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儿童的“不合理”_敏感期论文

如何看待儿童的“不合理”_敏感期论文

如何看待儿童的“无理取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无理取闹论文,如何看待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翔一直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但是今天妈妈觉得他似乎有点“无理取闹”了。每天放学都是妈妈来接他并一起步行回家。今天在放学前,下了一场春雨,妈妈一如往常地领着高翔回家,快到家的时候,平时家门口那条干爽的小路变得泥泞起来,妈妈想的是,高翔自己走可能会很困难,而且弄脏了他的鞋子回去还要清理,于是,她就抱起高翔向家里走。就在这时,高翔的情绪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路哭闹,回到家里之后还一直对妈妈嚷:“我要自己走!我要自己走!”最后,妈妈妥协了,领着他又重新走了一遍。

      高翔坚持自己走泥泞小路的做法,在成人看来似乎有些不能理解。其实,青少年儿童类似高翔的“无理取闹”行为有很多。亲子冲突原因基本上与各自的思维方式的局限性有关。

      在学前教育史上,玛丽亚·蒙台梭利可能是第一个系统考察并全面揭示儿童的“无理取闹”行为奥秘的教育家,她以教育学史、心理学、医学与幼儿园工作经验为基础,运用“自然发展”、“敏感期”、“有准备的环境”等概念,对上述问题做了科学的回答。

      一、“自然发展”

      “自然发展”(the natural development)是蒙台梭利教育学的奠基性概念,是蒙台梭利一切教育主张的出发点,这一概念并不是凭空提出来的,蒙台梭利认真研究了自卢梭、裴斯泰洛齐以来的教育学说,对贯穿在这些教育家的学说中的“自然”概念和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所说的“发展”概念格外关注,同时作为一名医生,她所接受过的系统的科学训练要求其本身不能只是从教育哲学的抽象层次去理解上述概念,而必须对教育哲学中的抽象概念加以操作化、经验化和实验化,以确凿的证据界定自然和发展概念的实际含义,因此,她注意从教育者的实际经验和人体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中寻找支持,从而提出了“自然发展”概念,并将整个学说建立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之上。

      自然发展是近代欧洲重要教育思想,欧洲的教育家推崇自然教育,主张教育顺应人的自然发展。捷克的夸美纽斯第一次从教育学的高度论述了这一思想,在其著作《大教学论》中提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并认为:“凡事都要追随自然的领导,要去观察能力发展的次第,要使我们的方法依据这种顺序的原则。”法国自然教育思想家让·雅克·卢梭系统地论述了自然发展的意义以及如何保证儿童的自然发展。卢梭在《爱弥儿》开篇就写到:“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里的造物主即“自然”。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第一次把儿童看作教育的主体,把儿童置于教育的中心地位,主张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研究儿童及其心理特点,否则教育不会成功。在卢梭看来,儿童身上存在着三种教育: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其中,自然的教育完全不能由我们决定,事物的教育只能在有些方面才能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真正加以控制的,虽然这种控制只是假设性的。只有这三种教育都趋向同样的目的,学生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也就是说,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要服从于自然的教育,都要遵循自然教育的发展方向。卢梭的教育贡献在于将儿童视为一个独立的人,不再是小大人,解放了儿童,强调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发展。但也有其局限:第一,卢梭始终把儿童的变化、生长和发展看成是一种事先做了安排,在预先计划好了的轨道上的来回移动,只不过他把这种事先做好了的安排称为遵循自然的发展;第二,卢梭的教育原则要“服从”自然,“凡事必须与自然的趋向和谐一致”,要求无条件服从大自然,教育完全追随大自然的发展规律。

      裴斯泰洛齐对自然发展概念的贡献在于提出“教育心理化”,“教育心理化”思想是从卢梭自然主义教育学说中引伸、发展出来的。所谓的“教育心理学化”就是把教育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灵活动规律的基础之上。在裴斯泰洛齐看来,自然主义和心理学都应该成为教育的基础,在这方面,二者并不矛盾:前者推崇人的天性,后者研究人的心理,实际上,天性就是心理,心理也就是天性。裴斯泰洛齐虽然崇尚自然,却正确地指出,自然本身并不完美,教育绝不可单纯地加以遵循,而应当施以帮助甚至纠正,这才是二者真正的结合。人的天性即心理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教育应当以此为出发点,并使自己适应于或者协调于这一规律。但他的理论也存在着不足,虽然裴斯泰洛齐意识到自然本身并不完美,不能无条件的追随大自然,但并没有明确区分要对大自然中的哪些部分进行追随,哪些部分舍弃。

      福禄培尔深受裴斯泰洛齐的顺应自然的教育原则的影响,把教育顺应自然原则作为他整个教育体系的立足点。福禄培尔的教育顺应自然原则一方面是指教育要顺应大自然的普遍规律,即教育要按照儿童身体发育的基本规律进行,不能逾越其年龄特点和身体素质进行过度或不及的培养;另一方面,福禄培尔的教育顺应自然原则是指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发展,不能按成人的意志进行塑造。福禄培尔认为儿童天生就具有发展的本能,教育就是要引导儿童充分、全面地发展和完善其本能。福禄培尔在继承裴斯泰洛齐自然发展概念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了发展的原则,反对将人的发展割裂,认为人的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相互联系的,彼此之间是相互过渡、不断前进的。其不足之处在于福禄培尔将自己理论的终结点归结于上帝,其顺应自然原则中的“自然”即为上帝。因为上帝是善的,所以,人性本善,因此,教育要顺应自然原则;此外,在福禄培尔的教育体系中,教师仍处于中心地位。

      蒙台梭利自然发展概念的形成离不开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和福禄培尔的自然教育思想的影响,但对蒙台梭利自然概念形成做出最大贡献的是西班牙特殊教育家佩莱拉(Pereira)和法国医生伊塔。在对阿维龙野孩的教育实验中,伊塔医生并没有对阿维龙采取强制性措施来制止其原有的动物性行为,而是不断依靠周围的环境去引导阿维龙,并给予其足够的爱与耐心,顺应其自然发展的同时,给予教育引导,最终,阿维龙被社会生活所吸引,伊塔的教育实验取得成功。蒙台梭利从伊塔对阿维龙野孩的教育中获得启示:“孩子健康成长的最佳方式是让他们顺应自然。”

      蒙台梭利认为,“我们既不是精神的缔造者,也不是物质的创造者。自然,或者‘造物者’,控制着一切。如果我们对此确认不疑,我们也必须将‘不为自然发展设置障碍’作为原则而加以承认。”她相信,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尽可能把一切交给自然”,“自然”会使儿童成为儿童,它固有一套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模板。正是伟大的“自然”而不是别的什么,赋予了处在生命的不同阶段的儿童以独特的成长特点,如0~6岁期间的儿童通过吸收周围环境不断发展完善自身,6~12岁期间的儿童在安宁、幸福的心态下开始有意识地学习。不同阶段的儿童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任务,有不同的“敏感期”,只有顺应“自然”的“发展”,对儿童来说才是最有益的。

      当然,顺应自然发展并不意味着成人在儿童的“自然”面前应该“听天由命”、“放任自流”。在蒙台梭利看来,尽管“自然”已经安排好儿童成长的最好方式,但是,只有在成人自觉意识到这一点,并为儿童成长创设出符合自然发展要求的环境,儿童的自然发展才会是真正“自然的”和真正“发展的”。换句话说,成人要在充分认识和理解儿童的“自然发展”的前提下,为儿童营造“有准备的环境”,充分利用“敏感期”,使“自然”赋予儿童的各种能力,使儿童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二、“敏感期”

      蒙台梭利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当儿童生机勃勃的活力受到外界的干扰和阻碍时,他们就会表现得难过、愤怒甚至发脾气,这被不知其故的成人认为是儿童的“无理取闹”。实际上,蒙台梭利告诉我们,孩子的“无理取闹”行为,常常暗示着成人已经“不小心”闯入了儿童的自然发展的“禁区”,从而招致儿童的“敏感”和“反感”。

      “敏感期”是指生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在特定时间段内,对环境中某种或某类事物的感知极其敏锐,从而产生无法抗拒的冲动,正是这种冲动使这一时期相应感官机能的快速成长成为可能。“敏感期”现象最早是由荷兰生物学家德佛里在进行动物研究时发现的,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与动物相同的特殊环境刺激的敏感期,于是将“敏感期”引入儿童的发展研究,成为早期教育中的一个指导性概念。蒙台梭利把儿童的敏感期划分为包括语言敏感期、细节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等九个方面,各种敏感期的出现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延续性。在某一特定的敏感期内,该种能力的发展将为下一个敏感期敏感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儿童的自然发展实际上就是儿童通过经历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的发展。

      语言敏感期发生在儿童出生后2个月到6岁,其中2岁至2.5岁是语言敏感期的高峰期,到了6岁,儿童学会了说话,知道并能运用母语的语言规则。蒙台梭利认为语言的“敏感期”是儿童的一种无意识吸收语言的倾向和能力。“儿童学习语言的心理机制就是这样的,它始于无意识,并在无意识中发展、成型,然后才公布出来。”儿童所获得的语言是他从周围听到的,当他说第一句话时,并不需要为他准备任何特殊的东西。在这一敏感期内孩子都经历牙牙学语、学说单词、将两个以上单词组成句子的阶段,后来进步到模仿更复杂的句子结构的阶段,最后学习和掌握复杂的语法形式和谈话技巧。这些阶段都是以连续的方式出现的,没有断层。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枯燥的,但是儿童却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因为此时的儿童具有语言敏感性。

      细节敏感期始于儿童出生并持续到6岁,其中在2岁至2.5岁达到高峰。蒙台梭利指出孩子在2岁时,对细微的物体如成人注意不到的小昆虫、一幅画背景上的小东西发生兴趣并给以极大的注意,这种对细节的关心不仅使儿童有选择地注意周围的环境,而且引发了幼儿的有关活动,从而使幼儿的感觉更加敏锐。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细节敏感期内,可以毫不费力地学习几何形体、辨别颜色、方向、声音的高低以及字母的形体等,而这些均可以为以后更高层次的智力发展奠定基础。

      秩序的敏感期是蒙台梭利最先发现并论述的现象。蒙台梭利发现,儿童有双重秩序感:一是外部的,是儿童对周围环境中秩序的特殊爱好;另一种是内部的,使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和他们的相对位置。这种敏感性在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就出现,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甚至在儿童出生的第一个月就可以感觉到儿童对秩序的敏感性;外部的敏感性主要表现在对外在事物的秩序形式、格局的特别关注,一旦事物的原本秩序被打乱,就严重地打乱了儿童关于这些东西应该如何安放的记忆模式,儿童就是变得焦躁甚至大哭大闹;内部秩序主要涉及生活习惯、生活规律,理解事物的空间和时间。“当孩子从环境中逐步建立起内部秩序时,就能把他的各种感受分门别类并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概念,以理解和应付周围的现实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物体是否放在平常习惯放置的地方,一天的各种活动是否按照自己已经熟悉和习惯的顺序进行,这些问题对于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他们最大的喜悦是将物品整齐地放回原来的位置,如果儿童发现桌椅搬离了通常放置的地方、柜子的门被打开了、物品没有放在原来的位置等侵犯既定秩序的问题,就会变得焦躁不安或发脾气。

      动作敏感期发生在儿童出生到4岁之间。儿童6个月时开始坐立,9个月时开始爬行,10个月时可以站立,12或13个月时可以行走,15个月完全能跑了。在这段时间中,如果父母多支持儿童运动、适应儿童的运动节奏,儿童就会喜欢活动并且动作逐渐完美,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身体和精神基础。蒙台梭利认为,运动不仅有益于儿童的身体健康,对儿童智力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这种体力活动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而且也能激发勇气和自信。在提高人的理想和唤起观众的巨大热情方面,它们还有一种道德的影响力。”

      书写与阅读敏感期。蒙台梭利认为,书写就是将语音转变成相应的符号。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平行发展才是书写的进步。儿童的书写是从触摸字母开始,然后通过描摹学会书写,这时的儿童是在4岁左右,差不多半年以后,儿童的阅读敏感期开始了,这主要得益于儿童将读和写相结合,而且儿童感兴趣的是理解所读的东西而不是仅仅阅读文字。在这个过程中,儿童是主动的、快乐的。

      良好习惯的敏感期发生在儿童2.5~6岁期间,这时,儿童不仅对自身感觉发展有着很大的兴趣,而且对自身行为方面也非常关注。蒙台梭利曾说:“如果在儿童这个年龄阶段之后再去教他们良好习惯的事情,这种对良好习惯所特殊的、自发的兴趣到那时将不复存在,已经让位于其他方面的兴趣了。”因此,我们应该在儿童良好习惯的敏感期内培养其良好习惯。

      在敏感期内,只要环境与儿童对某种敏感事物的要求相一致,该能力就会自然地、完美地发展;而如果环境与儿童对某种敏感事物的要求相背离,该种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抑制,结果可能造成儿童心理扭曲。因此,只要儿童的环境能够满足他的内在需要,所有这一切都会悄悄地发生,丝毫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果在敏感期里富有生气的活动遭到了外界障碍的阻碍,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时,孩子就会经常有这样那样的情感反应。”成人误以为这就是儿童“无理取闹”,实际上,它是一种内部的失调或者一种需要未被满足的外在表现,并在心理上导致了一定程度的紧张。只要清除这些障碍,儿童就会立即恢复常态。

      三、“有准备的环境”

      儿童在自然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成人无意识设置的障碍,使其内在需求得不到满足,所谓的“无理取闹”就成了儿童对此做出的本能回应。敏感期是儿童“无理取闹”的爆发期,作为成人,若要科学地对待儿童的“无理取闹”,避免“无理取闹”行为的重复发生,从而帮助处于敏感期的儿童得到自然地、完美地发展,就必须为儿童创设一种蒙台梭利所谓的“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特别重视“环境”在儿童自然发展中的作用,正如刘宇博士所说,蒙台梭利意识到:“儿童依靠工作发展自身,而工作是儿童在一定的环境中的一种自主自由的活动,这就决定了环境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然而,儿童自然发展所需要的环境不是以成人的生活需要为中心的环境,蒙台梭利将后者称之为“成人的文明环境”。成人环境是没有考虑到儿童的身心特点的,自然也不适合儿童发展需求。因此,对蒙台梭利来说,“成人的文明环境”是“没有准备好的环境”“成人的环境对儿童来说是不合时宜的环境,是一种障碍物,这群障碍物加强了儿童的防备,使他们态度乖戾,并使他们易受成人的暗示。”为了让儿童得到正常和不断的发展,成人必须在了解儿童身心发展包括阶段性、敏感期的基础上,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一直提倡为儿童提供自由发展的环境,也就是所谓的“有准备的环境”。“蒙台梭利的环境可以分为软硬两种:硬环境即外部环境,包括教室、教具、大自然等对儿童发展起间接作用的要素;软环境即内部环境,包括家长、教师等对儿童心理变化起着直接影响的因素。”软硬环境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在儿童的自然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具体来说,“有准备的环境”应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必须准备能够适合儿童发展节奏和步调的环境。具体来说,这种环境应该是融洽的、充满生气的,几乎所有的一切都适合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体发育,这样的环境对儿童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第二,必须是儿童能够自由操作各种活动材料的环境,这样的环境要求必须拥有自由的气氛,只有在自由的气氛中,儿童才会显露他们的本质。除了无意义的伤害性的或破坏性的、干扰性的活动要受到限制外,蒙台梭利要求教师允许儿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和交往伙伴,教师始终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指导儿童、观察儿童,避免过多干涉。

      第三,必须是对活动材料有所限制的环境。蒙台梭利要求的环境中必须拥有符合儿童身心发展需要、体现对儿童的教育要求、包含有丰富教育内容的教具材料,这些教具材料是根据儿童的发展需求专门设计的,满足儿童特定的发展需求。

      第四,必须是有秩序的环境。儿童成长的环境应表现外面世界的结构与秩序,使儿童能够了解、接受、进而建立自己精神上的秩序。为了适应儿童对秩序的敏感性,蒙台梭利要求在“儿童之家”中每件物品都要有固定的位置,而且还规定了使用物品时的规则、方法和具体的动作。蒙台梭利认为秩序的敏感期在“儿童之家”的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她看来,“儿童之家”中几十名孩子自由地活动而不会发生混乱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所有物品的位置都已经确定,从而使儿童感觉到稳定和安宁。

      第五,必须是与成人环境有关联的环境。虽然成人环境不适于儿童的成长,但是,这不意味着儿童的成长环境要与成人环境隔离。相反,儿童需要生活在真实和自然的环境中,环境中的设备应尽量真实,接近自然生活,以使儿童能够尽早地适应社会,提高实际生活能力。

      第六,必须是能够保护儿童并让儿童有安全感的环境。有准备的环境必须是一个保护儿童并提供安全感的环境。

      第七,必须是对儿童有吸引力的可以审美的环境。儿童的环境应该具备和谐与美感两个特点,无须装饰得精巧、布置得纷繁,而应简洁、明快、协调、有朝气,例如,教室里墙上张贴圣母画像等。

      回到本文开始的案例,我们判断,高翔很可能正处于蒙台梭利所说的“秩序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具体表现为儿童非常关注环境中的所有物体是否放在平常习惯放置的地方?一天的各种活动是否按照自己已经熟悉和习惯的顺序进行?这些问题对于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他们最大的快乐就是将物品整齐地放回原来的位置,每日活动都是按照已经熟悉和习惯的顺序进行,如果儿童发现物品没有放在原来的位置或者活动顺序被打乱等侵犯既定秩序时,就会变得焦躁不安或发脾气。因为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高翔的“无理取闹”也许正是由于他所熟悉和习惯的活动顺序被妈妈打乱了,侵犯了他的既定秩序。这一根源在于他的自然发展受到了外界的阻力,他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

      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意识到,敏感期是一种与成长密切相关的现象,并和一定的年龄相适应,只持续一段短暂的时期,且只要消失就永远不可能重新出现。蒙台梭利将错过的敏感期比喻为“错过的列车”,通往特定目的地的唯一列车。如果不能有效地利用敏感期而虚度这一时光,则宝贵的敏感期就会在未成熟的状态下即逝,造成儿童发展方面的种种障碍,使其无法达到完全的发展。因此,成人必须认真对待儿童的敏感期,使儿童在敏感期获得能力的最大化发展。对此,我们建议:第一,成人要做到不为儿童的自然发展设置障碍,在尊重儿童内在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为儿童的自然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第二,成人要把儿童作为独立的人来细心呵护,给予其应有的尊重,而不要把儿童当某种物体以待;第三,成人尽量避免越俎代庖现象的出现,给儿童机会使其完成力所能及的工作。

标签:;  ;  ;  ;  ;  

如何看待儿童的“不合理”_敏感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