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县特殊教育学校 渠县 635200)
小学数学是一门抽象性、概括性很强的科学。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和形象化。而现代信息技能的生长对数学教学的目的、内容以及学与教的要领孕育发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优化课堂结构等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特殊学校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特殊生实际在在教学过程中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使原本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特殊学校数学教学生活化进行了一些探究,浅述如下。
一、导入部分:运用多媒体,创设生活化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运用多媒体创设生活化情景,激发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条件。而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如,在教学“时分的相识”时,我这样设计:
问:谁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
上次兔子输了,不服气,说上次是自己大意才输的,要再比一次,现在请你们当裁判。(屏幕演示画面:龟兔沿圆周同时从一点出发赛跑,圆周上等距离散布12棵树。)
比赛结果:兔子跑了一圈,乌龟跑了一格。(学生欢呼:兔子赢了。)
问:数一数,兔子跑了几格,乌龟跑了几格?
再问:大家想想这是生活中的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钟表。
问:那么我们来看一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和童话故事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我引导着,使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真正做到了“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上,巧妙、富有吸引力的导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这样也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
二、新授部分:运用多媒体,创设生活化学习空间,引领新知学习
我们现实的生活中许多现象都包含着数学知识,我们运用多媒体可以适当对课堂空间进行延展,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空间,更加有得于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引领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我们当教师的往往不注意对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给予应有的关注和分析,而是视教材为“圣经”,不敢越“雷池”半步,导致学生不敢学,不会学。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该用学生熟悉的生活题材,对教材的具体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让学生感到亲切,易理解。如在教学几个和第几个时,由于要让一年级特殊生建立几和第几的基数、序数概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就运用了学生做操和上体育课排队的事件展开了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几个和第几个”的概念,这样,就把抽象、枯燥、难懂的新知学习变为轻松、愉快、热烈的活动,让学生在数同学所在位置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饶有兴趣地学习了新知识。
课标指出: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生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去“做数学、悟数学”,使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感悟数学知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为了提高特殊校数学课的教学效率,必须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联系生活。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回顾生活,用他们的生活作为铺垫和台阶,促进教学内容的内化。
例如: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中,其中例3是这样的情景:六一儿童节汇报演出,跳舞的小朋友有7人,大合唱的人数是跳舞的5倍,参加大合唱的人数有多少人?以前我们是运用传统的板书画线段图,由于学生感知程度低,很多学生是被动的学习,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现在,我们改用多媒体演示,教师先出示一条线段表示跳舞的人数,又依次地出现连接的5条同样长的线段,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很快的理解7的5倍,就是5个7的意义。
又如在教学“周长”与“面积”的概念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轻易地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周长与面积的表象,加深理解,教学时,在屏幕上演示:一个长方形,在音乐中“周长”不停地闪动,然后,长与宽的交接处裂开,左边的宽向左慢慢倒下成水平,上面的长向上方旋转到与右边的宽成一直线,再向右边慢慢倒下成水平,长方形的四条边拼成了一条线段,这样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周长”的表象。然后再演示长方形的“面积”,屏幕上的长方形在音乐声中,从左向右逐渐被黄色填满,然后,长方形的“面积”不停地闪动,帮助学生建立“面积”,形成清晰牢固的表象。
三、巩固部分:创建生活化练习平台,强化知识能力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所说:“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课后练习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因此,我们必须在练习中创设生活情境,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发地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做数学”,让学生在“做”中发现,“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解决。例如:学习了“时、分、秒”的认识之后,我让学生记录自己每天的作息时间,然后算出每天吃饭、睡觉、上课、做作业、活动等各用去的时间,并且要自我评价时间的安排是否合理。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时、分、秒”的知识,而且还把这一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
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让数学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营造数学生活化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的课堂充满个性与灵气;才能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采;才能让数学因生活而精彩。
论文作者:雷作莲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4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7/4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生活化论文; 几个论文; 长方形论文; 知识论文; 生活中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4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