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环境与持续发展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持续发展论文,中国人口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口和环境是当前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包括世界人口剧增,大气污染加剧,酸雨范围扩大,淡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扩展,森林资源遭受破坏,野生动植物物种锐减,臭氧层损耗,危险废物扩散和全球变暖等等,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忧虑,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我国正面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腾飞的大好形势,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也是我国事关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课题。实行计划生育和加强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两项基本国策,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不少农村基层的计划生育工作仍较薄弱,一些地区不顾我国有限的资源,依然采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经营模式,环境问题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究其原因,乃在于对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不足,持续协调发展的方针尚未深入人心。本文拟从必须取得对我国国情的共识,研究和把握持续发展的对策两个方面,对此问题作一些阐述。
一、必须取得对我国国情的共识
新中国诞生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取得快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从1978年的3588亿元增加到1993年突破3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90年同1980年相比,平均每年增长近9%。近几年增长势头加速,1993年比上年增长了13.4%。据报载粮食总产量连上三个台阶,从1979年的3000亿公斤,1982年达到3545亿公斤,1984年增至4073亿公斤,1993年上升至4564亿公斤。钢产量达到8868万吨。经济战线捷报频传。但是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看,我们更应当看到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我国国情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口多,素质低,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环境问题相当严重,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
(1)人口多,素质低。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增长速度,对国民经济带来重负。1993年底我国大陆总人口预计为11.8亿多人,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4亿人相比,44年间我国人口增加了6.4亿人,增长1.19倍,平均每年增长1.8%。人口密度从1949年的每平方公里56人增加到123人,回顾中国历代人口增长情况,仅从1741年(清乾隆6年)我国人口达到1.43亿人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的5.4亿人计算,208年间增加约4亿人,平均每年净增192万人,每52年增加1亿人。而解放后的44年间,平均每6至7年就增加1亿人,“七五”期间平均每年净增1696万余人,与新中国成立前相比,每年人口增加的绝对值增长近8倍。近几年,由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为11-12‰,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接近2.1的人口更替水平,但由于人口总量和育龄妇女人数的增加,每年人口增加的绝对值仍然较多。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纲要》,争取在九十年代平均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5‰以内,到本世纪末,我国人口总数将接近13亿边缘。按照低方案预测,人口峰值可能为15亿,2030年前后,将到达人口峰值。如果人口控制不严,峰值人数还将增加,峰值时间势将延后。人口对经济的重负是明显的,“七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7.8%,但由于人口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每年增长率降为6.06%,反映了新增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有22.3%的比重被新增人口抵销了。人口文化素质较低。与国际上相比,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每万人中美国为1492人,加拿大为1198人,日本为637人,前苏联为450人,菲律宾为330人,据1990年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我国仅为142人,不仅大大低于一些发达国家,也低于有的发展中国家。受过中等教育的人口,每万人中美国为3921人,加拿大为4313人,日本为2277人,前苏联为3376人,而我国1990年普查结果为3138.3人(其中:高中文化程度为803.9人,初中文化程度为2334.4人),也低于美、加和前苏联。我国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口的比例,据1990年普查数据虽降为22.21%,但与国际上相比,仍然是较高的。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美、日、法、英、意、澳、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文盲率均不足5%。韩国(文盲率为4%)、泰国(7%)、智利(7%)、墨西哥(13%)、巴西(19%)等国的文盲率也大大低于我国。尤其是我国文盲、半文盲人口的绝对值仍达1.8亿人之众。更加需要重视的是,近些年来有些农村和市镇地区还出现一些新文盲。我国人口文化素质较低,对生态和环境保护带来不利影响。生态环境意识同文化素质有密切关系,文化素质提高了,人们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的自觉性会相应增强,便于掌握保护环境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文化素质偏低的劳动者,难以适应科学技术层次较高的复杂劳动,大多数挤入已经过剩的农业劳动行列,增加环境的压力。
(2)低子薄,人均资源少。长期以来,一般人都笼统地认为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抱有盲目乐观情绪。从实际情况看,我国有些自然资源的绝对量较为丰富,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大国之一,但相对量则很低;而有些自然资源无论从数量和资源条件看都较差。从耕地、森林、草原和水资源看,1990年,我国耕地面积为9567.3万公顷,居世界第四位;森林面积为12465.0万公顷,居世界第五位;林木积蓄量为91.4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草原面积为22434.0万公顷,居世界第四位;河川的年径流量为198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五位。但是,我国由于庞大的人口总量,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很少,是世界上人均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弱,人均水资源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弱,人均森林面积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六分之一弱,人均林木蓄积量为世界人均水平的七分之一弱,人均草场面积为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弱。见表1和表2。
表1 1990年若干国家耕地、森林、草原资源比较表*
*资料来源:1993年《中国统计年鉴》
表2 1990年若干国家耕地、森林、草原人均资源比较表*
*资料来源:按照1993年《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
从矿藏资源看,我国矿物资源种类较多,经过广大地质工作者的辛勤勘探,世界上已知的矿物,在我国都能找到,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149种。但是同我国人口规模相比,同我国工业化规模及其增长速度相比,矿藏资源十分薄弱。人均矿产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其中3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我国人均占有量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60%。而且贫矿多,富矿少;共生矿多,单一矿少;矿石成分结构复杂,难选矿多,开发成本高。有些宝贵资源例如石油,有的骨干油田现已进入中晚期,后备资源供给不足。有些矿产品长期处于供应紧张和短缺状态。从目前已探明储量看,矿产资源已经对采掘业发展形成制约,使采掘业不可能保持超前或同步于国民经济的增长,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主要约束之一。
(3)环境问题相当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环境状况没有随经济发展而急剧恶化,环保工作是有很大成绩的。但是,环境污染问题仍相当严重。据《199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布,1992年全国废气排放量10.5万亿标立方米(不包括乡镇工业,下同),比去年增长4%,废气中烟尘排放量1414万吨,比上年增长7.6%;二氧化硫排放量1685万吨,比上年增长3.9%。在500多个城市中,大气中烟尘和二氧化硫含量符合国家环境一级标准的廖廖无几。南方地区部分城市仍出现酸雨,赣州、长沙和厦门市酸雨出现频率高达90%。全国废水排放量366.5亿吨(其中工业废水占64%,生活废水占36%),比上年增长9%。流经城市的河段污染较重。城市地表水污染普遍且严重。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6.2亿吨,比上年增长5.1%。全国区域环境噪声污染仍十分严重。城市噪声中,道路交通噪声占30.2%,生活噪声占42.9%,工业和其他噪声占26.9%。我国环境污染的数据量都很大,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从总体来看,我国环境状况与发达国家环境污染最严重的60年代相仿。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全年经济损失在1000亿元以上,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75%。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资料报导,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环境污染引起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中国目前的环境污染明显重于发达国家。生态破坏有所发展。据《199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布,水土流失严重。据最新调查,全国水蚀面积达179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达188万平方公里。全国沙漠和沙漠化土地面积约153.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9%,超过全国现有耕地面积的总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因风沙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5亿元。全国乱占滥用耕地及违法批地现象有所抬头。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建设用地为29.7万公顷,超过计划的7.4%,净占耕地面积高于往年。全国各类开发区由上年的117个增至2700多个。在划定的开发区中,占用的土地约80%是耕地。据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划定的开发区面积已达15321平方公里,其中开工面积仅占划定面积的2%左右。1992年全国森林覆盖率上升到13.63%(1991年为13.40%),但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过熟林蓄积量仍呈减少趋势,全国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呈发展趋势。城市公共绿地面积减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上年的4.1平方米下降到3.9平方米。
二、研究和把握持续发展的对策
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和制约的关系。我国人口多、素质低,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环境问题严重,是长期积累形成的,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改变。我们只有从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出发,研究和把握持续、协调发展的对策,才能使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1)坚定不移地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如上所述,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无论对有限的资源、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都带来巨大的压力。为了维持广大城乡居民的生活需要和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要求,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必须持续迅速增长,对资源的需求势必大幅度上升,对环境和生态增大压力。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耕地、森林、草原、能源和水资源各种自然资源无止境的索取,不仅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各类资源难以获得休闲、恢复和再生的时间,而且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十分严重。航空航天部七一○所最近在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的通径分析中表明,工业产值的需求量主要取决于人口数量和人均消费水平。人口数量对工业产值需求的通径系数为0.8385,人均消费水平的通径系数为1.518。在影响废水、废气和各种环境污染排放的因素中除了工业生产和煤、电力、石油等能源消费的直接因素外,人口增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直接、间接地对环境造成污染。从我国人口的适度环境容量看,据许多学者的测算,当前的人口总数早已超出适度容量,而处于超载状态,只能寄希望于通过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自然增长率早日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0”增长,然后再降低我国人口总数。采用“愚公移山”的精神,经过我们子子孙孙、孙孙子子若干代人的共同努力,逐步调整我国的人口规模,使之符合适度人口的要求。总之,当前如此庞大的人口规模是不堪重负的,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方针是不能动摇的。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成绩是十分显著的。20年来,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全国少生两亿多人。当前,在生育旺盛期妇女人数处于高峰期的情况下,抑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确是难能可贵的。但是,计划生育的任务仍然很重,一些地方多胎生育、早婚早育、瞒报漏报出生人数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村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尚需进一步解决。一些贫穷地区越穷越生的传统生育观尚未根本转变,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出生率仍然很高,老少边穷地区较高的出生率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很不利。尤其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政策实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民在生育上的自由倾向更大了。国家大力提倡“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而实际上目前的总和生育率仍超过2,控制人口增长的潜力仍然很大。为了切实掌握人口情况,人口统计的方法也有待进一步改进。千方百计地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这是保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还应当充分利用我国当前丰富的人口资源、进行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改良土壤等方面的环境建设,造福子孙后代。
(2)建立资源集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尽管我国家底薄、人均资源少,但是从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看,长期以来,资源含量高的产业占的比重大,资源含量低的产业占的比重小,自然资源密集度偏高。产业结构中农业、采矿业、重工业的比重偏高,构成一种资源重型化结构。消费结构中,食品消费、工业消费比重高,建筑业、服务业等自然资源密集度低的产业部门比重低。据《中国统计年鉴1993》数据,我国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见下表:
我国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表*
单位%
*资料来源:1993《中国统计年鉴》第24页
而且,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基本上是一种粗放式经济。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靠各种自然资源和劳动、资金的大量投入。这种粗放经营、外延增长的模式,资源的消耗和浪费极大。按照曲格平同志在全国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引用专家们的初步估算,在1954-1978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7%,而主要投入,包括能源和原材料投入、资金投入和运力投入等,平均每年的增长率大都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高一倍左右。改革开放以来,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经济效益低下,经济技术指标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状态至今仍无根本性改变。据计算,如果我国钢铁生产的技术和管理能达到日本80年代的水平,每年可节省5000万吨标煤当量;如果我国国民产值单位能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节省3亿吨标煤当量。从工业用水利用率看,单位产品用水量高出发达国家5-10倍。从资源消耗的国际比较看,据世界资源研究所和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开发署所编《世界资源报告》,世界前10名资源消耗国数据(前苏联与德国,因数据计算困难未列入),每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中,铝消耗,中国是加拿大、美国和日本的2倍,英、意、法等国的3倍;铜消耗,中国是美、意和日本的3倍,英国的4倍;粗钢消耗,中国是韩国和印度的2倍多,巴西的4倍,日本、意大利的6至7倍,美、英、法等国的10倍多;差别最悬殊的是铁矿石消耗,中国是巴西、印度的5倍多,日本的13倍,英、法的25倍,美国的37倍。见下表:
1990年各国家每万美元国内产值(GDP)的资源消耗量
注:据《世界资源报告(1992-1993)》计算,GDP数据采用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系1989年数据。
以上数据说明,就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工业生产依旧没有摆脱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模式。像我国这样一个原来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国家,在工业化初期,为了建立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依靠资源投入,推动工业化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长期以来人们被传统的经济模式所框住,往往过多埋怨资源不足这个“瓶颈”缺口,强调增加资源供给,而忽视了我国人均资源贫乏,忽视了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资源消耗的重要途径。而且,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如果不下大的决心建立资源集约型国民经济体系,我国工业将会受到资源不足和产品成本不断上升的困扰,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同时,像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紧缺、国民经济规模庞大的国家,大量原材料依靠从外国引进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实行国民经济体系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转变,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中国的国情和资源条件下,应切实建立资源集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农业、采矿业等受自然资源基础制约的产业增长要慢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促进资源再生产,发展资源产业和环境产业,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长期以来一直发展较慢的第三产业应有较快发展,建筑、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也应迅速发展,努力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切实转变依靠高投入外延式的增长模式,而应强调通过改革措施,从内涵增实力,并用高新技术改造现有产业,提高资源效益。最近,新华社报导了宁夏机械电子、仪器仪表等工业自1981年到1993年没有增加新厂,不铺新摊子,通过投入产出总承包等改革措施,初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的经营机制,实现产值增长7倍多,利税增长30多倍,并走出国门,创汇近亿美元。这是值得提倡的。
(3)大力提高人口素质。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文化素质较低,文盲、半文盲比重大,劳动者的文化教育程度低,科技水平更低,以致巨大的人力资源不仅尚未形成发展经济的重要源泉,反而成为经济发展的负担,这是影响我国经济腾飞和持续发展的又一个重大问题。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综合国力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同文化教育关系极为密切。在国际上有关经济与文化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智力因素——“文化力”。据说,这个概念是日本在变成经济大国的这20年内提出来的。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趋势为:一是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在现代商品生产中,降低资源、能源、财力的“硬投入”,提高科技文化的“软投入”,已成为现代化企业富有竞争力发展和整个经济增长追求的目标。二是智力将取代传统发展优势。职工的技能将是21世纪关键性的竞争武器。三是生产的工艺流程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谁能降低产品成本,谁就能占领市场。而要成为成本最低的制造者,职工整体素质是关键,就要有教育的发展和在职培训的配合。所以说,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首先要大幅度提高全民教育水平。既要为当前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急需人才,同时要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人力资源的基础和各方面的人才。二是努力发展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据1990年人口普查10%抽样资料,1990年我国6-14岁不在校儿童尚有3374万人,占学龄儿童的19.1%。在贫困地区,应当大力创造条件,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学。在发达地区,应当解决一些孩子不念书去做生意的问题。要用法律手段保障孩子念书。要大力推行希望工程。在城镇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基本普及9年义务教育。三是大力扫除文盲。应当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使我国城乡1.8亿人之众的文盲、半文盲人口分期分批地脱盲,劳动力年龄人口的脱盲工作应从速完成。四是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科普教育和环保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五是尊师重教,提高教师待遇和师资质量,扩大教师队伍。六是尊重高科技人才,提高高科技人才的待遇和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为从国外留学归国的学者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科研条件。七是大幅度提高教育投资,教育经费支出增长率应高于国家财政支出增长率,并鼓励全社会增加教育投入,包括厂矿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集资办教育。
提高人口素质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大力开展精神文明的宣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礼貌、谦让、助人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反对一切向钱看和侈奢、浪费、腐败之风。为了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要把这方面的思想教育内容,贯穿到学校教育、职工教学和其他各种宣传教育中去。
(4)加强环境保护。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蓬勃、快速发展时期,必须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我们应当看到,当前在以资源高消耗为特征的传统经济模式尚在逐步改变的情况下,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对环境的压力,而且由于人口基数的增大,尽管人口自然增长率近年有所下降,每年人口仍净增1300-1400万人,对各种资源的需求和环境的影响,势将继续增加。为此,必须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我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强化环保部门的执法检查,推进环境法制建设。除了继续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和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外,还应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同时,要增加环保资金的投入,使之跟上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级环保部门是环境保护的主力军,还要大力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要重视发挥群众团体和广大人民群众在环保工作中的作用。同时,要大力进行宣传教育,加强全民的人口、环境与持续发展意识,促进良性循环。要编好宣传资料和教材,人口、环境、持续发展的教育要深入基层,深入各级学校,从儿童抓起,区别不同层次,持续抓下去。使全国人民都认识到,人口增长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经济建设也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效益。许多地区的经验证明,只要这样,无论城镇、农村和山区,在经济建设中都能使人口、经济发展与环境和生态保持良性循环,即使已经恶化了的生态环境也能使其逐步恢复生机。通过宣传教育,形成全民意识,就能成为强大的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综上所述,人口、环境与持续发展,是关系我们子孙后代、千秋万代的大业,是一项有关国家繁荣富强的重大事业。尽管任务十分艰巨繁重,只要为国人所共识,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共同努力下,依靠全国人民,群策群力,一定会使我们祖国经济繁荣,人口适度,文化发达,环境美好,人民幸福,使祖国大地青山葱笼,绿水长流。
标签:国民经济论文; 中国统计年鉴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中国人口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