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期刊编排的标准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期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 期刊编排的标准化、规范化是期刊外在质量的一种体现,它有助于加速信息传递和交流,扩大期刊的影响范围,提高期刊的质量等级和知名度,乃至经济效益。编排工作者和期刊管理部门应增强标准化意识,促进我国期刊编排的标准化、规范化。
迄今为止,关于期刊的编排,国家和有关部门已制订了许多具体的标准和规范,但在实践中仍然有不少期刊未能严格执行这些标准和规范,以致造成目前我国一些期刊编排混乱、质量不高的状况。诚如徐惟诚同志所讲:“一些应该可以避免的失误成了难以避免的痼疾”。〔1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些标准、规范、法律,政策规定“是陆续形成的,散见于各处,事实上很少有人能全部熟知、准确运用和执行”。〔2〕同时因为我们的事业发展很快,大批新人进入新闻出版工作者的队伍,“许多在第一线从事采访编辑的同志,许多新闻出版单位的领导同志对于许多应当知道的规定实际上并不知道或不太清楚。”〔3 〕就拿期刊编排来说,不少同志对期刊编排的标准和规范不了解,对期刊编排标准化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有的甚至认为这些标准和规范对期刊没有约束力,有的将标准化与“百花齐放”对立起来,认为期刊编排标准化会使期刊丧失自己的特色,等等。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就期刊编排标准化问题展开一些讨论,以便统一认识,引起重视,进而促进我国期刊编排的标准化、规范化。本文愿做一块引玉的砖。
一、期刊编排标准化、规范化的意义和作用
早期的编辑活动本没有什么标准或规范,编辑工作各行其是,互不沟通。近代以来,大文化交流中,人们渐渐发现,书刊编辑过程中如果不遵循共同的“约定”,交流将很困难。于是,慢慢地先是有了不同性质书刊的各自约定俗成的规矩,进而逐渐形成了成文的书刊编辑规范。今天,这种规范已跨越国界、民族和社会形态,变成了国际文化出版界共同遵循的准则。执行期刊编排的标准和规范,使期刊编排达到标准化、规范化,对提高期刊的质量和知名度,加速信息传递和交流,扩大期刊影响范围,乃至提高经济效益都是大有裨益的。
1.期刊知名度的提高与其贯彻执行标准化、规范化要求的程度是息息相关的。
目前,电子计算机已在国内外得到迅速普及和应用,国际上科学技术水平较高的国家,对期刊的编辑、排版都已实行了电脑化,图书、情报部门也采用电子计算机对书籍和期刊等出版物进行分类、编目和检索。国际上一些重要的检索体系更是如此。期刊能否被一些重要的检索工具列为选录对象,除了期刊内容之外,还要看编辑人员是否严格执行了期刊编排的标准化、规范化。因为不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的期刊,其文献是很难被检索工具收录的,未能被检索工具收录的期刊文献,与文献需要者很难有相遇的机会,其信息被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期刊的知名度也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期刊编辑人员必须想方设法使期刊的编排达到标准化、规范化,争取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检索工具所收录。这样,期刊的覆盖面就会大大增加,期刊的知名度也就相应得到了提高,期刊的效益也会好起来。
2.期刊编排的标准化、规范化是期刊质量评审的一项重要指标。
期刊编排的标准化,如封面上刊名、期次的标注、封底版权内容的著录,刊号、条码的位置,内文文字、标点符号的使用,注释及参考文献的编排等,都是些细碎的小事,然而,事情虽小,意义却重大,它是文化商品外在质量的一种体现。期刊如能在这些方面严格执行有关的标准、规定,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将有助于较好地反映出我国出版物的外在质量,方便期刊市场的管理。
一般来讲,期刊质量评审指标体系,不外乎由这么几项组成:政治标准、学术标准(或内容标准——作者注)、编辑标准、出版标准、效益标准、管理标准等。〔4〕其中,编辑标准排在第三位, 可见其重要性。
所谓编辑标准,也就是对期刊编排方面的要求,即对期刊表现形式的考核,主要是看期刊的整体设计和编排水平。具体说来,大致有这么几方面的内容:(1)整体设计是否符合刊物类型要求, 全年连续性如何;(2)封面、插图、图片设计是否新颖、大方、健康, 艺术美感如何;(3)封面刊名是否突出,汉语拼音写法是否规范, 年度号是否完整;(4)版式设计是否疏密得当,图文协调,体例匀称,主题突出, 转接面少;(5)题名、摘要、目次、脚注、图表、公式、计量单位、 参考文献编排是否规范、标准;(6 )版权页应包含的内容是否齐全和正确,是否有主办单位、印刷单位、发行单位、出版日期、刊期、主编姓名、发行范围、定价、刊号、广告经营许可证;(7 )文字是否有繁简混用情况,标点符号用法、数字用法是否符合规定,等等。在这些要求中,绝大部分是规范化的要求。其实,这些内容,在国家颁发的期刊管理办法和法规中都有详尽的条款。比如,《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对期刊的编排和印刷等方面内容,如开本与幅面尺寸、刊名、计量单位、封面、目次页、题名、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图表、符号和缩略语、参考文献、总目次、索引等,都做了全面明确的规定,是最重要的综合性专项标准。此外,还有《科技期刊管理办法》、《标点符号用法》、《简化字总表》、《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编辑作者常用国家标准》、《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试行稿)》、《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试行稿)》等,对期刊编辑执行期刊编排的标准化、规范化很有实用价值。
二、标准的效力及标准化与“百花齐放”的关系
在对待期刊编排标准化这个问题,人们的看法并不总是一致的,分歧主要集中在编排标准的效力及编排标准化与“百花齐放”的关系上。
1.关于编排标准的效力
有人认为,这些标准又不是法律,对期刊没有约束力,执行不执行无所谓,不执行也不能咋的。尤其是对一些由专业期刊学会、研究会制订的规范,如《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试行稿)》、《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试行稿)》等,更是不以为然。这些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也反映了一些人对标准及标准化缺乏基本的常识。
一般来讲,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规范”与此词基本同义)。
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的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标准的本质特征是统一,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事物的多样性做出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统一规定,以消除由于不必要的多样而造成的混乱现象,使之达到基准化、通用化、秩序化。标准化,是指从制订标准到全面实施标准的全部活动。国际标准化组织给标准化下的定义是:标准化主要是对科学、技术与经济领域内重复应用的问题给出解决办法的活动,其目的在于获得最佳秩序。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技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标准化,就没有专业化,也就没有高质量、高速度。推行标准化,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技术经济政策。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标准化立法。我国的标准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秦始皇推行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币制,统一度量衡,是我国标准化的古代范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很重视标准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1949年10月即制定并颁发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制图〉》。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我国已成为标准化大国,并积极向国际标准靠拢。我国已先后参加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这两个世界范围的标准化组织,并分别被选为执行委员和理事会成员。1988年12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1990年4月6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细则》,我国的标准化工作已被纳入了法制化和国际化的轨道。
标准本身虽然并不就是法规,但它是经过标准化法律规范调整了的技术规范,具有技术、经济、法规三个方面结合的特点。《标准化法》规定,我国标准分为4级:1.国家标准。2.行业标准。3.地方标准。4.企业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推荐性标准,国家鼓励企业自愿采用。”《标准化法》还规定:制定标准,应当发挥行业协会、科学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的作用。
各行各业都有一个推行标准化的任务,新闻出版业当然也不能例外。《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本《办法》于1991年6月5日由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新闻出版署署长宋木文以第12号令联合签发,自1991年7 月1 日起施行)第四章第二十二条规定:“科学技术期刊应当实施有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法定的计量单位,使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期刊出版法规政策须知》一书中收录了一些与期刊编排有关的标准和规定〔6〕,下面择其要摘录如下,并注明制订者。那么, 这些标准和规范的效力,我想也就可以一目了然、不言自明了。
国家标准
△《中国标准刊号》(国家技术监督局 1988年12月10日
GB9999—88)
△《全面推行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意见》(国家计量局1984年3 月9日转发国务院第二十一次常务会议通过)
△《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国家标准局 1982年6 月19日 国标发[1982]230号)
△《关于出版物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国家语言工作委员会、国家出版局、国家标准局、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中央宣传部新闻局、中央宣传部出版局 1987年1月1日公布)
专业标准
△《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新闻出版署、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新出联[1992]4号)
△《关于修订发布〈标点符号用法〉的联合通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新闻出版署 1990年3月22日)
此外,《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文摘编写》规则等,也都是国家标准,是等效采用国际标准而制订的。争议较大的是一些由学报研究会拟定的规范,如《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试行稿)》等,虽说只要求各编辑部参照执行,但我认为各编辑部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向高标准看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用先进标准,这也是标志着刊物上档次的一个方面。
2.编排标准化与“百花齐放”的关系
有人说,办刊就是想咋编就咋编,“百花齐放”嘛,认为推行编排标准化是束缚手脚,会使期刊千篇一律、千刊一面,丧失自己的特色。这种看法把标准化与“百花齐放”对立起来,既是对“百花齐放”政策的误解,也是对期刊编排标准化的误解。这样来理解标准化与特色的关系是不全面的,不准确的。其实,期刊编排的标准化与“百花齐放”、期刊要有自己的特色,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期刊编排格式方面的要求是很有限的,给编辑发挥创造性仍留有较大的余地,只是对编辑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已。但确如前所述,执行有关的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会有利于期刊被情报检索系统所收录,有利于加入国内国际间的大文化交流,扩大期刊的影响范围,更便于管理。常言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期刊要创特色,必须以执行标准化、规范化为前提,只有在执行标准化、规范化的前提下,才能使期刊创出真正的特色来。
三、促进期刊编排标准化的措施
期刊编排的标准化、规范化,是一项非常细致、繁杂的日常性业务工作,但却是出版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各方面,特别是编辑工作人员和管理部门,应该对此给予充分的重视。
为促进期刊编排的标准化,当务之急,我认为主要应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
1.加强学习,搞好培训。
首先要领导(主编)重视。领导头脑中应有标准化这根弦,密切注视国家及国际在这方面的新动向,特别是有关新闻出版方面的新法规、新文件、新标准、新要求,要及时组织大家学习、讨论,贯彻、执行。一些重要的法规、规则应做到编辑人手一份,便于随时学习、查阅。对新进入编辑队伍的人员要组织培训,开展本行业的“应知应会”的知识竞赛,造成一种学习规范、钻研业务、上标准岗、干标准活的好风气。为了确保刊物的编排质量,主编要认真履行对三校之后的全部清样进行终校的职责,对即将付印的本期刊物进行总体检查,不能走过场,把好最后一道关。
其次要编辑人员重视。责任编辑、执行编辑要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本着对读者负责和保证期刊信誉的精神,认真学习有关的标准和规范,并且在自己的编辑工作中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些标准和规范。一般来说,作者的来稿很可能在文字、标点、数字、计量单位、序号、表格等诸多方面不合规范,编辑必须予以纠正,精心加工,仔细校对。精,就是对表现形式要精雕细刻,使编排格式、语言、标点、图表、计量单位等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从这一点来讲,编辑过程也是一个规范化的过程。对编辑对象的规范化是一项技术性操作,需要认真、细心、一丝不苟。因此,编辑人员要熟悉有关的标准和规范,特别是要注意标准和规范中禁止的事项,如“单字不成行”;文稿小标题刚巧排在页末,而正文却在另一页开头,这也需调整;名号的前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等等。编辑要经常对照标准检查自己,及时纠正失误,总结经验,摸索规律,使自己编辑的刊物逐步达到标准化、规范化。
2.健全法制,严格管理。
目前,我国有关期刊管理,特别是期刊编排方面的标准和规定并不少,但有些还很不完善,有些规定还不够科学、严密,也不利于应用。比如,新闻出版署条码中心《关于在出版物上使用条码的注意事项》指出:“期刊条码的印刷位置为期刊封面(不是封底)的左下角,与书脊和封面底部边缘的距离为1厘米。如上述位置有特殊要求, 也可选择封面的其它位置。”该文件明确指出了条码的印刷位置,但由于增加了“可选择封面的其它位置”,因此,使条码在封面无所不在;明确规定不印在封底,但印在封底的期刊却很多。我国期刊中条码位置的多样化,是封面设计中为避免破坏期刊封面整体效果而采取的权宜之计。正是封面设计中的因素,致使条码位置五花八门,未能达到标准化。为此已有人撰文对这条规定提出了修改建议。〔5 〕此外还有一些规定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不便于执行,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完善。有了好的标准和规范,还需要管理部门照章办事,严格管理,如在新刊物创办之初就严格依法要求,使刊物一创办就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为今后的标准化、规范化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另外,管理部门要经常督促、检查、评比,奖优罚劣,让人们觉得执不执行标准就是不一样,刊物编排达不到标准化,最终是要被淘汰的,以此增加期刊执行标准化要求的压力和动力。
这样,人人都形成标准化意识,各方面齐抓共管,一定会大大促进我国期刊编排的标准化、规范化,使我国有更多的期刊走向世界,加入国际科技文化交流的行列,扩大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
注释:
〔1〕〔2〕〔3〕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 新闻出版署期刊管理局编《期刊出版法规政策须知》,学习出版社,1994年12月第一版, 序言第1—2页。
〔4〕吴体纲《社科学术类期刊的质量评审》, 《编辑之友》1995年第1期,第29—31页。
〔5〕张志强《对期刊条码的两点思考》,《编辑之友》1995 年第3期,第32—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