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战略管理模式探析_孙子兵法论文

《孙子兵法》战略管理模式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孙子兵法论文,管理模式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孙子兵法》是一部伟大的兵法巨著,也是一部不朽的管理学经典之作。全书共分十三篇。该书体系结构严谨,语言简洁明丽,逻辑性强,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现就其战略管理模式作一探索。

一、《孙子兵法》结构及主要内容

纵观全书,可分为三个层次(如下图所示):

1.拟定战略框架。

指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敌我的实际情况确定战略原则和基本指导思想。这一层包括计篇、作战篇和谋攻篇。

计篇从制约战争胜负全局的总体筹划着眼、是全书的纲。计篇开宗明义,提出了“慎战”的思想(“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然后对有关战争胜败的条件做出了估计(即“五事七计”),进而提出战略上的总方针和主要原则,包括“兵者,诡道也”、“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因利而制权”等。

作战篇对影响战争的各种限制条件(包括后勤、粮食等)进行了综合分析,考虑战略实施的可能性。提出了战争保障的重要思想及“速胜”原则、“因粮于敌”的作战原则和“最小—最大”原则(指以最小的耗费获得最大利益)等。

在谋攻篇中,孙子提出了各种可供选择的战略方法,包括“伐谋”、“伐交”、“伐兵”、“攻城”等。并提出了“全胜”的思想和用兵的基本原则,然后分析了君和将的关系,最后提出了“知胜”的五项条件。

2.战略形成。

在拟定了战略框架以后,从形和势两个方面来分析我方的实力,形成总体战略。这一层包括形篇、势篇和虚实篇。

形,主要指客观存在,指军队的实力。孙子承认军队实力是客观存在的,他不仅从静态上看,认为有一种“实力存量”,而且以动态的观点看待实力,认为实力在于双方的对比和发展变化之中。势,主要指实力的分配、运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孙子以“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来形容“形”,是说千尺深的水,深不可测,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和能量。而仅有一潭水是不够的,必须“决”开它,它才会奔腾而下,爆发出巨大的力量。同理,孙子以“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来解释“势”。所谓圆石、千仞之山是“形”,圆石在千仞高的山上,具备了形成一定冲击力的条件,但必须“转动”它,它才会产生巨大的动能。这一“决”、一“转”就是指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对实力的正确运用,就是“势”。

由此,孙子认为,实力是重要的,而恰当地运用它们可能更为重要,“形”和“势”密不可分。没有“形”的“势”,是没有力气的;而没有“势”的“形”,无疑是死水一潭。在用兵上,必须“先为不可胜”,自己要具有强大的实力,然后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握时机,“知势”、“任势”、“造势”。

在分析了形、势的基础上,孙子在虚实篇中着重阐发了指挥作战的根本原则,包括①“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掌握主动权原则;②集中原则;③避实击虚(或以实击虚)原则;④“因敌制胜”的权变原则。孙子认为,用兵象水,水的基本规律是“避高而趋下”,用兵的基本规律就是“避实而击虚”;水因地形而制约流向,用兵也必须根据敌情变化而决定取胜的办法。因此,避实击虚和权变原则是制胜的不二法门,也是指挥作战最直接的指导原则。

在这一部分中,孙子不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战略分析方法(形—势分析法),而且总结出了指挥作战的根本方法,并最终形成了战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是虚实篇,正好位于总结上文、承起下文、统领全文的关键部位,恰如蛇的“七寸”,所以倍受历代兵法大家推崇。

3.战略实施。

主要论述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运用战略,包括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和用间等七篇。

军争篇主要论述敌我双方争夺制胜条件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一些方法,如“知迂直之计”、“军争为利,军争为危”、“军争之法”、“用众之法”以及“治气、治心、治力、治变”之法等。

九变篇讲在各种特殊情况下的应急措施。“九”泛指多,“变”指不循常规处事。本篇提出了五种地形及其应变方法,指出了“杂于利害”的思想方法以及“将有五危”的警告。

行军篇讲行军驻军(舍营或露营)时注意地形以及处军相敌的基本方法。

地形篇讲和作战有密切关系的地形,给出了在各种地形下应分别采取的用兵方法,然后分析了六种“必败”的情况,指出,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要注意地形,但更重要的是将帅本身。这里的“地形”指的是自然地理范畴。

九地篇论述进攻敌国时各种不同战地如何用兵。这里讲的“地形”是综合自然地理、人文状况、军事状态以及政治形势的综合地理概念。

火攻篇讲如何知天时,用火攻,简要指出了火攻对象、火攻器具、火攻时日及内外配合等。

值得注意的是用间篇,它不仅是讲如何用间、用间的重要性以及用间的五种类型,而且提出了“先知”的重要思想。用间篇不仅作用于战略实施过程,是战略控制的重要一环,而且为构建战略框架、制定战略提供信息。从形式上看,用间篇总括全文,并与计篇自然衔接,使全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孙子兵法》全书自上而下,由正至奇,由抽象到具体。计篇最正,都是宏论,如“兵者,国之大事”、“五事七计”等,议于庙堂之上;用间篇最奇,因为用间不仅“五间俱起”、“无所不用间”,而且需要高超的技艺来把握,十分精妙(“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一步走错,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这种编排方式不仅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而且便于操作。同时,全书由一条主线纵贯始终,脉络十分清晰。这条主线就是五事七计,尤其是将、天地、为利和敌我比较。另外,孙子亦十分强调发展、变化的观点和思想方法,也是一条隐现的主线。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由于年代久远,有些章节内容杂乱,对于把握全书结构来说,应该去粗取精,认准主脉。

二、孙子的战略管理模式

《孙子兵法》是一部论述战争战略的巨著,直至今日对我们指挥作战和企业经营都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可以总结出孙子的战略管理一般模式(如下图所示),与《孙子兵法》一书的结构一样,孙子的战略管理模式也分为三大步:

第一步,拟定战略框架。它包括战略分析、限制条件分析和备选战略方案评价等三方面。

1.战略分析。孙子的战略分析模式以“五事七计”为核心,包括四个部分:

(1)组织内部状况分析。孙子认为,组织内部有三个重要方面,即道、将、法。三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使组织正常运转。这种分析方法比7S模式更简洁,却又抓住关键,不失神采[①]。

(2)组织外部因素分析,即外部环境分析。包括天、地两方面,泛指组织无法直接控制的、对敌我双方都起作用的各种因素和条件。

(3)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是直接与我发生矛盾和对抗的其他组织或个人。在战争中,直接的竞争对手是有限的、可数的,而在商战中,可能面临不止一个或少数几个竞争对手以及潜在的竞争对手。

一般而言,竞争对手内部也有道、将、法三个方面,也要受到天地的制约,分析时也可采用与分析我方类似的方法。在这里,孙子采用了对比的分析方法,如“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等。

(4)“利”的分析。利,是双方争夺的对象,可以是土地、资源、顾客、市场,也可以是其他有形无形的目标。孙子认为,对抗的目的不在于消灭或摧毁对方,而是为了获得最大利益;因此,《孙子兵法》全书中始终贯穿着“因利制权”的思想,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一般说来,天、地共同作用于敌我双方,敌我双方也可以利用天、地或对其施以不同程度的影响;敌我双方为了“利”而发生直接、间接的对抗;而“利”又会影响敌我双方。这几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限制条件分析。

是指考虑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如人、财、物、后勤保障以及各部门的协调配合等,分析企业实施战略的可能性。

3.制定和评价实施战略的方法。

孙子主张“慎战”和“全胜”,认为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利益。因此,竞争的形式也要服从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在制定和评价各种备选方法时,不能只考虑直接的对抗,还要考虑“伐谋”、“伐交”、“伐兵”甚至合作与联盟等多种形式。

第二步,战略形成过程。

经过战略分析,综合考虑各种限制条件和备选方案,形成战略框架。在此基础上,企业还要从“形”和“势”两方面来分析己方的实力,并根据一些基本原则,形成企业战略。

如上文所说,“形”,是指实力存量,是从静态角度来分析;“势”,是指实力的分配与运用,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孙子认为,实力存量当然是重要的,但还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知势、任势、造势;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仅包括将的指挥能力和管理水平,还应包括士卒的士气,良好的君—将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因为用兵的基本原则就是以实击虚,所以正确认识我方的实力为确定行动方针提供了直接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根据“避实击虚”和权变原则,确定企业总体战略。

第三步,战略实施与控制。分为以下三部分:

1.制定职能战略。

确定了企业总体战略以后,还要制定各职能战略或具体的行动方案。在《孙子兵法》中,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等可视为作战的几种职能活动或具体行动方案。而在企业中,则可分解为生产、营销、财务、人事、信息、技术等项职能活动。

2.战略实施。指实施职能战略或行动方案。战略实施不单单是执行既定战略,还必须根据竞争对手、外部环境(天、地)的情况灵活变化。

3.战略控制。

指在战略执行过程中,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管、指导及反馈,生成执行中的信息。执行的结果可与预期的结果相比较,进行分析,以调整战略,构成一个闭循环。

战略执行与控制是战略决策的具体应用,是整个战略过程的重要一环。

在这个模式中,孙子始终贯彻“内外结合、敌我比较”的动态观念。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强调信息的重要性。

信息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它贯穿于整个战略过程。孙子十分强调信息的重要性,他不仅专用一篇来论述信息收集的重要手段——用间,而且认为信息作用于整个战略过程,是将整个战略过程连接起来的纽带。例如,他始终强调“知彼知己”、知天知地(这也是《孙子兵法》全书的一种结构分析方法[②])。

2.敌我比较。

孙子强调“因敌制胜”,在整个战略过程的每一步都考虑到敌我之比较。如“五事七计”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全文,在实力分析中注重双方力量的对比等。

3.内外结合。

外部环境(天、地)是制约和影响企业战略的重要因素,在整个战略过程中都起作用。孙子十分强调天、地的重要性,不仅列入“五事”中通篇考虑,而且每步中都有专门的论述。

与一般战略管理模式相比,孙子的战略管理模式更加详细、周全,如在第一步拟定战略框架中,他不仅提出了一个完备的战略分析模式,而且考虑战略实施的可能性与备选方法;在第二步中,不仅从“形”、“势”两方面进一步分析,而且总结出了克敌致胜的根本原则、方法,使整个战略闪烁出夺目的智慧的光辉;在战略实施与控制阶段,他还始终强调根据竞争对手和环境的实际情况灵活加以变化等等。由此可见,孙子在2500多年前就提出了比较科学、完备的战略管理模式,虽然全书只有6000余字,却充满了深邃、精妙的思想与智慧,至今对我们仍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孙子兵法》也因此成为一部伟大的战略巨著,启迪着无数后人。

注释:

①美国学者阿索斯(A.G.Athos)和帕斯卡尔(R.T.Pascale)在1981年出版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一书中,首次提出了7S结构,即把企业划分为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人员(staff)、技能(Skill)、作风(Style)和共同目标(Shared-value)七个因素,对美日企业进行比较分析。由于这七个因素的首字母都是S,所以称为7S结构。孙子说的“道”,即为共同目标;“将”可包括人员、技能和作风;而“法”可包括战略、结构与制度。因此,孙子的分析模式不仅简洁,而且不失神韵。

②陈万华和陈炳富教授认为,形、势和虚实篇为“知己”;军争、九变与行军篇为“知彼”;地形、九地与火攻篇为“知天知地”。详情请参考参考文献。

标签:;  ;  

孙子兵法战略管理模式探析_孙子兵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