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生产的增长模式、中长期趋势及对策_农业论文

我国粮食生产的增长形态、中长期趋势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粮食生产论文,对策论文,形态论文,趋势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发展战略

1 我国粮食生产的增长形态

我国的粮食生产,46年来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132亿kg增长至1995年的4665亿kg,增长312%,年平均增长3.23%。而且我国粮食生产的增长形态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与周期性波动相交织。

1.1 上升趋势

建国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总的是表现为上升趋势,可以概括地表述为:一次大断裂,两条平行线,即:1959~1960年产量锐减的断裂,1949~1958年和1960~1995年两条斜率大致相当的直线,以1960~1995年间为例,其直线趋势方程为:

LZ(粮食产量)=-184367.6+94.79t

R=0.98

由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我国粮食生产增长动能已有较大释放,而后续投入减少,近十年的增长速度已见放慢。因而今后中长期的粮食产量上升趋势宜用二次曲线方程(有效预测期至2020年)描述:

LZ=-2683155+2618.8t-0.63736t[2]

R=0.98

1.2 周期波动

世界各国的粮食产量都有波动,我国属于波动程度最低国家之一。但由于我国粮食生产农户规模偏小,市场流通不发达,市场容量小,稍有波动就会对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以一个产量波谷到下一波谷为一周期,建国以来已经历了9个完整的周期(附表)。

附表 我国不同时期粮食产量波动状况

由上表看出,我国粮食产量波动有明显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1)各次波动的顶部和底部在逐次抬升,说明粮食生产水平在不断提高,是处于上升过程中的波动。按1960年以来的数据计算,波峰产量的趋势方程为:

LZ(波峰)=3613+293X-11.04x[2]

x=(t-1981)/3

波谷产量的趋势方程为:

LZ(波谷)=3550+28167x-12.66x[2]

x=(t-1982)/3

35年来,我国粮食产量除个别年份(如1984年)外,基本上是在由上述波峰和波谷两条轨迹所形成的上升通道中起伏前进。

(2)波幅不断缩小,波峰和波谷趋向接近。1970年波峰、波谷上下轨迹的差额为393亿kg,与当年总产量相比的差率为16.38%;而1994年峰谷轨迹差为301亿kg,差率为6.76%。若波谷、波峰分别观察的话,各周期波谷比上一波峰的下降幅度在减小,如前6个周期,波谷平均下降幅度为7.91%,而后3个周期,平均下降2.37%,说明粮食生产总体稳定程度在增加。而各周期波峰比上一波谷的上升幅度也在减少,第1~3个周期波峰平均上升44.98%,第4~6个周期平均上升21.13%,第7~9个周期为8.11%。说明粮食增产的难度在加大。

(3)波动周期缩短,波动频率加快。由建国初第一个周期长达11年到近10年每三年一个周期,说明在逐步转向市场经济的情况下,粮食生产对各种影响因素的反应趋向敏感。需要说明的是从70年代以来的7个周期,其平均波长3.71年(44个月),接近西方经济理论中所说的“基钦周期”,但二者的性质和内在波动因素是不同的。

(4)除1960年外,每次波谷来临,都只减产一年,来年就回升,没有连续两年下降,说明党和政府对粮食问题一贯高度重视,一旦减产立刻采取措施扭转局面。

2 影响粮食生产增长形态的因素

造成我国粮食生产波动式上升形态的原因,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2.1 促进我国粮食生产增产的主要因素

(1)党和政府对粮食问题始终如一的高度重视和所作出的巨大努力,适时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有效地保证了粮食生产持续不断的发展。

(2)9亿农民的辛勤劳动。粮食是我国广大农民生存的基本条件,千百年的优良传统,使他们在小块土地上精耕细作,土地开发程度相当高,加上生产者自给程度较高,因此尽管比较效益尚属低下,但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在粮食生产上。这是我国粮食生产稳定程度较高的主要原因。

(3)建国以来,各级政府、农村集体、农民对粮食生产的巨量投入,特别是坚持不懈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及现代工业所提供的大量先进的农业生产资料,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综合生产能力,对粮食生产发挥着长期的稳定的支持作用。

(4)技术进步功不可没。在影响我国粮食生产诸因素中,技术进步始终是一个主要因素,而且越来越重要。由于耕地资源的限制,在我国粮食增产的两个基本因素播种面积与单产之间,主要是靠单产的增加。而单产的增加则主要是靠技术进步,特别是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推广。

2.2 制约我国粮食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

(1)我国粮食生产自然资源条件有限。特别是作为粮食生产基础条件的人均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严重不足,都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粮食播种面积已低于1.1亿hm[2]的警戒线,而且下降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被不断占用的都是品质良好的熟地。

(2)生产水平不高,投入不足。生产技术陈旧,经营规模狭小,生产效率低下,自我发展能力脆弱。在一段时间里,有关部门和农业生产者自身对生产的投入相对下降,有些地区粮食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受到影响。

(3)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农业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粮食,成了农民向国家、向社会作贡献的主要载体。国家来自于农村的税收,所要掌握的商品粮,都要由农民以无偿或低价的粮食产品提供。这种做法,在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今天,其负面效应日益明显,造成粮食比较利益下降,生产要素流出,生产成本提高,严重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阻碍了粮食生产的增长。就流通领域来说,流通体制和粮食价格仍然没有理顺。

2.3 影响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的主要因素

(1)气候因素。在目前的生产水平下,粮食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制约还很大,某种程度上还要“靠天吃饭”,粮食产量丰歉与年景好坏关系密切。

(2)政策因素。面对粮食问题,我们有时处于两难的境地,既想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又想减轻农民的负担;既想要农业为非农产业多作贡献,又想农业也应该增加投入。在粮食产量出现徘徊时,后者就想得多一点,增加拨款、增加补贴,让农民增收减支;等粮食产量上升、供求矛盾缓和,又觉得财政负担难以承受,办法就又变了,原有措施也不到位了,产量就又出现下跌。这十多年来粮食收购政策四次变化、两番循环,而这期间粮食产量也出现四次波谷。其中:1991年波谷是因为南方各省的水灾,1985年、1994年两次是因为收购政策变动,1988年那次是因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导致粮食播种面积过快下降,出现新低。粮食收购政策的来回调整只是我国经济政策变动的一个侧面,说明在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还没有形成粮食生产增长的内在合理机制,只是在中央、地方、集体、农民、消费者、经营者的各方利益之间来回摆动。这种周期性的政策变动已是十几年来我国粮食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3)市场因素。我国粮食市场容量狭小,市场体系不够统一、完善,蛛网理论所讲的放大效应明显,即供求矛盾经过市场以后更加突出,价格波动数倍于供求波动,从而进一步推动生产的波动。

3 我国粮食产量中长期增长趋势

3.1 近期趋势

今后5年我国粮食产量将继续上升,是我国粮食生产又一个稳定增长的高峰期。其基本特点是:①总的趋势呈稳步上升形态。②由于增产难度的加大,年增长幅度不会象80年代初那么高,大体在2~3%左右。③由于自然原因,在2000年前可能会有一个小幅回荡,但幅度不大,对整个国民经济、农村经济不致有大的影响。④波动趋势减缓,即波动长度加大(频率减少)、波幅减小。这是因为经过这十几年的探索,政府对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越明确、政策愈趋向稳定,造成我国粮食产量波动的政策因素得到改观。如果今后几年粮食问题出现起伏,将主要是在流通方面。

2000年的5000亿kg目标有望实现。到2000年我国粮食产量估计为5005亿kg,当年粮食消费量5080亿kg,产消缺口75亿kg,可以认为,5000亿kg目标基本实现,产消基本平衡。

3.2 在中长期粮食生产将继续增长,但产消缺口拉大

据我们测算,到2020年,我国的粮食产量为6124亿kg,消费量为6450亿kg,产消缺口率5.3%。应该说,我国粮食产销平衡在中近期,还不会有大的问题。以现有的生产条件、科技水平作为基础,保持正常的发展速度,只要没有大的失误和特大自然灾害,可以做到基本平衡。

当然随着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不断提高,自然条件较好的宜耕地不断开拓,增产粮食的边际成本将逐步加大,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的难度也随之增长。这就要求我们对粮食生产给予更多的投入和重视。远期,我国的粮食消费量将继续持刚性增长,特别是间接消费,在2010年之后将超过直接消费,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而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由于受到生产资源条件的限制,将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的贡献,在这方面不可知因素还比较多。因此对粮食问题要有清醒认识,未雨绸缪,警钟长鸣,努力研究和落实促进我国粮食生产的各项措施。

4 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对策建议

4.1 要始终高度重视粮食问题,积极落实党和国家对粮食生产的一系列扶植和鼓励政策

转变由农业单方面向非农产业作贡献的传统观念,加大粮食生产者收益在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的比重,改变农业的弱质产业形象,建立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平等地位。

保持粮食价格与工业品和其它农副产品的合理比价,鉴于粮食生产波动往往是因为局部地区市场容量有限,导致粮价下跌而使来年生产受到影响。在我国,制订并执行粮食收购最低限价(即保护价)非常重要。

4.2 积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粮食产业化经营

增加粮食生产者收益的途径,最主要是靠提高粮食生产者的综合劳动生产率和粮食商品率,提高他们的整体经济实力。推行粮食生产、加工、供销一体化,以及粮食生产与其他种植业、畜牧业、农村工副业和第三产业一体化,以增加粮食产品的商品价值,增加粮食生产者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使他们更适应于市场经济的运行环境。

4.3 强化对粮食生产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要克服粮食生产进一步增长的难度将更多地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如果说我国的粮食生产从3亿t上升到4亿t的台阶,主要是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那末由4亿t上升到5亿t的台阶,则需要在继续调整和完善政策的同时,更多地依靠科技的作用。在上到5亿t台阶之后,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之后,对粮食生产科技的要求,将从目前的常规技术转向以生物技术为先导的粮食生产高新技术。粮食作物的生产率还远没有达到它的生物极限,从这个意义上讲,粮食增产的潜力十分巨大。粮食生产长期的可持续增长,有赖于粮食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因此,从现在起就要十分重视粮食和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

4.4 珍惜和合理开发粮食生产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粮食生产条件并不算优势,特别是人均粮食生产资源是很低的。保持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不再下降,已是当务之急。特别是要注意提高土地资源的内在质量,重视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这不但影响我们这一代人,而且更关系着子孙后代。当前提出的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是粮食生产面临的重要议题。作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之一的熵定律指出,能量不但守恒,而且只能沿着耗散的方向转化,即从有效能量转化为无效能量,总的熵在不断增加,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粮食生产资源也是有限的,这一观点已逐步为人们所接受。这就要求我们对粮食生产方式及其对资源的利用方面作出重大调整。

由于粮食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特别大,有关全球气候的中长期变化也需要进入我们观察和研究的野视。“温室效应”造成大气层温度上升将对下一世纪我国粮食生产所带来的影响,不能掉以轻心。要认真研究大气层温度升高对我国各地粮食生产条件的作用,要搞好西北、华北、东北“三北地区”的绿化造林、水土保持,尽最大可能地增加森林复盖面积,改善小气候,在“温室效应”逐步明朗时趋利避害,这是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生产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4.5 调整粮食生产结构和生产布局,树立“大粮食”观点

粮食生产结构,要适应粮食消费结构的变化。随着粮食间接消费,特别是饲料用粮的增加,粮食生产也应作相应调整,增加饲料转化率高的饲料作物生产,实现农作物种植的“粮食——饲料——经济作物”的三元结构。

在充分利用各地区域优势(包括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基础上,稳步调整粮食生产布局。一是利用地理资源优势,逐步形成几个粮食专业生产带。今后十年我国粮食增产主要来自于长江中游、黄淮海平原和东北地区。要注意防止东部地区在工业化过程中弱化粮食生产的倾向在中部地区再次发生。二是继续搞好商品粮基地建设。这是我国发展粮食生产行之有效的一项办法。今后要继续总结经验,扩大和提高商品粮基地建设的规模和水平,由高产区向中低产区、由主产区向调入区扩展。

积极倡导“大粮食”观念。就粮食解决粮食问题,是不全面的,也是十分困难的。要把粮食和食物的生产和消费统盘考虑,畜牧业的发展和粮食生产发展就是直接相关。由于我国畜牧业生产结构以养猪为主,肉产品的提供受饲料的制约更大。因此,一方面要改变饲料结构,开辟非粮食饲料来源,如青饲料、秸秆、饼粕、饲草等;另一方面改变畜牧业结构,积极发展食草类动物饲养,开发南方山区草场。此外,积极发展木本粮油生产,发展水产品生产,发展水果蔬菜生产等等,这些虽然已经不属于粮食生产的传统范围,但它们都将对粮食生产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替代作用。

4.6 加强对粮食生产的宏观调控

我国政府对粮食生产的宏观调控已作出了巨大努力并且行之有效。目前实行的“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就是对包括粮食生产在内的粮食总量平衡和区域平衡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措施。由于粮食生产与流通密切相关、相互影响,而目前粮食生产与流通相互割裂的管理体制有很多弊端,建议国家建立跨部门的粮食管理综合协调机构,统筹规划协调粮食的生产、流通、消费、储备和进出口等。

标签:;  ;  ;  ;  

我国粮食生产的增长模式、中长期趋势及对策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