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并发症的防治论文_张龙星 章翊民 吴景文 张于 汤健 徐介预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并发症的防治论文_张龙星 章翊民 吴景文 张于 汤健 徐介预

张龙星 章翊民 吴景文 张于 汤健 徐介预

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 215500

[摘要]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腔内治疗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处理对策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

(65条肢体)接受腔内治疗的下肢ASO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髂动脉病变11例,股、腘动脉病变36例,膝下动脉病变5

例,多节段动脉病变10例,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结果。结果 腔内治疗ASO技术成功率为90.76%(59/65);

16例发生并发症(16/65,24.61%),包括穿刺处血肿4例,假性动脉瘤4例,对比剂肾病1例,动脉穿孔1例,动脉夹层5例,再狭窄1例,均经相应治疗后缓解。结论 腔内治疗下肢ASO成功率高,创伤小,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并发症发生率也不低。术前有效控制合并症,术中精细操作,术后正规治疗,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硬化,血管;外周动脉疾病;下肢;并发症;防治;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obliterans,ASO)是常见的外周动脉退行性疾病,易受累的部位是髂动脉、股动脉、腘动脉和胫腓动脉,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其发生率在我国有增加趋势【1】;而随着下肢ASO腔内治疗的广泛开展,手术并发症也逐渐增多。我院于2013年1月-2016年3月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联合支架植入治疗下肢ASO患者62例(65条肢体),现就其并发症发生情况与防治措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ASO患者62例(65条肢体),男34例(36条肢体),女28例(29条肢体),年龄54~93岁,平均74岁。Fontaine分期:Ⅱ期间歇性跛行9例,跛行距离小于300 m;Ⅲ期静息痛23例;Ⅳ期足部溃疡或坏疽30例;术前行下肢动脉CTA或MRA血管重建,其中11例髂动脉病变,36例股、腘动脉病变,5例膝下动脉病变,10例动脉多节段病变。

1.2 治疗方法 根据病变情况选择入路动脉穿刺,穿刺成功后放置5-6F血管鞘,首剂静脉注射5000U肝素钠抗凝,根据手术时间长短追加3000 U/2h。造影了解病变位置、长度、侧支及流出道情况后,选用4F~5F单弯导管配合0.035 in超滑导丝或0.014导丝通过病变段血管。对于无法进入真腔的长段闭塞性病变,采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 angioplasty,SIA);对于近关节处及膝下病变,单纯使用球囊扩张;对于髂、股动脉病变,扩张后残余狭窄≥30%或存在影响血流的夹层或内膜活瓣者则植入支架。

1.3 围手术期处理 将患者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空腹血糖控制在6-8 mmol/L,术前3-5天开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 qd、西洛他唑片50mg bid 、阿托伐他汀片10mg qn,术后长期服用。术后每12h应用低分子肝素4000U/q、每日应用前列地尔10ug,共5~7天。术后每3个月来院行改善微循环治疗,每年复查下肢动脉CTA,对于出现临床症状的再狭窄或闭塞患者再次进行腔内治疗。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接受治疗的65条肢体中,59条肢体获得技术成功,成功率为90.76%(59/65),表现为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足部溃疡1~3个月内愈合,坏疽足趾截趾后创面3个月内愈合。

2.2 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处理 16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4.61%(16/65),包括穿刺点血肿4例,经局部热敷后逐渐吸收,假性动脉瘤4例,直径<3 cm的2例,再次压迫后消失;直径>3cm的2例,予切开缝合后瘤体消失,对比剂至肾功能不全1例,药物治疗后均缓解;5例出现影响血流的动脉夹层,3例夹层不在关节附近,植入支架后血流通畅,2例夹层位于腘动脉,再次予球囊贴壁后夹层消失;动脉穿孔1例,位于股浅动脉中下段,以球囊压迫30 min,并在肢体相应位置外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后再次造影见该处无造影剂外渗;1例出现明显下肢缺血症状的再狭窄,经再次腔内治疗后好转。无严重出血及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当今社会下肢ASO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肢端溃疡、坏疽,常导致截肢甚至威胁生命。对于下肢ASO,药物治疗及功能锻炼效果有限;传统外科旁路手术创伤大,风险高,住院时间长,且患者往往手术耐受性差。近年来,具有微创、可重复、近期疗效确切、肢体保全率高等优点的血管腔内治疗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ASO患者首选腔内治疗【2-6】。腔内治疗与传统手术相比风险较低,但仍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7-10】。笔者对腔内治疗并发症的防治体会总结如下。

3.1 医源性动脉夹层:在开通长段闭塞病变或球囊扩张时易将内膜撕起形成夹层,应根据病变情况,选择合适的导管、导丝通过病变,并进行适当的球囊扩张。避免盲目推进导丝导管,必要时以路径图指引;对于长段闭塞段或伴有较严重的钙化病变,常规方法难以通过,需应用SIA技术,从病变血管的内膜下进入远端真腔;对于长段病变或相邻的多个短段病变,可选用15~25 cm的长球囊扩张,避免用短球囊分次反复扩张。若出现夹层影响血流时,可植入支架。

3.2 急性动脉闭塞:是较为常见的腔内治疗并发症,主要原因为①手术过程中出现明显影响血流的夹层或内膜活瓣:原因为操作者在PTA治疗时选择的球囊直径过大,扩张速度过快,导致出现逆血流的夹层或内膜片,至急性血栓形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在PTA治疗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球囊,一般球囊直径为正常动脉直径的80%-90%,扩张球囊时压力缓慢上升,PTA后应多角度、放大造影确认是否存在夹层或内膜活瓣,若发现,可予支架植入;②严重钙化斑块弹性回缩:原因是动脉管壁的严重钙化,特别是小腿动脉,本身管径较细,对于此类病变,在PTA治疗时选择高压球囊,提高球囊扩张压力,延长扩张时间,如效果不明显,则需植入支架;③SIA后已开通的内膜下通路弹性回缩:对于长段闭塞病变,尽量经真腔开通病变段,如不可避免的内膜下成型,PTA治疗时应延长球囊扩张时间(3-5min),PTA后行支架成型术;④ ASO合并血栓形成和急性动脉栓塞:原因是术前患者动脉硬化合并血栓形成,附壁血栓或硬化斑块经PTA后挤压移位或脱落,手术时间长、抗凝不充分继发血栓形成,预防措施是术中充分肝素化,尽量避免动脉内膜的损伤。如果发现有血栓形成,可选择导管溶栓治疗,对于高龄患者,存在出血风险或不能耐受溶栓治疗的,可选择机械性的吸栓来清除血栓,对于较大的动脉血栓,可行手术取栓。对于陈旧性血栓或斑块,则行支架成形术。

3.3 动脉穿孔破裂:是较严重但少见的腔内治疗并发症,血管造影表现为对比剂外溢,严重者出现血压下降,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也可能为亚急性表现,术后数日发生。常见原因是操作不当,动作粗暴,或选择球囊直径过大,压力过高,特殊旋切器的使用不当。在手术过程中,应熟悉动脉解剖行径,细致操作,对于严重钙化病变,选择的球囊直径不易过大,对于内膜下成型通路慎用特殊旋切器械。如出现穿孔时可导入球囊暂时阻断出血部位动脉,并在相应位置外用绷带加压包扎,多可停止。本组1例出现动脉穿孔,压迫后出血停止,但影响进一步操作。若球囊扩张后出现的动脉裂口较大,出血严重,可用球囊控制近端血流,再植入覆膜支架行腔内修复或外科手术修复。

3.4 动脉痉挛(以小腿动脉多见):由于导管、导丝的刺激可引起血管痉挛,膝下动脉管径较细,更易发生;操作时间过长会增加血管痉挛的发生率。若痉挛持续不缓解,可导致动脉急性血栓形成。应尽量减少对血管刺激,减少操作时间。出现动脉痉挛时,通过导管在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10mg或罂粟碱30mg有助于缓解。

3.5 穿刺部位并发症:包括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等,也可引起严重后果。局部出血和血肿多与术前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穿刺点过高、操作者技术不熟练而反复穿刺、压迫不确切、未有效制动患肢及使用抗凝、溶栓药物等有关。预防措施包括避免穿刺点超过腹股沟韧带、正确压迫或使用血管缝合器,注意使用抗凝、溶栓药物避免过量,监测出凝血指标,对于溶栓患者可延迟拔鞘。若血肿或皮下瘀斑范围较小,可自行吸收;若范围扩大或出现腹膜后出血,应予以手术缝合止血或采用覆膜支架进行封闭。本组4例患者出现血肿及皮下瘀血,经局部热敷后逐渐吸收。假性动脉瘤主要也是由于反复动脉穿刺和压迫穿刺点不佳所致。对于直径<3 cm者可重新压迫或超声引导下压迫,并可在瘤腔内注射凝血酶;直径≥3 cm、且上述方法无效时,需手术或植入覆膜支架。本组4例患者发生假性动脉瘤,2例局部再次加压包扎后瘤体闭合,2例予以切开缝合后瘤体消失。准确定位、精准穿刺、拔除鞘管后加以有效压迫,特别是血管缝合器的正确使用,是防止出现假性动脉瘤的良好方法。

3.6 动脉再狭窄或闭塞:与球囊扩张不充分、支架贴壁不良或明显残余狭窄,平滑肌细胞过度增生、管壁弹性回缩及血管重塑、血栓形成、炎性反应等有关,常伴肢体缺血加重。合并糖尿病、肾功能减退或凝血功能亢进、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患者的危险性增高。对于防治再狭窄、闭塞,加强随访非常重要,对症状复发、ABI下降、彩超提示血流减慢者,应尽早行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本组1例出现明显下肢缺血症状的再狭窄,经再次腔内治疗后好转。

随着腔内治疗技术的推广以及适应证范围的逐步扩大,出现并发症的概率越来越大,应该注意围手术期处理,术中规范操作,并保持导丝跨越病变位置直至治疗结束,为血管内治疗并发症做好准备。只有提前预防、努力减少并及时处理并发症,才能充分发挥腔内治疗的优势,提高总体疗效。

[参考文献]

【1】蒋米尔、张培华等《临床血管外科学》第4版,2014-11。

【2】王中华 ,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并发症及处理。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1672-8475(2011)05-0363-04

【3】李天晓等,经皮胭下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初步经验分析.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3):432-434.

【4】Baril DT,Chaer RA,Rhee RY.et a1.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sfor TASC II Dfemoropopliteal lesions.J Vase Surg,2010,51(6):1406—1412.

【5】李京雨等.双向内膜下再通术治疗髂动脉长段闭塞1例.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6.3(6):475—476.

【6】 Ye W.Liu CW,Li YJ.et a1.Endovascular revasculari勰tion forlower extremity atherosclerosis obliterans in elderly patients:areport of 86 cases.Zhonghua Wai Ke Za Zhi,2010,48(4):261—264.

【7】陈光利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并发小腿动脉病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9):1686-1688.

【8】WagnerJK,Chaer RA,Rhee RY,et a1.True lumen re-entry af?ter extravascular reeanalization of a superficial femoral artery chronic total occlusion.J Vase Surg。2010,52(1):216—218.

【9】 Rabellino M。ZanderT.Baldi S.et a1.Clinical follow-up in endo-vascular treatment for TASC C-D lesions in femoro-popliteal seg?ment.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2009,73(5):701—705.

【10】汪忠镐.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微创介入治疗.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8,8(12):1057—1060.

论文作者:张龙星 章翊民 吴景文 张于 汤健 徐介预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4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8

标签:;  ;  ;  ;  ;  ;  ;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并发症的防治论文_张龙星 章翊民 吴景文 张于 汤健 徐介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