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及其在西藏旅游业发展中的保护_布达拉宫论文

西藏旅游开发中的民族文化及其保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藏论文,民族文化论文,旅游开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西藏旅游开发的强劲势头

独特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神秘古老的藏民族文化风情等特质旅游资源以及全球旅游业大发展的趋势、国家对西藏的大力支持等因素,使得西藏的旅游业有了快速的发展。第一阶段,从1980年到1990年,这一阶段的旅游业,以国际旅游客源为主,国内旅游人数很少,还仅仅是接待事业型;第二阶段,1991年到2006年,这一阶段国内游客迅速增长。据统计1992年西藏接待的国内游客为1061人,1996年为25万人、1999年为34万人、2000年为42.6万人、2001年为55.9万人、2002年为58.27万人、2004年为112.73万人。从2000-2005年间,进藏游客平均增长率均大于25%。[1]第三阶段,2006年7月1日以后,由于青藏铁路贯通将促使来藏游客规模发生巨大变化。据统计,2000-2005年间,进藏游客平均增长率均大于25%,假设2006年-2010年游客增长率只按30%计算,则2010年进藏游客将达到528万人。而实际西藏在2006年,西藏观光旅游人数达到251万,增长39.5%,旅游收入达27.7亿元,增长了42.3%。[2]

大量游客进入西藏,给西藏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入。根据统计资料计算,西藏“九五”期间,海内外游客人均给西藏带来的直接收入约为1100元。以此为基础,则2010年到西藏旅游的海内外游客人数有望达到528.24万人,西藏因旅游提供的直接收入可达58.11亿元。[3]众多的游客和巨大的经济收入,都表明了西藏旅游业强劲的发展势头。

二、西藏旅游业开发中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必要性

1、藏民族传统文化在西藏旅游开发中的地位

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中,民族文化的作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国家旅游局近几年的调查,国外旅游者对我国社会民俗风情的兴趣远高于对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的兴趣。据对美、日、法、英、德五国游客访华动机综合调查资料看:第一是了解民众生活(占100%),第二是了解历史文化(占80%),第三位是游览风光(占40%)和品尝佳肴(占40%)。[4](P22)

就西藏地区而言,藏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搜狐网曾经评出的西藏十个关键词是:珠穆朗玛峰、布达拉宫、拉萨、雪莲、神秘、佛教、圣洁、喜马拉雅山、藏药、雅鲁藏布江;《西藏旅游》杂志推选的西藏十个代表符号是:珠穆朗玛峰、布达拉宫、拉萨、六字真言、辩经、太阳、苏罗玛宝、藏刀、英雄结、神鹰;[5]从搜狐网评出的有关西藏的十个关键词来看,人们喜爱西藏的理由主要集中在西藏民族文化方面,与此有关的词有6个,占到60%,另外的40%主要集中在西藏的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中,从《西藏旅游》所推出的十个代表符号来看,有关西藏文化旅游资源的符号有7个,占到70%,而以自然旅游资源为特征的符号为3个,占到30%。由此不难看出,不论从游客还是西藏当地的旅游机构的准备方面,西藏旅游资源中最具吸引力的还是西藏独特的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因此,在旅游业的开发过程中保护藏民族的文化旅游资源对保证西藏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2004年,西藏举行的中国百姓生活游——西藏圣地游活动中,在安排的23项旅游活动中,几乎都是有关西藏民族、宗教、节庆等文化旅游的活动内容,分布的地域遍布全藏各地,时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西藏气候最好的黄金时间。其活动的时间、地域、内容见下表。

2、西藏旅游开发的基础——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据研究,西藏自治区旅游资源可以划分为以下5个大的旅游区[6]

(1)以拉萨为中心的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区

这一旅游区包括拉萨地区、山南地区和日喀则地区的中部,旅游资源以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为中心,兼有湖泊、山峰、温泉等自然景观。本旅游区的景点主要是藏传佛教文化及传承藏传佛教文化的寺庙,其中有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布达拉宫、大昭寺;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昌珠寺、扎什伦布寺等;有小昭寺、楚布寺、雍布拉康、桑耶寺、南木林寺、白居寺等佛教寺院;在本旅游区内还有吐蕃时期藏王的墓葬群——藏王墓、西藏现存一座规模较大保存较好,文物及实物较丰富的封建农奴制庄园——帕拉庄园等。在本旅游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也较为丰富,有气候湿润、森林茂密、野生动物种类繁多的亚东口岸,有中国最大的热水湖羊八井、有被称为“圣湖”的羊卓雍错和纳木错,有西藏唯一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雅砻河风景名胜区。本旅游区以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为中心向其周边地区辐射,贡嘎机场、青藏铁路以及新藏、川藏、青藏、滇藏公路等空中及陆上运输都在本旅游区内通过,交通条件方便,海拔相对较低,高原反应不是很强烈,是游客最集中的旅游区。

(2)以珠穆朗玛峰为中心的登山探险旅游区

本旅游区位于日喀则地区的西部,以攀登探险珠穆朗玛峰及其周围的山峰为中心,包括以生态系统及珍稀动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昂仁塔格架地热间歇喷泉群自然保护区两个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同时在本旅游区还有具有“第二敦煌”美称的藏传佛教寺院萨迦寺。本旅游区有樟木口岸通往南亚,交通方便,海拔较低。

(3)以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主导景观的藏东旅游区

本旅游区位于西藏东部的林芝和昌都地区,以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主导景观,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典型的堰塞湖景观——然乌湖、易贡湖和八松错、西藏唯一的国家地质公园——易贡藏布国家地质公园、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卡若文化遗址,昌都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强巴林寺以及类乌齐寺和噶玛寺等自然和人文景观。本旅游区海拔较低、动植物种类繁多、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旅游资源极具特色,有邦达机场,川藏、康藏公路经过本旅游区,交通条件较为方便。

(4)以神山圣湖为中心的藏西旅游区

本旅游区位于阿里地区,主要旅游景点包括被称为“神山圣湖”的冈底斯山脉主峰冈仁波齐峰和玛旁雍错,规模宏伟的古格王国遗址、流水侵蚀形成的比较特殊的次生构造地貌札达土林。本旅游区有新藏公路通过,交通较为方便,但本旅游区海拔高,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高原反应剧烈。

(5)以野生动物和草原风光为主的藏北生态旅游区

本旅游区位于那曲地区,其中的主要景点是藏北羌塘自然保护区内高寒荒漠草原、丰富野生动物以及保护区内独特而脆弱的生态系统,还有喷气孔、沸泥泉、热水河和热水湖等寒冷地带的地热景观。本旅游区有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通过,交通较为方便,但由于海拔高,植被和人烟稀少,高原反应非常剧烈。

从以上西藏旅游资源的划分来看,5个旅游区中,其中的以神山圣湖为中心的藏西旅游区、以野生动物和草原风光为主的藏北生态旅游区,这两个旅游区是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但是这两个旅游区的海拔较高,有较为强烈的高原反应,是一般旅游

者难以进入的旅游区。因此,这两个旅游区在西藏游客的分担方面不占重要地位。以珠穆朗玛峰为中心的登山探险旅游区、以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主导景观的藏东旅游区,这两个旅游区主要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虽然也有像萨迦寺、卡若遗址、强巴林寺等文化旅游景点,但在整个旅游区中明显的居于次要地位,而且这两个旅游区距离西藏的中心城市拉萨都比较遥远,旅游费用和花费的时间相对较大,因此这两个旅游区在西藏旅游开发中所分担的游客数量相对较少。以拉萨为中心的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区,包括拉萨地区、山南地区和日喀则地区的中部,位于整个西藏的中心地区,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而且海拔较低,交通便利,是西藏旅游开发中游客最为集中的旅游区。虽然在这一旅游区中有湖泊、山峰、温泉等自然景观,但就总体而言,旅游资源还是以藏传佛教文化、藏民族民俗文化历史遗迹为主。从以上西藏的5大旅游区来看,游客最为集中的拉萨地区,其旅游资源是以藏传佛教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作为主要的吸引力,由此可见,藏民族的民族文化在西藏旅游资源中的重要地位。

3、旅游开发给西藏民族文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1)藏民族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改变

随着西藏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青藏铁路的开通,大量的游客涌入西藏,而这些游客所带来的强势文化使藏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商品经济的思想在藏民族中有了很大的发展。八廓街是拉萨最繁华的街区。作为延续了数百年的民族手工艺品集市,做工精致的老式首饰,鲜艳明丽的唐卡,充满神秘色彩的宗教器具,沾满油污的藏刀和木碗以及各种稀奇古怪的民间小玩意儿在这里都能够找到。货物有来自从印度、尼泊尔、缅甸等国的,也有从内地运来的,当然更多的是来自广大藏区的土特产。据了解,在西藏和平解放初期,八廓街只有小商品经营者100户左右,到现在已经发展到近2000家,上市的各种商品有近万种,每天的成交额多达数十万元。不少国外商人也到此经商,其中,仅尼泊尔客商及归国藏胞就有150多人。每天这里的客流量超过5万人。[7]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藏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受到震荡,古朴的民风在悄然改变,唯利是图的思想在一些人群中逐渐膨胀,坑害旅游者的事件有所发生,使得西藏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开始受到影响。随着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外来游客带来的文化中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也乘虚而入,传统民族文化道德的约束力在逐渐减弱。

(2)藏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出现变异

传统的民间习俗、庆典活动是藏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体现了藏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理解、感悟,是藏民族思维、民族精神的外化,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按照固有的程式和内容举行的。随着旅游业的开发,旅游地为吸引游客,最大限度的迎合消费者的需要,为了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将藏民族风俗、节庆、仪式等进行商品化包装后展现给游客,这些活动变成了纯粹表演,时间、地点也随意改动,内容和形式因迎合游客的兴趣而逐渐世俗化。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最有吸引力的部分会处于衰退变迁的困境,失去了传统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藏传佛教寺庙的建筑、艺术、宗教文化等在西藏旅游资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宗教祭祀的世俗化、商业化开发,就会打破原有宗教应有的神秘、肃穆、宁静的气氛。

在一些旅游景点上售出的民族手工艺品,其生产的原料、工艺、风格与民族传统有着很大差别,甚至有些民族手工艺品根本就不是当地民族所生产的产品。藏饰品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独特材料和风格以及完全手工制作,在旅游市面上出现的藏饰品,有些是机器生产和工业化生产的产品。但这种机器化生产的产品,使蕴含在藏饰上面的藏民族文化的底蕴、独特的材料与风格等迷人品质荡然无存,而且藏饰品是一种具有很强文化符号作用的产品,藏饰品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藏族神秘文化的外在表现,民族旅游产品的经营者对藏民族的独特文化缺乏了解,对所经营的旅游产品缺乏理解,使得旅游者在购买藏饰品时缺乏引导和正确的解读。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导致藏饰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减弱的因素。[8]

由此可见,由旅游需求所主导的民族传统文化已经被浓厚的商品化气息所包围,其精神内核就会出现变异。

(3)藏民族传统文化的个性被外来文化逐渐消解

外来的旅游者带来的异族文化和西藏当地居民之间的传统文化在西藏相遇,不可避免地产生文化渗透活动。在互动过程中,由于双方的价值观、社会观、道德观、宗教观和政治观等经过无形的传播和渗透,会发生激烈撞击。在这一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游客在西藏所释放的文化辐射力是巨大而持久的,而藏民族的传统文化对游客的影响力是微弱的,在这一互动过程中,藏民族原有的文化传统会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譬如许多藏族民居中豪华的现代化装修等都说明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和藏族社会的发展,藏民族原有的藏民族文化的个性被抹杀逐渐消解。不仅是西藏社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许多地方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刘振礼先生以河北野三坡为例,探讨过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影响。结果显示,旅游开发之后同旅游开发之前相比,当地居民的经济意识大大加强;审美倾向发生巨变;相邻关系开始疏远;无偿支持变为有偿买卖;婚姻稳定的程度发生变化。[9]

三、在西藏旅游开发中实现藏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从西藏旅游开发来看,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西藏旅游区划来看,开发条件最好、游客最为集中的旅游区也是以藏民族文化作为主要的旅游资源;而且,在西藏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藏民族文化由于旅游开发,出现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到西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政府已经为西藏的一些文物古迹进行大规模的维修。譬如年久失修的布达拉宫土木结构虫蛀腐朽严重,有的甚至断裂拔榫;部分柱子与地垄基础错位,起不到承重的作用;部分墙体酥碱开裂,地面下沉,险象环生。面对如此重要的藏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所存在的问题,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花费巨资对布达拉宫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维修。第一次从1989年10月到1994年8月,历时5年,共耗资计5300万元人民币,投入60多万个工日,完成111个项目,维修总面积达3.39万多平方米,主要涉及布达拉宫红宫7层、白宫以及附属建筑等。2002年6月,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藏最大的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正式开工,该工程总投资3.3亿多元,其中布达拉宫所涉维修金额就达1.7亿元。[10]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如何对民族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许多学者近年来提出了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模式,其中主要的有:生态博物馆模式、民族生态旅游村模式、文化保护区模式等不同的模式,其目的就是试图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过程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些模式的提出从不同的侧面给民族文化的保护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杨振之先生借用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马康纳的“前台”、“后台”理论,提出了“前台、帷幕、后台”的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这一模式的提出,对于西藏旅游业开发和民族文化的保护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第一,近年来,西藏旅游的快速发展,特别是2006年青藏铁路开通以来,西藏与内地的交通状况有了巨大的改变,因此,原来对西藏及藏民族神秘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游客终于有了圆梦的机会,导致西藏游客大幅攀升,西藏游的快速升温,对西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同时由于游客的急剧增加,对西藏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压力,对藏民族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在这种背景下,为了保护藏民族文化,采取民族生态旅游村的模式中的“局部开发”和“小规模开发”的局限性显然不能满足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要求,也无法解决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根本矛盾问题。

第二,藏民族文化的保护对西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是未来西藏旅游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前台、帷幕、后台”的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模式,对解决西藏旅游业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保护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前台是旅游目的地通过民族文化展示、表演,让游客了解民族文化,参与到文化互动中去,对民族文化进行体验。但这些展示、表演、体验实际上是民族文化的快餐化,是民族文化的舞台表演而非民族的真实生活。只有这种民族文化的快餐化,才能使得游客在进入西藏以后,随时随地领略藏民族的文化生活,也只有这种方式才能较大规模的接待大量涌入西藏的游客,满足其旅游需求,更好更快的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西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是,如果这样毫无限制的接待大量的游客,藏民族文化由于旅游的需要,真实的民族文化就会失去存在的空间,从而破坏来西藏旅游的游客重要的旅游动机——藏民族文化的神秘性。因此,为了满足一方面要大力开发西藏旅游资源,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保护藏民族文化的原生态不受或少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需要,有必要将藏民族文化根据其功能的差异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在旅游发展中,主要接待外来游客,负责舞台化的展示民族文化的区域被称为前台,与此相对应的藏民族文化的原生态保留区就被称为后台,在后台为了保证民族文化原生态延续,不允许游客的随意进入和参与,保证民族文化的神秘性和民族文化按照其原有文化的发展轨迹延续。

如何实现前台与后台的分离?就要在两者之间设立一个“缓冲区”,它是前台的文化商业空间与后台的文化原生空间的过渡性空间,其功能类似于舞台上的帷幕。在这一过渡区里,民族文化的商业化逐渐减弱,文化的真实性与原生性逐渐增强,阻止过度的商业化影响后台的民族文化的原生地,让后台的原汁原味的文化得以留存和保护。

后台是文化的保护性空间。保留传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习俗,也就是要求它保持民族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原生环境,从而使得藏民族传统文化能够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得以延续,保持它原有的神秘性和吸引力。

由于在不同的区域采取了不同的功能分区,前台区在旅游开发中获取巨大的经济收益,但是使得民族传统文化的原生性受到破坏,后台区由于保持其原有的民族文化的生态,基本不参加旅游文化的开发,因此很难直接从旅游开发中获取经济收益,但后台又是民族文化的保留地。保留地居民也需要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条件。这种矛盾可以通过后台为前台的旅游企业提供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培训与民族文化的表演人员的生活体验等方式来取得经济收益,另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前台、帷幕、后台的统一的政府管理,通过前台的“收入”来补偿后台因丧失部分发展机遇而付出的代价,进行利益再分配。因此,前台、帷幕、后台模式在实践中具有可行性。

就西藏民族地区而言,前台、帷幕、后台模式在西藏旅游业发展中具有可行性。如上所述,西藏旅游业的开发已经使得藏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破坏,直接影响到西藏旅游业的后续发展,引进

新的民族旅游文化开发理论,非常具有必要性。第二,前台、帷幕、后台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问题,既满足了藏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又使得民族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民族文化得以延续,保证了西藏旅游业后续发展的吸引力。第三,西藏地广人稀,各地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为前台、帷幕、后台模式的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靠近拉萨、日喀则、泽当等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地区,可以当作前台。由于交通条件便利、食宿等基础设施齐全、等级较高的景点多等因素的影响,一直是进藏游客最为集中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由于游客的聚积,适宜在这一区域组织舞台化的民族文化的演示与游客的体验,满足众多游客欣赏与体验藏民族文化的心愿,促进旅游中心地区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西藏远离中心城市的边远地区可以作为后台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滞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小,基本上还保留着藏民族传统文化的原生态,很多原汁原味的藏民族文化在这些地区仍然延续,而且这些地区的旅游开发由于距离中心城市遥远、旅游开发成本较高,最适合作为藏民族文化的保留地。这些边远地区,由于距离远离旅游的前台,加之民族语言的隔离,使得一般的旅游者进入后台的机会大为减少,这一条件使后台的藏民族文化保留地能够较好的得到保护。只要在前台和后台之间设立一个缓冲区,让特别想进入藏民族文化保留地真实体验藏民族文化的少量游客,在缓冲区里实现这一愿望,同时在这里也是后台藏民族文化保留地的屏障,防止旅游开发进入后台,保证藏民族传统文化的原生态。

前台、帷幕、后台模式除了可以在西藏较大的地域内,划分出前台——旅游开发区、后台——藏民族文化保留地、帷幕——旅游开发区与藏民族文化保留地之间的屏障,以此种方式解决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较小的区域内,前台、帷幕、后台模式也对解决游客众多和旅游景点的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有着借鉴意义。

青藏铁路开通后,西藏在迎来旅游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客流、生态环境和旅游景区环境容量的压力。著名的西藏的标志性建筑布达拉宫所面临的问题就足以说明西藏旅游景点的保护迫在眉睫。

布达拉宫,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整个建筑依山而筑,宫宇叠砌,巍峨耸峙,气势磅礴,体现了藏族传统的石木结构碉楼形式和汉族传统的梁架、金顶、藻井的特点,在空间组合上,院落重叠,回廊曲槛,主次分明,上下错落,前后参差,形成较多空间层次,在视觉上加强了高耸向上的感觉,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古代宫堡式建筑群,是藏族古代建筑艺术成就的一座丰碑,是西藏的标志性建筑,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正因为布达拉宫对于游客来讲所具有的神秘性和其作为西藏的标志性建筑,使其成为进藏游客必须游览的景点,而且布达拉宫在藏民族心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信仰作用,每天前往布达拉宫上香朝圣的佛教信徒络绎不绝。因此,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长期面临着人满为患的窘境,为了更好地保护布达拉宫这一世界级的人类文化遗产,每天的游览人数限制为2300人,远远无法满足每天进藏4000-6000名游客游览布达拉宫的需求。面对这样的景点承载力问题,仅用限制游客数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冲突。

如果用前台、帷幕、后台模式来思考布达拉宫的开发与保护问题,就可从根本上解开这一问题的症结。首先以布达拉宫周围包括布达拉宫的南北广场作为展示藏民族文化的舞台,在布达拉宫建筑内的局部殿堂设立游览区,满足游客的需要,但对布达拉宫内和密宗有关的宗教殿堂以及具有重要历史与文化价值且易受到损毁的殿堂等,则作为游览民族文化的后台加以保护,限制游客的进入。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是可以减少游客在布达拉宫内的逗留时间,不但保护了重要的文化遗产,同时还能增加进入布达拉宫游客的数量,解决了部分游客到达西藏因无法游览布达拉宫而滞留的问题;二是把一些具有宗教意义的活动对一般游客加以限制,保持宗教活动的严肃性,缓解由于游客增加而对某些宗教活动造成干扰的矛盾。

标签:;  ;  ;  ;  ;  

民族文化及其在西藏旅游业发展中的保护_布达拉宫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