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中小微企业的高职人力资源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
贾敏燕,赵 娟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摘 要: 研究了中小微企业对人力资源相关岗位关键能力需求现状,分析了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应建议,为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教学体系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素材依据。
关键词: 中小微企业;高职人力资源专业;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大量的小型、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我们把这些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合称为中小微企业。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和银监会的数据报告,截止到2017年底,我国小微企业和工商个体户超过8 000万家,贡献了超过60%的 GDP以及超过75%的城镇就业,中小微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重要的角色。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也加大了对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为中小微信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中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上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和专业能力与企业人力资源岗位的实际需求存在差异,专业课程设置和企业实际工作过程有较大差距等问题,笔者旨在探究面向中小微企业的高职人力资源专业培养模式,对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关键能力的深入探索,为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教学体系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素材依据。
1中小微企业对人力资源相关岗位关键能力需求现状
“关键能力”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这个概念最初是德国的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在1974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关键能力是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胜任人生生涯中不可预见各种变化的能力。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对关键能力培养的研究和探索比较少,较为代表性的观点,将关键能力分为职业素养、自我学习能力、综合能力、竞争意识以及创造能力等方面。以姜大源为代表的学者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理论提出了以下观点,即从个体能力结构体系角度将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个体职业能力性质角度,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
执笔前作者走访呼和浩特市多家中小微企业,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等多种渠道调研中小微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相关岗位的关键能力需求,经过调研,中小微企业对于学生岗位关键能力呼声最高的要素分别是:沟通与理解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工作态度、职业道德以及办公软件应用能力等。其中自我学习能力和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属于终身学习能力,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和沟通能力属于社会能力,理解能力属于方法能力。因此,从企业岗位需求的角度上来看,相对于专业能力来讲,中小微企业更加看重的是毕业生的责任感、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迅速准确的理解认知能力、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能变通解决冲突的能力等。
2高职院校人力资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企业岗位需求不一致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任务,例如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为本着“能岗对接、课证融通”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与企业所要求的责任心强,工作态度积极,良好的办公软件应用能力以及人际处理应变能力相去甚远。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侧重于专业能力的教育,而企业对于学生的社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更为看重,至于专业能力,笔者走访调研的某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认为:“这是一种“锦上添花”的能力,即使专业知识匮乏,在工作中只需要有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那么专业知识缺陷会很快被弥补”。而且,学校的课程设置相对于企业的实际工作内容来讲,课程知识内容更新较慢,无法满足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需求,并且课程内容重点和企业重点工作内容有时会不一致,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中小微企业招聘中不受青睐,企业更愿意招聘有过学生干部工作经历“情商”水平较高的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
首先,对加强中苏(俄)传统友谊具有重要作用。建国初期的抗战胜利纪念活动特别强调苏联对于中国抗战特别是解放东北的帮助,较好地配合了我国实行的“一边倒”外交方针,为发展对苏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苏联解体后,中国领导人仍然数次出席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周年阅兵典礼[50][51][52]。在中国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中俄两国达成“两国领导人出席对方举办的相关庆祝和纪念活动”[53]的共识。这些事实表明抗战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活动对于加强中俄关系的重要作用。
2.2 学校设置的办公软件相应课程与企业要求差距较大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方式还是传统的集中授课形式,学生的参与感不强,对于企业实际工作情境更是概念模糊。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以及实际工作任务需求,选取典型情境设计到教学过程中,使得课堂教学和实际工作过程相一致。按照企业实际工作情境设计课堂教学,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在老师和企业领导之间转换,学生的角色在学习者和企业员工之间转换,以企业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给予学生一定的日常考核分数奖励,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习效率。在实训课程上,尽量选聘具有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经验的教师或者企业教师担任主讲教师,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3 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重理论、轻实践,评价主体单一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身具有很强的应用型特点,因此学校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主动与行业企业深入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保证培养出的学生符合企业岗位需求进行无缝对接。具体在人才培养上应遵循“请进来,走出去”原则。一方面,把中小微企业的人力资源专业人士“请进来”,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上听取企业人士意见,使课程内容符合职业导向,聘请企业教师走为学生授课,将企业真实的情景带入课堂。邀请企业教师共同编写教材。目前,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材内容滞后、实用性一般,所谓的项目导向教学也并未真正体现典型人力资源岗位工作情境,应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发编写适合学生实践性的教材;另一方面,我们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教师可以“走出去”到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中挂职锻炼,体验企业真实工作情境,反思教学工作。
在考核评价方式上,人力资源管理的很多核心专业课还是采取期末理论考试考核和平时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这种评价方式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考察基本没有体现,而且评价主体单一,都是由教师一人决定,没有考虑其他主体,如自我评价、团队成员评价等。
3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3.1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升高职院校方法、社会能力的培养
在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关于学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考察力度,转变原来重专业能力轻方法、社会能力的考察方式。方法能力是指对于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 能力。比如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理解能力等。社会能力指人与人交际与合作的能力。主要包括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建设与合作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和自控能力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加大关于学生方法、社会能力的培养力度,主要通过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各级团学组织开展的团体活动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与应变能力等等。
3.2 模拟真实的企业工作情境,提升学习的实用性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定位为岗位的基础技能。但是在实际调研企业的过程中,企业提出学生所掌握的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和企业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企业表示学生刚毕业进入企业主要从事事务性的工作较多,因此对软件应用能力要求较高,是毕业生的必要能力。软件应用的最多的就是PPT、VISIO、EXCEL等,而且近两年新媒体发展迅速,对于新媒体制作宣传的能力要求也在提高。但是我们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实际情况是到了企业之后大部分甚至都不会使用复印机、打印机,对于WORD、 PPT等仅能够实现简单功能,对于VISIO、EXCEL等相关软件,甚至连简单操作的能力都不具备。
3.3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多维度进行教学考核评价
目前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主要方式仍停留在教师集中授课重理论、轻实践的阶段。教学方式传统,教学内容相较于企业实践相对滞后,教学中尚未将授课内容结合企业的实际岗位要求进行分解,融入教学情境,也没有和企业进行深入合作,了解企业实际的人力资源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和方法,只是“闭门造车”,造成教学内容和实际岗位脱节。
岸线类型识别主要采用图上人工交互法的方式识别和外业核查属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岸线类型。结合海岸线数据等已有岸线调查矢量信息,遵循岸线识别原则,利用不同类型岸线在影像上的形态特征、纹理特征等特征,识别人工岸线和自然岸线类型。
在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架构方面,应该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改变以往单一以教师为主的试卷考核制评价,实现多角度、多种评价主体评价。评价角度可以多元化发展,包括从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技能掌握程度、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在评价主体上,可改变原来单一教师评价的情况,可由教师、企业、学生自己等多个评价者进行考核。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要求各项措施应落实到地块、村庄或沟道,并明确反映在措施布局图中。通过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与治理措施进行空间叠加,可以对治理措施的设计范围与地块实际走向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提高措施规划设计的精确程度。例如:梯田措施设计范围过大,其中包含建筑物、设施用地、道路等其他地物类型;田间生产道路措施未按原有道路走向设计,存在穿越农田、房屋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2] 周茜.“岗位能力本位”视角下地方应用技术型高校课程体系重构———以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6).
[3] 雷大刚.工学结合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时代金融,2013,(5).
[4] 魏嫚,卿珏.基于中小企业需求的高职人力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6).
中图分类号: F2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6921(2019)20—0025—02
收稿日期: 2019-06-28
标签:中小微企业论文; 高职人力资源专业论文; 培养模式论文;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