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保险业发展研究 推进理论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保险业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应注重保险业的发展研究
(一)推进保险业发展研究的必要性
发展研究(R&D)是一个国际化的概念,作为一个行业、企业,对发展研究阶段的重视与日俱增。所谓“哑铃型”的发展模式,即发展研究(技术创新开发)和营销是企业运行的支点,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从国际企业发展的总体情况看,无论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企业用于发展研究阶段的投资比重均越来越高,有些行业甚至达到70%~80%。一个企业无论有多大规模、多老资格,不创新就无法占有市场,就会被淘汰。有人认为,保险业与制造业不同,没有那么多产品创新需求,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是对保险业缺乏深入的认识。保险业与银行、证券业均属第三产业,在当今世界金融业面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面对重重风险的状况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不断更新的经营思路和产品创新。我国的金融业,特别是保险业,通过发展研究进行创新的必要性不低于制造业,应当说比制造业更为突出,更为紧迫。小平同志讲:“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一论断十分重要。金融业在现代经济中居于前沿位置,是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环节,对金融的运行和发展必须有透彻的了解和深入的研究。由于历史原因,保险业的发展研究相对薄弱于证券业和银行业,人才也比较紧缺,推进保险业发展研究是当务之急。
(二)保险业亟需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讨论保险业的研究问题,需要从发展背景谈起。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历史可谓悠久,远古时期中国就出现了用保险的形式保护财产和生命的做法,“未雨绸缪”、“积谷防饥”这些朴素的意识是保险的根基,古时的各种仓储制度。镖局等都是现代保险业的前身。从国外看,最早的保险,是14世纪的海上保险。我国的现代保险业主要起源于上海,英国的标准人寿保险公司19世纪中叶就在上海成立了公司,美国的国际集团(AIG)的前身1919年在上海创建,美国友邦保险公司(AIA)1921年在上海成立。美国在海外创建金融机构是十分少见的。上世纪中叶,在上海已有若干家国际著名的保险公司,这说明当时的上海已具备发展保险业的条件和潜力。以后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历史是跌宕起伏的,历程十分坎坷。建国后我国虽然允许外资保险公司继续存在,但在当时的发展环境下,外资保险公司逐步弱化,最终离开了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保险业被简单地视为另一种手段的财政积累,到了1959年,国家决定停止国内保险业务,从此一停就是20年。相当一段时期内,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编制只有30多人,最少时仅剩9个人。我们今天的保险业实际上是上一世纪80年代重新起步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对保险业十分重视,在保险业界人士共同努力下,我国保险业获得了比较快速的发展。今天保险业发展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已是来之不易。中国保监会吴定富主席指出:“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这一认识是符合实际的,有利于我国保险业根据国情做出实事求是的发展抉择。“历史悠久,道路坎坷,水平不高,前景光明”,这是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一种大致描述。在目前国际保险业发展处于成熟期(许多国家保险业发展已进入饱和状态),若干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已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情况下,我国保险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对保险业的发展做出全面的科学的总结,对存在的一系列制约保险业发展的因素和存在的风险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制定出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战略。那种维持现状,固步自封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我们面临的是不进则退,不创新就难以生存和发展的局面。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以下简要地列举其中几点,可概括为几个关系:(1)保险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全局的关系;(2)量的扩张和质的控制(规模和效益)的关系;(3)保障性与储蓄性(投资性)的关系;(4)资金运用和防范风险的关系;(5)对外开放和发展民族保险业的关系。此外,如何拓展和细化险种,如何建立和完善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如何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等等,都是亟需研究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这里不展开谈,只提供一个清单供大家参考。
(三)全方位推进保险业发展研究
一是加强企业研究力量。国外金融企业的研究力量是相当强的,这一现象是竞争的结果,是形势所迫,两个同行业强者的较量实际上首先是创新能力的较量,是科研人才的较量。国际上大型的投资银行大都设有首席经济学家,这些大师级的经济学家经常发表一些对市场产生深刻影响的论断,这些论断甚至会对一些大国领导人的决策产生直接影响。我国保险公司的研究力量,最近几年得到了一定的加强,这是可喜的现象。通过研究问题,可以拓宽公司领导人的经营思路,增强决策能力。二是加强监管机构的研究力量。中国保监会重视对保险市场和监管方式的研究,不断加强国际交往,与国内外学术理论界、企业界保持着密切联系,有针对性地对一系列重要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层次研究。三是强化学术界的研究力量。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出现了一批保险学院、保险系、保险专业,这是从根本上加强保险研究的基础环节。保监会支持社会上举办各种层次的保险理论研讨会,这些学术活动开阔了保险理论研究的思路,营造了保险理论研究的良好氛围。这里顺带讲一下教科书问题,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银行,证券、保险等学科的教科书处于青黄不接的状况,实际上目前这一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主要是由于现代金融理论在最近20~30年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但因运而生了一系列衍生产品,金融方面的一些基础性的理论问题也发生了若干变化,用过去的理论已经难以解释当前金融运行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一些固有的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也明显地处于落后的状态,理论创新的任务十分繁重和紧迫,从而教科书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否则可能由此而误人子弟。当前,没有一位权威人士,也没有一本现成的教科书或蓝图,能够全面地解释现存的金融现象,并指明金融业发展的途径。在这种状况下,我们的专家、教师以及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共同参与修改和完善教科书的任务,为此做出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为金融理论创新做出贡献。四是进一步发挥保险行业协会、学会的研究力量。
这里还要强调一点,在推进保险研究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将其融入对整个金融业的研究之中,融入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研究之中,避免就保险论保险,要放大视野、开阔眼界,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深化保险理论研究。
二、发展研究的视角
从一些企业的研究思路看,的确存在就保险论保险,就事论事的现象,研究范围局限于一个具体的问题、某一环节,这种研究方式往往脱离宏观经济环境,缺乏可操作性。下面从3个方面谈一下保险业发展研究的视角。
(一)大金融的视角
这里所讲的大金融是指中央银行、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以及信托投资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等在内的整个金融业。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是金融业的中坚力量,这三架马车之间以资本市场为纽带,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以保险业为例,保险资金运用是证券市场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成熟的国际证券市场上,保险公司、养老基金通常是最主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我国的证券市场尚没有形成这一局面,说明推进保险资金运用的任务还很繁重。当然,保险资金的运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有效地加强资金运用,需要丰富的操作经验,需要一批专门人才,还需要适当的市场环境。有关领导曾担心我们在资本市场运作方面缺乏人才和经验,可能导致大的损失,这一担心不无道理。但无论从发展保险业的实际需要还是资金运用的国际惯例看,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是发展保险业的必由之路。目前我们面临着保费收入快速增长和资金运用渠道狭窄、增值乏力的矛盾,这一矛盾必须加以解决。显然,解决好这一问题,不单单是保险业的问题,其涉及整个证券市场,依赖于金融领域的各项有关政策和有关部门的合作、支持。再举个例子,最近几年,专家们在推出QDII(合格的国内机构投资者)方面做了不少研究,这一做法的实施涉及多方面,人民银行、证监会等部门要为此开展一系列工作,而能够作为QDII出去的资金实际上目前主要是保险资金;反过来说,保险资金要作为QDII到境外证券市场运作,必须经过若干相关部门的论证和核准。保险资金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运作,都涉及若干技术环节以及相关的理论问题,其中一些理论问题还有待有关部门和理论界进行深入研究。总之,保险业发展中的理论问题和实际操作方式需要从整体资本市场的角度,从整个金融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
(二)发展战略的视角
以战略的眼光,从长远的观点看待保险业发展问题,是有效推进研究工作的一项重要抉择。在我国申请加入WTO的过程中,保险业始终是各主要成员国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在谈判的最后阶段,中国保险业的准入问题成为入世谈判的最后一道关口。为什么以美国为首的谈判对手对保险业如此重视?从后来我们得到的一些资料看,美、英、法、德等发达国家对中国的保险业做了相当深入的调查研究,他们从战略的长远的角度做了一番考察,认为中国的保险业虽然目前比较弱,但未来必然有一个大的发展,即中国的保险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潜在的巨大的保险市场。相比之下,我们对中国保险市场的研究则不够深入,或者说不够重视,随着经济的增长,积累不断增长的企业和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人群,会越来越普遍地选择用商业保险的方式来保护自身,这是具有规律性的趋势。外国保险商看到了这一点,做出了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判断;我们同样看到了这一点。因此,我们需要做出长远的战略考虑,需要为中国保险业规划出远景发展蓝图。当然,这个蓝图要根据国情逐步完成。
从保险业发展特性看,制定发展战略是十分必要的,保险业界应组织专门力量,依据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对企业积累的增长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趋向,做出阶段性预测。国外一些大型保险公司通常分区域、分国界地对未来5~10年,甚至更长时期保险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定向研究,对产、寿险的产品设计、市场规模扩张、风险控制不断提出新的建议。有的公司运用控制论的方法不断调整和完善已做出的发展计划、规划,促使发展的各个环节趋于最优化。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化是推进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保险监管体系也需要制定和完善预警系统、应急系统以及偿付能力监管系统的战略规划,这些规划是提高监管水平,加强监管力量的重要保障。我们的保险监管机制,目前是市场行为监管与偿付能力监管并重,今后要根据市场情况,通过信息化手段逐步向偿付能力监管为主过渡。完成这一过渡,是一项中长期的战略性举措。
(三)国际化的视角
这个小标题本来拟用“全球化的视角”。全球化是最近几年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全球化思路体现出了时代性,它像一面旗帜,越来越多的政治家、企业家、经济学家为之所动。有人说全球化是富国、富人俱乐部的游戏,是为富人谋利益的,这话也许不错,但在现实中任何国度、任何富裕程度的国家,都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随着这一潮流而动。目前的问题是,需要正视全球化问题,需要以自身的实力和智慧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在讲全球化的同时,另外还有一个用语是一体化(Integration),这两个词有一定的差别。鉴于一体化在国际政治经济,尤其是国际贸易方面,有其特定含义,如经济活动的无国界趋势,这里不详谈。研究保险业的发展要了解全球化的背景,从全球化的角度思考保险业的发展和风险防范问题,但讨论研究保险业的视角问题,这里还是采用国际化这一概念。为什么要从国际化的视角研究保险业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中国保险业已经置身于国际竞争中。随着加入WTO的进程,我国保险业的对外开放进程是比较快的,目前我国共有保险公司60家,其中外资公司37家,13个国家和地区的37家公司在中国设立了62个保险机构。我们召开保险公司参加的会议,到场的一半以上是外资公司。从机构比例上看,是不是可以说中国保险市场已经在国际化方面迈出了一大步?二是保险业具有很强的国际性。世界上若干大型项目的保险业务,都是以国际合作的形式开展的,美国纽约发生“9·11”事件,理赔涉及许多国家的保险公司。加强国际合作是提高保险公司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国际保险市场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各国的保险公司在这个市场里运行,要遵守国际化的规则。我国已是WTO成员国,我们正在履行有关承诺,同时我们也会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规范和保护我们的市场,促进保险业的持续发展。保险监管工作也需要从国际化着眼,通过加强广泛的国际合作,改进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水平,强化监管力量。最近,我代表保监会参加了第十届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年会,在会议上各国代表普遍强调了不断增进国际合作对加强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各国保险公司应相互学习和借鉴各自在管理方式、产品设计等方面的经验。已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保险公司正在观察我国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他们对我国保险监管能力也十分关注。我国保险公司应当主动地研究和借鉴国外保险公司的有关经验,我国保险监管机构也要进一步研究国外的保险监管方式,把监管水平逐步提高到国际化水准。三是保险业的发展依赖于国际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国际化乃至全球化的滩头阵地,保险资金要通过资本市场运作,增强实力。国际上有实力的大型保险公司都聚集了一批善长在资本市场运作的专家。保险资金的增值能力是保险公司的生命力所在,是公司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三、发展研究的方法
下面就自己从事金融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对研究金融问题方法谈一点不成熟的体会。
(一)比较研究
吴敬琏教授参与创办了一本杂志,专门刊登国际经济体制改革比较方面的文章。比较研究在经济学中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但在我国长期以来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与以往的闭关自守的思路有关。比较研究是打开眼界、了解世界、开拓创新的有效手段,也是一条提高研究效率的捷径。在保险领域开展比较研究要注意结合国情、大胆探索,有针对性地对比和分析不同体制下保险业发展的特性、路径。众所周知,我国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金融业发展水平差距是比较大的,通过比较研究,深入分析和借鉴其他国家保险业发展体制方面的特长和成功的做法,尤为重要。
(二)跟踪研究
要对一种经济现象和一个难点进行透彻的分析,并做出有效的应对决策,要十分讲究方式、方法。采用跟踪研究的方法是提高研究效率的重要手段。一个比较复杂的经济问题,往往充满变数,只有进行不间断的跟踪研究,才能保持研究力度,促使研究工作不断深化,把所研究的问题看清、摸透,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由此得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我们的一些年轻的经济工作者习惯于采用从现有资料中收集的有关数据,通过某种模型快速地得出某种结论,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这种做法在复杂的经济事物面前,往往难以奏效,事与愿违。即使运用先进的研究方法,也要注重进行跟踪研究。在跟踪研究过程中,可以不断检验自身得出的阶段性成果,不断完善自己的结论,这样做会明显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和实用价值。如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我负责主持亚洲金融危机跟踪研究小组的工作。这个小组采用跟踪研究的方式,对危机的起因、发展过程和走向进行实时研究。由于掌握了充分的信息(其中不少是第一手资料),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感到心中有数,言之有物,每天一期的《快报》对当时国内分析亚洲金融危机和制定相应对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受到了有关方面的重视。
(三)以市场经济的观念指导研究工作
在保险业发展改革过程中,以市场经济的观念指导研究工作,要注意把握若干原则:其一,以市场化的思路完善和加强监管;其二,在注重效益,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加快保险业发展;其三,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
研究工作应以这些原则为出发点,才能发挥研究先行的效能,下面仅简要地谈一下注重效益的问题。在一家保险公司的发展过程中,效益是发展的基础,公司所追求的是有效益的发展,建立在注重效益、防范风险基础上的增长才是真正的增长。在这方面,外资保险公司通常更强调效益、更强调风险防范。在深圳产险市场上,民安公司、美亚公司这两家外资公司的保费收入,仅占深圳产险市场的10%左右,而利润却占60%左右。一位外资公司的负责人说:一些中资公司大张旗鼓抓保费的作法,掩盖了若干风险因素。在保险业发展中,我们决不能再重复以往在计划经济时期那种不顾一切、追求产值的作法,我们所追求的是有效益的速度、高质量的发展,这是保险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四)大胆探索,鼓励理论创新
面对复杂多变的金融世界,无论是产品创新,还是保险监管水平的完善,都需要一系列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我们希望保险企业和学术界大胆探索,努力推进理论创新,在这一过程中,提倡采取一系列先进的研究方式,勇于对现有保险业发展模式和监管理论提出改进意见,营造一个努力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提出新创意的良好氛围。
我们讲新的研究方式和思路并不一定是前人没有提出过的,完全可能是“旧法新用”。一些原本行之有效的方法由于种种原因(如计划经济体制的因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谓新的研究方法可能涉及多门学科,例如控制论、系统论、博弈论、心理学以及信息化手段等。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往往会促成新的思维方式,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某一个固有的研究对象,从而提供一系列新的结论,以供决策者选择。
下面仅以心理学在经济领域中的运用为例,从心理学这样一个切入点来分析经济金融方面的一些案例。以心理学为例的原因之一是心理学对于增强研究能力具有独到的作用,对问题的研究深度和逻辑思维能力都与心理学素质密切相关。
心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心理学家们把心理学广泛运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从我国的情况看,将心理学运用于经济领域正在越来越多地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视,但从总体看,这一运用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心理学分类繁多,较多引起经济界关注的有社会心理学、投资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以及生理心理学等。据有关报道,在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审过程中,有的专家提出应当取消诺贝尔经济学奖,其理由是诺贝尔奖只授予那些通过实验室、数学公式等方式论证的,并在实践中具有恒定使用价值的科学成果,而经济学不具备这些条件,尤其是使用的恒定性太差。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最终授给了德国心理学家克赫曼(Daniel Kahneman),表彰他将心理学运用于经济领域方面取得的成果。据说反对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专家对这一决定,最终也表示了赞同。我们不在这里讲解心理学,因为我不是心理学专家,只是从案例分析的角度,看看心理学在研究经济问题方面的作用。
从案例角度看心理学,大家可能会发现心理学似乎是一望而知的东西,毫不深奥。这一感觉是对的,心理学在经济研究方面的价值正在于此。心理学实际上是非常贴近经济活动的,许多看似深奥的理论,往往源于十分浅显的事物,或民间的小经验,我们所说的“高人”,高在他们能够抓住一个小小的体验,抓住一瞬间产生的灵感,使其上升为哲理,可以说哲理的“出身”通常是比较低微的。正因为哲理来自最基础的生活,才经得起在实践中进行检验,才能真正成其为哲理。这里暂且将案例分为以下几类,做一点说明。
其一,砺炼和提升企业家的心理素质。一项复杂的金融交易成功与否,最后往往取决于经营者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压力,是崩溃还是能够坚持下去,这里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没受过心理学训练的人,在这一时刻,通常首先败下阵来。据说一些金融界的老板到经济院校请老师开小灶,补习心理学。新经济和网络经济使整个金融界运转更加快速,竞争更为激烈,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受到的压力(生理和心理)突增,面对压力所反映出来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成为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当身心受到巨大压力时,要有超常的应对能力,心理学在这里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心理学通过一种系统逻辑从生理角度和社会角度着手,调整人们的心理状态和社会行为,由此有助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曾经有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在压力面前一个人是否受过深入的心理学训练,其反映是截然不同的。下面举例说明与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的承受能力和自信心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家尤其是金融家在经营过程中受到的心理压力来自多方面。他们经常面临投机商的猛烈冲击、市场的突然变化等危及企业生存的恶劣环境。在这种时刻,企业家们都会感受到具有高水准的心理素质是何等的重要。三国时期,诸葛亮的“空城计”战胜了多疑的司马懿,诸葛亮在城楼之上含笑抚琴,不动声色,实际上他的内心承受着顷刻之间即会城毁人亡的巨大压力,在这一点上,诸葛亮可称其为心理学大师。所谓两强相遇勇者胜,何为勇,勇即心理素质,胜在承受能力。此外,在压力面前也可以通过心理调整采取“自我解脱”的方法,从另一个角度增强承受力。例如,毛泽东当年在艰苦的战争环境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面临极大的压力时,讲过一句名言:“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重压之下,艰难之中,我乐在其中!在如此超脱的意念中,在如此强烈的乐观主义心态下,烦恼顿消。从心理学角度看,释放压力有若干方法,其多数源于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毛泽东的这段话就是以上3个范畴交织的产物,体现了一种释然的无畏精神。
一个企业家的自信心,同样是致胜的法宝,树立自信心取决于多重因素,其中心理素质是重中之重。自信心是决断力的重要基础,一个承受能力和自信心强的企业家,往往具备那种在最后一刻扭转局面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人是与众不同的,可称为企业家。日本著名的超一流围棋选手小林光一,在其鼎盛时期曾与我国的一位后起之秀下过一盘令人难忘的棋。下棋时两位棋手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行棋中,小林光一的一步棋放错了位置,导致一条大龙将被歼灭,小林光一笑了笑,准备投子认负,但此时我国的这位年轻棋手却不相信对手走的是一步“漏着”,更不相信自己会赢得胜利,他长考后,竟然没有走出连业余棋手都势必会走的那步一锤定音的棋,最终小林光一竟然赢得胜利。这位年轻棋手输在哪里?输在相信权威,不相信自己,输在缺乏自信心。一位著名美籍科学家到我国来挑选学生,他在黑板上写了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术题,然后说:“同学们,你们不要急于写出答案,但是谁想好了答案就请举手。”同学们大都认为大学者出的这道题肯定有独到之处,决不会是一道简单的两位数加法。五秒钟过去了,十秒钟过去了,还没有人举手。科学家笑着说:“同学们,你们犯了一个错误,这就是相信权威而不相信科学,不相信自己,要知道自信心是成功的基本要素之一。”
其二,提高企业家的决策能力。对企业家进行心理学训练,有助于增强他们的逻辑判断能力,提高领导和决策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心神不安的人需要看心理医生;在激烈的商战中,一个成功的决策者应该接受心理学训练。所谓的心理学训练,不仅仅是指调整自身,同时也包括学习运用心理学研究对手的方法。在企业上市过程中,企业家往往需要通过深入地研究投资者的心理,为最终确定价格和上市时机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具有一定心理学知识的企业家,在决策时会比较果断,犹豫不决的过程会比较短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政策能力与承受能力和自信心是密切相关的。
其三,影响消费者做出决策。我们讲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保护消费者利益出发,以公平、公正的手段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决策,这种影响不是指导或诱导。当然,追求在激烈的竞争中促销行为的完全公正性是相当困难的,但追求公平是稳定市场的重要基础。非公平的外来影响力最常见的是误导行为。在保险营销员中,误导行为是比较常见的,对此保险监管机构正在全力加以纠正。影响消费者决策的过程,往往体现为推销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心理战,以及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心理战。无论是销售者还是消费者,都应努力占有心理优势,努力做心理战的驾驭者。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经引用“红鳟鱼决不会变粉”(注:据有关资料记载,欧洲一家销售红鳟鱼(此名称不一定准确)的厂家,受到了一家销售粉鳟鱼的厂家的挑战,红鳟鱼厂家的一位年轻的职员,建议将一张写有“纯正红鳟鱼,决不会变粉”的提示,贴在产品的表面。此举效果甚佳,一举击败了竞争者——粉鳟鱼厂家,其中的诀窍是消费者误认为粉鳟鱼是红鳟鱼变质的结果,从而产生“厌恶损失”的心理。提出建议的年轻人大学毕业论文研究的就是心理学中的厌恶损失。)和德国心理学家克赫曼关于表述顺序(注:德国心理学家克赫曼认为,一种相同的选择机会,如果以不同的方式表示出来,会引起人们做出不同的决定。例如,一种传染病暴发可能引起600人死亡,对此有两种治疗方案可供选择:A方案的结果是200人肯定可以得救;B方案的结果是有1/3的机会可以使600人得救,但有2/3的机会一个人也救不了。大部分被要求从A、B两个方案中做出选择的人,都选择了A方案,这就是偏向于肯定的方案。然而从人员的死亡这方面来描述,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例如把问题改变为:如果A方案被采取,将有400人丧生,而B方案被采取,将有1/3的机会没有人会死,有2/3的机会600人会全部死亡,这时大部分人会选择B方案。在负面情况出现时,大部分人会倾向选择不肯定的方案。克赫曼强调不确定的损失比得到更重要,第一印象对今后的判断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而生动的例子比抽象的理论更有分量。)以及营销手段的例子(注:两家相邻的服装店竞争十分激烈,相互拼命降价,引来了不少顾客,市场渐旺。其后,人们发现这两家商店之间有一个通道,衣服搬来运去,两家店的老板是同一个人。),来说明运用心理学影响消费者做出决策的作用。在运用心理学影响消费者决策方面,还涉及先入为主、透析对方心理状态以及心理预期研究等方面。其中,心理预期研究是制定相关经济政策的重要手段。如对于消费信贷一些老百姓一时搞不懂,可以着重从心理预期的角度进行启发,建议大家采取新的消费观念,通过消费信贷提前享受高质量的生活。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收入预期、消费预期问题。从金融监管者的角度看,进行心理学训练可以帮助监管者从应对策略方面,对违规者的动机、思路等加强分析,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提高监管力度。
其四,心理学广泛运用于博弈论。寻求最优策略使自身处于有利的位置,战胜对手,获取最大的利益,这是博弈论中最基本的逻辑。博弈论的实际运用也离不开心理学。博弈论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组成部分,博弈论在经济领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例如在证券市场上,庄家和散户之间,庄家和监管者之间都是一种博弈。约翰·纳什(John F.Nash)对经济博弈论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改变了人们对竞争和市场的看法。纳什均衡的概念,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心理学分析在博弈论中占有重要位置,甚至关系到现代博弈论的生成和博弈论的实际运用。纳什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的博弈论思想,其中一个重要的思考起源于一个看似十分简单的推论:一次,纳什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3个英俊的小伙子追求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子,这位女孩子自然心高气傲,对3个男孩子不加理睬;其后,3个男孩子改变了策略,转而一起去追求一位次漂亮的女孩子;过了一段,3个男孩子中的一位又转回头来追求那位最漂亮的女孩子,这时发现她变得平心静气了,温柔了许多。从这个小故事中,大家想到了什么?实际上这是一个典型的心理学推论,是运用心理学方式实现的博弈过程,纳什从中得到了重要的启示,这一启示最终成为他深入研究博弈论的一个支点。一件看似平淡的事情,却引起了纳什的思考,经过理性推导得出了重要的结论;其他同样听到这一小故事的人们,却没有想到其中有什么东西值得思考、值得总结。这就是差距,这就是你与一个伟人之间的差距。这一差距很小吗?以乎只差一小步;这一差距很大吗?似乎一辈子也想不到要迈出这一小步。这其中蕴含着高超的思维方式,蕴含着研究问题的深厚功力。希望在学习和钻研金融理论的同志们中间,有人能够迈这样的一步,迈出这样的几步!
在保险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强化保险业发展和监管理论研究,进一步完善研究机制,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能力,积极推进保险业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