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投资战略大洗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国公司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同中国入世等待的漫长岁月相反,跨国公司来到我们面前却显得异常迅速。短短几年时间,这些在国际市场上呼风唤雨的企业巨人们不断搅动着中国的这块投资热土,上演了一幕幕惊人的“神话”故事。而当中国的入世时间表业已排定之时,一场对华投资战略的大调整正在跨国公司间紧锣密鼓地展开。
新的“世界工厂”
在跨国公司看来,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制造业的能力大大提高,许多产品已经供大于求。他们宁可加大采购力度,也不愿意投资已经供大于求的项目。一些跨国公司把生产制造业务进一步转移到中国。日本东芝公司从2001年4月开始在其中国的合资工厂———大连东芝电视有限公司生产数码彩电和宽屏彩电,并向日本出口。该公司从1998年起开始生产面向日本市场的普通型彩电,目前产品已囊括21至34英寸不同规格的显像管电视及特为中国市场开发生产的大型背投电视等多种机型。东芝决定把日本数字电视的生产线转移到中国。为此,大连东芝准备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投资3亿日元(约2000万人民币)添加生产线,并更新现有生产设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入世前景明朗,不少跨国公司认为我国将是重要的生产加工和采购基地。近年来,一些公司已经投资零部件制造业,同时加大在我国的采购力度,使我国融入全球经营网络。跨国公司提供资金、设计、标准、技术,甚至管理,在我国加工和采购零部件。典型的零部件投资公司美国亚星科公司,近年来已经在华投资了17个汽车零部件项目。
日本贸易振兴会于2001年5月30日至6月1日举办的“2001年北京国际零部件原材料采购展览会”上,日本企业展示想要采购的商品样品,寻找供货商,有数百家日本企业参展。展示“欲买产品”的这个展览会显示了日本经济界把要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把制造业务转移到中国的战略趋势。
新的合作伙伴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国有企业作为合作的首选伙伴。近年来,一大批非国有企业(私营、股份制)兴起。它们具有很强烈的市场意识,已经有了在我国特殊的市场条件下竞争的经验。一些跨国公司开始探索与这些企业合作的可能性。1999年以来,不少跨国公司对于正在成长壮大的中国私营企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国家有关部委曾组织一批跨国公司前往浙江考察当地私营企业。欧美和日本企业惊讶地发现,中国一批私营企业已经发展为年销售额数亿甚至数十亿人民币的大企业。这些企业管理规范,技术设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全是市场化的,与外国跨国公司的机制十分合拍。特别是私营企业没有国有企业那样重的历史负担和社会包袱,跨国公司参与其合作的成本要低得多,私营企业自然就受到青睐。
新的投资方式
迄今为止,大多数在华投资企业都是外商或者外商与中国伙伴新建的企业,或者说多数是“绿地投资”。这种投资方式由于经历征地、建厂房、安装设备全过程,因此周期长。又由于信息化时代的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更新速度加快,周期长带来了风险大的问题。一些外商纷纷要求甚至探索国外流行的收购兼并方式在华投资。
美国波尔公司与香港工业家罗富昌先生的合资公司富特波尔公司收购香港美特容器公司便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富特波尔公司先后在中国内地建立了7家饮料罐制造公司。美特容器是在香港注册的容器制造公司,最早在中国内地建立易拉罐厂;到1996年底,已拥有13家饮料食品罐制造企业。1997年中,富特波尔公司出资14亿港币取得美特容器的75%股份。通过收购美特容器,富特波尔集团的制罐企业从7家增加到20家,两片铝质易拉罐市场份额增加到50%以上。波尔公司通过收购香港上市公司股票而实现了在华投资的扩张。
新的投资领域
到2000年,最少有29家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32家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跨国公司越来越重视研究开发的投资,不少跨国公司把年利润的10%投入到开发研究。在华外资公司发现,我国市场与世界其它市场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中国消费者也有一些特殊的消费需求。在中国如果不投资研究开发项目,就会削弱制造业项目竞争力。因此,1997年以来,跨国公司对R&D投资出现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态势,目前正呈现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张态势。朗讯(中国)公司计划在2001年把研究人员增加到1500人左右。诺基亚中国研究中心一年之内人员增加了10倍。
近年来,跨国公司强烈要求进入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市场。他们要求我国开放服务业领域,使其能够进入银行、保险、电信、物流、批发、零售、外贸以及专业咨询领域。9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进行了这些领域开放的试点工作。随着我国开放服务业,外国跨国公司有可能把公司的营运管理功能转移到中国。我国有可能成为跨国公司在大中国区,北亚地区,甚至亚太地区的管理营运中心。摩托罗拉北亚中心等一些跨国机构已经在北京建立。
新的投资力度
一些跨国公司认为我国一些基础原材料项目还有投资空间,对此表现出很大兴趣。2000年,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宣布成立。该公司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德国巴斯夫集团共同投资26亿美元创建的世界级、高科技、一体化的石化基地,中德双方各持50%股份。这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中德合资项目。
英荷壳牌集团(RoyalDutch/ShellGroup)2000年10月与我国签订了一项至今最大的中外合资合约,将在我国广东省设立石化工厂,合约总值40亿美元。根据协议,预定于2003年,在广东省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建年产80万吨乙烯及230万吨产品的石化工厂,合资时间暂定50年。预计在2005年底可正式营运,投产后年营业额可达17亿美元。
2001年4月,由BP公司参与投资的上海90万吨乙烯合资项目获新进展,项目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上报国家计委审批,2001年9月开工建设。“十五”期间,将有12个大型中外合资或独资项目落户并竣工投产。目前,德国拜耳、巴斯夫、美国亨斯曼、比利时动力集团、法国液化空气公司、美国普莱克斯公司、英国泰晤士公司、日本三井公司等知名跨国公司,已开始参与漕泾化工区建设。新的投资产业
跨国公司越来越重视高新技术的发展,强化以高新技术为主要竞争手段。2000年,由北京首钢集团和美国AOS半导体公司等共同发起的北京华夏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计划在10年内投资100亿美元建成6到8条8英寸和12英寸芯片生产线。其中两条已于2000年开工建设。华夏公司目前兴建的两条8英寸、0.25微芯片生产线,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模拟电路和电力电子半导体技术,建设投资将达13.35亿美元。这两条生产线将分别在2002、2003年建成投产,到2004年,生产规模要达到月产4.5万片。
2000年5月9日,诺基亚公司推出了在北京建立一个工业园的计划,该公司希望这个工业园区可以成为在中国制造和开发电信设备的中心。
2000年8月,摩托罗拉公司宣布,在中国再次增资160亿元人民币(19亿美元),用以建设天津半导体集成生产中心和亚洲通信产品生产基地。该投资将使摩托罗拉总投资额达到285.6亿元人民币,跃居为在华最大外商投资企业。
显然,入世之后跨国公司将进入与我国投资合作的新里程,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将成为各国跨国公司激烈竞争的平台。参与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实际上就是参与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竞争,而中国企业应该早作准备,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