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的临床麻醉效果研究论文_梁立国

黑龙江省伊春市南岔区人民医院麻醉科 153100

摘要:目的:调查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在手术患者中的麻醉效果、麻醉安全性。方法:以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间84例外科手术患者为调查对象。患者在系统随机分组下分为干预组、常规组,各42例。干预组患者予以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常规组患者予以静吸复合麻醉,比较患者麻醉拔管前后生命体征,同时比较患者术后恢复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患者插管即刻平均动脉压为(91.4±5.2)mmHg、常规组为(99.3±6.6)mmHg;此刻干预组患者心率为(79.4±4.9)次/min、常规组为(86.5±4.2)次/min;干预组患者拔管后平均动脉压为(93.7±6.2)mmHg、常规组为(104.9±5.3)mmHg;此刻干预组患者心率为(81.2±5.5)次/min、常规组为(88.4±4.5)次/min,P<0.05。两组患者拔管时间、苏醒时间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4.2%,常规组为35.7%,P<0.05。结论: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的安全性更高,效果更理想。

关键词:静吸复合麻醉;硬膜外麻醉;安全性

外科开展手术治疗的患者非常多,手术能够针对患者病灶进行直接处理,改善患者病情。但手术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损伤,也会增加患者手术应激反应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的同时也会增加患者手术风险。麻醉能够通过药物让患者保持安静,同时能够抑制患者神经,保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1]。但不同的麻醉方式也会对麻醉的效果、安全性带来不同的影响。静吸复合麻醉、硬膜外麻醉均是外科手术常用的麻醉方式。本次研究以84例外科手术患者为调查对象,调查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在手术患者中的麻醉效果、麻醉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间84例外科手术患者为调查对象。患者入院后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学会审批。干预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19例,患者年龄(58.4±11.7)岁,肝胆手术患者17例、骨折患者16例、胃肠手术9例;常规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20例,患者年龄(58.3±11.7)岁,肝胆手术患者16例、骨折患者16例、胃肠手术10例。患者均无肝肾功能衰竭症状;患者无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无其他手术禁忌症。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1.2一般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30min予以0.1g苯巴比妥、0.5mg阿托品肌注。入室后连接心电监护,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常规组:患者予以0.15-0.2m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1-2mg/kg静脉注射,同时注射0.5-1.0μg/kg书芬太尼和0.05mg/kg咪达唑仑静脉注射进行麻醉诱导。术中予以七氟烷1.5%-3.0%持续吸入维持麻醉,间断注射顺苯磺酸阿曲库保持肌肉松弛。术后予以自控镇痛缓解患者疼痛。

干预组:患者首先予以硬膜外麻醉,患者侧卧位,常规消毒后根据患者不同手术部位选择不同的麻醉阻滞平面和穿刺点,穿刺成功后置入硬膜外导管,而后改为平卧位,注入2.0%利多卡因3ml,药物注射后患者无脊麻、局部麻醉中毒反应后予以注入0.5%罗哌卡因4ml,麻醉效果不理想者可追加麻醉药物直至麻醉效果理想。若患者手术超过2h,每间隔2h追加一次罗哌卡因。患者麻醉平面稳定后予以0.1mg/kg咪唑安定、1mg/kg丙泊酚、0.15mg/kg顺苯磺酸阿曲库以及1μg/kg舒芬太尼静脉注射。诱导插管后机械通气,氧气流量速度为1.5L/min。予以2.0%七氟醚持续吸入。手术结束前停止吸入七氟醚,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拔管前、拔管后、插管前、手术过程中生命体征进行监测,比较相关数据,同时对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

1.4数据统计

文中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t、卡方视为检验值,P<0.05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干预组患者插管即刻平均动脉压为(91.4±5.2)mmHg、常规组为(99.3±6.6)mmHg;此刻干预组患者心率为(79.4±4.9)次/min、常规组为(86.5±4.2)次/min;干预组患者拔管后平均动脉压为(93.7±6.2)mmHg、常规组为(104.9±5.3)mmHg;此刻干预组患者心率为(81.2±5.5)次/min、常规组为(88.4±4.5)次/min,P<0.05,详见表1。

表1患者生命体征

3.讨论

临床麻醉分为局部麻醉、全身麻醉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的麻醉也有不同的操作方式。全麻可通过静脉滴注、肌肉注射等方式操作,全麻能够对中枢神经兴奋度进行抑制,让患者失去意识、失去知觉[2-3]。但全麻只能够对高级中枢神经进行抑制,对于低级中枢神经无法全面抑制,因此患者术中会出现生命体征波动、血流动力学不稳等表现。

静吸复合麻醉是全麻的一种,此种方式的控制难度较大,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应激反应的几率也更高,因此不利于麻醉平面控制[4-5]。此外,此种麻醉方式使用的药物剂量非常高,针对年龄较大或婴幼儿来说,机体代谢能力不足,因此很容易出现药物滞留、患者苏醒时间延长甚至麻醉中毒现象[6]。

硬膜外麻醉是局麻的一种,能够对注射周围神经产生阻滞效果,但能够保证患者意识清醒。硬膜外麻醉时最为常用的局麻方式,此种方式给患者带来的应激反应非常小,但镇痛效果非常理想,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率也非常低,因此联合静吸复合麻醉能够增强麻醉效果,同时保证患者安全。我院干预组患者麻醉过程中生命体征稳定程度更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总的来说,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的安全性更高,麻醉效果更理想。

参考文献:

[1]刘志莲,牟秋霖.持续硬膜外麻醉联合静吸复合麻醉用于脊柱手术的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24):37-38.

[2]郭荣春,谢力,顾仕贤.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腹部手术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江苏医药,2016,42(22):2513-2514.

[3]闫莉,王荣国,丁文平.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腹腔镜胆囊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术后恢复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6,38(20):3076-3079.

[4]丁庆民.硬膜外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对老年腔隙性梗死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03):110-111.

[5]董小波.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与静吸复合麻醉应用于上腹部手术麻醉效果分析比较[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3):129-130.

[6]孙德峰,于有波,张丽荣.硬膜外阻滞加静吸复合麻醉对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循环功能及血气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07(02):205-206.

作者简介:梁立国(1979.12.25),性别:男,籍贯:黑龙江省青冈县,学历:本科,毕业学校:佳木斯大学,现有职称:麻醉学中级。研究方向:小儿全身麻醉气道管理,老年人麻醉管理,疾病与麻醉,关于疼痛治疗新进展。

论文作者:梁立国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4

标签:;  ;  ;  ;  ;  ;  ;  ;  

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的临床麻醉效果研究论文_梁立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