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亮
山西省汾西矿业集团职工总医院 032000
【摘 要】探讨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现状,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肿瘤相关文献,浅析近些年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结果现今抗肿瘤药物主要有分子靶向药物、单克隆抗体、基因药物等。结论 随着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肿瘤的治疗会更加成熟。
【关键词】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纳米药物;基因治疗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它生长旺盛,常呈持续性生长。其中恶性肿瘤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一类疾病。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多种致病因素有关,如基因突变、疾病引发、环境污染、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都能诱发肿瘤的发生发展。现在的治疗多采用药物治疗加上化学疗法等手段,控制进一步发展扩散。笔者就近些年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应用进行综述一下。
1 分子靶向药物
随着对肿瘤细胞信号传导途径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肿瘤组织内可能存在一群具有类似干细胞功能的细胞,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复发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分子靶向药物针对肿瘤的特异性分子靶点设计,具有治疗特异性强、效果显著、基本不损伤正常组织的优点。
1.1 单克隆抗体
1975年,koller和Milstein获得单克隆抗体。为此,两位发明者于1984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单克隆抗体与抗癌药物或毒素结合起来,就成为威力强大的抗体“生物导弹”,把药物运送至病害部位,从而使抗癌药物发挥药效。抗CD20的单抗,如利妥昔单抗(Rituximab,Mebthera,美罗华)是一种嵌合鼠/人的单克隆抗体,该抗体与纵贯细胞膜的CD20抗原特异性结合。与抗体结合后,CD20不被内在化或从细胞膜上脱落。CD20不以游离抗原形式在血浆中循环,因此,也就不会与抗体竞争性结合。利妥昔单抗与B淋巴细胞上的CD20结合,并引发B细胞溶解的免疫反应。通过I和Ⅱ期临床试验,表明RT是安全有效的,被美国FDA批准用于复发性或顽固性淋巴瘤后,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中包括166例复发的滤泡性淋巴瘤病人。病人每周以375mg/m2静脉给药一次,共4周,总有效率为48%,其中CR率6%。疾病复发时间为13个月,平均有效时间为11.8个月。另外,西妥昔单抗为人源化(IMC-C225,E225,Erbitur)人鼠嵌合性单抗,对EGFR有高度亲和力。临床试验显示,Cetuximab虽然不能延长患者的存活期,但可以减小某些患者体内的肿瘤体积并减缓肿瘤的生长速度,同时也能有效治疗头颈鳞状细胞癌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但Cetuximab属于人鼠嵌合抗体,反复用药会产生人抗鼠抗体反应(HAMA),具有局限性。还有抗HER一2的单抗,如曲妥珠单抗(赫赛汀),在转移性乳腺癌的Ⅲ期临床试验中仅有15%的反应率。
1.2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酪氨酸激酶通常表达于上皮来源的实体瘤。吉非替尼是一种选择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在实体性肿瘤中都有高水平的表达,与肿瘤的进展、患者低生存率及肿瘤细胞的耐药性有关。研究发现,在常规化疗中加入吉非替尼并不比单纯常规化疗更能改善生存。吉非替尼I期单药治疗研究表明,对晚期头颈部癌、晚期结直肠癌、晚期前列腺癌和晚期乳腺癌疗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厄罗替尼是HER-1/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王洪武研究发现在其中的2个亚组中,观察到了明显好的疗效,即患者肿块EGFR阳性亚组厄罗替尼有效率为11.6%,阴性亚组有效率为3.2%。厄罗替尼主要治疗原发性肝癌,与吉西他滨联合可用于治疗晚期胰腺癌,但是能否代替吉西他滨单药治疗真正成为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一线方案目前尚无定论。
2 纳米药物
纳米药物具有颗粒小、比表面积大、表面反应活性高、活性中心多、催化效率高、吸附能力强等特性,制成导向药物,达到靶向输药至特定器官的目的。汤庆超在纳米药物应用于肿瘤研究发现,在鼠肝转移模型(M5076网状细胞肉瘤)中已经证实将药物负载于常规纳米粒子后可增强抗肿瘤效果。阿霉素-PIHCA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抗转移效果,应用阿霉素-PIHCA纳米粒组比游离阿霉素组转移数大大减少。纳米粒子成分提高化疗效果的潜在机制,肝作为一个药物贮器是阿霉素从健康肝组织中向恶性癌组织的传递作用。
3 基因治疗
恶性肿瘤与多种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使原癌基因激活,研究者开始从基因角度治疗癌症。如抗血管生成治疗,它以肿瘤新生血管为作用靶点,切断肿瘤生长转移所需要的“营养供应”,从而达到“饿死”肿瘤的目的。汤坚强等利用构建反义组织因子cDNA转染大肠癌LoVo细胞系,结果显示,转染组的LoVo细胞,其基质金属蛋白7(MMP-7)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表达均明显下调,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与MMP一7的表达具有相关性,因此大肠癌细胞可通过其胞膜蛋白TF直接或间接影响下游MMPs的表达。在人类50%的肿瘤中发现,p53基因有缺失和突变,可见与肿瘤关系十分密切,因而腺病毒介导的p53基因治疗的研究非常广泛。研究证实,p53基因不仅可以抑制原发性肿瘤的生长,而且还可以抑制肿瘤转移。腺病毒介导的p53基因曾被用于治疗复发的头颈部肿瘤。
4 结束语
肿瘤的治疗已逐渐走向成熟,基因疗法、分子靶向药物、纳米技术逐渐替代传统药物的治疗,提高了药效。但是,基于这些药物的治疗费用也是比较昂贵,患者一般承担不起。所以对于肿瘤的药物治疗,仍然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探索之路。
参考文献:
[1] 甄永苏.抗肿瘤抗生素与癌症靶向治疗[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6,31(2):65-68
[2] 陈彩霞.新抗肿瘤抗生素NC0604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
[3] 邵荣光,甄永苏.烯二炔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J]中国处方药,2016,(12).
[4] 高瑞娟,李电东,甄永苏.烯二炔类抗肿瘤抗生素力达霉素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6,(13).:324-327
[5] 李丽,顾觉奋,吴梧桐.烯二炔类抗肿瘤抗生素单克隆抗体导向药物研究进展[J].药物生物技术,2005,(04):371-375
[6] 顾觉奋,戴苯并二吡咯类抗肿瘤抗生素的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16,(04):325-328
论文作者:张明亮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2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0
标签:肿瘤论文; 药物论文; 抗肿瘤论文; 靶向论文; 酪氨酸论文; 纳米论文; 细胞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2月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