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当代论文,中国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1〕同毛泽东创立中国新民主主义理论、开创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一样,邓小平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也不是要找出一种普遍适用的方式,而是要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找到一种科学的思路和方法。所以,邓小平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一再说明: 中国革命所以成功,“就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找到了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道路、形式和方法”〔3〕;并指出: 建国后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所以不成功,总的来说是由于“方法不对头”,脱离了中国的实际,而新的构想和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要从本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不把本本当教条,不照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实践证明,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问题。如同党的七大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总结24年经验作出的历史性决策一样,在世纪之交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我们党经过近2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它必将引领我们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当20世纪的历史即将结束,21世纪的篇章即将展开的时候,从宏观的角度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的社会主义面临两个重大的课题:一是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劳动群众怎样进行革命、夺取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这是19世纪已经提出、迄今为止仍然没有解决的一个课题;二是东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怎样进行革命、夺取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经过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问题基本上已经解决,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又没有完全解决。所谓“没有完全解决”,一方面表现在不少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没能够坚持这一制度;另一方面表现在仍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尚有一个如何正确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规律,反映其内在的本质,使这一制度得到更好地坚持和发展的问题。

当今时代,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19世纪中叶相比、与列宁主义产生的20世纪初期相比、甚至与毛泽东思想产生的20世纪中叶相比,都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20世纪是社会主义的世纪,是社会主义曾取得很大胜利、又遭受严重挫折的世纪。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震撼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严重经济危机,以及社会主义理想在20世纪相当广大地区变为现实,证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正确;社会主义没有发生在马克思、思格斯最初设想的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国家,而是发生在他们后来一度设想的资本主义欠发达(甚至很不发达)的国家,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大厦也没有到处都很容易地被冲塌,在某些国家,资本主义仍然在发展;俄国十月革命以来,社会主义既有过辉煌的成功,也有过严重的失误,积累丰富的经验,也有着沉痛的教训,特别是本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主义在苏联、东欧国家的瓦解,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和失败,面临尖锐的挑战;10年来,尤其是进入本世纪后期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无论是宏观领域、还是微观领域,无论是无机世界,还是生命现象,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水平,当代科技革命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条件,也使人类(尤其是落后国家的人们)面临新的严峻挑战,等等。所有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们当初所不能预料到的。他们也没有试图去做这样的预料。这就要求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面对现实独立思考,从本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确定符合本国情况和特点的社会发展道路,克服一切困难,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回顾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各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不仅在社会制度上,而且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不断解决对于资本主义的超越、扬弃,并最终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这样一个重大的课题,从总体来说并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有许多没有完全搞清楚的问题。

一是没有搞清楚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方位问题。正确认识一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方位,或者说正确认识一国现实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深刻掌握本国的国情,是正确地制定切实可行的社会发展战略,制定和执行正确的发展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前提和基本依据。各社会主义国家过去的主要问题是: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只要经过个短暂的过渡时期,就可以达到共产主义。而我国在纠正了一度把社会主义设想得很短的“急于过渡”的错误之后,又曾长期陷入了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一个相当长的与阶级斗争、两条道路斗争紧密联系的所谓“大过渡”的错误。

二是没有搞清楚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中心问题,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主题。过去的主要问题是“忽视发展生产力”〔4〕,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没有坚定不移地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一心一意地搞经济建设。“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了十年内乱,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的正确原则。

三是没有搞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与目标模式的关系。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没有作出明确的概括。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发生了不少混淆界限的问题,并因而造成了许多困惑。如:把社会主义特征与社会主义本质等同,把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与“目标模式”等同,出现了把苏联模式教条化的问题,把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看作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等等。“本质”是最高层次的概念,揭示的是内在的最根本的规律;“特征”是本质的基本体现和标志;“模式”是本质与特征的具体实现形式;本质和特征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律的要求,模式或道路则体现社会主义的个性或特殊规律的要求,三者是不可混淆的。

四是没有搞清楚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社会主义社会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主要任务,但怎样发展生产力,以什么为动力?社会主义社会还有没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没有解决好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曾把所谓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精神上、政治上的一致”、“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及所谓“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对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的社会矛盾问题,作出了或者不承认其存在、或者夸大其存在等错误的判断,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五是没有搞清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主要问题是:过分强调社会主义否定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斗争的一面;忽略了社会主义是在对资本主义已有积极成果基础上的发展,它与资本主义还有借鉴、利用、学习、协作的一面,因而没有能正确评价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没能正确对待资本主义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曾不够开放,甚至发生闭关锁国的问题,使自己的发展脱离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性要求。

就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来说,早在本世纪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就开始了对于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以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两篇著作和党的,八大文献为代表,这一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为后来的探索“提供了一个基础”〔5〕。但是, 主要是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左”的错误,这一探索后来不仅未能很好地坚持下去,而且造成了长达30年的曲折。由于左”倾错误的冲击,不仅毛泽东等已经提出的一些正确的观点在实践中未能得到很好贯彻,而且最终形成了诸如“以阶级斗争为纲”、“一大二公”、“计划第一、价格第二”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的误区。因此还不能说已经找到了一条既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要求,又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既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又体现本国特色的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经过拨乱反正,系统总结了20世纪世界和中国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逐步创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飞跃,即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向当代社会主义的特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内形势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一是彻底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全面开展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此期间,尽管国际、国内发生了这样那样的重大事件,我们都没有动摇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因而使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长足的进步。二是坚定不移地实行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最大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到其它各个方面、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过程,随着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转换,多种经济成分和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多种分配方式的出现,我国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全方位的改革和开放,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挥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舞台。三是巩固和发展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我们党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排除一切可能导致中国发生混乱甚至动乱的因索,维护了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证。上述变化的实质,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新的历史条件呼唤将新的理论,亿万人民生动活泼的社会主义实践,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如果说,50年代中期,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对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正确社会发展道路探索的一个闪光的起点,那么,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则是这一伟大探索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邓小平理论的突破性贡献主要表现在:

(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方位,或历史阶段

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突破了过去长期存在的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就可以很快进入共产主义的传统观念,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6〕。 这一论断的实质就在于:要用长达百年的时间,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去建立社会主义本来应该有的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最终摆脱贫穷落后,真正“够格”。初级阶段论,彻底否定了一切脱离实际、超越阶段的“空想论”,把当前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和目标的认识置于正确的前提基础上,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找准了出发点和立足点。初级阶段论与邓小平关于国际环境的“和平发展论”相衔接,从整体上解决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点问题。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结合,才能解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其他问题。

(二)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任务及其本质问题

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生产力为标准看待社会主义本质的观点,构成其理论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的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7〕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理论中一个很有特色的思想,也是他反复强调的一个基本观点。他大声疾呼:“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8〕一再提出, 一定要搞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这个我们过去“不是完全清醒”的问题。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的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9〕。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也体现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没有四个现代化,中国在世界上就没有应有的地位”。但我们搞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决大家的困难,才能避免两级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10〕。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1〕的新概括,集中回答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改革与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推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等涉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关系,使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达到了较为完整、更加系统的阶段。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统一。

首先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这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还要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途径,也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条件”〔12〕。

其次是“一主”与“多从”的统一。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制度上的保证,也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志。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以及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及其发展,归根结底只能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来确定,“一主”与“多从”应该而且可能在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再次是“先富”与“共富”的统一。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但是,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邓小平强调要允许和支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勤劳致富、合法经营首先富裕起来,然后带动更多的人和地区也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先富”与“共富”也是应该和可能统一起来的。

(三)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

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社会,而要搞清楚这一点,就必须对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有一个统一的、完整的理解,这就要从本质上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文明是一个整体。邓小平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反复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13〕。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二者最终都要有助于当代中国人与社会的发展,有助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统一的奋斗目标,即党的基本路线中所规定的“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基本目标和行动纲领,它从本质上体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因而也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

(四)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新时期最大的特点是实行了改革开放。开放也是改革。改革开放在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要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首先是改革。邓小平从改革一开始,就提出了改革也是一场革命的思想,随着改革的深入,他又提出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等科学论断,形成了完整的改革理论,从而揭示了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改革进一步解放了作为生产力主体要素的劳动者,把劳动者的主动性、创造性从原有僵化体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改革也解放了作为生产力载体的企业,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使之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改革还进一步解放了科学技术,为科学技术更好地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科技人才更好的发挥作用创造了良好的机制和环境。

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个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的重大突破。邓小平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勇气,对计划和市场这一曾被人们长期作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关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不是根本矛盾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以及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第一系列论述,从根本上打破了把计划计划与市场作为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传统观念,使人们“姓社姓资”的思想纠缠中解放出来,并从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与特征的认识。

邓小平在提出改革的同时,还一再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对外开放在本质上是要解决如何对待本国发展所面对的庞大的自我运行的世界体系的问题,对本国发展所面临的外部条件作出冷静的思考,提出适合国际环境和本国发展的对外战略,这是影响本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邓小平关于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不是战争与革命),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我们实行开放政策,吸收资本主义社会一些有益的东西,是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一个补充等一系列观点,不仅使我国彻底摆脱了过去长期被孤立、封锁及某种闭关自守的状态,使我国真正走向了世界,而且使我们从根本上真正解决了如何对待资本主义和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问题。这就抓住了时代的本质,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衔接了起来,使之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更加具有活力。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实现上述一系列突破,之所以能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最主要的是因为:这一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这一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这一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总括起来说,是由于这一理论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既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准确地把握了当代中国的最大实际和时代变化,形成了比较系统地反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新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江泽民在十五大的报告中强调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要如同正确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样,正确对待这一理论,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早在延安整风中毛泽东就提出:“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14〕现在党中央提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提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调一定要在坚持马克思生义基本原则的同时,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正是发扬了这个优良传统。历史早已判明: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认真学习,完整、准确地把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从总体上领会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精神,又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去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才能学好这一理论,坚定、自觉地运用这一理论去解决各种问题,克服困难,战胜风险,胜利前进。同时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一理论。这既是我们对理论应有的正确态度,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基本要求,也是历史赋予全党的庄严使命。

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样,邓小平理论也是真理与价值、理论与方法、目的与手段、历史与现实的多方面统一的理论体系,是把以人为本的目的性、以实践为本的现实性、以发展为本的理想性紧密统一起来的体系。

是否承认邓小平理论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如何掌握和运用这一理论体系,这两个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集中体现了人们对邓小平理论体系及其本质的不同理解。任何一种能称得上“思想体系”的理论,都必须有自己特殊的思维方式、鲜明的创造性、丰富的内涵及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因此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所体现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巨大的创造性、丰富的内涵及个性化的表达形式,就成为认识与把握邓小平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前提性根据。忽视这些前提,仅仅从字面上直观地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就不可避免地陷入某些不全面、不深刻甚至是简单化、表面化的理解,并导致对这一理论本质上的偏离。

全面、正确、积极地坚持和实践邓小平理论,最为重要的是完整准确地理解这一理论的体系。这一理论,不仅有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这一贯穿于其各方面理论观点之中的基本线索、思想路线,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作为其立论的哲学基础;不仅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问题,即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与发展道路内在逻辑关系的深刻揭示,作为其立论的逻辑前提;而且有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基本世情的准确把握,作为其立论的客观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以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及各方面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为主要框架的一系列基本观点,这就从而构成了一个既从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又具有自己时代特色的理论体系。

诚然,如同毛泽东一样,邓小平本人也没有对自己所创造的理论体系作出明确的概括,更没有刻意地去构造一个理论体系。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是在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理论的,特别是由于社会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因而无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邓小平理论,又都不能不形成自己的体系。

邓小平是中共党内最早提出毛泽东思想是个思想体系的领导人之一。他对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理解和掌握有其鲜明的特征:第一,邓小平特别强调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由一系列基本理论观点构成的完整的体系,要从总体上把握它的精神实质,运用它的各个方面的基本原理的体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第二,邓小平特别强调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牢固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的,一再要求我们要从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从它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第三,邓小平还特别强调要从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上、从坚持与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统一上去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特别是对毛泽东思想体系的认识和概括,不仅抓住了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本质和基本精神,而且在实际上构成了他的比较完整和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观。认真学习、深入理解和掌握邓小平关于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基本观点,有助于深化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 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的毛泽东思想,不仅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统一;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成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成为实现民族振兴、祖国统一的强大精神支柱。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要我们按照邓小平理论指引的方向、道路和发展战略干下去,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就一定能够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我们对此应该有坚定的信心。

本文系作者承担的国家教委“九五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思想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742~743页。

〔2〕〔3〕〔4〕〔6〕〔7〕〔8〕〔9〕〔10〕〔11〕〔12〕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l993年版,第63、27、20、25、37、63、357、373、370页。

〔5〕〔13〕(邓小平文选》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7、367页。

〔14〕《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02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