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英语改革的现状、困境与出路_高考论文

高考英语改革的现状、困境与出路_高考论文

高考英语改革的现状、困境与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路论文,困境论文,高考英语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我国的高考制度和命题工作始终在稳步改革,1997年以来改革进程明显加快。1998年,教育部提出了“3+X”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方案,该方案自1999年起在全国逐步推广。标志着新一轮高考改革正式启动。同年,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制了含英语听力部分的试卷。2000年1月,北京和安徽等省市开始试行春、夏两季高考招生。2004年,教育部推出“统一考试,分省命题”新举措,授予天津、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以自主命题权;2005年,自主命题的地区扩大到了14个省市(增加了山东、安徽和江西);2005年,全国共有18套高考英语试卷(其中全国卷3套,广东卷2套)。可见,近年来高考命题呈分散化、地方化和多样化趋势,国家赋予了地方更多的选择自由。

一、现状

在高考制度改革的大环境下,英语科的命题改革历来都很活跃。“从1988年、1992年、1996年到2000年高考改革是迈了几大步”(孙平华,2005),具体表现在《考试说明》、试卷题型和反拨作用三个方面。

1.《考试说明》的变化

1993年以来,《考试说明》一直保持稳中有变的态势,主要体现在命题依据、考试形式和考试要求的变化上。从1993~1998年,高考英语《考试说明》的命题依据是1990年颁发的《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1999年开始依据原国家教委1993年颁发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简称《英语教学大纲》)。从1996年起,单项填空的题量由40小题减至25小题,1999年开始出现听力试题后,单项填空再减至15小题。1995年对阅读的要求是“阅读量不少于500个单词,篇数不少于3篇”,1996年则要求“阅读量不少于1000个单词,篇数不少于3篇”,而1999年增加了听力试题后,阅读理解则“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5篇短文(约1000词),从每小题所给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

《考试说明》的变化与大纲及教材的变化基本同步。1993年英语学科开始实施新的《英语教学大纲》,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初、高中都使用JEFC和SEFC教材,到1999年该教材已使用一轮,因此当年的《考试说明》以《英语教学大纲》为依据。2003年4月,随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和实施,《考试说明》也随之发生变化。为了适应“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的需要,2004年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和《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要求各省市在命题中遵循上述两个文件中所规定的考试目的、考试性质、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2005年高考英语改革的力度是近年来最大的。2005年的《考试大纲》仍以现行《英语教学大纲》为基础,但它是根据高校对高中毕业生文化素质的基本要求,结合2004年11个自行命题省、市的命题经验,并经过中学与大学的学科专家多次讨论后修订的。修订的内容涉及以下几个重要方面:进一步明确对语言知识的要求,并依据《英语教学大纲》增加了“语法项目表”;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高考的需要,把语言技能分解为若干微技能,细化了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简要描述了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取消了题型具体分值的限定,对外语听力测试不再统一要求;提供题型示例,取消考试样题,增加了阅读填空题。

2.试卷题型的变化

为了便于了解历年来高考英语试卷的调整和变化,把握高考改革的发展过程,本文把1993年以来的高考分为四个阶段,以便阐述英语试卷题型与分值设置等项目的变革。

第一阶段(1993~1995):比较关注语言形式,语言知识的考查比例较大,占36.7%,其中单项填空40小题40分,占26.7%,短文改错15小题15分,占10%;单项填空含单词辨音和单词拼写,单词拼写采用选择题型,要求从选项中“找出适当的字母或字母组合,使单词完整与正确”。

第二阶段(1996~1998):根据“着重培养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导向,更加注重语言能力的考查。单项填空题数量明显下降,调整为25小题25分,占16.7%;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比例上升。单词拼写题改为以句子形式出现,要求考生根据“句子及所给单词的首字母”或“句子及所给汉语注释”,写出完整的单词;阅读理解包含情景对话题,即“根据对话内容,从对话后的选项中选出能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第三阶段(1999~2001):可以看作是过渡阶段,试题变化一方面与教材改革同步,另一方面为进一步深化考试改革做准备。从1999年开始,高考英语试卷开始出现听力测试题,同时也提供不含听力的高考题,听力测试成绩是否记入总分由各省自行决定;2000年和2001年,教育部提供了三套不同的试卷:第一套的听力题占30分,第二套的听力题占20分,第三套不含听力题。在含听力测试的试卷中,单项填空减少到15小题15分,占10%。

第四阶段(2002~2005):重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题型及分值比例与第三阶段基本一致。2002年高考只提供含听力(30分)的英语试卷;2003年起国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如无特殊原因,将听力部分记入英语试卷总分”。2004年部分省份开始自主命题;2005年高考改革力度明显加大,英语试卷题型呈多样化特点。除了河北、陕西、甘肃和贵州采用全国卷(卷Ⅲ,即不含听力题)以外,部分省市的高考英语题型及分值与上一年相比略有变动,有些省市开始尝试新题型。譬如,北京卷书面表达部分设计了情景作文(20分)和开放作文(15分),删去了短文改错题;浙江卷取消了听力部分,增设了单词拼写(10分),提高了单项填空、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的分值,分别为20分、50分和30分;湖南卷听力部分增设了填空题(4.5分),取消了短文改错题,增设了阅读填空题;广东卷(卷Ⅱ)变化最大:听力题(60分)除保留传统题型外,增设了填空题和听写题,阅读部分增加了根据单句猜测生词题和根据语境猜测词汇题,书面表达改为开放作文。

3.高考英语的反拨作用

语言测试是语言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环节,其目的一是了解学习者实际的语言能力,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二是反作用于教学,这种作用通常称为“反拨作用”或“反拨效应”(backwash)。反拨作用有正面和负面两种。语言测试如果遵循测试规律,测试内容与方法体现教学目标和要求,就能产生正面效应;反之,过分注重测试可能导致测试的内容和方法与教学的目标相悖,使教与学环节仅仅是为测试做准备,这就会对教学产生负面效应。调查显示,高考英语既激发了高中生的学习动机,又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63.43%的学生认为学英语是为了高考取得好成绩和上大学,50.45%的学生认为高考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9.55%的学生认为高考影响了正常的学习(束定芳,2004)。

高考英语对高中英语教学的正面效应表现在:(1)高考题型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例如,高考增设听力测试后,师生对听力训练的热情普遍提高,投入时间也有了保证;随着英语教材改革的稳步深入,一些先进的语言教学理念逐步得到了理解与内化,教材编写思想也得到了贯彻和实施。(2)高考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学生的学习行为。譬如,2005年高考英语试题使学生更加关注词汇的语用功能,自觉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更加注重口语和书面语的训练,以使知识与技能同步提高,方法与能力平衡发展。

高考英语能否对教学产生更大的正面反拨作用是测试研究不容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高考英语命题者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2005年高考题型的变化十分明显,有助于引导中学英语教学。不少省份的高考英语增设了开放性试题,譬如,北京卷书面表达设计了情景作文和开放性作文;江苏卷要求考生表明“你的态度”(内容由考生自己拟定);广东卷作文要求考生“用英语把漫画所表达的故事和寓意写成一段短文”;福建卷要求考生发表“个人看法”。这些新题型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思维空间,对中学英语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反拨效应。

二、困境

1.认识误区,囿于应试

目前,不少地区和学校把升学视为第一要务,过分夸大高考对教学的反拨作用,在英语教学中产生了一些不良倾向。在教的方面,不少教师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新教材,课堂上以讲解为主,课外把应试活动扩大化;有的教师花大量时间钻研高考题型或所谓的应试技巧,却很少研究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在学的方面,不少学生认为练听力是为了应付听力考试,不练口语是因为不考口语;应试训练时以答对客观选择题为目标,满足于猜题或答对即可的结果;孤立地学习语言知识,平时练得最多的是语法和词汇选择题,课外学习时间也大多花在背单词、记语法或做模拟试卷上,很少主动听广播、练口语,忽略了听、说、读、写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些教师非但没有看到高考的积极变化,反而把上述不良现象归咎于高考英语的负面效应,认为这就是所谓“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的结果。这是认识上的误区。当今的高考既不把词汇和语法作为考查重点,也不把死记硬背的内容作为考试目标。在目前情况下,继续把应对高考作为应试教育的借口,把应付考试作为抵制课堂教学改革的托词,甚至把高考视为阻碍教学改革的绊脚石,是不明智的选择。

2.取消听力,弊多利少

1999年高考英语出现了听力测试,2001年听力开始记入总分。这是提高我国中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明智之举。但令人费解的是,2005年有些省份取消了听力测试。一些专家对此提出了严厉批评,认为这是我们组织管理能力的退化,无异于把中国英语教学逼回“哑巴英语”的老路。有人认为,取消听力仅仅是为了兼顾部分农村地区的考生,进而体现社会公平。但是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它损害了更多考生的利益,造成了更大范围的不公平。听力考试的组织管理的确比较烦琐,但是这些年来各地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操作水平正在不断提高。我们应当看到听力测试对教学的正面反拨作用,看到它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至于农村的条件和设备问题,要靠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和提高操作水平加以解决,而不能简单地取消了事。显然,取消听力考试有悖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势必对英语课程改革产生负面影响。

3.费时低效,症结何在

长期以来,经常听到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等批评话语。许多学校面对高中升学和高考的双重压力,把初三和高三整整一年的时间用于复习迎考。这种应试活动的直接后果就是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让位于应试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满堂灌,学生课后陷入题海战术,难免出现“哑巴英语”和“高分低能”现象。其症结何在?恐怕与高考评价制度有关。新一轮高考改革启动以来,各地高中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适当增加了开放性试题和综合性试题,注重积极的价值导向。改变“费时低效”的现状在于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改革高考评价制度。

三、出路

1.专家建议

钟启泉(2005)认为,高考制度滞后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该瓶颈导致了当前课程改革的种种困惑,他呼吁应抓紧改革我国的高考制度。

束定芳(2004)从外语教学理论的角度思考高考英语改革的方向。他建议外语教学改革应包括内容和方式两个方面。内容的改革主要是要从重结果到重过程;方式的改革主要是要改变将测试作为外语教学评估的主要甚至唯一手段的现状。他认为,如果要减少甚至消除高考对中学英语教学的负面反拨作用,只有淡化高考成绩在大学录取新生中的作用,使它仅仅作为学校考查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方面。

张正东从教育政策的高度审视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他认为,考试应当借鉴经济建设的经验,而不应越来越“统产统销”,因为“统产统销”无法改变实践中的应试活动和教条式的教学,只能引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式的反应。他主张废除政府统办的中、高考,让学校自主招生,宽进严出,凸显特色(包天仁,2005)。

张连仲(2005)从新课程改革的视角探索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关系。他指出,英语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课程理念和设计思路应当指导课改实践,指导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基本方向与范围、测试形式和难度,因为课程标准相对于高考这种评价形式是更为上位的概念。

上述专家都十分关注目前高考改革最核心的问题,如制度、方式和内容的改革。他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高考改革的建设性意见,希望通过高考改革扭转目前中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应试现象,引导英语测试走上正轨,真正促进我国基础英语教育的健康发展。实际上,利用考试促进教学改革的做法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屡见不鲜。这种做法是基于一个假设:考试对教学有直接的决定性作用,考试搞好了,教学自然不会差。美国教育测量专家Popham(1987)对此深信不疑,他认为以考试促进课程改革是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方法(引自亓鲁霞,2004)。

2.促进高考与新课程改革的良性互动

高考英语改革的关键在于探索高考与新课程改革的良性互动。高考与课程改革并非势不两立,高考改革应促进课程改革,课程改革要引领高考改革,二者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

首先,高考改革应当体现课程改革精神。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讨论。第一,要改革评价方式。新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英语课程来说,就是培养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等方面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然而,非语言能力的目标与素质是很难通过高考这种终结性的评价方式考查的,所以,我们必须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把形成性评价纳入高考评价体系,真正落实课程改革的精神,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第二,要进一步深化考试题型与内容的改革。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目前高考英语试卷中客观性试题的比例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学生一种错觉,即在备考过程中要花大量时间做客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评卷方便,且较主观性试题更容易体现公平性;比较可行的措施是,适当减少客观性试题的数量,加大主观性试题的比例;内容上应把知识技能考查与能力考查相结合,并侧重对能力的考查,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2005年英语《考试大纲》已经凸显了这一改革趋向。

其次,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引领高考改革,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分散化的考试制度。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基于这一理念,我们要进一步改革招生制度;近年来推出的“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的举措打破了全国大一统的格局。今后应拓宽思路,加大考试制度改革的力度。第二,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英语课程标准将基础教育阶段定为九级,要求高中毕业生至少达到七级的要求,八级和九级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中学生设置的目标。那么,是否可以参照大学四、六级考试的做法实行中学英语等级考试呢?这样,我们就可以或者把通过七级定为参加高考的基本条件,把八级和九级考试成绩作为一些外语院校或相关专业的招生依据;或者给高校更大的自主权,根据需要自主命题,进行第二轮的英语水平测试。这样既可以缓解高三学生的压力,也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强求平衡发展可以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第三,建立多元化的考试模式。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在此目标的引导下,有必要建立多元化的考试模式。就英语学科而言,可能存在城市与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些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的师资条件、教学设施和语言环境差。因此英语听力测试在全卷中所占比例必须适当。

四、结束语

高考制度是影响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我们目前的教育评价体制还相对滞后于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考机制的改革,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高考英语改革应立足于我国社会环境和基础教育的现状,总结高考改革的经验,借鉴国外语言测试的做法,用考试来指导教学和促进改革,引领英语教育走上良性运行的轨道,推动英语课程目标的实现。只有素质教育与高考协调共存以及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良性互动,才能实现教育的和谐发展。

标签:;  ;  ;  ;  ;  ;  

高考英语改革的现状、困境与出路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