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的创新思维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邓小平的创新思维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邓小平的创新思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新思维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缅怀邓小平的丰功伟绩,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创新思维,使邓小平成为一代伟人,是邓小平的创新思维,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开辟了道路。探讨与研究邓小平创新思维的主体构架、实践基础与基本特征,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开拓进取,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创新思维的主体构架

创新是邓小平思想的精华,创新思维是邓小平理论发展的内在机制。邓小平的创新思维使他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产生新的认识和新的理论,使社会主义中国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和新的活力。

邓小平的创新思维内容十分广泛。就其主体构架而言,主要体现在思想路线、社会主义本质、体制创新和“一国两制”构想四个方面:

首先,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是邓小平创新思维的理论基础。“文革”结束后,很多人特别是中央一些领导干部固守“两个凡是”,思想被旧的理论、旧的观念和旧的习惯势力严重地束缚着。当时刚刚重新出来工作的邓小平,以一种新的思维视角和政治敏感,积极支持和领导真理标准大讨论,恢复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哲学命题的理论权威。邓小平指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现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这个讨论是针对‘两个凡是’的,意思是不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当作教条。”(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9页。)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所作的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主题报告,成为开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动员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邓小平的创新思维,真理标准大讨论就不会收到明显效果,党的思想路线就不会很快恢复起来,自然也就没有今天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其次,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邓小平创新思维的核心内容。从苏联开始,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之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却始终没有搞懂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究其原因,一方面,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并不是因为没有经验,而是缺少创新思维。因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这个问题上,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顾本国的实际情况照抄照搬苏联的模式。结果总是走不出“一大二公”和“一穷二白”的怪圈。邓小平同志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和富于创造性的思维,从否定意义和肯定意义两个方面,为社会主义作了重新的定位。从否定意义上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进而从肯定意义上提出“社会主义需要共同富裕”。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把社会主义实践推向新的阶段,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邓小平第一次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原理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深刻表述。强调社会主义既要效率又要公平,既要发展生产力,又要共同富裕。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坚持共同富裕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贯穿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一条主线;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深刻革命;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科学依据;是邓小平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

第三,关于体制创新的思想,是邓小平创新思维的关键环节。在体制创新问题上,邓小平抓了两个侧重点,一是经济体制创新,二是政治体制创新。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问题上,邓小平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也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的创新思维。我们党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会议上,但早在1979年11月,邓小平就在会见《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副总编吉布尼等学者时说过,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这肯定是不正确的。明确指出了“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的科学论断。为突破社会主义必须搞计划经济的理论框架开辟了新的认识空间,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是相辅相成的,传统政治体制的弊端不解决,必然阻碍新的经济体制的发展。邓小平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早在1986年就提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问题。特别强调要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和干部制度终身制的问题,并身体力行,主动退出国家领导职务。实践证明邓小平的制度创新理论是至关重要的,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产生了一种质的飞跃,尽管体制创新仍然任重道远。

第四,关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邓小平创新思维的重要体现。“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邓小平为我国解决台湾问题,恢复行使香港、澳门主权,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所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个具有划时代创新意义的构想。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一国两制”构想,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充分体现了邓小平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识、气魄和创新精神。这一构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且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统一战线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所走过的崭新历程,邓小平的创新思维功不可没。

二、邓小平创新思维的实践基础

任何创新思维都是以实践的发展为基础的,存在决定意识。邓小平的创新思维也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邓小平的创新思维来源于他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和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来源于他在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孕育和培养了邓小平的创新思维,崭新的社会主义实践深化和提升了邓小平的创新思维。邓小平创新思维形成的实践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留法和战争的实践孕育了邓小平的创新思维。1920年,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年仅16岁的邓小平怀着一腔爱国热情,走上了留学法国、救国救民的道路。在法国勤工俭学的日子里,邓小平进一步了解了欧洲,了解了西方社会,了解了资本主义。在巴黎他结识了蔡和森、王若飞、李维汉、张昆弟、向警予、蔡畅等中国共产党人,并于1922年夏秋之际参加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次年改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者,在欧洲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开始了他的革命历程。在战争年代,邓小平转战南北,从上海到广西,从广东到江西,从大西北到大西南,从长江流域到大别山,从白区到苏区,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对于邓小平而言,红七军、红八军的革命历程和战斗实践,的确给予了他更多的锤炼,都为他在今后更广阔的领域内进行革命斗争实践,为他的创新思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或许,没有法国留学的经历,邓小平就不会有对资本主义的正确认识和对社会主义的深刻理解;没有战争年代南征北战的革命实践,他就不会对富国强民有那样强烈的愿望,就不会对和平与发展有那样独到的见解。是留学生涯和战争实践为邓小平的创新思维进行了原始积累。

2.“三起三落”的非凡经历,使邓小平的创新思维逐步形成。邓小平之所以能够身处逆境而达观自信,历尽磨难而初衷不改,并且在政治生涯中每下落一次都反弹到更高的位置上,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关键则在于邓小平具有创新思维。1933年,邓小平第一次被打倒是因为坚持毛泽东的“富农路线”,反对王明的“左”倾政策。但是邓小平凭借对毛泽东正确思想的一种信念,毫不妥协,也没有随波逐流,因此,才有后来的以中央秘书长身份参加遵义会议的复出。在这个过程中,他认真思考、重新审视了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从中看到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希望。邓小平第二次被打倒源于我们国家的一场悲剧。在这近10年的时间里,邓小平思考最多的就是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他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1973年邓小平恢复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后,运用手中的权力,凭借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周总理的支持下,义无反顾地进行了全面整顿,旗帜鲜明地抓经济建设,结果被第三次打倒。此时饱经政治磨难的邓小平信念更加坚定了,他开始考虑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发展道路,一种强烈地求知求新欲望使他彻夜难眠,一张宏伟的国家发展蓝图在他脑海里勾画。随着“四人帮”被打倒,邓小平再一次崛起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一个新的时代从此开始了。至此,邓小平的创新思维在历史的演变和人生的磨难中已基本形成。

3.坚持思想路线和改革开放政策,使邓小平的创新思维走向成熟。1977年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以创新的勇气和非凡的智慧力排各种障碍,只争朝夕地实践着他酝酿已久的兴国大计。但邓小平意识到拨乱反正必须首先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牢笼,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切中了“两个凡是”的要害,得到了邓小平的大力支持。邓小平指出,这场争论的意义太大了,越看越重要,因为它解决了思想路线问题,是一项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6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为邓小平在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铺平了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以非凡的革命胆略、严谨的求实精神和崭新的思维方式,为中国人民绘制了一幅通过改革开放脱贫致富的宏伟蓝图。邓小平的许多设训‘都是富于创造性的。例如“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发展是硬道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特区”……邓小平总是比别人站得高,看得远,不断地提出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许多我们后来才深刻认识其重大意义的问题,他在改革初期就已经鲜明地提出来了。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完全是在邓小平创新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邓小平的创新思维也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大实践中日臻成熟的。

4.以“南方谈话”为标志,邓小平的创新思维逐步深化完善,形成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创新思维整体框架。“南方谈话”精神起于邓小平办“经济特区”的创新思维。1979年4月,广东省委负责人习仲勋、杨尚昆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发挥广东的优势。邓小平顺势提出了办特区的设想: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根据邓小平的设想,经过考察,中央选定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为特区。经济特区既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又是对内改革的示范。邓小平先后两次亲临特区视察,每一次都将改革推向新的阶段。1984年的深圳之行拉开了城市改革的序幕,1992年的“南方谈话”促成了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纲领,使中国人民真正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实践出真知,新实践出新思维。邓小平从他精彩的人生经历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不断产生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创新思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为邓小平的创新思维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邓小平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

邓小平的创新思维主要有辩证的否定性、鲜明的实践性和深刻的人民性三个基本特征。

1.辩证的否定性

邓小平理论是创新思维的产物,也是批判精神的典范。邓小平的创新思维是与他的批判精神分不开的。

邓小平的创新思维所体现的批判精神,是一种辩证的否定精神。这种否定包括对落后观念的否定,对旧体制的否定,对习惯势力的否定,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否定,当然也包括对自我的否定。

这种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保留其中进步的东西,否定其中落后的东西。比如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首先就否定了“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特征”这种片面认识,提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等新观点。他在“南巡讲话”中进一步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批判了在市场经济问题上长期困扰人们思想的“姓资姓社”的争论,将市场经济嫁接到社会主义制度上,成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在邓小平的创新思维中,这种辩证的否定特征十分明显。他通过批判“两个凡是”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通过否定“一大二公”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观。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确立也有一个不断否定自我,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

批判精神使邓小平的创新思维显示了他独特的创造性。邓小平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许多创举都是独具匠心的。从推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打破“大锅饭”,从对毛泽东进行科学地评价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从“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从四项基本原则到精神文明建设;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从反对党的权力过分集中到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从“一国两制”到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邓小平以一种大无畏的批判精神提出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的观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社会主义从未有过的奇迹。

2.鲜明的实践性

邓小平的创新思维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从他大力支持、亲自领导并高度赞扬真理标准大讨论中可见,邓小平高度重视实践。

邓小平理论的全部价值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只有不断创新的理论,才能指导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也只有那些对社会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才有真正的价值。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是高度统一的。

邓小平有一句名言:“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创新思维的实践性。我们所从事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既没有现成的模式,也没有成型的经验,许多旧的和新的理论也都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只有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新的理论,去指导新的实践,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邓小平把特区叫做“试验田”,他把他的许多改革措施都拿到特区试验,因为是特区,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干,由于特区范围小,失败了也不要紧。看一看再说。对股票、证券和金融投资这些一度被视为作资本主义市场独有的东西,邓小平也一直主张“要大胆地试”。

邓小平总是相信实践,实践助长了他敢试、敢闯、敢想、敢干,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无私无畏精神。在实践的基础上,邓小平敢于突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像“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多种经济形式并存”这类牵涉到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创意,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们连想都不敢想,或者想了也不敢说的新观点。邓小平不仅想了,说了,而且带领中国人民干起来了。

邓小平的创新思维总是伴随着实践向前发展,邓小平理论已经深深地根植于实践的沃土之中。正是由于邓小平的创新思维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符合中国国情,才使中国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才使中国在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的时候,仍然稳步发展,显示了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

3.深刻的人民性

邓小平的创新思维能够得到亿万人民的认同,主要在于邓小平的创新思维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对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在于他为中国人民从根本上摆脱贫穷,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做出了突出贡献。

邓小平对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自称是“人民的儿子”,把毕业精力都奉献给人民的事业。他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邓小平的创新思维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不竭之源。

如果说毛泽东的历史功绩主要在于他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使人民当家作主;那么邓小平的历史功绩主要在于他带领中国人民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走上了生活比较富足的小康道路。

他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虽饱经磨难,但对人民的这份深厚感情有增无减。他鼓励农村“包产到户”,主张“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提倡“一心一意抓经济”。他的许多经典语言都反映了他希望人民早一点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诸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是硬道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制度上解决问题”,“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等,这些闪光的语言简洁明快,句句都体现着邓小平深刻的人生观,体现着邓小平创新思维的人民性。如今邓小平虽然已经不在了,但他对人民那份感情却永远珍藏在中国人民的心里,他的光辉思想永远指引着中国人民奋勇前进。

标签:;  ;  ;  ;  ;  ;  ;  ;  

论邓小平的创新思维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