比重。下页图1分别给出了1990年代以来这几项指标的变化。 首先对于日元作为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由图1可见,在日本对外贸易中,日元始终未能成为主导性的计价货币,在出口贸易中,尽管本币计价份额略有起伏,但总体仍未达到1989年的水平;而在进口贸易中,日元计价比重不仅明显低于出口,而且近年来呈下降趋势。由于一国在推进货币国际化进程中,往往会首先在本国对外贸易结算中加强本币的使用,因此贸易结算功能,特别是本国对外贸易中的结算功能的增强,往往是货币国际化的第一步。但正如徐奇渊(2010)[6]曾指出的,与同期的其他关键货币国家相比,日元在贸易结算中发挥的作用始终相当疲弱。 从日元在全球外汇市场交易中的占比来看,自1990年代中期至今,日元在全球外汇市场交易和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不仅没有上升,相反却呈现下降趋势。具体而言,1989年日元在全球外汇市场交易中的占比曾达到13.5%,①与德国马克并列美元之后,位居全球第二位;到1995年也还有12.05%的水平,然而2007年该比重下降到8.6%,2013年尽管回升至11.5%,但仍未恢复到1990年代之前的水平。同时,2013年占比回升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了欧元在外汇交易中所占比重,具有一定的暂时性特征。因此从这一指标来看,日元的国际化同样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在国际储备货币占比方面,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1990年代初日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曾达8.7%,超过英镑占比的两倍,列全球第三位。然而从图1可见,这一比重自1990年代中期开始一路下滑,其在全球储备货币中的地位不断下降,不仅同美元的差距越来越大,甚至一度被英镑超越。 综上所述,尽管日元国际化在早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1990年代之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无论作为贸易结算货币、外汇交易载体货币,还是作为官方储备货币,日元的国际化进程均处于相对停滞乃至倒退状态。 (二)贸易产品结构与对外直接投资对日元国际化的影响 日元国际化进程的相对停滞,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货币国际化的影响与决定因素。从传统上认为决定一国货币国际化程度的基础性因素如经济规模和对外贸易规模等指标看,日元国际化的程度与这些基础性指标的表现显然是不对称的,这表明可能存在其他对日元国际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因素。这些其他因素既包括纯粹的金融因素,如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开放,也包括实体经济层面一些传统上考察不多的因素,如贸易产品结构和对外直接投资,而针对日本的个案,刘瑞(2012)[4]、何帆(2010)[5]、徐奇渊(2010)[6]等学者都强调了日本的贸易产品结构对日元国际化进程停滞的影响。 针对一国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对其货币国际化影响的分析,最著名的是“麦金农假说”(McKinnon,1979)。[11]他将贸易商品分成两类:一类是出口商议价能力强、具有价格支配能力的异质化商品,称为Ⅰ类贸易商品;另一类是单个厂商不具有价格支配能力的同质化商品,称为Ⅱ类贸易商品。根据这一假说,由于生产差异化产品、出口中间品所带来的价格支配能力,会使得生产者具有较强的谈判能力,随着交涉谈判能力的增强,出口国倾向于使用本币计价。相反,若本国进口商品中,同质性产品如原材料或大宗商品的比重越大,则进口商品越倾向于使用美元计价。Giovannini(1988)[12]过建立企业预期利润最大化模型,从理论上阐析了该假说的结论,认为企业出口商品的异质性越大,竞争力越强,则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越小,该产品出口选择本币计价的可能性越大。Goldberg和Tille(2008)[13]也从实证分析上,支持了这一判断,其认为,出口商品中同质商品所占的比重越大,以美元计价的比例会越高。从上述分析可知,一国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对其货币国际化的发展可能存在着重要影响。 除贸易因素外,近年来人们也开始关注对外直接投资在货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历史上,在英镑和美元国际化进程中,英美都出现了大规模的资本输出现象,由于其既有利于本币在境内外的循环流动,又有助于使境外居民接受本币,这对其货币国际化产生了积极作用。正是以此为据,殷剑峰[8]出了以“资本输出+跨国企业”模式替代“贸易结算+离岸市场”模式的主张,而资本输出与跨国企业相结合的重要形式就是对外直接投资,这也是资本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逊于美欧,但自1980年代以来,其对外直接投资变动十分明显,且其变动与日元国际化的不同阶段恰好对应,这就不能不使我们关注其与日元国际化之间的联系。因此,本文将利用日本的有关数据,通过空间面板杜宾模型,考察日本对外贸易产品结构与对外直接投资在日元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三、空间杜宾模型分析 (一)模型设定 在空间面板模型的不同形式中,空间杜宾模型(Spatial Durbin Model,SDM)由于可同时考虑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的空间溢出效应(Lesage和Pace,2009)[14],且其空间经济学含义更为明确,在研究领域被经常采用(张志强,2012)[15]。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此采用该计量模型,其形式如下: 上述模型可以进一步表述为: 其中,y表示日元相对国际地位的被解释变量,x为解释变量(包括出口品贸易结构、进口品贸易结构以及对外直接投资),为空间固定效应,为时间固定效应。 本文采用Hausman检验进行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模型的选择判断,由下页表1可见检验结果均拒绝原假设,因此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关于空间杜宾模型是否会退化为空间滞后模型(SAR)或空间误差修正模型(SEM),本文在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事后检验,同时结合LM和稳健LM检验的结果,最终选择空间杜宾模型中的空间固定效应模型作为本文的计量模型。 (二)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本文考察日本与30个伙伴国(地区)的贸易产品结构及其对其中24个国家(地区)的直接投资对日元国际地位的影响,样本期间为1998年至2010年。被解释变量日元在伙伴国(地区)的相对地位通过日元在伙伴国(地区)外汇市场的OTC日均交易量同美元日均交易量的比值反映,数据来自国际清算银行(BIS)的《Triennial Central Bank Survey》;解释变量中,出口贸易产品结构通过中间品出口/最终品出口来测度,进口贸易产品结构利用(初级品进口+最终品进口)/全部进口来测度,数据来自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RIETI-TID)数据库;日本对伙伴国(地区)直接投资数据来自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数据库。本文还以日本同伙伴国(地区)的双边汇率波动(ER_VOL)和伙伴国(地区)外汇市场规模(FE_SIZE)作为理论上可能影响日元在伙伴国(地区)使用情况和日元相对国际地位的控制变量。其中,名义汇率数据来自日本中央银行网站,经过HP滤波处理,取汇率波动成分作为控制变量;伙伴国(地区)外汇市场规模参考(丁一兵等,2013)[9]的处理,将BIS提供的各国外汇市场即期、远期和互换货币交易量分别赋值为1、2、3的权重参数,计算加权总额,将该值占各国GDP的比重定义为各伙伴国的外汇市场发达程度纳入分析。 (三)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 表1给出了双边贸易产品结构对日元国际化地位影响的空间面板数据回归结果。从结果可见,样本期间内,日本对伙伴国(地区)的出口品贸易结构对日元国际地位的提升存在显著为正的影响。这说明,相对于最终制成品的出口,日本对其他国家的中间品出口越多,即出口的差异化产品越多,在商品贸易结算方面越具有较强的定价权,就越能够增加日元在其他贸易伙伴国(地区)市场中的使用机会,进而逐步提高日元的国际地位。然而,现实中,由于以美国为最终品出口市场的东亚分工体系和“三角贸易”的存在,日本生产的中间品大部分出口到东亚地区(参见图2)。一方面,日本中间品出口的这一集中化的地域结构特征意味着出口差异化产品对日元国际地位提高的促进作用存在较大的地域局限性;另一方面,东亚分工体系的外向性特征即能源、原材料进口来源地与最终品出口目的地都在区域之外这一特征,又削弱了日元在东亚范围之内作为结算货币的使用。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日本对伙伴国(地区)的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负向溢出效应,即随着日本对某一伙伴国(地区)出口的中间品相对比重的增加,会减少其他国家(地区)使用日元的相对比重,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也同日本中间品的主要出口对象为东亚其他发展中经济体有关。这些经济体在进口由日本生产的中间品进而加工、组装出成品方面存在很大程度的可替代性和竞争性。因此,在日本生产能力既定情况下,对一国中间品出口比重的提升,会使得其他国家中间品进口相对减少,在差异性产品出口由生产国定价的情况下,会减少日元在其他国家的使用。 在进口贸易产品结构方面,初级产品和最终产品进口比重的增加,会减少日元在贸易结算中的使用,该结果与“麦金农假说”的结论一致。由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及其巨大的进口需求,初级产品和最终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通常以美元计价。而日本进口商品的半数以上是初级产品和原材料,在这些产品以美元计价的情况下,日元在进口贸易中的使用空间必然被压缩,因此也就不难理解日本进口贸易中以本币计价份额明显小于出口这一现象。可以说,日元作为贸易结算货币,其国际地位难以提升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本当前的进口贸易产品结构。而显著为正的进口品贸易结构的空间溢出效应很大程度上也源自日本进口伙伴国(地区)间的可替代性和竞争性,即日本选择从一国进口初级产品或最终品,则从其他国家进口该种产品的比重会下降,日本同其他国家使用美元进行交易的比重会下降,因此在使用日元交易数目一定的情况下,日元相对于美元的比重便会上升。该结果与徐奇渊(2010)[6]等人的分析观点类似,即由于日本进口贸易中初级品(包括国际大宗商品)和最终品的比重较高,因此日元在进口贸易中的使用空间被压缩,而这也是导致日元作为计价货币在贸易结算上国际化地位无法得到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对外直接投资对日元国际地位的影响看,首先,其直接效应在统计意义上不显著。这主要是由于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大部分分布在发达国家,后者在对外交易中使用日元替代本币或美元的动机并不强,而日本针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又以制造业投资为主,后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作为日本企业的“迂回出口平台”存在,换言之,其产品可能仍然是面向美国等地市场。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削弱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东道国接受和使用投资国货币的直接作用。但另一方面,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日元在东道国周边地区使用存在着显著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这意味着通过日本企业在东道国及其相邻地区的活动增加,尽管在最终交易环节可能仍然需要使用其他货币,但在日本企业与相邻国家的交易中,特别是在相邻国家的日本企业相互交易中,都有可能使用和交易日元,同时相邻国家日本企业活动的增加,也存在促进这些国家与日本企业有联系的交易者接受日元的其他可能性。 在控制变量方面,总体来说,日本同伙伴国(地区)双边名义汇率的波动和伙伴国(地区)外汇市场规模对日元的使用带来负向影响。一方面,根据传统理论,日元同伙伴国(地区)名义汇率的波动,会提高日元的汇兑成本、加大持有日元的风险,特别是在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经济增长趋缓的宏观背景下,伙伴国(地区)更倾向于持有币值稳定国家的货币,而减少对日元的持有比重。另一方面,伙伴国(地区)外汇市场规模越大,说明其金融市场越发达,这些国家在外汇使用过程中,出于金融动机进行外汇交易的可能性越大,而日本作为一个金融发展相对滞后的国家,其货币日元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显然与美元等“金融国家”货币有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在伙伴国(地区)金融交易中所占比重会较小。 综上所述,本文实证结果表明,一国差异化产品出口的比重越大,越有利于该国的货币国际化地位的提高,然而由于以美国为最终出口品市场的东亚区域内部垂直分工体系的存在,日本出口差异化产品在日元国际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相对于日本以中间品为主的出口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的正向作用,日本以大宗商品和初级品为主要进口对象的进口贸易产品结构对日元的国际化产生了负面作用。同时,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由于其性质和地域分布特征,导致其并未发挥直接促进东道国对日元使用的作用,但由于其促进了日本企业在海外的活动,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会对日元的国际化产生显著积极的空间溢出效应。 四、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借鉴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7月,中国正式启动了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工作,标志着中国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上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2011年8月,跨境贸易结算的境内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至全国。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币的国际接受程度也逐步上升。根据2013年国际清算银行的全球央行调查报告可知,当前人民币已成为全球贸易金融交易中十大经常使用的货币之一。同时也需要注意,尽管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是相比于其他国际货币的市场份额,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程度明显较低。[16]总体而言,人民币仍然处于国际化的起步阶段。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前文就日本对外贸易产品结构与对外直接投资对其货币国际化影响的考察可以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提供以下的借鉴。 第一,在出口产品结构上,应该大力推进创新驱动的差异化产品生产,积极生产可替代程度低、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从而提高本国出口商在贸易结算的计价货币选择上的议价能力。从企业角度讲,应该通过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企业,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推动出口产品结构转型,为有效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提供良好的微观基础。 第二,在进口贸易产品结构方面。由本文分析可知,日本由于自身地域狭小、资源匮乏,而导致其大量进口初级产品和大宗商品,这些商品大多以美元计价,因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日元在进口贸易中的计价结算。在中国的进口品贸易中,国际大宗商品的占比同样很高,在40%水平上下波动。借鉴日元国际化的教训,我们应该一方面通过健全清算系统、制定完备的市场规则、促进进口来源多元化等途径积极推动大宗商品以人民币计价;更重要的是,充分提高我国的资源开发和探测技术,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和能力,有效利用我国自身的自然资源,减少对国际大宗商品进口的依赖,以更好地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第三,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不仅应当继续加快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而且需要考虑这一进程与人民币国际化的联系。应当注意的是,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不宜像日本那样以建设“迂回出口平台”或获取发达国家固定资产为目的,而应在更大程度上服务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争取更高地位的目标,这样不仅有利于对外投资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利于中国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而且也有助于促进东道国对人民币的接受和使用,使对外直接投资在发挥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积极空间溢出效应的同时,也能够产生积极的直接效应。 第四,尽管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日本政府将日元国际化战略重点转移至亚洲地区,然而在其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前20年时间里(至泡沫经济崩溃之前),其以“日元对世界”为出发点,极可能使日元国际化错过了推行“从区域化到全面国际化、从亚洲到世界”这一路径的历史最佳时机。相比而言,中国在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以周边到区域再到全球的路径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显然更具有可行性,但在这一进程中必须要重视贸易联系和直接投资对货币国际化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 ①数据来自BIS的《Triennial Central Bank Survey》,经过换算得到。标签:对外直接投资论文; 产品结构论文; 货币国际化论文; 日元对人民币论文; 美元对日元论文;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 日本中国论文; 货币职能论文; 日本货币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实证分析论文; 日元论文; 外汇市场论文; 商品货币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外汇论文; 企业空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