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阿司匹林与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对短暂性脑缺血的临床效果,以期分析单独用药与联合用药对该病的治疗效果差异。方法:选择灌云县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单独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采用阿司匹林与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完成治疗后6个月内复发率和脑卒中发生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神经功能相关因子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率为6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2.4%,P=0.044,而复发率和脑卒中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无差异,完成治疗后均显著下降,P<0.05,但是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患者神经功能相关因子无差异,完成治疗后均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采用阿司匹林与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对短暂性脑缺血可以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短暂性脑缺血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5-0164-03
短暂性脑缺血是一种以“瘫痪”、“短暂性失语”或“知觉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脑血管疾病,在高龄患者较为常见[1]。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高龄人群不断增加,短暂性脑缺血也已经成为神经内科常见疾病。短暂性脑缺血被认为是脑卒中的先兆表现,是导致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据国外学者的研究报道,在年龄大于65岁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中,有超过30%会在1年内出现脑卒中,所以短暂性脑缺血的治疗对预防脑卒中出现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阿司匹林被推荐为脑卒中预防的二级药物,研究发现其可以将脑卒中危险度降低15%[2]。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对抗血液高凝状态有较为显著的效果[3]。本研究在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的基础上,再辅以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灌云县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8.2±11.6岁,合并症:冠心病6例,高血压15例,高血脂11例,糖尿病8例,症状:眩晕20例,交叉性瘫痪6例,跌倒11例,复视3例;观察组: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0~73岁,平均年龄59.7±13.2岁,合并症:冠心病5例,高血压14例,高血脂12例,糖尿病9例;症状:眩晕18例,交叉性瘫痪6例,跌倒10例,复视6例。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分会制定的《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诊断:①在入院前24h内有至少1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②未发病时患者处于精神清晰状态,无神志异常情况出现;③头颅CT或者头颅MRI等影像学检查未提示颅内出血。纳入标准:①患者短暂性脑缺血诊断明确,且既往无脑出血及癫痫病史;②排除严重心、肝、肾、肺等疾病,及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③排除对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过敏者。所有患者均知晓本研究目的、过程及意义,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临床症状的比较中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阿司匹林片(黑龙江百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60293)200mg顿服,1次/日。观察组患者在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采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83)75mg顿服,1次/日。连续治疗4周。
1.3 患者入院后次日清晨及完成治疗后取空腹静脉血,由我院检验科测定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及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B蛋白等神经功能相关因子水平。
1.4 评价指标
①治疗效果:显效:在治疗3天后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症状得到控制,且在1个月内未出现复发;有效:在治疗2周内患者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症状得到一定控制,发作频率减少超过50%;无效:患者病情未得到明显缓解,或者较入院前进一步恶化。②患者完成治疗后随访6个月,统计患者复发率及脑卒中发生率。③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神经功能相关因子水平差异。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描述,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所有结果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患者治疗效果及复发、脑卒中发生情况
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率仅为42.5%,显著低于观察组的65%,P=0.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7.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P=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脑组织发生率的比较中,观察组为2.5%,对照组为15%,P=0.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患者治疗效果及复发、脑卒中发生情况[n(%)]
3.讨论
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或其他脑血管系统出现一过性的供血不足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生,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疾病,有研究显示在短暂性脑缺血病史人群中1年内脑卒中发病率较一般健康人群高10倍,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4]。短暂性脑缺血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仍不明晰其具体机制,大动脉血栓不稳定、破溃及脱落造成的血管炎症反应,血管狭窄导致的血流动力学减弱,脑血管发生痉挛等都是短暂性脑缺血常见的病理原因[5]。Berressem等研究显示,对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发病率,是预防脑卒中最重要的方式[6]。因为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多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多以以抗血小板药物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以预防急性脑卒中发生,但是对抗血小板药物选择、剂量、疗程和给药途径等都有一定争议,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较难统一。
我们的研究选择在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的基础上,辅以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研究结果显示,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较单纯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联合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率。在6月内的复发率和脑卒中发生率比较中,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联合治疗不仅可以预防改病复发,还可以有效预防脑卒中发生,对预防脑卒中发生有重要意义。我们的研究还比较了血液流变学和神经功能相关因子水平差异,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联合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和神经功能。
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证实对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有效预防脑卒中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成,张钰琪,唐迅,等.阿司匹林单独或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入院影响的回顾性队列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48(3):442-447
[2] Chen B, Cao H, Chen L, et al. Rifampicin Attenuated Global Cerebral Ischemia Injury via Activating the 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Pathway.[J] Front Cell Neurosci, 2016, 10:273.
[3] Xu J,Liu Y,Tao Y,et al.The design,rationale,and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of a nationwide cohort registry in China:blood pressure and clinical outcome in TIA or ischemic stroke[J].Patient Prefer Adherence,2016, 10:2419-2427.
[4] Olaiya MT, Cadilhac DA, Kim J, et al. Nurse-Led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Knowledge of Medications in Survivors of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 Clus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Front Neurol, 2016,7:205.
[5] Kim ES, Lee SK, Kwon MJ, et al. Assessment of Blood-Brain Barrier Permeability by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 in Transi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odel after Localized Brain Cooling in Rats[J]. Korean J Radiol, 2016,17(5):715-724.
[6] Berressem D, Koch K, Franke N, et al. Intravenous Treatment with a Long-Chain Omega-3 Lipid Emulsion Provides Neuroprotection in a Murine Model of Ischemic Stroke-A Pilot Study[J]. PLoS One, 2016, 11(11): e0167329.
论文作者:田源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8
标签:患者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 短暂论文; 脑缺血论文; 脑卒中论文; 对照组论文; 格雷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