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一般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里士多德论文,哲学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研究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时候,人们通常都会感到一种困惑,这是由两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一是他的体系庞大而又零乱,他的著作在许多方面都互相重复,同时又互相矛盾。在表达方式上,有时是哲学化的,有时又是非哲学化的。他所使用的概念通常都具有多重的意义,比如实体这个概念,就具有多种不同的解释,灵魂的概念也是如此。从一定限度上说,他的哲学还具有某种神秘主义的成分,这从他对宇宙的看法中能够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方法上的不一致性,他所运用的原则是经验性的,通常他也是从一些具体的概念入手,比如运动、时间、空间、记忆、灵魂等具体的概念。但他显然也不是一个经验主义者,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恰如其分地指出了这一点。因为一般来说,亚里士多德又是强调概念在先的,他显然不是在运用归纳法,他不是在经验的归纳中得出结论,但他也不是在运用演绎的方式,他直接地就提出概念,并总是把概念看成是事物的本质,但他从不在概念中发展自己的哲学,他的概念总是停留在抽象的规定中,而不是发展出自己的环节,因此,我们似乎也不能把亚里士多德看成是一个运用概念(演绎)体系的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的方法一般来说是这样的,他首先考察的对象乃是经验的东西,那样一些对象通常也都是感性的存在,因为当时哲学的传统也是这样的,人们一般是从某种现象的东西入手,然后才去寻找那种现象的本质。比如,在探讨世界本源的问题上,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多数哲学家都是采取这样一种方式,像泰利士,就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水,因为水是潮湿的东西,这样就可以滋养万物,而阿那克西美尼则认为世界的本源应该是气,气更先于水,水只是由气来生成的,所以,气就是真正的本源。后来还有好多哲学家,都是运用这种方式,有人认为世界本来不应该是一种单一的元素,而应该是多种元素,这样,有人就提出了世界有四种本源,即水、土、火、气。亚里士多德遵守了这样一种方式,因为当时的哲学形式就是这样的,他也很耐心地考察了很多感性的对象,同时指出那些对象在存在方面的缺点及优点,然后再指出存在物本质性的方面,把存在引人概念的原则中去。他的思路是这样的,比如,就实体这一概念来说,他首先把感性的特点例举出来,而不是先去定义实体的概念,然后通过概念的演绎去达到自己所需要的结论。亚里士多德恰恰是从可经验的对象入手。一般来说,实体也就是某种在先的东西,它规定了存在物的存在方式,同时,也应该是存在物的本质。亚里士多德首先发觉,这样一种在先的东西一定是某种物质的元素,他这样看,自然是受到前辈哲学家的影响,但他显然也不同意前辈哲学家的看法,因为在亚里士多德来看,把某种特定的元素看作是始基性的存在是不妥的,都有某种局限性。亚里士多德回避了那样一种做法,提出了载体的概念,载体自然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有时亚里士多德直接就把载体当作质料来看,但这种物质性的东西不是某种特定的元素,比如火、土等等,而仅仅是最本源的东西。事物之所以可以形成,乃是因为这样一种质料存在,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载体也就是事物的实体。可以看出,这里的思路完全是经验性的。那么,从这样一种经验性的思路推下去,还能看到什么样的一种实体呢?亚里士多德指出,可以做为实体的东西还有一种,那就是个体。个体是指有生命的东西,在一般的意义上,那也就是指生物。按着亚里士多德的理解,个体一方面是与本质完全同一的东西,另一方面,个体又是一种不依存于他物而独立自在的东西,这两者,都可以看做是实体的性质。就前一方面来说,存在的本质也就是决定存在的东西,决定存在的东西必然要在存在物之先,而在存在物之先的那样一种存在
也就具有质料的性质,而亚里士多德又是把质料看做是实体的,因此,从这方面看,本质自然也就具有实体的意义。至于后一方面,亚里士多德是这样来看的,那就是个体作为一种生命乃是自己产生自己的东西,生命是一种自身的规定,正因为它是一种自身规定,它才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存在,它不是同它的理念分立着,而是与它的理念合而为一,因此,它的本质也就在它自身之中,生命也就成了自我规定。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显然是反对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因为柏拉图的理念并不存在于个别的事物之中,而是远离个别事物的实体,事物根本没有与那样一种理念发生关系,事物只与自身发生关系,而最能反映这样一种自身关系的便是个体性存在。就生命来看,它仅仅是自我依赖的东西,它所需要的本质不是在别处,而正是在它自身之内产生的,那个本质也没有离开它所规定的东西,而是在那个东西(生命)中完成了自己的规定,正因如此,生命才能做为一种个体性的存在,也正是做为一种个体性的存在,实体才显示出一种自身生成的意义。这种意义被亚里士多德看得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上,这也是反对柏拉图理念论的一个出发点。在这里,我们看到亚里士多德还是从经验的东西入手的,生命也好,个体也好,都是具体的存在物,而不是概念,他所动用的方式,也是一般经验的方式,生命自己产生自己,这是一般感性的认识都可以得到的,个体性是整体,是自身连续的东西,这些也同样都是一般现象的规定,而不是概念的规定。但亚里士多德并不是到这里为止,要是那样,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也就不会有多大意义了,真正说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是反思的,这一点被黑格尔所充分肯定,只是亚里士多德并没有运用黑格尔的那样一种方法,这在亚里士多德的那个时代是根本不可能的。亚里士多德是从现象的事物入手的,他并没停留在现象的事物上,因为很快,他就把一般感性的存在纳入概念,并用一个统一的概念去把握那些对象,这是他哲学方法的真正要点。黑格尔对此作了这样的说明,他说:“这是一种很有效能的哲学思考方法,它在我们这个时代也曾被应用,例如在法国人那里,它值得广泛地应用,因为将对一个对象的通常的看法的诸规定导向思想,然后将它们在一个统一体里,在概念里结合起来,这方法乃是很好的。”我们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是这样进入概念领域的,那就是把那种对于现象的考察转化为对于本质的考察,而在对于本质(或实体)的考察中,亚里士多德通常是从原因入手。在亚里士多德来看,一种事物之所以能够
存在,首先是离不开质料的,因为质料构成了事物的最底层,质料是事物的载体,正是由于有质料这样一种载体,事物才能够呈现自己。存在不是某种虚无的存在,而是某种东西的存在,而最初的那种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质料,质料永远是构成事物存在的最原始的基质,正是从这一意义上看,亚里士多德才把质料自身也看作是一种实体,实体也就是最初的生成性的东西。但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停留在这里,他立刻从这个地方转入了思辨的形式,他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作为一种基质的质料是自己生成事物呢?还是它自身另有别的什么力量推动,被生成了某种事物呢?显然,这样一种区别是很重要的,因为这将决定事物的本质究竟被什么所规定。亚里士多德在处理这个问题时,一方面,无疑是受到了柏拉图的影响,尽管他不同意柏拉图的理念论,但他同意事物的本质应该是某种共相的东西,换句话说,应该是某种自觉的意识,因此,另一方面,他无疑也受到了阿那克萨戈拉的影响,因为阿那克萨戈拉把事物的本质看作是心灵,并认为世界乃是从心灵中产生出来的。正是上面这样一些影响,亚里士多德才采取了一种新的方式来解决本质问题。他指出,质料作为一种基质的存在是一种被动的东西,它自己不可能产生出事物,它只是以潜在的方式存在着,由质料变成事物的存在,需要形式力量的推动。形式是一种现实的东西,所谓现实的,也有亚里士多德自己的意义,他在《论灵魂》中解释了现实一词,现实有两层含义,其一是类似知识,另一是类似思辨。在亚里士多德来看,形式作为一种现实的力量是高于质料的,质料的东西只是潜在着的,潜在着的东西可以发生,也可以不发生,但现实的东西却总是要发生的。而这样一种发生又总是由形式力量来推动的。在这里,我们便可以看到形式的本质规定,形式是某种知识性的东西,是自觉者,它按着一种意识的方式去规定事物,正因为这样,形式本身才具有思想(或按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是思辨)的性质,因为规定者对于自己的规定应该是清楚的,事实上,它也正是在按着一种清楚的方式在规定事物。是它把质料带动起来,把原始的潜在的东西变为某种现实的东西,因此,在这里,形式是推动者,是能动的,而质料则只是被推动者,是被动的,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关系,形式才是更高的实体,是事物的本质。亚里士多德这样去解决实体问题时,他的确避免了柏拉图的错误,柏拉图让共相的东西与个别事物相分离,导致了双重存在的问题,个别事物的存在是不真实的,而理念做为一种真实的
存在又处于一种虚幻之中,这样一种理论显然是有缺陷的。而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就没有这样一种缺陷,因为形式并非独立存在于事物之外,它就是在自己的质料之中推动事物,它不是与事物的基质相分离,而恰恰是反映一种基质变为现实之物。因此,形式与事物就共存于一处了,这样一来,作为共相的那种普遍的生成力量,也就在具体的事物里有了着落,普遍者与个别者不再是两分,而是融为一体了。这是亚里士多德所做出的贡献,这个贡献被后来的许多哲学家所吸收。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在方法上所遇到的一种困难,这个困难是这样发生的,一方面,亚里士多德看到了存在应该有某种终极的因素,他发现存在最初的那样一种东西,只是质料,因为世界最初总是从一种质料的状态开始的,因此,应该说,质料乃是最先的东西,是一切存在物根本性的实体,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又相信,做为一种质料的存在,本身不能产生出事物,事物只能被一种更高级的东西创造出来,世界本身是完美的,但完美的世界不能出自别处,只能出自完美的意识之中,没有一种完美的意识规定,完美的世界就根本不可能产生出来。这如同雕像一样,正是因为一双手在按照某种意识的规定劳作着,因此才会在一种基质中产生出一个形象来。从这一意义上说,意识形式也就应该是在先的东西了,事物之所以可以成为事物,便不是因为事物本身具有一种潜在的质料,而只是因为有一种规定事物的意识存在。因此,到这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便发生了矛盾,从而也陷入了二元论。
我们应该说这样一种矛盾的发生是必然的,因为这个矛盾已经孕含在亚里士多德的那种特定的方法之中了。从一种经验的方式去看,世界自然要从质料的载体中产生出来,而从一种概念的前提入手,世界便会出自一种意识的设定之中。亚里士多德显然也想调合这样一种矛盾,于是他把质料看作是潜能,又把意识的规定看作是形式,看作是现实的力量,质料停留在潜在的状态,而形式则推动这个潜在,使之实现出来,成为一种特定的事物。但这样一种解决的方式,自然会滑入唯灵论,因为最终亚里士多德还是把形式看作是更为重要的东西,既然形式是推动质料的力量,形式也就是更为本质的实体。因而,他最初把质料也看作是一种实体的那个观点,也就变得相当薄弱了。事实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方法中,唯灵主义的倾向还是占统治地位的,因为从本质上说,他的方法还是柏拉图式的,只是在具体的表达上,他才接近阿那克萨戈拉。
我们在这里还应该提一下亚里士多德对于逻辑的运用,亚里士多德创立了形式逻辑,在这方面,他的贡献是巨大的,尽管当代一些哲学家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采取鄙视的态度,但在采取那种态度之前,他们已经从亚里士多德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一般来讲,亚里士多德比较注重的是思维的纯粹形式,在这里,亚里士多德发现了三段论的规律,第一格是大词(或大前提),第二格和第三格则由第一格推导出来。三段论反映了思维形式的一般特征,那就是思维不能与自己的概念发生矛盾,一个概念一旦给出,就成为前提,而结论则不能违反前提,因为结论就包含在前提里。这自然是一般的思维形式,但问题也不是没有,那就是概念自身的实在性没有被亚里士多德所考虑到,因此,概念自身所孕含的那种关系也会是虚假的。比如,所有的金山都是山,所有的金山都是金,所以,有些山是金的。这里,由于大词是非实在的,因此,它所孕含的那个结论也就不真实了。“有些山是金山”就是一个虚假的结论,尽管在逻辑推导方面并没有发生错误。当然,亚里士多德没有发现这样一种问题。事实上,尽管亚里士多德发现了逻辑的方法,但在他的哲学中,这样一种方法却没有被充分地运用,他虽然很重视演绎法,但严格说起来,他的哲学方法却并不是演绎式的。黑格尔发现了这种奇怪的现象,并对这位创建了逻辑的人在自己的哲学中毫不使用逻辑感到不解。其实,亚里士多德感兴趣的问题仅仅是思维形式自身,那也就是概念之间的推导关系,那种关系还是纯形式的,没有涉及到内容。我们也完全可以说,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并没有帮助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他的每一个问题也都不是按着逻辑的方式去解决的,这对于他来说与其是有害的,倒不如说是有利的,因为正是他所使用的那种方式,才使得他的哲学包容了更多的内容,差不多所有的重要的哲学问题都被亚里士多德所提到,而又用一种最为简洁的方式去处理。这就是他哲学方法的一大优点——以经验的方式考察对象,又以概念的方式把握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