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精准扶贫文献综述论文_王楠

我国精准扶贫文献综述论文_王楠

山西财经大学

摘要:自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调研时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以来,我国学术界对精准扶贫的研究就不断增多,短短几年便涌现出诸多成果。精准扶贫与民生发展息息相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点工程。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我国精准扶贫的内涵、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及路径创新,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旨在分析精准扶贫的意义,为今后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字:精准扶贫 发展困境 路径创新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

目前,“精准扶贫”在媒体和学界均成为高度热点,但大多停留在政策层面,对其基本概念和内涵展开深入研究的文献不多,在以精准扶贫为独立研究对象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中,已有研究者对精准扶贫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但尚未达成基本共识。王宇、李博等[1](2016)认为精准扶贫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合规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和精准考核的治贫方式。王介勇、程玉福等[2](2016)认为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根据扶贫开发实践和贫困问题的总体特征,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根本目标,逐步形成的精准扶贫政策框架,精准扶贫政策的核心要义在于“扶真贫、真扶贫”,改变过去大水漫灌粗放式扶贫方式,将扶贫政策和措施下沉到村到户,通过对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的精准帮扶,从根本上解决导致贫困发生的各种因素和障碍,从而拔出“穷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王思铁[3](2014)认为,作为粗放扶贫的对称,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和贫困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李鵾[4](2014)认为所谓精准扶贫,就是在科学有效的标准和程序下,因时、因地对贫困地区、贫困村和贫困户进行精确识别,按照本地的实际开展联动帮扶和分类管理,并根据动态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做出精准考核的过程。汪三贵、郭子豪[5](2015)认为精准扶贫最基本的定义是扶贫政策和措施要针对真正的贫困家庭和人口,通过对贫困人口有针对性的帮扶,从根本上消除导致贫困的各种因素和障碍,达到可持续脱贫的目标。

二、我国精准扶贫的发展困境

李毅[6](2016)提出自2013年11 月3日习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以来,精准扶贫楷书上升为国家政策。

(一)精准识别标准单一、技术实现困难

唐丽霞、罗江月[7](2015)认为从目前的政策规定来看,识别贫困农户主要 采取的是“程序识别法”,具体步骤包括农户自主 申报、村民民主评议、地方扶贫部门入户调查、多部门共同审核以及贫困农户张榜公示等五个程序。调研发现,贫困农户的识别主要是在乡镇两个层面,所面临的技术困境主要包括:逐级指标分配法导致部分贫困农户被排斥、非贫困标准的 采纳导致识别精度下降以及识别标准附近的临界农户难以确认等。

(二)扶贫政策本身的制度缺陷

万君,张琦[8](2016)认为尽管有大量的文献已经证明中国县域、省域的“经济增长收敛假说”,但中国区域经济存在贫富差距是不争的事实。片区攻坚从整体上弥合了贫困地区和非贫困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但又造成了贫困地区内部,即片区与片区之间、片区内不同地区之间新的贫富差异和分化。曹姝婷[9](2017)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到时刻掌握贫困地区的动态信息有助于提升扶贫的精准化水平,因此,精准扶贫信息的管理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

三、精准扶贫创新路径

(一)提高精准识别效率和技术支持

汪三贵[10](2017)指出精准扶贫的对象是贫困人口,这就决定了执行精准扶贫的直接主体是基层组织。扶贫资金项目管理权限下放到县、分配到村,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将获得更多的资源,这就需要基层政府改善自身治理能力和水平,合理利用项目资源。杨帆[11](2017)指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贫困地区往往也是自然环境恶劣、生态脆弱的地区,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自然条件约束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帮助贫困对象实现增产提质增收。

(二)建立层级考评结合动态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

祝慧[12](2016)提出精准扶贫应重点关注如何建立健全扶贫开发效果评估体系。庄天慧、杨帆[13](2016)等提出要对贫困对象的脱贫进展、扶贫主体的帮扶工作等实行全程化、立体化、信息化、动态化监管,以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三)完善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参与精准扶贫格局

莫光辉[14](2016)指出精准扶贫在开展扶贫开发的过程中,打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积极引入非政府力量参与其中。傅熠华[15](2017)指出精准扶贫作为国家治理并不等同于国家单一治理,而是多元主体共治。

四、评述

随着我国逐渐建立起精准扶贫机制,指导并应用实践的相关研究必将成为主流。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精准扶贫,各种经济措施与扶贫工程层出不穷。精准扶贫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在我国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精准扶贫工作需要与时俱进,需要理论支撑和理论创新。学界要在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集中对精准扶贫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进行理论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国家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宇,李博,左停.精准扶贫的理论导向与实践逻辑——基于精细社会理论的视角[J].贵州社会科学,2016(5):156-161.

[2]王介勇,陈玉福,茂超.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289-295.

[3]王思铁.浅谈精准扶贫[EB/OL].http: / /www.scfpym.gov.cn,2014 -03 -27.

[4]李鵾.论精准扶贫的理论意涵、实践经验与路径优化——基于对广东省和湖北恩施的调查比较[J].山西农业的学学报(8):810-829.

[5]汪三贵,郭子豪. 论中国的精准扶贫 [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48-150.

[6]李毅.精准扶贫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6(4):68-77.

[7]唐丽霞,罗江月,李小云. 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51-156.

[8]万君,张琦.区域发展视角下我国连片特困地区 精准扶贫及脱贫的思[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6(5):36-45.

[9]曹姝婷. 我国农村精准扶贫问题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7.

[10]汪三贵,殷浩栋,王 瑜. 中国扶贫开发的实践、挑战与政策展望[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4):18-25.

[11]杨帆、庄天慧. 精准扶贫的理论框架与实践逻辑解析 ——基于社会发展模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7(3):37-43.

[12]祝慧,莫光辉. 精准扶贫的阶段性成效与创新突破[J].经济纵横2016(7):53-57.

[13]庄天慧,杨 帆,曾维忠. 精准扶贫内涵及其与精准脱贫的辩证关系探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6(3):6-12.

[14]莫光辉. 精准扶贫:中国扶贫开发模式的 内生变革与治理突破[J].社会建设2016(2):73-77.

[15]傅熠华. 国家治理视阈下的精准扶贫[J].2017(10):18-25.

论文作者:王楠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30

标签:;  ;  ;  ;  ;  ;  ;  ;  

我国精准扶贫文献综述论文_王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