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孩子的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在你随便问到哪一位家长,他都会说出不少过去很生疏的心理教育名词。什么“感觉”、“认知”、“智力”、“心理”、“情绪”……在物质水平提高,孩子的健康有了基本的保障后,孩子的整体素质、心理状况的发展越来越强地牵动着家长的心。
您是否知道,在您的孩子周围,有多少人在专门做着有关儿童心理、教育方面的研究,他们都在研究着什么样的课题,他们的研究结果是什么,将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发展心理研究所的陈会昌教授主要向我们介绍了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情况。
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儿童心理学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队伍在年轻化。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十几所大学的心理系里,每年有大约300名心理学专业本科生毕业; 而拥有教育系的大学则多达50多所,每年大约有1500名本科生毕业。在这1800名左右心理系和教育系毕业生中,大约有30%的人在毕业后从事幼儿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研究工作。与此同时,在全国的5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里,每年大约培养出100名专门从事儿童发展研究的硕士研究生和10 多名博士研究生。
这一事实预示着,未来的中国儿童发展研究队伍将是一支生机勃勃的、年轻化的队伍。
研究基金正在逐年增多。现在,每年获得国家各种基金支持的有关儿童发展的研究项目大约有三四十项。在这些基金的支持下,关于儿童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如儿童的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儿童心理病理学、幼儿教育的理论研究等正逐渐走向正规化,已取得一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重要成果。更多的儿童发展研究者则从“横向联合”中得到好处,他们用这些基金,从事着更加贴近社会生活的应用研究,如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儿童行为问题的诊断和矫治、社会经济转型期儿童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与道德教育问题、青少年期的心理咨询等,从而为社会发展、为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作出贡献。
研究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这种趋势的产生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到西方国家学习和交流,参加国际会议,他们与国外心理学者的接触机会越来越多。在这种接触中,他们了解到国际上儿童发展研究的各种动向和新趋势,对国外的儿童发展理论与研究方法的进展越来越熟悉,并且把其中好的理论和方法介绍给自己的同行,或者教给自己的学生,从而缩小了中国儿童发展研究者与西方研究者的距离。另一方面,西方的许多儿童发展研究者也越来越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如果在儿童发展研究中,忽略了拥有12亿人口的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及其3亿5千万儿童,那么,这样的研究将是不全面的。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是,中国青少年是每年举行的国际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奖牌的最有力的竞争者。最近十几年来的大量跨文化研究证明,中国儿童,不管他们生活在什么地方,无论是在中国大陆,还是在香港、台湾或美国和欧洲,当研究者拿同样的数学能力测验将他们与其他人种的儿童比较时,发现他们在得分上经常处于显著的优越地位。最近的一些研究还发现,中国儿童在绘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力也明显地高于美国白人儿童。这些事实使许多西方研究者对中国儿童的心理发展及他们的家庭教育方式和学校教育方式产生了好奇心,他们希望亲眼看一看中国儿童的生活环境,希望找出造成中国儿童智力领先地位的原因。因此,大量的中国儿童和西方儿童之间的跨文化研究项目,就这样产生了。在这种跨文化研究中,西方研究者惊奇地发现,他们不但能够很容易、很廉价地在中国取得大量的研究样本,而且发现了中国儿童的生活环境以及心理发展与西方儿童有很多差异。我们相信,当人们积累了足够多的跨文化研究资料时,当人们把活生生的儿童放在各种各样的文化背景下加以审视时,西方的儿童发展研究者对全部的儿童发展理论可能会有一个新的认识,人们也许会改变多年来的一些传统看法。当下一个世纪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从而使中国儿童的生活环境大大改善时,人们将会更清楚地看到蕴藏在中国儿童身上的巨大的智慧和道德潜能。
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更热。近年来,对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研究开始多了起来,超过了认知发展研究。另外,对儿童、青少年期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的研究也开始占有一定的位置。在社会性发展领域,人们关心的几个热点问题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机制和测量,婴幼儿的依恋和气质发展,儿童的社会技能和亲社会行为,合作、竞争和移情,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我概念,父母的教育方式,除了这些在国内新出现的研究课题之外,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儿童的道德发展问题仍然是人们关注的热点。由于近年来社会改革,在升学、就业、谋职等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些激烈的竞争面前,很多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出现了适应上的困难。于是,在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领域,儿童多动症、肥胖症、抑郁问题、青少年期的心理咨询问题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
标签:心理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