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的四个特征_点符号论文

网络语言的四点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征论文,网络语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网络语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一种全新的语言——网络语言正逐渐浮出水面,进入我们的视野。尽管人们毁誉参半、褒贬不一,有的人甚至称之为“黑话”,但是,网络语言还是日益发展,渐趋成熟起来。2001年3月到4月,新浪网聊天室里网友们曾经开展过“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网络语言”的大讨论,在参加讨论的人中,认为网络语言“作为对传统语言的补充,应该走进大雅之堂”的占了67.10%。可见,作为一种语言样式,网络语言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2001年6月,我国第一部专门收录网络词汇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出版发行,这不仅表明了网络语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它还确立了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语言样式的地位。

一般说来,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病毒、宽带、在线、聊天室、局域网、浏览器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触网、黑客、政府上网、虚拟空间、信息高速公路等。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如美眉、大虾、斑竹、恐龙、菜鸟、公鸡、东东,"886"(拜拜了)、"7456"(气死我了)等。而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其中的第三类。在本文中,我们所要讨论的是广义的网络语言。

二、网络语言的特征

虽然网络语言主要是以其传播媒介来命名的,但是,正如其他语言样式(如口头语和书面语)并不仅仅决定于其呈现方式一样(人们既可以在口头表达中用书面语,也可以在书面创作中使用口头语),网络语言的特殊性不仅体现在它特有的载体,更决定于它独特的语言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词汇的扩展性

源于指称和表达的需要,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总会有相应的新词产生,互联网当然也不例外。同时,由于互联网发展和普及速度的迅捷,较之其他语言,网络语言的扩展性显得尤为突出。互联网在中国出现后的短短六年间,网络语言发展迅速,网络词汇以几何级的速度快速增长,仅被《中国网络语言词典》收录的就有1300余条词条。

网络词汇的扩展主要有两种方式:

其一,新创词汇。为了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大量的网络专业术语和网络用语被创造出来。如“伊妹儿”“黑客”“版主”"QQ""BBS"“美眉”“网虫”“虚拟社区”“主页”等等。

其二,旧词新用。除了新创词汇以外,不少旧有的词语也被赋予新的含义,被纳入网络语言的范畴。如“斑竹”“灌水”“大虾”“恐龙”“病毒”“猫”"TMD""WC"等等。

(二)用语的简省性

聊天室、OICQ等的出现,提供了便捷的远距离即时性交流环境。但是,目前这种交流多是通过文字传输的方式实现的,相对口头交流而言,速度较慢。为了追求交流的及时迅速,许多简略的符号和词汇被创造出来,这就形成了网络语言的第二个特征:用语的简省性。

网络用语的简省性主要表现在:

其一,谐音代替。用数字、字母、汉字的谐音来代替词语能够使输入更加便捷,节省输入的时间,因此最受网民的青睐,在聊天室里用得尤其频繁。利用数字的谐音来代替汉字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除了前文提到的"886"和"7456",常用的还有"5555"(呜呜呜呜,哭声)、"9494"(就是就是)、"687"(对不起)、"5460"(我思念你,亦为网站名)等。英文字母的谐音也可用来代替词语,如“I服了U”中的"U"就是用的"you"的谐音,"IC"不一定是电话卡,还有可能是"I see"。汉字的谐音代替在网络词汇中也有不少,如用“青筋”代“请进”,用“偶”代“我”都是属于这种情况。用汉字音译英语在网上也不鲜见,如“酒屋”和“酒吧”有时是指win-dows95和windows98,而“猫”则多半是指“modem(调制解调器)”。另外,数字、字母和文字的谐音结合也可代替文字,如"B4"就可替代"before"。

其二,词语缩写。用缩写代替词语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用汉语拼音的声母代文字,如"GG"(哥哥)、"MM"(妹妹)、"DD"(弟弟)、"JJ"(姐姐)、"FXD"(方兴东)、"BT"(变态)等;二是英文缩写,如"BBS"(BulletinBoard System,电子公告板系统)、"BTW"(By the way,顺便)、"hand"(Have a niceday,祝好)等;三是汉语缩写、如“酱紫”(也作“耩子”“绛紫”,是“这样子”的快速省事读法)、“回”(“回复”的简称),“版主”(“版面主持人”之缩写)等。

其三,使用修辞手法。如:称人为"286",是比喻他的反应像286电脑一样慢。在网络表达中使用修辞手法,不仅有方便快捷之功效,有时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譬如,用“拍板砖”来比喻发表不同意见,用“灌水”来形容不负责地乱发帖子,都能使语言形象生动;用“美眉”来代指漂亮女孩,更是与古人称美女为“黛眉”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表意的多元性

与传统媒体单一的表现方式相比,网络集文字、声音、图画,影像、动画等多种符号系统于一体,具有呈现方式丰富多彩的优势。网络语言正是利用了这种优势,使自己的表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其一,用符号辅助表意。用标点符号巧妙组合成不同的脸谱简图,是网络语言中最常见的,也是能够最直接表达情感的辅助表意方式。笑的脸谱符号最为丰富,如::-)表示笑;:-D表示开怀大笑;;-)表示俏皮眨眼地笑;(-_-)表示神秘的笑;

_

表示眯着眼笑,等等。表达其他情感的还有:>:->表示愤怒;:-O表示目瞪口呆、大吃一惊;:-P表示“吐舌头”的鬼脸;=

_

=表示脸红了;:{表示不开心;:(……表示哭泣,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除标点符号外,其他符号的恰当组合,亦可表达特定的含义:乱七八糟打一串符号,如,是骂人的意思;口头上敲人家两棒还嫌不够,非要形象地再加上“------”的棒形符号;"zzzzzz"则是移植了漫画中常用的符号,表示睡着了。此外,不少网页上都介绍了诸如“”等“OICQ起昵称专用特效字符”,这些字符被嵌入到网络昵称之中,往往也能够表达不同的意思。

其二,用图形或动画来辅助表意。多数聊天室都提供贴图,帮助聊天者更加形象地表情达意。例如,新浪网的聊天室就提供了“思考、警告、反对、当心、音符、星、酒”等40多种贴图供聊天者选用。为了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有些网虫还使用自己制作的一些富有个性化的贴图,以供不时之需。这些贴图有动作、表情、情绪、事物等多种类型,有静态的图形,也有简单的动画。当聊天者选用了某一贴图后,在他的发言后面就出现相应的图形或动画,极富表现力。

(四)对语境的依赖性

网络语言对语境的依赖有两层含义:首先,网络语言依赖于互联网络这一宏观语境。离开了网络语境,不少网络语言很容易被误读(如“斑竹”在网络语境与一般语境中含义迥异,极易被误解),甚至根本无法使用(如一些特定的符号)。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自然无须多言。除此之外,网络语言对具体的微观语境也有很强的依赖性。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网络语言的交互性产生语境依赖。聊天室(包括OICQ)语言是一种即时性交互语言。前已论述,利用聊天室或OICQ进行聊天时,聊天者为了追求快捷的交流,大多使用尽量简省的语言,并辅以大量的符号。如果不联系聊天内容的上下文,他人很难理解。BBS语言是一种历时性交互语言:在浏览BBS上的帖子时,也有必要了解讨论的主题以及相关帖子的内容,否则有时难免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其二,网络语言的不确定性产生语境依赖。由于网络语言产生的时间很短,不少网络词汇的意思还未完全定型,如果离开具体的语境,有可能会造成误解。例如,"BB"在网络中就兼有“宝贝”“孩子”“情人”和"BYE-BYE"等多重意思,要知道它的确切所指,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来分辨。

其三,网络语言使用的随意性产生语境依赖。由于种种原因,在网络中有意无意地使用错别字已经是见怪不怪的现象了,有些错别字甚至还成了固定的表达,如以“偶”代“我”和以“乐”代“了”(作助词用时),在网络上不仅已成为一种时尚,甚至还内蕴着幽默的因素。网络语言使用的随意性使语境在理解中成为不可或缺的要素。譬如,当有人在网上称你为“摔个”,你可能会莫名其妙。其实就是“帅哥”,只不过对方是用拼音输入,懒得一个一个去选字罢了。

标签:;  ;  

网络语言的四个特征_点符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