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的自然资源与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然资源论文,持续发展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西北的陕、甘、宁、青、新五省区,是我国内陆的边远省区,这里的自然环境及其自然资源与沿海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均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而在以往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本区与其他区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仅空间差异明显,发展阶段有别,而且经济结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各异。同时,今后西北地区社会经济还需要持续稳定地发展,这就要求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之间保持和谐、高效、优化、有序的发展,其中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是重要内容。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本文侧重于讨论西北地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与本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问题。
1.西北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
本区幅员辽阔,土地面积达304.35万km[2], 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1.39%。如果将内蒙西部与本区衔接部分考虑进来,整个西北的面积就有400多万km[2]。占全国8%的人口却占了我国总土地面积的42%左右,土地面积相对是大的。而且,本区地跨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其中还有高原气候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气候俱全。区内土地类型多样、土壤类型复杂,耕地、草地和林地占全区土地面积的42.6%,大农业的面积是很可观的。还由于本区南北跨度大,地理环境复杂,生态条件多样,故野生动植物种类多,其中有许多是我国的稀有珍贵的品种。在野生植物资源中,已知有经济价值的约3000多种,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也十分可观,仅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就有数十种。在各类自然资源中,本区矿产资源的优势尤为显著,不仅矿产种类多,而且蕴藏丰富,已发现的有用矿产约130种,已探明储量的有85种,矿产地1400 余处,探明储量居全国前5位的有63种,其中居全国第一位的有26种, 有些甚至在世界上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既是加强东西部和与国际联系的物质基础,也是本区社会经济振兴的重要条件。
西北地区虽然矿产资源丰富,但在新中国成立前知之甚少。50年代初期,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国家开始关注本区的开发和建设,先后组织了有中外专家和大批地质工作者参加的综合考察队,在野外进行了地质调查,使沉睡在地下的宝藏被发现和唤醒,一批新兴的工业城镇崛地而起。
如金属矿的发现,就建起了象白银公司和白银市这座有10多万人口的新兴工业城,酒泉钢铁公司和嘉峪关这座有10余万城市人口的钢铁城市;金川公司和有10万城市人口的金昌市,成为我国著名的镍都。其他如陕西华山附近的金堆城的铜矿;青海柴达木盆地的锡铁山铅锌矿等,都是在当地发现和开发利用金属矿产资源后,才形成了人群聚落的。
又如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发现和开发利用,也平地建起了象陕西的铜川、韩城、黄陇,宁夏的石嘴山、汝箕沟、石炭井,甘肃的华亭、靖远、窑街,青海的大通煤矿,新疆的乌鲁木齐矿区、伊宁矿区、车库矿区等一批煤炭企业和城镇。西北石油天然气的储量很大,远景广阔。本区甘肃的玉门油矿和玉门市;新疆的克拉玛依、青海的冷湖等都与油田的开发联系在一起。还由于察尔汉盐矿钾盐的开采促使格尔木市的兴起;石棉的开采在荒山沟里出现了茫崖镇。
除上述由于资源而崛起的城镇外,象兰州、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的发展,也都与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直接关系。在工业构成中以炼油、化工、石油机械、电力和有色金属为骨干的工业经济体系的特色,都得益于自然资源。在农村由于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原有绿洲扩大了,一些新的绿洲已经形成,农业和畜牧业也因此获得巨大发展,农村经济欣欣向荣。
2.本区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现实
不可否认,从1949年以来的40多年间,西北地区在开展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获得了显著的成绩,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十分令人担心。水源、大气、土壤等自然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非再生资源如矿产的开发利用中的不合理和浪费等问题也很突出。
(1)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严重浪费
在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制约因素。这里大部分地区没有水就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经济的繁荣。因此,本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总是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先导的。西北五省区自产水资源总量为2263.50亿km[3], 近几十年来,进行了大量的水利建设,建成了一系列引水、蓄水、提水和水电工程,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766亿多m[3],占本区水资源总量的33%, 为发展工农业生产、为城镇居民生活用水提供了条件,并解决了一些缺水地区人、畜饮水的困难,既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条件,也局部性的改善了一些地方的生态环境。但由于用水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不高,并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如年平均流量近50亿m[3]的新疆塔里木河,从上游的阿拉尔站到下游的卡拉站流量减少40亿m[3],只剩下9.5亿m[3]。仅巴楚至卡拉沿途就损失水量20亿m[3]以上, 只养活着仅一万人口。而我们亚洲最西边的国家——以色列,全国总的水资源仅16亿m[3],却养活着近600万人,而且社会经济还比较繁荣。由此可见,本区用水效益之低、浪费之严重。在已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中,农业用水占总水量的95.4%。而本区的农田灌溉广泛采用落后的大水漫灌和串灌的方式,每亩耕地灌水量达1600多m[3],有的甚至更高,不仅浪费了水,还引起灌区次生盐渍化的发生。有些水利工程不配套,不能充分发挥效益。如甘肃21处国家管理的电力提灌工程,设计灌溉面积为129万亩,实灌66万亩,仅达设计能力的51%。
(2)土壤贫瘠 沙化严重
本区按自然地理区划,大致可分为秦巴山区、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甘新荒漠等四个部分。种植业的农耕地大部分在黄土高原和甘新荒漠的绿洲之中,我国最大的草原面积分布在本区的青藏高原部分。但本区农牧业生产力低,其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这里的侵蚀模数约2000—9000吨/km[2],水冲土跑,肥随土走, 本来就比较干旱的黄土高原,大量的水土流失,既加剧了旱象的发展,又使土地更加贫瘠,有机质含量普遍降至1%以下,土壤结构不佳,渗水保土能力很差, 粮食作物产量低而不稳。荒漠地区的绿洲是人工农业生态系统,是干旱地区综合性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基地,对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荒漠绿洲采取了掠夺式的经营,对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的水源涵养林乱砍滥伐,致使森林面积大量减少,林线后退,水源涵养能力降低,严重威胁绿洲水源的供应;绿洲农田周围至今仍缺乏防护林体系,或已经形成的也遭到破坏,因此,不断出现“黄沙滚滚不见天,到处沙窝压农田”的状况,沙漠面积不断扩大,绿洲面积在缩小。已经营的耕地重用轻养,地力普遍下降。据新疆30个县的土壤普查表明,有机质含量低于1—2%的土地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40%,粮食和棉花单产分别比全国平均数低34.6%和21.5%。由于次生盐渍化而弃耕的土地仅新疆就有1260万亩。
(3)矿产资源勘查技术和方法不适应建设需要, 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低
本区对已探明储量的矿产前几年执行着有水快流的方针,实行大矿大开、小矿小开,国家、集体和个人一齐上,因此,先进技术、常规技术、传统技术和落后的土法开采技术同时并举,即使大中型矿山,其技术装备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较,也普遍存在矿山设备陈旧,装备水平低的状况。因此矿产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较低,特别是贫矿、粉矿回收率低,浪费了有限的宝贵资源。如全国著名的金川公司镍贫矿回收率只达到54%;西北最大的酒泉钢铁公司其桦树沟铁矿原矿破碎后,粉矿40%未得到到利用。而县、乡(镇)及个体小矿山在这方面的问题则更为突出和严重,不仅矿石回收率极低,严重采富弃贫,将品位低的矿石丢弃,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而且乱挖滥采,破坏了大中型矿产地,影响大中型矿山的建设和开采。本区许多金属和非金属矿中,伴生一些有价元素,这些矿石中的有益成分很多均未综合回收利用。如金川镍矿石中伴生有价元素16种,这里综合回收利用是很有成绩的,但也仅回收了其中的11种;青海察尔汁盐湖除氯化钾和氯化钠外,还伴生锂、镁、硼、溴、碘、铷等多种有价元素,其经济价值超过氯化钾多倍,但目前只提取氯化钾,其他有价元素均未利用;白银公司对伴生有价元素镉至今不能回收,许多煤矿中的伴生锗及一些煤矿中共生的油页岩等,都未被回收利用。至于矿产资源的勘查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技术手段和方法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二是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在青海、新疆尚未完成,三是还有一些急需矿种有的尚未发现,有的品位过低难以利用,有的尚未探明储量,需要进一步做工作。
3.今后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社会的战略
西北在国内各大区中是后发展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与其他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并呈现拉大的趋势。结合本区实际,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认为西北要充分发挥本区的资源优势,走资源开发型与替代型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资源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三统一的效益。
(1)树立科学的持续发展思想
区域持续发展的概念,不能狭隘地认为仅是工业、农业、能源、基础设施等部门的发展,而应包含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发展。在这三者之中,社会的持续发展是指长期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用战略眼光考虑千秋万代资源与收入公平合理的分配,不能只图眼前的富,从长远却意味着将穷得更快,甚至弄得有一天再难以维持下去;经济的持续发展,是指本区经济长期稳定地得到增长,并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缩小本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及发达国家的差距,迅速提高本区的人均收入,使人民群众切实从经济发展中持续地得到实惠;区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要求我们在谋求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维持健康的自然过程,保护好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使生态环境始终处于良性循环之中。从上述三个方面的概念可见,区域持续发展的问题,是一项涉及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西北在实施这一系统工程的历史长河中,应接受本区40多年来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把近期与长远的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科技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使它们之间保持和谐、高效、优化、有序地发展,即在确保经济、社会获得稳定发展的同时,谋求人口增长得到有效的控制,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循环,为保证子孙后代的需要而保持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2)保持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本区虽然是国内地域辽阔的地方,但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所占比重却是很少的。在农用地中旱地占有较大的比重,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宁夏的同心一带及青海东部;水地面积较少,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汉中盆地、银川平原、青海东部河川地及新疆、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的绿洲之中,耕地占总面积的8.8%,其他为林地、 草地和难以利用的土地,而密草地、一般草地和稀草地占总面积的32.81%, 难以利用的盐碱地、流动沙地、非流动沙地和裸岩石砾(戈壁)及冰川雪山等占总面积的46.49%。本区草地多是一大优势, 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应科学放牧,防止草原退化,恢复和更新植被,保持和利用好草原的优势,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耕地在全区虽然所占比重不大,但在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情况下,西北的人均耕地还是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因此,利用土地要合理布局,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引进科学技术,把用地和养地结合起来,加强土地的管理和保护,防上人均耕地日益减少,解决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次生盐渍化的问题,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开源节流,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益
水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对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地区来说,水的重要性更是非同一般。若目前西北用水的技术状况不能得到改善,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水的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如果充分依靠科学技术,大力开发节水技术,努力建设节水型经济和社会,本区水资源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也是乐观的。
首先,西北五省区自产径流量加不重复的地下水量和国外入境水量,总计为2263.59亿m[3]按西北的总土地面积来说,这些水是很少的; 如果按耕地和人口平均,这里的亩均和人均水量又高于全国水平,而且本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普遍偏低。农业用水每公斤粮的耗水量普遍高,每万m[3]水产粮除陕西略高外,其余四省区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用水万元产值用水量普遍高,每万m[3]水的产值均低于全国平均产值水平。这些方面都说明西北2000多亿m[3]水的潜力是很大的,不能不加分析地总是说干旱缺水。故采用先进技术,节约用水大有可为。
其次,要大力保护水源,合理分配,并积极寻找“新”的水源。保护水资源,一是要保持水源涵养林,使水源常流常清;二是保护分布在新疆、青海和甘肃境内的天山、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唐古拉山、阿尔泰山、祁连山等地29236.75km[3]的冰川,保持年冰川融水量223.9 亿m[3],以保证绿洲工农业用水之需;三是要使本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不受污染,已经污染的要设法减轻,保证为生产和生活提供清洁的水。这里所说的合理分配,就是既要考虑每条河流在上中下游之间的需要,又要在城乡之间、产业之间合理得到需要的水资源。关于新水源,一是要查清水文站、点稀少和空白地区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特征等情况;二是寻找地下水。最近在陕甘宁盆地发现了一个特大地下湖,总储水量约11.4万亿m[3],其中淡水6.96万亿m[3],相当于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蓄水量的267.7倍。塔里木盆地也发现了巨大的地下水库。 西北的其他盆地是否有丰富的地下水需要我们去探索;三是有人主张调雅鲁藏布江的水到西北干旱区,从长远着眼这也是值得考虑的设想,它可大大缓解本区水源之不足。
(4)以开发利用石油、 有色金属和煤炭等资源为龙头和骨干,全面振兴本区社会经济
根据目前的情况,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家投资的重点仍将向东部及沿海地区倾斜,西北要发展和振兴,资金不足的困难仍是个大问题。等待国家和东部地区的支援不是上策,最现实的办法还是自力更生,发挥本地资源丰富的优势,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本区的塔里木盆地等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而且是世界上仅存的有待开发的地区。中东靠石油富了起来,并储有大量的资金,西北可参照人家的经验,开采石油、开采有色金属、开采煤炭,换取急需的建设资金。采用先进技术,开发本区优势矿产资源,是实现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支柱。同时,坚决实行资源有偿占用的政策,规定资源占用部门必须向矿产地政府交纳资源使用税、资源调节税和储量使用税等,使矿产资源区从资源开发中得到收益。有了资金,一要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引进和发展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研究开发和引进先进设备,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二是研究开发和引进矿产品深加工技术,建立从采矿、冶炼到产品加工的工业体系;三是大力发展非金属矿产的开发利用。本区非金属矿产资源品种多,分布广,储量丰富,有些还名列全国前茅。国际上有些先进的工业大国在70年代末,非金属原料产值就已超过金属原料产值的一倍,而我们至今非金属原料产值仍低于金属原料产值。在当今科技进步、非金属矿产品增多、性能改善、用途不断扩大的形势下,缩短与国外的差距,对利用资源发展社会经济是极有利的;四是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的勘查。为了巩固和扩大西北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应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矿产分布规律,运用岩浆多元论、火山成矿作用、层控及层状矿床、卤水成矿等找矿理论及航天遥感、物化、地震、地救化学等技术手段和方法,加强区域综合地质调查和勘探,寻找有利靶区,实现重点突破。在交通不便和工作差的地区尽快发现一批埋藏不深,易采易选的大中型矿产地。在交通方便、地质工作程度较高的地区寻找隐伏矿、深部盲矿和新类型的矿及难识别的矿,特别是象石油天然气等优势矿产和象磷矿等紧缺矿产,为本区稳定持续的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五是用开发利用资源获得的资金,投资建设基础工业和其他一些工业及公共设施,采用滚动发展的方式,满足本区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六是加大农牧业发展的力度和交通运输业的建设,进一步树立农业为基础,交通、通讯先行的思想。农牧业不仅要解决本区群众的温饱问题,而且要有支援东部、支援外贸出口的雄心壮志,使农牧业成为本区致富的一个门路。如此广阔的地域和丰富的资源,没有方便的交通和快速的信息,资源优势是不易变为经济优势的,其他经济部门发展的基础也是不牢固的。如此等等,都极有利于促进本地区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也有利于科学地处理人地关系,保持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保持西北地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