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化树种生态功能研究

城市绿化树种生态功能研究

孟小华[1]2007年在《南京市城市公园绿地中乡土树种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乡土植物是城市绿化中的重要素材,而乡土树种更担当着主体作用。不仅具有生态适应性强、性能价格比高、管理便利等优点,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能够反映当地的植被特色,对于创建城市生态园林和人文园林有着重要的意义。提倡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应用乡土树种,由来已久,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就是针对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如何运用乡土树种进行景观营造展开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本文从城市绿化的角度提出了乡土树种的新概念:是指在当地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物种演替后对本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树种,包括了两个部分,狭义上是指本土自然植被中有存留的原生树种,广义上是指经过引种、栽培和繁殖并高度适应本地区的气候环境且生长良好、可大量繁衍并具有当地文化内涵的树种。本文的研究都是在这个广义的概念为前提进行的。本文选取了玄武湖公园、情侣园、绣球公园、古林公园、莫愁湖公园、瞻园、北极阁风貌区、白鹭洲公园、雨花台烈士陵园、狮子山公园、小桃园、神策门公园、白马公园十叁个公园绿地作为主要调研对象,在分析和研究乡土植物文化的基础上,筛选提出南京地区广泛应用的乡土树种、一般和很少应用的乡土树种以及具有应用前景的乡土树种种类,共63个科130个属的182个树种,并分析其应用范围。在此基础上,借鉴专家调查法(特尔菲法),对这些树种进行了综合性的评价并作出分级,得出10种一级树种、39种二级树种、35种叁级树种、64种四级树种和34种五级树种,分别提出了各级别树种的应用建议和初步的南京市城市园林绿化中乡土树种规划建议。此外,运用植物群落学、园林美学、生态学等方法,对南京乡土树种的群落形成、生境营造、景观要素配置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南京城市绿化中乡土树种应用的特色、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姚泽[2]2006年在《武威市城市园林绿化树种选择及适宜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城市绿化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市文明与发展的象征。它能丰富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活环境质量。而城市绿化树种的选择是城市绿化生态功能和多样化景观的基础,也是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对城市园林绿化树种进行调查与适宜性评价,可为城市园林绿化提供科学依据,使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更加合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从而实现城市园林的可持续性。本文根据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园林树木学、森林生态学、景观美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层次分析法的原理与方法,对武威市的105种园林绿化树种进行了分析和综合评价分级。研究结果表明:(1)武威市现有园林绿化树种38科,70属,105种。(2)通过植物区系分析,表明武威市园林树种区系由多种区系成分汇集而成,其中,蔷薇科(10属20种)、杨柳科(2属13种)、豆科(5属7种)、柏科(4属7种)、木犀科(5属6种)和松科(4属6种)6个科在武威市城市园林树种区系中的优势明显,共30属59种,占总科数的15.79%、总属数的42.86%、总种数的56.19%。(3)通过多指标选择,建立了武威市园林绿化树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体系分为叁个层次:目标层(A):武威市园林绿化树种综合评价。准则层(B):生态适应性能、观赏性能、净化性能和生长性能。指标层(C):冠型、高矮、奇形、色调、味香、异态、耐盐碱、耐高温、耐寒冻、耐干燥、庇荫、病虫害、吸收SO_2、吸收HF、吸收CI_2、抗风性、吸滞粉尘、细菌、长高、冠幅、萌枝、疏透、寿命和萌蘖共24个具体指标。(4)根据层次分析法得出园林树种综合评价体系各指标的权重为:准则层中生态适应性的权重最大,说明其在园林树种综合评价中占最重要的地位,是园林树种选择首选条件;其次为观赏性能,在园林树种选择、应用中应作为重点考虑的因子。权重最小的是生长性能,说明生长性能对园林树种评价影响最小;在指标层中,耐寒冻、耐干燥、耐高温、冠形和色调的权重明显大于其它指标,可以认为是影响武威市园林树种综合表现的重要指标,而影响较小的指标是疏透和萌蘖特性。(5)根据各指标权重,计算得到每个园林树种的综合指数。按综合指数大小,对参与评价的树种进行分级,将其划分为四个等级。其中,Ⅰ级:28种;Ⅱ级:53种;Ⅲ级:16种;Ⅳ级:8种。(6)根据各树种的喜光性、抗旱性、抗低温性、抗风性,对生态习性综合评级,从而对武威市园林树种的生态特性有一个基本的认识。(7)根据园林树种的树形、叶、花、果和枝干对武威市园林树种的观赏价值进行了评级。(8)不同类型绿地的树种:公园绿地有青海云杉、油松、侧柏、落叶松、新疆杨等;防护绿地有新疆杨、小叶杨、白榆、白蜡、沙枣等;庭院绿地有青海云杉、油松、毛白杨、小叶杨等;道路绿地有樟子松、新疆杨、毛白杨、小叶杨、垂柳等;其它绿地有青海云杉、樟子松、侧柏、新疆杨等。(9)通过对武威市城市园林绿化树种的调查分析,总结出武威市城市绿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园林绿化树种种类单一,常绿树种种类过少;乡土树种、特色树种利用少;重草轻树,过分强调绿化覆盖率,忽视生态效益;城市绿地结构单一,绿化模式单一。(10)针对武威市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在武威市城市园林绿化树种选择和配置中应注重其生态学特性与立地条件原则、乡土园林绿化树种原则、整体优先原则、文化原则、可持续原则等,以及树立整体统一的观念、注重植物造景的功能,发挥不同地域园林绿化的特点、充分结合立地条件,做到适地适树、建立法律法规,提高园林绿化管理水平等建设对策。

哈申格日乐[3]2006年在《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和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而城市森林绿地能够改善和缓解城市化引起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在确定北京建国以来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分析了北京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探讨了北京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以及对城市环境变化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城市绿化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为北京走出一条城市生态环境良好、高质量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实现北京生态城市建设宏伟目标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用熵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综合分析了北京1949~2005年城市化发展进程,并应用聚类分析法把北京城市化发展分四个阶段:1949~1985年是低速城市化发展阶段,1986~1993年是较快城市化发展阶段,1994~2000年是加速城市化发展阶段,2000年之后是发达城市化阶段。应用聚类分析法进一步分析了1985年以前北京城市化发展,即低城市化阶段,可划分为1949~1965年为基本实现城市化阶段,1966~1974年为城市化倒退阶段,1975~1982年为恢复城市化阶段,1983~1985年为城市化发展前期阶段。在低速城市化阶段,北京城市平均非农业人口比重为54.2%,平均GDP为69.65亿元,平均人均GDP达到849元,平均恩格尔系数为56.9%(1978~1985年),居民生活刚刚达到温饱水平。但由于政策体制的多变,城市化发展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在较快城市化阶段,北京城市化发展全面上升,但增加幅度较小,平均非农业人口比重达到61.9%,年均增加0.40%;平均GDP和平均人均GDP分别达到518.78亿元和5,078元,年均分别增长72.33亿元和755.14元;平均恩格尔系数达到52.4%,年均下降0.39%,居民生活达到全面温饱水平。在加速城市化阶段,北京城市各方面发展较快,平均非农业人口比重达到64.4%,均增长0.61%,平均GDP和平均人均GDP达到1,795.61亿元和16,558元,年均分别增长199.25亿元和1,742.7元;平均恩格尔系数降为43.2%,年均下降1.44%,居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在发达城市化阶段,平均非农业人口比重提高到71.6%,年均增加1.0%;平均GDP和平均人均GDP达到3,501.19亿元和30,773元,年均增长359.42亿元和2,883.75元;平均恩格尔系数降低到33.5%,年均下降1.0%,居民生活达到富裕水平,北京城市化发展进入了全面

韩焕金[4]2002年在《城市绿化树种生态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红外气体交换法(LCA-4),在确保环境条件一致的基础上,对哈尔滨市的常用树种在生态效应(绿量、固碳释氧、蒸腾释水量,蒸腾吸热量、滞尘能力)及利用光能方面进行了研究。 在整个生长季中,八个树种的固碳释氧量由高到低排列为榆树、糖槭、紫丁香、白桦、榆叶梅、连翘、金银忍冬、山桃稠李。 七月份各树种的固碳释氧量表现出乔木>小乔木>灌木,可以根据各植物类型的固碳释氧量的排序,进行不同树种的配置。 整个生长季中,八树种日蒸腾吸热、释水量的排列顺序为糖槭>榆树>白桦>紫丁香>连翘>榆叶梅>忍冬>山桃稠李。 七月份,乔木树种中,日蒸腾释水总量,日蒸腾吸热总量最大的树种为白桦,最低的为樟子松;小乔木树种中,文冠果最大,较低的为野梨、稠李;灌木树种的日蒸腾释水总量和日蒸腾吸热总量差异较大。较强的树种为连翘、紫丁香、榆叶梅、接骨木、金山绣线菊。 常绿树种中,红皮云杉、杜松是哈尔滨市优良的滞尘树种。银中杨、山桃稠梨、忍冬是优良的阔叶滞尘树种。叁种树种的7天内的平均滞尘量分别为:1.9215g·m~(-2)、2.4505g·m~(-2)、2.0284g·m~(-2)。 树种间滞尘能力的差异,是由叶片的形态结构特征决定的。叶片的粗糙程度及叶片上下表皮具有毛的形状、数量多少,是造成滞尘能力差异的原因。叶表细微结构中具沟状组织的树种即使不具有纤毛结构,也有较强的滞尘功能。 植物光能利用特性分类 第一类:具有较高光补偿点(>40μmolm~(-2)s~(-1)),具有较高光饱和点(>800μmolm~(-2)s~(-1)的植物。接骨木 第二类:具有较低的光补偿点(<40μmolm~(-2)s~(-1)),但光饱和点却较高(>800μμmolm~(-2)s~(-1))的植物。榆树、旱柳、糖槭、银中杨、紫椴 第叁类:具有较低的光补偿点(<40μmolm~(-2)s~(-1)),较高的光饱和点《500-800 μmolm~(-2)s~(-1))的植物。白桦、水曲柳、山桃稠李、野梨、圆冠榆、金银忍冬、水蜡、树锦鸡、毛樱桃,连翘、五叶地锦、榆叶梅、稠李、金焰绣线菊、金山绣线菊、紫丁香、暴马丁香、文冠果、花楸

邵燕[5]2008年在《苏州市现代城市绿地人工植物群落结构研究与评价》文中认为城市绿地人工植物群落的结构决定了它的生态效益和稳定性。前人对国内一些城市的城市绿地人工植物群落的树种组成结构、生境结构以及空间分布结构已做了大量的研究,而有关苏州的城市绿地人工植物群落结构的研究未见报道。本文系统回顾了植物群落结构的研究概况,通过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和实地考察所获得的数据,对苏州城市绿地人工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评价。经过整理,本文获得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建立了城市绿地人工植物群落空间结构评价体系,并将其运用于对苏州市居民区、公园以及工厂区绿地的人工植物群落空间结构所进行的系统评价。2.对比分析研究了苏州市居民区、公园以及工厂区绿地人工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结果表明:从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树种组成结构与季相结构四个方面综合衡量,公园绿地植物群落结构最优,居民区绿地次之,而工厂区绿地最次。3.建立了苏州市城市绿地植物物种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并对普遍应用于苏州市城市绿地的25个主要树种进行了评价与分级。其中评为一级的树种有7个,并均为常绿种类;二级树种14个;叁级树种4个,并均为落叶种类。4.根据以上两组评价结果,结合苏州乡土植物的种类构成特点,确立了苏州市居民区、公园以及工厂区绿地人工植物群落的优化方法。

孙海燕[6]2005年在《哈尔滨市城郊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中树种选择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从哈尔滨市城郊林种现状出发,选择了在哈尔滨地区生长良好的樟子松、白桦、紫丁香、糖槭等49种绿化树种,其中乔木树种32种,灌木16种,藤本1种,通过对树种定性指标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定量指标的实验获得了树种全面、系统的信息。 本论文根据树种选择的依据,针对城郊环境特点和城郊森林的功能需求等,以树种的特征、生态习性以及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经济功能)叁大要素中的31项单因素指标为研究内容,针对不同林种的功能需求选择适宜的树种。树种特征指标包括生长类型,成龄时树高、胸径,根系,生长速度,寿命及病虫害程度;生态习性指标包括抗污染程度、光照、土壤、水分、温度:生态功能指标包括叶面积指数、杀菌能力、滞尘能力、吸收重金属能力、吸收SO_2能力、固碳释氧能力、降温增湿能力、抗风能力;景观功能指标包括树冠形状、枝色、树叶形状、绿叶期、秋叶色、花色、果形、果色;经济功能指标包括树种年生长量、木材价格、单株产果量、果实单价。其中生态功能指标采用了实验研究和测定。采用专家问卷调查的形式得到不同林种中各指标的比例,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结构模型,得到判断矩阵,对各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出不同林种各指标的权重值,最后将Visual Basic作为前台的开发语言,Microsoft Access作为后台的数据库,根据各指标的等级差别及林种的要求设计树种的查询系统。以任意一项、几项或所有指标为查询内容,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查出满足不同林种的理想树种、权重值、排序及树种的详细信息。 根据哈尔滨地区不同林种的功能要求,给出了不同指标的期望值,通过查询系统可以得到旱柳、榆树、蒙古栎、银中杨、白桦为符合农田防护林的前五位的树种,权重值分别为90.37、90.12、88.12、87.55、86.2;糖槭、旱柳、杜松、水曲柳、榆树为符合城市防护林的前五位的树种,权重值分别为78.14、76.92、75.96、74.72、74.56;榆树、早柳、银中杨、糖槭、兴安落叶松为符合道路防护林的前五位的乔木树种,权重值分别为80.07、79.07、77.5、72.42、71.67;旱柳、银中杨、榆树、兴安落叶松、白桦为符合河岸防护林的前五位的树种,权重值分别为92.37、88.72、86.62、85.82、85.7:水曲柳、兴安落叶松、银中杨、榆树、旱柳为符合用材林的前五位的树种,权重值分别为89.61、88.35、87.12、85.56、80.15;红瑞木、毛樱桃、榆叶梅、紫丁香、接骨木为符合风景林前五位的灌木树种,权重值分别为82.93、81.23、80.85、78.38、77.78,糖槭、山丁子、花楸、山桃稠李、稠李为符合风景林前五位的乔木树种,权重值分别为82、81.52、80.3、79.62、78.9;李、杏、文冠果、山楂、野梨为符合经济林的前五位的树种,权重值分别为88.85、80.88、73.25、69.35、63.77。

韩鹏[7]2008年在《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景观优化模式构建》文中研究表明呼和浩特市(简称呼市)当前迅猛的城市化进程引人瞩目。以此为背景,应用生态学原理,根据研究区域内不同城市功能区的特征,分析了整体和各功能区绿地系统的特征和现存问题,对绿地景观的整体模式和分区模式进行了构建与优化,为有效提高绿地效益及建设效率,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并为其它类似城市的绿地建设提供参考。研究区域限定在二环线内,其周边地带作为研究参考区。首先,依据功能特征对绿地景观进行了分类;以此为基础,通过实地踏查和实验等手段,获取了绿化植物的种类、生长状况、配置情况及群落结构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等基础信息;通过景观指数计算对绿地景观进行了数值分析,依据结果优化了绿地景观格局,构建绿地景观整体模式,然后探讨了实施模式的管理措施和方案;通过对研究区进行功能区划,并对各分区概况、特征及分区绿地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作为构建分区绿地景观模式的依据;然后,通过社会调查及专家评定等方法,对各分区绿地景观进行了效益综合评定,评出各分区的最优绿地景观,找到这些景观的构成规律,按照规律结合前面的分析结果构建绿地景观分区模式。研究表明,研究区绿地具有显着的环境改善作用,但普遍存在植物种类单一、配植形式单调等问题,叁大绿地指标均低于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绿地景观数值分析结果为:多样性指数以居住区及单位附属绿地最高为5.528,较低的为风景林、水域和公园绿地,分别为0.000、1.606和2.415。均匀度指数以道路绿地较高为90.062,水域景观最低为49.900,其它各种绿地处于中等水平。破碎度指数计算表明,一环内破碎度指数为0.148,一环和二环之间为0.065。表明研究区绿地的破碎程度整体水平较高,一环内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高于二环;廊道密度指数均值仅为1.77km/hm~2,总体水平偏低。依据分析结果,优化绿地景观格局,并将其模式化;分区绿地景观效益评定结果为:居住区以桥华世纪村最高;工业区以伊利厂区最高;公共设施区以市政府最高;道路广场区以中山路和如意广场最高。依据分区最优景观的构成规律,以尊重绿地景观生态过程为前提,对分区植物群落配置及构型进行优化和模式化。整体模式对绿地景观结构及属性进行了调整,优化了绿地景观整体格局,并提出了模式实施的管理措施和方案。分区模式突出了分区绿地的景观特点和功能特征。

许东新[8]2008年在《上海城市森林生态效应评价及结构优化布局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城市森林建设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上海生态环境与综合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状况、工业布局以及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要素的分析与评价,并以典型城市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城市森林规划与布局、城市森林群落结构设计。同时,对城市森林生态功能与绿化植物的选择应用等方面开展研究。确立了上海城市森林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内容,提出了提升上海城市森林建设质量的对策措施,为进一步推动上海城市森林建设进程和改善城市森林布局与生态功能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上海城市森林结构指标值为0.48,城市森林功能指标值为0.46,城市森林协调性指标值为0.60,城市森林综合指标值为0.48。上海城市森林的协调性相对较好,但综合指数值偏低,距离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理想发挥还有较大差距,需要在森林覆盖率、大气环境质量、水土保持、景观环境容量、水网林网化、景观布局协调性等方面提高其指标值。(2)在受调查的上海城市公园中,接近80%的公园热效应达到容许热效应等级以上;超过80%的公园清洁度达到容许清洁度等级以上;大多数公园的苔藓植物BI等级处于D级以上。除静安公园和淮海公园外,其它公园的综合自然生态效应都能达到D级以上。(3)上海城市森林目前活立木总蓄积量为2.752×106m3,可吸收CO2 5.036×106t;活立木年均总生长量3.01×105m3,年均净吸收CO2 5.51×105t,每年产生经济效益2755万元;年均释放氧气4.88×105t,占呼吸耗氧量的10.9%,每年产生经济效益3.42亿元;全市8.92×104hm2林地,涵水总量达到8.8亿t,涵养水源的经济效益为7.92亿元;全市防止水土流失总量可达2.178×107m3,经济效益可达到6.5亿元。(4)围绕上海城市森林发展规模和目标,根据上海市生态环境分区及其生态环境建设要求,确立上海城市森林以沿海防护林和部分自然保护林为生态前沿,以大型片林、廊道林带为生态腹地。提出城郊一体化的“叁网、一区、多核“的上海城市森林总体布局构架,最终形成点、线、面一体的城市森林网络结构。(5)根据森林结构的内涵以及森林结构功能关系原理,按城市森林的主要功能,提出将上海城市森林结构模式分为四类:观赏型森林群落植物模式、环保型森林群落植物模式、生产型森林群落植物模式和文化休闲型森林群落植物模式。(6)在城市园林植物群落中出现频率超过30%的绿化树种只有3种,包括香樟、广玉兰及瓜子黄杨。出现树种数量较多的频率段在1%至20%之间,共有57种;其中出现树种最多的频率段为1%至5%之间,有24种。调查中出现频率小于1%的树种数量相对较少,有11种,如无患子、七叶树和杨梅等树种。而出现频率大于10%的树种数量有24种,达到常用树种的叁分之一左右。(7)在上海市城镇尤其是城郊结合地带的园林植物群落具有较高的树种丰富度。郊区绿化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村镇“四旁”部分残存自然植物群落,只有极少的乡土树种和经济林果树种,主要为苦楝、榆树、构树、水杉、杨柳、早园竹、枇杷、无花果、金桔、桃树等构成的简单群落。(8)根据生长适应性指标与城市森林立地条件区划,对现有树种进行生长状况的分区调查,结果显示:普遍生长较好的树种主要有悬铃木、法国冬青、洒金桃叶珊瑚、蚊母树、鸡爪槭、水杉、香樟、海桐、枫杨、合欢、国槐、冬青、枫香、小叶女贞、迎春、杨梅等。目前应用频率尚较低的树种有槲栎、黄连木、无患子、乌桕、榉树、香椿、木荷、日本柳杉、榧树等树种。在上海地区现有绿化树种选择规划中,应着重考虑的关键因子是土壤水分状况和土壤酸碱度对树种生长的影响。

闫晓云[9]2010年在《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借鉴了国内外有关城市绿地结构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城市绿地结构的发展现状,在深入阐述城市绿地结构研究的背景和理论基础上,以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其布局结构和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分析,从城市绿地布局结构、绿化树种、植物群落结构3个方面建立了由33项评价指标组成呼和浩特市绿地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对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结构(包括绿地布局结构、绿化树种、植物群落景观美学和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优化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总体绿量指标偏低,附属绿地平均绿地率约为15%,城市中心区道路绿地率不足,道路绿化普及率不高,防护绿地面积严重不足,防灾绿地体系没有建立,公园绿地分布不匀。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布局结构综合评价结果为一般,等级为Ⅲ级。(2)研究范围内共有绿化木本植物78种,总体上乔灌比为1:0.8,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的比为1:1,乡土树种共有34种,占木本乡土植物种类的28%,自然度为62%;树木重要值乔木和灌木各前10个树种由高到低的排序为:乔木为油松(25.7%)>白杆(21.8%)>国槐(12.1%)>山桃(1].5%)>榆树(11.4%)>刺槐(10.4%)>丝棉木、加扬(10.2%)>旱柳(9.9%)>侧柏(9.7%);灌木为紫丁香(65.6%)>榆叶梅(35.2%)>珍珠梅(33.9%)>水栒子(26.8%)>玫瑰(20.5%)>叶底珠(14.7%)>连翘(14.5%)>水蜡(11.1%)>红瑞木(10.3%)>黄刺玫(8.8%);乔木树种的平均高度为6.5m,平均胸径为14cm;灌木平均高度为2.0m。(3)植物群落调查样方内平均绿化树种数为6-8种,混交度平均为0.58;林层比平均0.44;平均乔木密度为4.3株/100m2,灌木密度平均为3.4株/100m2;平均郁闭度0.45;叶面积综合指数平均为3.2m2/m2;Gleason丰富度指数平均为1.14,Margalet丰富度指数平均为1.8,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55,Simpson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72,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82。(4)植物群落景观美学评价值分别为:居住绿地平均为0.77,游园平均为0.72,公园平均为0.60,单位附属绿地平均为0.74。总体上,植物群落景观美学评价值平均为0.71。(5)植物群落综合评价值分别为:居住绿地平均为0.61,游园平均为0.60,单位附属绿地平均为0.57,公园平均为为0.53。总体上,呼和浩特市植物群落结构综合评价值不高,平均为0.58。

韦品祥[10]2013年在《重庆市主城区城市森林主要乡土树种生态功能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的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城市森林对解决城市生态问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我国城市森林大多都存在树种单一的问题,并提出应充分利用乡土树种的优势来改变城市森林存在的结构、树种单一的问题。日前,有关树种选择大多只停留在基本原则、经验性的层面上,而且较多地注重景观美学功能这一指标,对全面发挥城市森林的功能十分不利。所以,建立一种客观的、科学的树种选择方法对丰富树种选择及城市森林植物树种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重庆主城区的乡土树种为研究对象,并对重庆主城区城市森林中乡土树种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运用层次分析(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法)原理与方法,建立重庆主城区优势乡土树种评价体系,对重庆主城区的优势乡土树种进行初步评价,从中筛选出得分较高且未利用的乡土树种。根据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原理,在重庆主城区,选取照母山植物园、鸿恩寺森林公园、鹅岭公园、歌乐山国家森林公园、华岩公园、南山植物园、中华美德公园、圣灯山森林公园、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碚公园等作为调查地点进行实地调查,综合调查结果、前人研究成果,运用AHP法构建了重庆主城区乡土树种综合评价体系。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得出47种乡土树种,它们的重要值从大到小依次为香樟、马尾松、黄葛树、小叶榕、刺槐、桂花、银杏、天竺桂、广玉兰、白栎、白兰、构树、秋枫、四川山矾、润楠、枫杨、女贞、枫香、朴树、复羽叶栾树、垂柳、二乔玉兰、雪松、水杉、桢楠、杜英、叁角枫、蓝花楹、四川大头茶、梧桐、四川蒲桃、日本珊瑚树、黄牛奶树、大叶樟、盐肤木、木荷、北碚榕、灯台树、无患子、鱼木、侧柏、黑壳楠、自楠、乌桕、野漆树、红翅械、雅安琼楠。2.通过本研究得出,从47种乡土树种中筛选出36种适合在重庆主城区种植的乡土树种。它们是:构树、刺槐、雪松、朴树、香樟、黄葛树、四川山矾、四川大头茶、马尾松、无患子、大叶樟、复羽叶栾树、广玉兰、小叶榕、桂花、北碚榕、银杏、天竺桂、日本珊瑚树、鱼木、杜英、雅安琼楠、女贞、枫杨、二乔玉兰、黑壳楠、白兰、水杉、桢楠、秋枫、黄牛奶树、红翅槭、白栎、梧桐、垂柳、蓝花楹。3.根据实地调查结果,结合文献资料及专家意见,筛选出14个评价指标,利用AHP方法构建了重庆主城区树种优势乡土树种综合评价体系。综合评价体系权重结果表明:在一级指标中,适应性指标的权重最大,说明适应性指标在城市森林筛选树种时占最重要的地位;其次是生态学指标,它是树种应用于城市森林时应重点考虑的因子。在二级指标中,抗旱性、耐瘠薄、固碳释氧、降温增湿、季相变化、树形等6个指标权重明显大于其它指标,是影响树种综合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树种筛选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 南京市城市公园绿地中乡土树种的应用研究[D]. 孟小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07

[2]. 武威市城市园林绿化树种选择及适宜性评价[D]. 姚泽. 甘肃农业大学. 2006

[3]. 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研究[D]. 哈申格日乐. 北京林业大学. 2006

[4]. 城市绿化树种生态功能研究[D]. 韩焕金. 东北林业大学. 2002

[5]. 苏州市现代城市绿地人工植物群落结构研究与评价[D]. 邵燕. 南京林业大学. 2008

[6]. 哈尔滨市城郊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中树种选择的研究[D]. 孙海燕. 东北林业大学. 2005

[7]. 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景观优化模式构建[D]. 韩鹏. 北京林业大学. 2008

[8]. 上海城市森林生态效应评价及结构优化布局研究[D]. 许东新. 南京林业大学. 2008

[9]. 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结构研究[D]. 闫晓云.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

[10]. 重庆市主城区城市森林主要乡土树种生态功能的比较研究[D]. 韦品祥. 西南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城市绿化树种生态功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