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商业网络变化趋势及原因探析--以湖南省丽陵市为例_商业论文

农村商业网点变化趋势及原因探究——以湖南省醴陵市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醴陵市论文,湖南省论文,为例论文,网点论文,变化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农村商业发展较快,商业网点数量与日俱增,但农村商业网点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网点分布散乱、商业设施落后等问题,而发展农村商业不仅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便民工程。因此,研究我国农村商业网点发展现状,对于解决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界对农村商业网点的研究开始较早,早期学者主要关注于村级基层商业网点,认为政府应该大力发展村级商业网点,张成娴,潘亮,王若(1982)[1]基于云南省楚雄县商业网点的实际情况,提出要搞活农村商品流通,必须增加商业网点,布局上要照顾边远地区、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穷地区的观点。王若(1983)[2]提出要按自然村设置商业零售网点,对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零售商业网点,国家应给予扶持和照顾,要迅速改变这些地区网点少的状况的观点。李同明(1994)[3]提出通过改革山区农村商品流通体制,逐步建立灵活畅通的山区农村商品流通渠道网络,发展山区农村商品流通的观点。黄先军(2003)[4]认为农村零售业存在规模小、成本高、形式单一、流通手段落后以及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政府应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农村零售业的发展。

发展村级商业网点多年来一直是农村商业发展的主流观点,也得到了政府政策的重点支持。但是,随着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小城镇的作用日益突出,许多学者把关注点转向小城镇,认为政府应该大力发展小城镇的商业网点。学者们对小城镇的辐射作用予以充分肯定,提出发展农村商业网点必须以小城镇为依托的观点(纪良纲,刘华光,魏林燕(2001)[5]、陈阿兴,黄国雄(2003)[6]、杨文兵,陈阿兴(2004)[7]、袁达,杨李荣(2008)[8])。柳思维,陈英子(2011)[9]在农村商业发展方向上,强调加强农村重点小城镇商业网点建设,认为应适当调整“万村千乡工程”中分散布局农家店的做法,重点支持在农村小城镇建设区域性综合商业服务业中心。

后者的观点显然和中央长期以来对农村商业扶持政策的方向不太一致,农村地区的商业发展重点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关系到国家对农村的经济扶持政策。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深入实地的调查研究较少,说服力不够;二是对农村流通组织研究较多,对农民的购物行为研究较少;三是在城镇化对农村居民生活影响方面缺少研究。本文基于对农村的实地调查,分别从流通组织和消费者视角考察农村商业网点发展问题,探讨农村商业网点发展趋势以及政策应扶持的方向。

二、农村商业网点变化趋势的调查统计结果分析

(一)样本及调研基本情况介绍

醴陵市位于湖南省东部,毗邻江西省,由于盛产陶瓷,被誉为瓷城。辖37个乡镇,4个城区街道办事处,总面积为2157平方公里,总人口数量为103万。2011年完成GDP332.7亿元,增长16.5%;完成工业总产值615.4亿元,增长33%。王仙镇的人口数量约4万,该镇的支柱产业为陶瓷和烟花,是该地区经济最发达的乡镇之一;船湾镇的人口数量约2.4万,其支柱产业为服装产业,该镇已经形成了服装产业园区;神福港乡的人口数量约2万,该镇外出打工的人口比较多,没有特色产业,经济相对落后。

为深入了解当地农村商业网点的现状,我们于2012年4月—2012年8月期间在该市的三个镇共8个行政村进行实地调查,它们是:王仙镇李山村、马桥村、观口村;船湾镇狮栗村、乐家村、玉堂村;神福港镇西塘坪村、大西陇村,此外还对各镇区商业网点店主进行深度访谈。调研以问卷调查方式为主,访谈为辅,问卷分别设置了流通组织调查问卷和消费者调查问卷,共发放消费者问卷820份,回收有效问卷767份,回收率达94%;共发放流通组织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1份,回收率达84%。

(二)商业网点分布变化趋势调查统计分析

1.农村商业网点基本情况。该农村地区地域辽阔,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人口密度较低,农村商业的发展基本上是一种自发的形式。镇区的零售业态形式主要有超市、集贸市场、批发部、专卖店、专业店、杂货店等,其中以批发部和杂货店为主。商品经营中批发与零售混杂,规模稍大的零售店面向乡村小杂货店经营批发业务,批发部同样做零售业务。而村级零售业主要以小型杂货铺为主,流动商贩为补充,这两者都出售廉价低质的商品,使得村级消费市场呈现鱼龙混杂的状态。

村级商业网点具有业态单一、营业面积小、经营品种较少且雷同、营业额低等特点。根据村级流通组织问卷调查结果,发现87.5%的商店为杂货店;专业商店所占比例为5%,均为面积在20及以下的小型专业商店;超市所占比例为5%,营业面积相对较大;其他类型的商店所占比例为2.5%。在所调查的商业网点中没有连锁经营的情况。商业网点营业面积较小,根据对8个行政村的调查数据,发现该地区农村商店的平均营业面积约30。有两个面积在60以上的超市,以及5个面积在50以上的杂货铺,每个行政村一般都有一个营业面积在50以上的商店。90%以上的商店主要经营日用品、食品饮料和烟酒,其他商品如农业生产资料、药品、服装服饰很少经营(详见表1)。可见,村级商店并不能满足农村消费者的日常消费需求。商店平均营业额为3000元/月,营业额很少超过10000元/月,这一数据可能比较保守,因为商店业主对营业额比较敏感。根据调查数据得到平均毛利率为11%,平均毛利率比镇区商店高,并且离镇区越远的商店,其平均毛利率越高,这可能是因为离镇区较远的地区,商店的竞争性小,且消费者可选择其他商店的可能性小。根据所调查的平均营业额和平均毛润率可以计算出平均毛利只有330元/月,净利就更少了,尽管农家店成本很小。

2.农村商业网点的变化情况及发展趋势。近5年来,镇区商业发展迅速,商业网点数量成倍增长,流通组织平均营业面积扩大、经营品种增加,各大型连锁超市进军农村市场,使得镇区市场规范化、组织化水平有所提高,镇区整体流通水平提高。与镇区商业发展速度快,商业设施和服务较完善形成强烈对比,村级商业发展滞后,商业网点数量有减少的趋势。在王仙镇所调查的三个村子中,商业网点数量由5~10年前的30个减少到现在的21个;在船湾镇所调查的三个村当中,商店数量基本上保持20个左右,商店数量无显著变化;神福港镇的两个村的商业网点数量由原来的20个减少到现在的15个。大部分村级流通组织业主表示,生意不好做,盈利空间小,基本上没有长久开店或扩张的打算。

村级商店营业面积、经营品种、营业额稍有增加,但比例很小,大部分还是维持在以前水平。由表2可知,75%的商店营业面积保持不变,20%的营业面积变大,5%的营业面积变小,村级商业网点营业面积变化不大。48%的商店经营品种保持不变,30%的经营品种增加,22%的经营品种减少。商店经营品种增加反映农村消费者需求趋于多样化,而减少则反映村级商业网点业绩不佳。49%的商店月平均营业额保持不变,只有30%的商店增加。总体而言,村级商业网点平均营业额有所增加,这得益于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75%的商店平均毛利率保持不变,22%的毛利率变大。

3.农村消费者调查情况。近5年来,农村家庭收入水平增幅较大,消费支出有所增加。根据调查数据,81%的农村家庭平均年收入增加,15%的农村家庭平均年收入不变,只有4%的农村家庭平均年收入少量减少。此外,通过与各行政村村干部访谈,得知5年前村民的人均收入为3000~4000元/年,现在人均收入为5000~6000元/年。这使得家庭年消费支出有所增加,但总体消费水平还偏低,家庭平均年消费集中在1万~3万元之间,家庭平均年消费在4万以上的比例很小,不到10%(详见表3)。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消费者购物时,54%的消费者最先考虑价格,35%的消费者最先考虑质量,最先考虑品牌和外观等因素的极少。通过对767户农村居民的调查,可知对于同类商品,51%的农村消费者认为村里的价格比镇上高,只有3%认为镇上商品价格较高。而对于相同种类、同等价格的商品,30%的农民消费者认为镇上的商品质量比村里的好,1%认为村里商店商品质量较好。

近年来,村民从村到镇交通方便,所需时间也大大缩短,使得农村消费者到镇区购物更加便利。调查数据显示,78%的农村居民到镇上所需的时间在20分钟以内,19%的农村居民到镇上的时间在20~40分钟之间,只有3%的农村居民到镇上所需的时间在40分钟以上。对于农村消费者到镇上的交通方式,72%的农村居民使用自家的摩托车或汽车,5%使用自行车,14%乘坐汽车,9%采取其他方式,如步行。

此外,农村消费者对村级商店的依赖也越来越小,51%的村民依赖较小,所占比例超过一半,只有10%的村民依赖较大。(详见表4)

近5年来,镇区商业网点数量逐年成倍增长,其中王仙镇是这三个镇中发展最好的一个镇,商业网点数量由原来的200多个增加到600多个,是原来的三倍。船湾镇和神福港镇的商业网点数也比5年前增加了不少,现在的商业网点数量大约是原来的两倍。

镇区商业发展良好,大部分农村消费者选择到镇上购买耐用消费品和日用消费品。由调查数据可知,87%的农村消费者到镇上购买家用电器、服饰服装等耐用消费品。10%选择到县城购买,还有2%选择到大中城市购买。选择到镇上购买日用消费品的比例为79%,选择在本村购买的比例为21%。镇上商品品种丰富是农村消费者选择到镇上购买日用消费品最重要的理由,有82%的农村消费者选择了该选项,约50%的被调查者认为镇上商品价格合理,质量有保障,交通便利也是重要原因。此外,还有21%的被调查者认为其他原因,如定期到镇上赶集时把近期所需日常用品一次性购买齐全、到镇企上班的家庭成员下班后从镇区商店顺便购买等也很重要(详见表5)。

由以上分析可知,农村商业网点和农村居民的消费都有向镇区集中的趋势,镇区商业在农村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农村商业网点变化的原因探究

经分析,我们认为镇区商业网点数量快速增长和农村居民消费转向镇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村里人口大量减少,镇区人口大量增加,使得村级市场缩小,镇区市场扩大。我国正处理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从上世纪末的36.22%增长到2012年的52.57%,净增长16.35个百分点,平均年增长1.36个百分点。根据调研数据可知,近5年来,在王仙镇所调查的三个村中,人口由原来的5000多人减少到现在的3000多人,而镇区的人口由原来的600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12000多人。

第二,村级流通企业经营主体的改变,使得农村流通组织小型化,组织化程度降低。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供销合作社管理体制的变革以及基层社经营定位失误造成普遍的严重亏损,致使全国基层社除了少数省市如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等尚有健全的组织体系外,都几乎退出了农村市场。农村流通组织规模随着供销社的衰弱而变小:一方面,各地基层社经过出租、转让和柜组承包等所谓“租壳卖瓤”方式实际已被支解成多个独立经营的小零售商;另一方面,夫妻店、小杂货店、小服装店等农村零售店应运而生。农村基层缺少有规模、有实力的零售组织。

第三,“村村通公路工程”的实施大大缩短由村到镇上所需时间,交通较为便捷,农民出行更加便利,为到镇区购物创造了条件。据交通运输部统计,2009年全社会共完成农村公路新建、改建里程38.1万公里,截至2009年底,中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33.56万公里,乡镇通达率达到99.4%,通畅率达到92.7%,东、中部地区建制村通畅率达到95.6%和88.5%。

第四,随着农民可支配收入明显提高,农村消费者增加了对商品质量的要求,由于镇区商品质量普遍高于村里,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到镇区购买商品。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3587元上升到2012年的7917元,翻了一番,越来越多的农村消费者把质量当作选择商品最先考虑的因素。

第五,镇上商业设施齐全、业态多样化、商品种类丰富,而村级商业网点业态单一、经营品种少且雷同,消费者可供选择的余地较小,难以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第六,集市上商品品种丰富、价格低廉,对农民很有吸引力,农村消费者总是习惯在赶集时将近期家庭所需的日常用品、农副产品等一次性购买齐全。对农民们来说,赶集不仅仅是一种购物行为,更是一种娱乐休闲活动。

第七,各乡镇镇上企业发展良好,很大一部分农民在镇上企业上班,这大大增加了他们来往镇上的次数,方便去镇上购物。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人口数量和居住地的变化、镇区和村级商店商品质量和价格的差别、农村家庭收入水平和支出水平的变化以及交通条件的改善等原因带来镇区商业网点数量大量增加而村级商业网点数量相对减少。镇区商业设施的日渐齐全给农村消费者带来了便利,许多大件商品可以在镇上购买而不再需要跑大中城市。但农村商业相对于城市商业来说发展程度还相当不足,购物环境差,选择范围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在农村地区,镇区发挥着枢纽作用,改善农村流通现状的根本在于大力发展镇区商业。从长期看,镇区商业的繁荣和村级商业的衰落是未来农村地区商业发展的一个趋势。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在镇区建立以集贸市场为基础、连锁超市和专业连锁店为网络的商业体系。集贸市场具有集散容量大、辐射范围广、效率高、交易成本低等优势,能从价格、品种等各方面满足农村居民对商品的需求,它的建立和完善对发展农村经济和扩大农村消费都起到重要作用。对于农村零售市场规范化、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解决的办法之一是鼓励城市大中型连锁超市进镇入乡。连锁超市拥有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素质较高的管理队伍,政府可在税收、信贷等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鼓励其开拓农村市场,加速农村零售市场现代化的步伐,构建农村零售市场新的网络。其他各种专业连锁店也是镇区商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鼓励其到农村发展。

第二,加大对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镇区商业在农村商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农村消费者对它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它的发展对提高农民消费质量、扩大农村消费等起到关键作用。但镇区大都存在基础设施陈旧、落后,集贸市场拥挤、布局凌乱,街道狭窄且路面质量差等问题,农民的购物环境很不尽如人意,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居民消费。因此,政府需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统一规划和建设新一代集贸市场,加强对道路、供水、供电、有线电视、电话、网络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为营造农村良好的购物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工程”“新网工程”等建设。村级商业网点是农村商业网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发展能给农村消费者提供便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民出行成本,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仍将发挥重要作用。由于镇区辐射能力有限,偏远地区农村居民购物条件较差。因此,政府应注重在偏远地区推进“万村千乡工程”“新网工程”等项目,加大补贴力度,引导小型连锁商店进入这些地区和促进农家店发展,解决当地村民购物难的问题。而对离镇区较近的村庄,则可减少对农家店的补贴。

第四,加强对农村商业网点的规划,网点的建设应与实际相符。农村商业网点规划布局散乱,“以街为市、以路为集”的现象普遍存在,随便摆摊设点,缺乏规划的引导,布局很不合理。而发展镇区商业必须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从新农村发展全局出发,着眼于均衡布局并兼顾重点发展。商业网点的建设还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各地区所处情况,强调因地制宜、力所能及。商业网点的建设不应脱离广大农村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其布局、规模、功能等诸方面都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宜盲目追求大规模、高档次。要根据当地居住的人口数量、消费水平、消费需求、环境特点结合今后若干年的发展趋势进行规划和建设。

标签:;  ;  ;  ;  

农村商业网络变化趋势及原因探析--以湖南省丽陵市为例_商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