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力量到经济力量--中国大市场战略资源的开发与战略选择_市场战略论文

从市场力量到经济力量--中国大市场战略资源的开发与战略选择_市场战略论文

从市场大国到经济大国——中国大市场战略资源的开发及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国论文,战略论文,中国论文,大市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中央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促使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形成了以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别等市场竞争因素,建立了充满生机和活力和新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及其体系不仅在中国将成为支配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枢纽,成为进行资源配置的中心,而且对世界经济科技合作与产业分工亦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正确运筹中国大市场这一战略性竞争资源的作用,合理有效地协调竞争结构和配置区域市场开放的利益格局,对21世纪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中国从市场大国向经济大国的演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竞争性市场结构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预期目标之一,就是通过改革开放,逐步建立一个开放性的、具有竞争力的统一市场体系。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代替计划配置资源为主,促使经济运行完全进入竞争的市场体系,以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作用。但是,建立竞争性的市场体系,不仅仅是为了建立起市场经济的基础结构(这一结构体系是以体系内的各种市场自由竞争形成并能反映各种资源相对稀缺程度),而是试图在建立市场经济基础结构的过程中,使中国市场经济体系本身成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战略性资源。事实上,对国际资本最有吸引力的就是中国市场经济的战略资源效应和后发利益。最初,中国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如:价格扭曲、非均衡市场、不完全竞争等,都体现出这一战略性资源的潜在利益。对外国投资者来说,中国市场迸发出的巨大市场潜能,一旦在价格理顺,市场均衡,以及形成完全竞争的态势后,就可以获得最好的投资回报率。对于这项战略性资源,可以按市场结构体系划分为四大类。

1.区域市场结构。按地理条件和内在经济联系,中国区域市场结构可划分为7大板块。①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4盟。市场资源与合作优势集中在机械制造、石油化工、 钢铁工业、森林工业等产业领域的国际合作。②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山西以及内蒙古中部。该地区处于东北亚经济中心地带,重点发展汽车、电子、煤炭、电力及金融、贸易、房地产、旅游等第三产业。③长江三角洲地区。重点是通过引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更大规模地参与国际合作。④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主要发展本地区有特色的有色金属行业和热带、亚热带资源的开发。⑤中部经济区。通过建设三峡水利工程,发展以水电为主的电力工业。⑥东南沿海地区,按照贸工农的顺序发展加工业和商品性外向型农业。

2.市场内部结构。主要包括大市场体系内相互联结的各类市场。如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 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 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产权市场等等。市场体系内部的各类市场通常只有作为一个整体协调发展,才能产生战略性影响和作用。

3.新兴市场结构。新兴市场主要以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进入市场,形成新的产品规模和市场为重要特征。如半导体、电子通信、生物技术、新材料、自动控制、航天等新的产品市场。新兴市场的形成来源于高技术创新及其商品化、产业化。从广义的角度,新兴市场还包括信息咨询、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范畴的服务类市场。新兴市场发展代表着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向,对其它市场结构调整起到重要的影响。

4.对外经贸市场结构。商品的国内外贸易和交流,引进国外资本和技术,以及扩大劳务出口等,都会产生与商业利益有关的国别选择等问题。市场的容量和吸纳的潜力,将使引进和被引进国家的社会经济产生巨大变化。如就业率、生产增长率以及出口创汇水平等。由于各国拥有的生产要素禀赋有很大不同,对外经贸市场结构也会带来影响。

根据预测,到2000年中国的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将达到4000亿美元。进口订货累计将达一万亿美元。拥有12亿消费者的中国大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及其潜力巨大的吸纳能力,将促进和推动世界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也将对世界政治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以上市场结构的推移变动过程中,区域经济巨大的板块调整,引起市场整体性变化。长江三角洲、华南经济区、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的沿海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突出表现为:政府——企业——市场的多角关系得到理顺、政府、企业都逐步通过市场的作用,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革;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按市场规则进行市场交易,建立了市场需求与资源配置相结合的企业运行机制;打破了地区封锁,行为垄断以及内外贸易分割,建立了竞争性市场;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等等。同时,也引起沿海地区市场和产业结构的联动变化:(1 )沿海地区人们的消费结构变化,促使新产品、新行业的发展,老行业地位下降;(2)沿海对外开放使部分不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行业、 市场遭到外部冲击;(3)价格成本上升,成本优势逐步消失, 影响着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但是,对于中国内地,沿海市场结构的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可以提供资源、人力、资金和市场的重新配置的新机遇。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在内地形成新的增长点,带动内地市场资源的开发和合理使用。对解决人口就业压力、扶贫和缩小东西部差距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区域性利益格局

中国市场的区域性划分,使市场结构有明显的梯度开放的特征。对于区域市场开放的利益选择,通常需要根据以下因素进行分析。

1.区域市场开放的不同利益,如沿海地区市场与内地市场开放先后形成的不同利益格局。

2.市场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如各地区拥有的生产要素禀赋有很大不同,市场资源配置需根据各地区的要素禀赋合理配置。

3.市场的需求和规模。各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以及市场流通集散功能的完善影响着市场的需求和规模。

4.工业基础、科技水平等因素。中国市场的区域结构,在改革开放初期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政策优惠在推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同时,也形成了沿海区域市场迅速发展的繁荣局面。沿海地区市场开放的超前收益,与内地市场开放滞后形成了明显的差距。1980年至1994年的15年间,中国东、中、西部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之比由前30年的6.81:6.78:7.25变为19.88:16.20:15.78;城乡居民收入水平,1980年全国 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1.33元,东、中、西部地区之比为1.39:1.11:1。 另外,全国有592个贫困县,90%集中在中西部地区; 而8000万贫困人口中, 约有6500万居住在西部地区。

但是,对于世界各国的投资商来说,中国的中、西部却积聚了巨大的市场潜能,成为国际资本和财团投向的重点。在中、西部地区,中国的军工、化工、电子、核能、航天等人才和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基础产业,如交通邮电、电力和公路、铁路建设市场的资金需求较大。

市场潜力巨大的中国中、西部地区将在21 世纪获得后开放利益。 从1993年投资内地的外商统计来看,投资内地外商已占当年总数的20%,到2000年,投资内地的外商将占当年总数的50%以上,中、西部将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中、西部地区通过对外开放和沿海地区产业技术转移的双重支持,也将成为市场开放的最大收益区域。

在外资流入中、西部地区的过程中,沿海地区通过扩散,结构调整与转移,也将重新获得结构性利益。沿海地区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投资在国有企业投资中的比重有大幅度上升,科技开发、信息咨询、经营管理等多学科的专业人才开始进入第三产业,促使产业内部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在行业结构方面,沿海地区以高新技术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吸引外资,共同开发和经济增长的新的发展优势。在经过新兴工业区的形成和旧工业区的相对衰退后,沿海地区市场消费结构开始向新技术商品倾斜。外资继续向沿海地区市场高回报率的新兴产业流入,形成新的一轮有质量的外资投向。期间,沿海地区相应遵循的原则有:①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导的市场结构和出口创汇结构;②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③符合区域科技、人才要素禀赋条件,有利于科技产业经济的发展,等等。

今后15年,中国区域市场开放的利益格局随着产业布局调整和地区间政策的调整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因而必须审时度势,正确地选择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政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一、加快产业间、区域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以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建立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抢先控制国内新产品市场,提高出口创汇水平。

第二、制定和实施区域性调整的改革措施。区域性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会在短期内出现相对产业“真空”状态,产生一些社会经济问题,如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等等。因此,调整和转移过程中既要提供社会经济保障措施,同时要把资金集中投入到回报率高的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运行尽快进入良性循环。

第三、正确处理好调整过程中的利益集团关系,克服社会方面的各种压力,通过积极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缩小东西部的差距,消除影响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安定的因素。

中国区域市场利益格局的形成,是与世界和中国经济重心转移的战略格局相适应的。中国东、中、西部通过实施优势互补、区域联合、东西开放的一系列战略举措,使区域利益结构更加合理。

三、21世纪的战略选择

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以及中国人的收入和消费水平逐年提高,使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巨大市场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但是,中国的市场战略选择面临一个如何进入世界市场,同时也面临着国外产品在中国市场竞争的问题。

作为跨世纪的中国国家战略,中国大市场的战略选择有以下方面:

1.以市场准入的调控和政策性选择,建立中国进口替代的新兴产业。

采取保护与竞争的协调发展战略,需要充分考虑到中国基础产业、科技与工业发展现状,以及中国人的消费水平、收入水平等。在市场准入和实施招商引资过程中,把产业政策作为市场准入调控和贸易保护措施是极其重要的,市场准入必须建立在产业政策的基础上,进行政策性选择。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外产业投入客观上存在着5—10年的差距。 中国的市场战略不是以限制新兴产业的发展为代价的,市场准入,一是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推动竞争市场的发展,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和产业结构投入,发展进口替代的新兴产业,积蓄参与世界经济的竞争优势。因此,大力发展中国的新兴产业体系,促进出口创汇,更好的满足中国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是中国市场准入调控和政策性选择的基本目的。

2.以市场换技术带资金,推动出口创汇,加快市场战略优势向科学技术战略优势转移。

科学技术上领先,往往使一个国家能够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确立自己的垄断市场份额。因此,发达国家已从早期的外汇与资本投放战略转向推动关键技术发展的战略。把研究与开发作为投资的重点,实行战略性技术贸易政策。技术力量的悬殊使发展中国家难以参与世界经济的竞争,利益分享和占有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小。对于中国,面对迫切进入中国大市场的发达国家,其政策不能说是“投入就是好”。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研究开发力量和某些领域的世界一流技术。中国大市场的战略选择,不仅要取决于本国科技发展水平和工业基础,而且要取决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建立出口创汇竞争的目标。因此,把中国市场战略定位在21世纪的国家战略目标,以市场换技术带资金,推动出口创汇,加快战略优势转移。既要符合中国“可持续发展”和“有质量的经济增长”原则,也要有利于中国参与世界经济与科技竞争发挥中国大市场巨大潜力的战略性作用。所以,加强与国外跨国公司的合作是十分重要的战略选择。

3.实施市场多元化合作,打破贸易壁垒和出口封锁。

综上所述,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巨大的市场本身就是中国经济增长与世界竞争的战略性资源。尽管如此,需要高度重视的是,中国大市场这一战略性资源若不能得到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不仅可能导致市场资源流失和丧失经济竞争的基础,而且还有可能被别国的市场战略征服,使中国的民族新兴工业难以迅速成长。因此,中国在充分重视其巨大市场战略地位的同时,尤其要高度重视大市场的战略设计和选择,把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在保护与竞争协调发展的战略之上。

标签:;  ;  ;  ;  ;  ;  ;  

从市场力量到经济力量--中国大市场战略资源的开发与战略选择_市场战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