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学的现代价值论文_韩旻

论儒学的现代价值论文_韩旻

(临沂大学,276000)

摘要:儒学是由孔子创立的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当今学术界存在着对儒学的误读,认为儒学与现代文明相悖。其实儒学自身蕴藏着现代价值,比如先秦儒学中蕴含的“和、仁、天人合一、中庸”等宝贵思想发人深省,对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思想启迪作用,为现代社会秩序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启示,所以我们看待儒学的眼光也应该与时俱进。

关键词:儒学原理;儒学现代化;现代社会构建

正文:

一、导读

现代人们普遍认为,先秦儒学是一种过时的、古老的学说,早已不适合现代社会建设与发展。这种奇怪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人们没有明白儒学的本质,儒学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在社会发展中被掩盖。本文就是从正面探究儒学的本质及其现代价值,进而阐释儒学对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先秦儒学建立起一套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价值体系,儒学始终占据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构建了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然而传统是现代的重要根基,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不应该忽视传统文化对现代的启示作用。

二、“仁”

儒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行礼为仁”“民水君舟”。

春秋末期,孔子继承前人思想,将“仁”作为一种具体的思想道德,给予“仁”以具体的阐释,发展解释为“爱民、养民、富民、利民、教民、安民”,创造性地提出了“爱人”,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超出了奴隶社会的封建等级制度,具有解放意义。在现代化的建设中所对应的意义就是“民主”,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中说到:我们不能承认中国之文化思想,没有民主思想之种子,其政治发展之内在要求,不倾向于民主制度之建立,亦不能承认中国文化是反科学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儒学对于现代民主化建设具有先进的启迪意义。

三、“人权”思想

通过对先秦儒学思想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现代社会所讲究的“人权”观念在古代早已初见雏形。先秦儒学思想中的对和谐人际关系的追求、对个人自主的尊重、对民本思想的探求与现代人权主义观念相呼应、相契合。《中庸》曾提到:“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此中的“尽性”、“知天”既可以满足人的情欲,又可以就此认识自我、理解他人。由此可以看出,儒家学说始终强调人与人之间良善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然而儒家的伦理观念并不全是束缚人性的框架,也有可以发展人性、建立民主的一面。儒家的理论对当今人权思想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为人权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反思人权,认清人权的内涵与现实性。

四、“天人合一”

儒学传统并不意味着腐朽、落后,反而在现代社会中它正悄然孕育着新的有价值的因素。例如,先秦儒学的“天人合一”观念并不代表着封建,而是反应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孟子曾说:“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勃然兴之矣。”显然,这里的天指的是自然的天,反映的是一种客观的自然现象。荀子则在孟子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由此可以看出,荀子认识到“天”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先秦儒学家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首先在于把天看作是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万物的本源,那么“天人合一”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倡导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善待自然,按照自然规律生存发展。《述而》中记载孔子“钓而不刚,弋不射宿。”可以看出孔子对待自然界万物充满怜惜与爱护,珍惜一草一木,在向大自然索取时要留有余地;孟子提出“仁民爱物”,主张把对待人的情感扩大到对待自然万物,用仁爱之心把人和万物联系起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对现代化生态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继承意义,现代化建设中生态破坏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归根结底,是人们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没有正确的定位,在自然中过度索取。所以,现代化生态建设中应该普及先秦儒家学说的“天人合一”思想,以自然法则为准绳,遵循自然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人类才能获得好的回报,才能达到“天人合一”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最高境界。

五、“和”

在儒学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的思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和谐”之意,典型地体现了先秦儒学的价值追求和精神追求,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两个方面。

孔子弟子有若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意味“和”是人世间最值得追求的精神财富,是人世间最美好的存在状态。由此可见,先秦儒家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而孔子对“和”的追求更为强烈,他提出“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思想主张,如果分配均匀,便不会感到贫穷;如果和睦相处,便不会感到孤独;人人安分守己,社会便不会动荡不安。对于“和”的思想,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主张,孟子认为拥有有利的气候条件不如有利的地理位置,享有有利的地理位置不如人心一致。由此可见先秦儒家将“和”上升到一个重要的高度,被看作是理想的道德境界,“和”的观念就此深入人心。

社会和谐是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因素,这就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借鉴先秦儒学的“和”的思想,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构建团结互助、平等有爱、和谐融洽的社会环境。

六、中庸

先秦儒学的中庸思想意蕴深刻,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在这里,孔子把中庸看作一种美好的德行,即人们所说的中庸之道。

在中庸的问题上,孔子提出了“过犹不及”的著名论断,也就是说超过或不及都不符合中庸之道,都没有达到君子人格的最高道德标准。孔子主张君子应该保持自己的尊严,和气待人,有组织合群但不能拉帮结派。“不争”“不党”是孔子为人处世两条重要原则,然而,在现代化建设中,“不争”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平共处,“不党”有利于促成社会安定发展。

中庸记载:“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意思是说,由内心真诚而明白道理,叫作天性;由明白道理而内心真诚,叫做教化,内心真诚就会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就会变得真诚起来。

先秦儒学的中庸思想代表一种美好的德行,而“诚”则是这种美好道德的集中体现。同样,在现代化社会中,诚信是思想道德的基础和纽带,儒家的中庸思想阐释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本质与深刻内涵,为现代化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具有深远的教育和借鉴意义。

结论:

实现社会和谐,构建美好社会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就要寻求到理论基础的支撑,先秦儒学思想正是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思想理论化基础。先秦儒学在随着时代发展中,不断修正,不断适应着时代的发展而显现出现代意义与价值:“仁爱观”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利于生态平衡、“和”的思想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庸思想”有利于社会整体和谐。总而言之,先秦儒学为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根据,对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现代价值。

参考文献

[1]黄玉顺主编.现代新儒学的现代性哲学[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2]杨生照.现代中国哲学中的“清华传统”研究 (一) (二)[M]//当代儒学:第三辑、第四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论文作者:韩旻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  ;  ;  ;  ;  ;  ;  ;  

论儒学的现代价值论文_韩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