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生产率变化的省际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率论文,我国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企业核心竞争力永恒的标志性表现,并且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最终落脚点。因为企业竞争不可能拥有永远的技术专利和秘密武器,因此,随着企业竞争的升级,企业的生产率就是企业不能不具备的条件。当然,生产率必然涉及到投入于产出两个方面,而产出必然又受企业竞争策略和营销方式以及由此而引致的企业竞争环境和产业中企业竞争结构的影响。著名管理学专家波特对日本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竞争力衰退的研究发现,日本竞争策略不明晰所导致恶性竞争和产业平均利润的下降,是影响日本企业国际竞争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各省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每个省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存在差异。经济发展阶段较高,经济增长平稳的省份,企业核心竞争力水平也必然较高。因此,通过对企业生产率的演进分析,来试图发现生产率的产业间变化和总体上的省际发展变化,发现生产率角度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省际演变趋势,对各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对策思考。
为了对企业生产率的省际演进分析,我们选择了综合生产率(x[,1])、劳动生产率(x[,2])、服务业生产率(x[,3])、工业生产率(x[,4])和农业生产率(x[,5])五项指标来进行分析。所选的省份为我国的27个省和4个直辖市,数据为各省2004年的统计数据。(数据见表1)
表1
数据来源: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05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以及2005年各省统计年鉴。
2 聚类分析
为了对不同地区进行比较,首先根据这五个指标对31个地区进行聚类,目的是把分类对象按一定的规划分成若干类,在同一类中的这些省份在某种意义上倾向于彼此相似,而在不同类中的省份在同种意义上倾向于彼此不相似。利用聚类分析法,可以对省份间的多指标进行直接对比,聚类结果产生的树形图,可形象的反映各个省份的企业竞争力的类别。通过spss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聚类,这些省份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结果如下表:
表2
从表2可以看出,第一类地区都是有12个发达省份或者老工业基地组成, 而第二类地区有19个省份组成,基本上属于不发达省份。
3 各省生产率相关系数分析
通过聚类的结果,分别对两类地区综合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农业生产率、工业生产率和服务业生产率进行相关分析。通过spss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下表:
表3
**为极显著,*为显著
从表3可以明显的看出,第一类地区的综合生产率与服务生产率、 工业生产率和劳动生产力的相关关系显著,与农业生产率相关度很低,而且不显著。而第二类地区的综合生产率与服务生产率和劳动生产力的相关度也高于其和农业生产率和工业生产率的相关度。但第二类地区与农业和工业也呈中度相关,且总体的相关程度普遍高于第一类地区,这说明发达地区的经济已经进入“经济服务化阶段”,整体经济对服务业越来越依赖。服务业,特别是金融、高科技设计等现代服务业企业的生产率如何,逐步成为推动综合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力量,农业和工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基础力量。而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表现出对农业和工业的依赖,但也显示出服务业已经成为提升综合生产率的关键性要素。这两者结合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竞争的升级,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和更加专业化,服务业成为提升各省整体企业生产率的关键,服务业企业对国民经济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渗透性作用”,类似于科技创新活动,服务业生产率的提升,不但会促进服务业本身生产率的提升,也会带动其他产业生产率的提升。
4 各省生产率的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是霍特林1933年首次提出的,他是利用降维的思想,通过研究指标体系的内在结构关系,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互相独立而且包含原有指标大部分信息(80%—85%以上)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其优点是他确定的权数是基于数据分析而得到的指标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得到的综合指标(主成分)之间彼此独立,减少信息的交叉,这使分析评价结果具有客观性和可确定性。所以,我们利用spss软件对每个地区的样本资料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整理结果如表4:
表4
第一类地区的第一主成分主要受第1、2、3和4指标的影响,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为61.02%;第二主成分主要受第5指标,即农业生产率的影响,贡献率为23.714%;这两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4.734%,解释能力已经足以说明问题。而第二类地区的第一主成分主要受第2、3、4和5指标的影响,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为70.62%;第二主成分主要受第1指标,贡献率为14.068%;这两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4.688%。从中可以看出:
(1)服务业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对总体生产率的提升有相对更为重要的影响,这从各主成分与各指标的稀疏可以看出来。例如第一类地区的服务业和劳动生产率系数分别为0.849和0.886,且贡献率达到了61.02%, 同样第二类地区也有类似的情况。
(2)农业企业生产率,发达地区拥有更大优势,对综合生产率有重要影响, 这也印证了发达地区农业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有关论述。这是由于发达地区大部分为沿海地区,拥有发展出口加工农业的先天优势,同时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资金和人才优势,同样对农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型特征,比欠发达地区更明显, 因为其综合生产率的贡献率高于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的发展是以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为依托,以服务业的发展为动力,综合生产率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5 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生产率角度的核心竞争力的演变趋势是:
(1)服务业企业的发展,对各类企业的生产率提升的作用越来越大, 这也反映出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专业化生产是提升生产率手段的认识。据统计,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工业对服务业的直接消耗大体占中间消耗的10%—23%之间。完全消耗占中间消耗的比重约为这一比值的3倍。这说明, 经济发展对服务的需求不是在商品生产体系外部展开,而是由技术进步、分工深化和管理方式变革所引起的对服务的中间需求的扩展所带动,即在商品生产体系内部展开。这种对服务的中间需求大部分与商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信急的搜集、处理、加工和生产有关。因此,这种需求所带动的服务业的发展必将导致工业生产组织结构变革和分工的深化。一些服务环节将随着服务业效率的提高在专业化基础上从工业生产体系中分离出来。
(2)工业和服务业生产率的提升要建立在农业高度发展, 农业生产率较高的基础上,这样才能顺利转移和重新配置劳动力资源。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发达地区的发展来看,农业的发展都是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只有在农业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工业才会有长足的发展,竞争力水平才会提高。我国本来农业就不发达,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毫无疑问,是建立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上的一个结果,对农业以外产业的高速增长提供了智力和体力的支持。
(3)经济的增长要表现出质量型特征。 经济增长必须伴随着社会全方位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世界经济演进的历程表明,随着劳动密集一资本密集一科技密集的经济发展趋势。三大产业的比重会由“一二三”、“二三一”变为“三二一”。
收稿日期:2006—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