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四力”、借大数据 全媒体时代传统记者转型“全能”记者初探
朱秀霞 新华日报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传统记者因此亟待转型,活用新媒体,懂得技术,更要懂当代受众的心里,才能“扑下身子”、变成“火眼金睛”,讲好时代故事。
关键词: 全媒体时代;传统记者;全能
有人说,以前是“人找信息”,现在是“信息找人”。我国网民超过8 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98.3%。新闻客户端、各类社交媒体是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的第一信息源——每个人又都可能是信息源。信息社会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推动媒体融合展、建设全媒体因而是紧迫课题。但我们也知道,不论何时,内容生产始终为王。全媒体记者势必是这波传播趋势中新的“生产力”。因而在此大环境下,传统媒体记者面临新考验:如何成为融合时代下的全媒体记者?如何进行角色转换升级?这需要传统媒体记者学习十八般武艺,如技术层面的,要会拍照、能制视频,能从大数据里精准捕捉到新媒体选题;更要增强“四力”,淬炼好自己的看家本领即文字驾驭能力;更要会“捕捉”到大众心理能及时抓住选题并用全媒体思维生产报道。如此这样,方能右手写守正创新的传统媒体头条,左手推出刷屏朋友圈的10 万+内容。
一、全媒体记者要能文能武
2019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课堂设在人民日报融媒体发展的第一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这一“四全”媒体概念的提出,为未来媒体融合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路径以及形态。[1]
他一边跟人说着话,一边一本本地摸着,当摸到第三本时,一下子停住了手,心跳急速加快了。这本档案是市卫生防疫站的改革方案,总共6页,有两页像是让他眼睛发亮的纸。他当即打了借条,把那本档案借了回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历史上几次新闻媒体传播的革命,都是肇端于科学技术。今天,媒体融合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与大势,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成为新闻工作者面临的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媒体改革的基石是人和技术,当技术升级后,打造一支“素质过硬、能打硬仗胜仗的全媒体记者队伍”即是媒体融合发展重中之重的一项任务。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记者更要守正创新,注重“内容创新”,运用丰富的新闻语言、形式、方法、技巧,创作精品力作。当然,媒体要积极重构和创新机制体制。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构建与融媒体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新型新闻生产制作关系。曾创造都市报销售记录的《扬子晚报》,于2019年9月上线新闻客户端“紫牛”后,对报社工作人员进行全员系统、有效的视频培训。
本次研究两组患者,对照组遵医率77.39%、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76.52%、护理满意度75.65%,观察组遵医率98.26%、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95.65%、护理满意度99.13%;两组比较可知,观察组遵医率、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二、借力大数据,“想读者之所想”
在大数据背景下,进行转型的媒体和记者,如何借力“大数据”?首先你要会使用大数据。新媒体运营过程中,在很多平台所出现的大数据热点分析实验室,实质上也是对大数据进一步分析和整理后所得的一个结果。我们在引用和检索的过程中所检索出来的热点大数据分析,也是通过数据整理完节以后,进一步的展现形式。因此这是我们最方便和最快捷,且通过大数据获得自己想要素材的一个途径。这样的一个实验室或这样的一个途径,可以使得我们在创作过程中,更好的与热点和热门的事件关联在一起,并帮助自己在未来的创作和写作过程中提供更多的思考源泉和素材。[2]
2015年6月2日长江之星沉船事故发生后,笔者被派往现场报道。采访时无意获悉有一位幸存者是江苏籍人士后,通过多方联系,夜奔百多里到湖北监利县乡下,得以和幸存者面对面做了独家专访。稿子凌晨发至南京总部的后方编辑后,笔者躺在乡村招待所里,毫无睡意,发现朋友圈很多人还在刷事故报道。如果我是普通读者,我在第二天醒来想看到什么样的新闻?于是起床,将《新华日报》第二天即将刊出的稿子按照新媒体思路重新写了一篇,刊登在《新华日报》公众号上。这篇文章,累计点击率近60 万。换位思考能力,也是媒体融合时代记者需要具备的一个小技巧。
抓住受众心里,需要急着善用社交媒体,会借力大数据,巧抓选题,会引导、把脉网友主流心理,这是记者转型重要一课。作为“无冕之王”的记者,尤其是党报记者,虽然也主动找选题,但此前是习惯“送”选题、拿材料等,但旁观新媒体,无论是三观不正的“咪蒙”,还是动辄10 万+的“严肃八卦”,他们的内容生产很会捕捉受众的心里。笔者曾在2019年1月-6月跟踪“严肃八卦”的代替公众号,发现该创作者很会巧用大数据,很多选题来自行业小众新闻的及时推送,继而在热门论坛比如豆瓣、微博上持续关注正在发酵的该话题,并参与网友讨论,在讨论中提拎主题、筛选网友主流观点。等几个小时或几天后,该话题爆炸彻底、传统媒体跟进时,恰逢其时地推送报道。读者自然爱看,也爱转发,点击率很快10 万+。
财政部相继出台的两个关于乡镇财政管理改革的指导性的文件:《关于发挥乡镇财政职能作用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意见》和《关于切实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乡镇财政干什么的问题,即职能问题,在界定乡镇财政职能中明确了资金监管的职责,突出了乡镇财政管理层级,全面具体的明确了乡镇财政的工作职责、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措施,弥补了乡镇财政在涉农资金监管工作中无位置、无职责的制度缺陷,要求将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作为新形势下乡镇财政的工作方向、工作重点来大力推进。
因而在笔者看来,传统媒体记者想要实现华丽转身,需要有换位思考的能力,需要多想想读者想看什么?想何时看到?想看哪些细节?角度?态度?换言之,需要记者借用大数据,借用网络,捕捉到大众的微妙心理。当然,无论何时,在媒体融合发展中,全媒体记者要牢记“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的这份“初心”。
三、“四力”助力全能记者
“媒体融合,关键在人的融合。”融媒体必须解决好人才和“本领恐慌”问题。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广大新闻工作者“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新时代要有新使命和新作为,要磨砺新本领,克服本领恐慌,补齐本领短板。[3]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新闻从业者要践行“四力”,解决好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问题。增强脚力是基础,脚力是获取新闻的源头。走到生活中去,走到群众去,才能为新媒体写作攒够选题和写作、视频素材,抓取鲜活接地气的“新闻活鱼”。
记者是大海上航行船上的瞭望者。增强眼力是关键,是关系媒体融合发展内容的站位、立意、价值。修炼全媒体记者的“火眼金睛”,记者要具备“草摇叶叶想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见微知著的能力。风靡一时的“咪蒙”“严肃八卦”之所以销声匿迹,就是内容生产者缺乏“眼力”,政策理论水平过低。而这也正是传统报纸记者的优势。“意在笔先,力透纸背。”脚力、眼力和脑力最终都会反映在笔力这一环节。传统记者需扬长避短,发挥“脚力”“眼力”强的优势,及时换写作思维,才能写出适合新媒体、适应新媒体受众的文章。“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叮嘱的这般: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记者,是彼此融合的,是可以“四手联弹”,共奏媒体融合发展这首曲子。
参考文献:
[1]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9(06).
[2]赵芳莹.全媒体时代记者的“跨界”尝试[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
[3]田源.融媒体时代:记者应具备怎样的媒介素养[J].军事记者,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