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强迫症;精神分裂症;氟西汀;抗精神病药物;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共52例,均来自我院2019年6月-2020年2月期间接受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临床治疗方式上存在的差异,将其分组展开实验。其中,观察组患者中男性共16例,女性10例,年龄最大值为68岁,患病时间最长达22年,年龄、患病时间平均值分别为(44.52±3.42)岁、(13.54±3.71)年。对照组患者男女人数分别为15例、11例,年龄、病程平均值为(44.73±4.21)岁、(14.21±3.28)年。在相关检查方式下,所有患者均符合疾病诊断的标准。对于本次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治疗药物,所有患者均适用,无过敏者,组内患者无妊娠、哺乳期妇女,从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上来看,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将常规抗精神病药物用于对照组。在临床治疗中,主要以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所生产的喹硫平药物为主,国药准字为J20090124,首次给药时,规定使用药量为25mg,1日两次。其后,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药物剂量每日增加标准为25mg,最终控制在150~200mg范围内,治疗时间为8周。
在对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中,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方式同上,另外增加使用氟西汀药物。该药物为利来苏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为J20120001,药物每次使用时,剂量应保持在20-40mg之间,1天服用1次,治疗时间共8周,观察效果。
1.3观察指标
使用PANSS症状量表、Yale-Brown量表和GQOLI-74量表对患者的阳性和阴性症状、强迫症状和生活质量分别进行评估。以显效、有效和无效三项指标对患者的治疗疗效进行评估。观察患者治疗前后PANSS评分,对于减分率超过50%、小于75%,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的患者,视为显效;针对减分率处于50%以下,但高于25%的患者,视为有效;若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变化,对应减分率处于25%以下,视为无效[1]。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20.0统计学软件作为本次实验数据整理的工具,(x±s)为计量单位,%为计数单位,分别使用t、x2进行检验,当组间差值符合P<0.05的要求时,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96.15%、对照组:80.77%,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 1 治疗总有效率(n,%)
2.2治疗前,患者的PANSS、Yale-Brown、GQOLI-74评分无太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从患者各项指标的改善情况上来看,观察组患者占据优势,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 2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比较(x±s)
3.讨论
在精神疾病中精神分裂症属于一种常见的病症类型,通过对该疾病的发生机制进行分析,主要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包括心理、社会、神经、遗传等。在患病期间,多数患者会存在较为明显的强迫症状。对于此症状的存在,无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治疗工作增加了更大的难度。此外,伴随着患者强迫程度的加剧,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倘若使用常规的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虽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从总体治疗效果上来看,并未达到理想的状态。近年来,我国医疗水平不断提高,针对精神分裂症疾病的治疗,也研究出了新的治疗方案。氟西汀作为该疾病治疗中的新增药物,在减轻患者强迫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较大的作用。通过对氟西汀药理机制进行分析,在此药物的应用下,能够对神经递质血清素的再吸收作用进行抑制,阻碍神经元的5-HT的摄取,继而达到改善强迫症状的效果[2]。
在本次研究当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15%,强迫症状、生活质量、阳性与阴性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从总体的治疗效果上来看,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对存在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治疗中,氟西汀与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治疗效果要好于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方式,值得推广与采纳。
参考文献:
[1]郭艳红,孙祥虹,曾波涛,韩海斌.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的研究现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5,42(05):53-56.
[2]覃电泽,周芳珍.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J].内科,2019,14(04):449-452.
论文作者:毕婷英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20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7
标签:患者论文; 症状论文; 精神分裂症论文; 药物论文; 统计学论文; 抗精神病论文; 生活质量论文; 《医师在线》2020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