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哲学:老年学的一门新学科_哲学论文

老年哲学:老年学的一门新学科_哲学论文

老年哲学——老年学的一门新兴学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老年学论文,一门论文,学科论文,老年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老年哲学产生的社会原因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见解,任何一门科学理论的产生,都有其客观需要。离开了客观的需要,科学理论或者是不可能产生出来,或者是勉强产生出来,由于起不了什么作用,引不起人们的重视,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而难于留传开来和存在下去。当然,社会上那些错误的、不科学的论著,也能够找出其产生和存在一时的社会历史原因。由此也就出现了理论思想领域中正确思想观点同错误思想观点之间的矛盾,或者说先进思想观点同落后思想观点之间的矛盾。老年哲学正是在老年人日益增多和各种老年知识(其中不少已发展成为专门学科)日益发展而需要解决一些共同性的矛盾、探索一些共同性的规律这种要求下产生出来、建立起来的。

近年来,由于我国社会安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与健康状况已有明显提高。全国人民平均生存年龄的增长,预示着老年人(一般从60岁算起,下同)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日见增大(已接近百分之十)。有鉴于此,政府与社会有关团体和人士一再强调,要对老年人给予充分关怀和尊敬,要重视老龄问题的研究,以便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更好地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与老有所乐这五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目标。

随着老年人口日见增多和老年人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社会上为老年人健康长寿服务和解决老年人经常遇到的种种问题的科学知识,有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起来。其中有关于增进老年人健康、防治老年人疾病的老年生理知识、老年医学知识、老年保健知识、老年营养知识、老年体育知识等等;有关于帮助老年人欢度晚年、增广见闻、陶冶性情、充实生活内容、提高文化素养的文化教育知识、书法绘画知识、园艺养殖知识、旅游知识等等;有关于保障老年人权益、评价老年人作用、研究老年人心理的老年法律知识、老年社会学或社会老年学、老年行为学、老年心理学、老年经济学等等。上述种种,只要是正确地反映了人生老年阶段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具体规律的知识,可以总称之为老年学或老年科学。

毛泽东讲过,哲学乃是“自然知识与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人类社会历史上除了作为理论化系统化世界观的各派哲学外,近现代史上还陆续出现了部门哲学或领域哲学,如法哲学、历史哲学、教育哲学、经济哲学、体育哲学等等。随着老年问题研究的扩展与深入和老年学具体学科的增多,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生老年阶段的基本规律、反映老年学各门具体学科共同性问题的新的学科,也必然会适应时代需要而出现在人们面前,这就是老年哲学。

老年哲学的形成、对象和理论体系

本文作者尝试着从事老年哲学研究,始于80年代末期。1989年由中国卓越出版公司出版的作者哲学研究专著《论彻底唯物主义》,收进了“老年哲学序”一篇文章,在国内提出建立老年哲学学科的倡议。此后在1993年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的《老有所为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又收进了作者“老年哲学与老有所为”一文,该文对老年哲学的内容结构作了一般性的介绍和说明。在1994年由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与老年世界》一书中,还收进了作者“试论马克思主义老年道德观”一文,该文对老年哲学的几个重要问题作了论述。上述几篇文章,对在我国开拓老年哲学学科,弘扬老年哲学宗旨,进行了初步探索。在这几篇文章的基础上,作者于1997年撰写了《老年哲学研究》(提要)小册子;书中通过老年辩证观、老年道德观、老年幸福观、老年奉献观、老年历史观、老年是非观与老年知行观等七个专题,对老年哲学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并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哲学研究会交流论文”的形式,向社会老年界征求意见。

老年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各项基本原理,在老年人这一特定对象和人生老年阶段这一特定领域的具体运用。它以揭示和论证科学的老年观(老年道德观、老年幸福观、老年权益观、老年奉献观即广义的老年价值观等)、揭示和探讨人生老年阶段的基本规律与主要矛盾、调动老年人自身积极因素、发扬老年人继续为社会作贡献的自觉能动性、以及培养和提高老年人哲学素质等为目的,并力求为老年学各门具体学科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科学的观点与方法。如果说,老年学的各门具体学科以及尚未形成学科的各种新的知识,主要是分门别类地研究老年人生活、学习、思想、工作等各方面具体规律的话,那么,老年哲学则着眼于研究贯穿于上述各个方面的一般规律或曰共同规律。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老年哲学虽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老年领域的运用,但就学科属性而言,仍然是老年学或老年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由于老年哲学的建立还处于开创和探索阶段,对于它的理论体系,初步设想是由作为老年哲学基石的科学的老年观、作为老年哲学灵魂的老年阶段的辩证法、与作为老年哲学宗旨的发扬老年人继续为社会作贡献的自觉能动性这三个基本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既有分工,又相配合,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老年哲学的历史使命

历史上任何一门哲学的出现,都有着鲜明的时代性,都在客观上承担着一定的历史使命。老年哲学虽然是一门领域哲学,但它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也必然带有改革开放的时代特点,负有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历史使命。它在自己的全部论述中,突出强调和反复论证老年人继续为社会作贡献、即老有所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它在弘扬老有所为时,又推崇无私奉献精神,深信老有所为的真正生命力就存在于对社会的无私奉献之中。进一步说,提倡老有所为和无私奉献,不仅是一个同发展社会生产力有着密切联系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有着密切联系的问题。因此,极应把这一课题提到战略高度来看待,并给予足够的重视。经过国家和社会各有关方面的不断提倡和落实,使老有所为和无私奉献成为一种社会上的好风气,成为中华民族的好传统,特别是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优越性的一种重要标志。基于上述见解,竭尽全力弘扬老有所为和无私奉献,也就成为老年哲学的中心思想和显著特色。

探索科学的老年观

老年观是一个哲学范畴,指人们对老年人或人生老年阶段的基本看法。老年哲学讲的老年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社会历史观与人生观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迄今为止唯一科学的世界观,所以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一部分的老年观,也应称之为科学的老年观。科学的老年观要求,人们对老年问题表示任何理论性的意见,都需要从老年人的本质特点出发。老年人的本质特点,就是老年人作为一个群体,还具有为社会继续作贡献的必备条件。这一点可以从老年人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得到证明。在生理方面,老年人从六十岁算起,在我国一般情况下,身体健康或基本健康的、能够顶得上一个全劳动力或半劳动力的,在任何年代或时期都占多数。相比之下,老态龙钟与疾病缠身的老年人总是少数。何况随着社会生产发展与科学进步,这种对比情况只会越来越令人乐观。而在心理方面,则为数众多的老年人都有一种不甘于在家里过清闲日子和凭借自己多年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能继续为社会做贡献的强烈愿望。

科学的老年观包括老年道德观、老年幸福观、老年权益观与老年奉献观即广义的老年价值观等部分。老年哲学通过对这些部分的论述,将着重探索和揭示老有所为所处的重要地位和具有的积极意义。

关于老年道德观。人到老年,社会活动范围逐渐缩小,同各方面的接触越来越多地进入道德领域,需要从道德角度观察和处理。道德一般指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合。老年道德包括老年人对社会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与老年人之间、老年人和中青少年人之间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在老年道德中,老年人继续为社会作贡献与关心热爱中青少年人(尤其是青少年)乃是最有意义的两项。许多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不甘于被养起来而乐于为社会做些事情,正是他们的一项美德,而不少老年人自愿地多做事情、少取或不取报酬,更是一种道德高尚的表现。

关于老年幸福观。老年哲学对老年人幸福的基本看法有三点:一、幸福指一个人对自己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一种满足感,而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又存在着一种互补性,可以互相弥补一方的不足。二、幸福生活水平与标准是相对而言的,世界上没有什么最高标准的幸福与一成不变的幸福。三、幸福生活是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的。人们的劳动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同时也就创造出了幸福生活。同幸福观有密切联系的苦和乐的关系(可称为苦乐观)也是如此。就是说,乐也是通过苦换来的。一个人要想过好日子,要想取得工作学习的胜利,一般说就得先吃苦。这一道理,即使是人们的生活已经逐步走向现代化的今天,也是不会改变的。我国的老年人一生辛辛苦苦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理所当然地也应该享受他们自己所创造的幸福生活。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出发,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社会、为别人做了或做着一件或多件有益的事情。为社会贡献最大最多的人,也应该是社会上最幸福的人。谈到我国的老年人,虽然他们已经、或多数已经不同程度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更大的幸福却来自他们自觉自愿地继续为社会作贡献,为别人办好事。这一点可以说是什么样的物质生活方面的幸福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幸福都代替不了的。

关于老年权益观。所谓老年权益,指老年人除享有一般公民的权利外,还享有老年人特有的权利或需要给予特别重视的权利。如老年人受赡养的权利,老年人生活福利受社会保障的权利,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老年人继续受教育的权利,老年人处分自己财产的权利,老年人婚姻自由的权利,以及老年人不受歧视、侮辱与遗弃的权利等等。上述种种权利已正式载入我国1996年10月1 日开始生效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老年人的权益,一般要通过广泛进行道德教育与普及法律知识,促使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自觉地予以维护。只有违反法律或触犯刑律的人或部门,才经由法律程序去处理。

我国广大老年人,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的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十分重视和由衷拥护。该法第四十一条提出,老年人可以在自愿和量力的情况下参与八项社会活动,这就使老有所为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法律的保证。

关于老年奉献观。在老年哲学中,老年奉献观就是一种广义的老年价值观。老年人(作为一个群体来说)的价值就在于:一方面他们具有很大的优势,这种优势表现在他们拥有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而我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又确实需要老年人(对于那些具有较高学术科技水平与特殊工作经验的老年人来说,甚至是非常需要)继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众多的老年人又都抱有继续为社会做贡献的强烈愿望,他们一旦离开正式工作岗位,就想方设法去参加各种对社会有益的活动,而不计较有无报酬或报酬多少。因此,对老年人具有的社会价值,应该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近些年来,社会上出现过这样一种看法,即把老年人继续为社会作贡献、也就是老有所为,局限于老年人为社会创出经济效益并获得相应的物质报酬的范围之内,而把那些没有取得经济报酬的活动排除在老有所为范围之外。(可称为狭义的老年价值观)。对此,老年哲学的见解是:对老有所为,具体地说,对老有所为的社会意义,或者说老有所为的价值,不能只从经济效益一个方面着眼,还应该从社会道德效益这一更重要的方面看待。诚然,老年人能继续为社会创造财富,并获得相应的经济报酬,这最能说明他们确实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奉献。但仅仅这样来衡量老有所为的价值,就会把众多老年人对社会付出劳动但不愿收取报酬、或本来就没有报酬的大量实际情况排除出去。因此,十分必要从当前我国实际出发,把老有所为如实地放在更大范围去观察,只要老年人对历史、对社会、乃至对家庭作了有意义的事情,不论是否取得经济报酬,都应当认定是老有所为,都应当看作是对社会做了贡献。为了恰如其分地评价老年人对社会作贡献表现出的奉献精神,老年哲学把老年价值观如实地称之为老年奉献观。

促进老年人健康长寿

老年哲学把促进老年人健康长寿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并在向老年人提供保持健康长寿的基本经验中,着重论证老有所为的积极作用。

随着我国老年人生活环境日益安定,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有所提高,如何保持健康长寿,渐渐成了老年界的热门话题,也可以说成为老年人当前的主要矛盾。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几乎全社会都在为老年人健康长寿献计献策,大量有关养生保健方面的书籍、食品、药品、器材等等涌向市场,久盛不衰。老年哲学从我国实际情况与老年人具体特点出发,初步概括出三条有益于老年人健康长寿带规律性的经验。一,要坚持锻炼身体。目前社会上流行的老年健身方法,花样繁多,各有长处。从老年哲学角度看,不论采取何种健身方式,如爬山、跑步、走路、作操、打球、武术、游泳、跳舞、骑车、气功、以及机械健身等等,关键还是坚持二字。只要认定一种或几种适合自己的健身方法,就要定时、定量、定质的坚持下去,不论受到何种主、客观因素干扰,如旅行途中、接待客人、突击工作、风雨天气、思想不快等。都要硬着头皮做下去。因故耽误了的,还要及时补做,不可懈怠自流,久而久之,定见功效。二、要有计划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论什么事每天总要有点事做,并养成一种习惯和形成一种规律。这样做对于老年人心理上生理上都有很大好处。三、要保持思想乐观。主要是遇到那些容易引起伤肝动气的事情,能够看得开,想得通,乐观豁达,不生真气。这一条特别重要,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对于一个人健康长寿会有极大益处,正象人们常说的乐观长寿,乐观治百病等。上述三条,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为了便于记忆和掌握,可以简单归结为“坚持锻炼,总有事干,思想乐观”三句话。在三句话中,坚持锻炼身体与保持思想乐观固然对促进身体健康十分重要,但坚持每天为社会或家庭做些有益的事情,也就是坚持老有所为这一条更具有积极意义。这不仅是因为健身活动与其它文娱活动并不能占满老年人的整天时间,许多老年人在空闲时间中仍然会有一种空虚感;更重要的是,提倡老有所为,鼓励老年人继续为社会作贡献,通过每天总有事情干,总有干不完的事,就会使他们不服老,不觉得老,甚至忘记年老,从而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安慰。这种心理满足和精神安慰,会大大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而身心健康又会反转来给老有所为造成新的有利条件,成为新的动力。这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良性循环。因此,全社会都来推动这种良性循环,都来提倡老有所为,鼓励老年人继续为社会作贡献,实在是功在国家社会、利在老年人本身的一大好事,一大功德。

弘扬老有所为与无私奉献

老年哲学讲的老有所为,指老年人按照自愿和量力原则所进行的、有益于社会的各项活动。其积极意义正如前面所说,老有所为有益于促进老年人健康长寿,老有所为是老年人的一项美德,老有所为会给老年人带来更大的幸福,老有所为还是衡量老年人社会价值的尺度等。尤其使老年人感到关注和振奋的是,老有所为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并获得法律的保证。

关于老年人参加社会活动的范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41条明确指出,国家应当为老年人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条件,鼓励老年人在自愿和量力的情况下,参加以下几个方面的活动: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教育:传授文化和科学知识;提供咨询服务;依法参加科技开发和应用;依法从事经营和生产活动;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参与维护社会治安、协助调解民事纠纷;以及参与其它社会活动等。老年人依照法律规定积极从事上述各方面的活动,一定会对国家社会做出更多有益的贡献。

老年人继续为社会做贡献,除直接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外,还有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方式,就是通过自己的好思想好作风,在社会上起模范榜样作用。比如,做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榜样;做宣传科学知识的榜样;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榜样;做遵纪守法与遵守公共秩序的榜样;做遵守社会主义道德与职业道德的榜样;做见义勇为与助人为乐的榜样;做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榜样等等。这些都是教育人影响人的好方式,通过这些活动,一定会对社会产生有益的、有时是重大的作用。

如上所述,老有所为确是意义重大,值得全社会大力提倡,并想方设法使更多的老年人找到合适的事情做。但十多年来实践证明,在全社会推行老有所为,存在着一定难度。当然,少数老年人在社会上再找些事情做也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使老有所为落实到更多的老年人身上。在这方面,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是:老年人能否如愿以偿地在社会上找到继续做贡献的机会,同是否收取报酬与报酬多少有直接关系。一般说,老年人在知识、经验、技能等方面是占有很大优势的,但要实地运用这些优势,就需要受到社会上有关方面的聘用,而聘用就必然涉及到报酬问题。如果要求老年人与中青年人同工同酬,那么除极少数知名度高、学有专长与特殊技能的老年人之外,多数老年人就会难于得到社会上的聘用,老有所为的路子就会越走越窄,老年人具有的优势就会闲置起来。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十分需要把提倡老有所为与弘扬无私奉献结合起来。如果老年人发扬高风格,发扬多做实事、不计较有无报酬或报酬多少这种无私奉献精神(事实上这种精神在众多老年人身上已经存在),就会获得更多为社会做贡献的机会,老有所为的路子就会越走越宽,老年人拥有的优势就能够得到充分或比较充分的发挥,老有所为就会显示出自己的生命力而在社会上持续下去。

在宣传和提倡以无私奉献精神推动老有所为时,社会上有一些人提出了善意的疑问:在今天市场经济大潮中,能有多少老年人肯于这样去做呢?当然,这种疑问是有一定道理和事实根据的。在动员老年人参加某种社会活动时,有的老年人也确实表示,如果没有报酬或报酬太少,还不如在家养养身体,享享清福。这种想法和态度也是十分正常的,老年人在家颐养天年,不仅符合社会传统,也得到法律保护。事实上,也不能设想所有老年人都能参加老有所为和无私奉献队伍。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矛盾的、具体的,也确有不少老年人对提倡无私奉献表示理解和显示出极大热情,愿意出来再干些事情而不计较有无报酬和报酬多少。具有这种态度的老年人大致有如下四种情况:一是思想境界较高的老年人,他们为着一种崇高理想已经干了大半辈子,虽然按制度要从正式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但总觉得还有责任有义务把从事过的事业继续下去,实现为崇高理想奋斗终生的愿望。这些老年人一经办了退休手续,立即通过各种渠道找事情做,而并不看重能获得多少报酬。二是本身具有各种专长的老年人,他们虽然退了休,但不愿舍弃自己从事多年的专业,还希望以自己的专长继续为社会作贡献。这些人多半是老教师、老医生、老演员、老技工等,他们凭借自己的专长和多年的社会关系,找到一些事情做并不怎么困难,而且只要能继续从事自己的专业,报酬多少也没有多大问题。三是有些老年人出于健身考虑,深信每天有些事情做对生理上心理上都有好处,所以不论干什么具体事情,也不论有多少报酬,只要有事情做,就会感到满意。四是有不少老年人多年养成了劳动习惯,一旦没有了正式工作,就感到在家里闲着没事干比什么都难受,因此也就想方设法去找点事情干,而不计较报酬的多少。以上四种情况总和起来,人数还是相当可观的。

老有所为是老年人按着自觉自愿、发挥所长、量力而行、无私奉献的原则进行的一项事业。从老年人整体来说,是一项宏大的事业;从老年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来说,又是一项神圣的事业。相信这项事业的开展,会不断地吸收更多的老年人参加进来。

提倡老年人学哲学用哲学,不断提高哲学素质

老年哲学是老年人的哲学。老年哲学的开拓、深化与发展,不但需要老年学研究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同样需要老年人不断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予以检验和充实。从长远来看,老年人所遇到的各项矛盾,最好能够通过老年人自己学哲学用哲学,不断提高哲学素质来解决。

老年人学哲学,最好把重点放在学习唯物辩证法方面。老年人学习唯物辩证法,如果有机会可以听听课,也可以看些讲解唯物辩证法的书。如果已经系统地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可以加深一步,读一读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列宁说过,马克思没有给我们留下唯物辩证法教科书,但却给我们留下了《资本论》,而《资本论》正是学习唯物辩证法最好的教科书。还可以读一读毛泽东的有关哲学著作,主要是《矛盾论》和《论持久战》。《矛盾论》是论述唯物辩证法的专著,《论持久战》则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去观察处理军事政治问题最成功的著作。老年人通过对唯物辩证法的不断学习和运用,渐渐提高了学习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自觉性,养成了学习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良好习惯,从而也就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哲学素质。

老年人学习唯物辩证法,首先是要求认识和掌握老年阶段的基本规律。在老年人有必要认识和掌握的各项规律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充分运用老年人的优势、发挥老年人之所长、继续为社会作贡献而不相应地增加社会负担这样一项规律;与如何充分运用各种有利条件,控制和降低老年人的劣势(包括延缓衰老、抵抗疾病、增进健康等)这样一项规律。通过对这样两项规律的认识,有效地控制老年人的劣势,更好地发挥老年人的优势。

老年人学习唯物辩证法,掌握和运用老年阶段的各项规律,目的就是要处理好每天遇到的各项矛盾。老年人在处理每天遇到的各项矛盾时,要正确理解和贯彻唯物辩证法关于适度和留有余地两项要求。所谓适度,就是不论做什么事都要量力而行,如果做了力不能及的事,就会走向本来愿望的反面。比如,过量的活动会损害身体健康;过分强调自己的优势而忽略了自己的劣势,结果就会导致劣势上升优势下降,反而达不到利用优势的目的;过分强调发挥自觉能动性而忽视遵守客观规律,以致做出违反客观规律的事情来,结果就会事与愿违,使良好的愿望带来不良的后果。诸如过冷过热、过饱过饥、过喜过悲、过于疲劳、过于贪睡、过于兴奋、过于忧虑等,都会导致损害老年人身体健康,都会不利于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与此同时,做事情掌握适度一定要与留有余地结合起来,因为适度并不等于可以达到极限,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并不等于可以上满弦,一旦上满弦,容易造成稍一加劲就会出现使弦崩断的危险。所以正确地掌握适度,最好还要遇事留有余地,这一点对于老年人也是至关重要的,需要随时予以注意。

老年人学哲学,还要求理解、掌握和贯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这就是由毛泽东提出和倡导、经过邓小平大力宣传并得到全党全国人民一致赞同和拥护的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这句话原是我国的一句古成语,毛泽东在延安全党整风期间,从中国革命需要出发,对这句话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解释。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通过调查研究找出客观事物固有的规律,作为人们行动的向导。实事求是的提出和运用,大大提高了全党的理论认识水平,加速了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并被确定为党的思想路线。十年动乱中,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遭到严重破坏和践踏。动乱结束后,邓小平立即提出恢复实事求是,并对它作了广泛深入的宣传。他称赞和高度评价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精华、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出发点和精髓,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思想。他反复强调,过去我们搞革命取得的一切胜利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他再次重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并对它作了更完整的表述,这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邓小平十几年来狠抓实事求是的宣传和贯彻,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百年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要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都必须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运用于本国实践,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在本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予以创造性的运用。特别是要抓住革命导师著作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抓住那些被称为精髓、活的灵魂、根本点的精辟论点,用来武装广大人民群众,指导和推进本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这种方法正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一向主张的方法,也是毛泽东、邓小平反复提倡的方法。事实证明,抓住根本点、精髓进行宣传讲解,不仅使人们能够在遇到马列主义著作、毛泽东和邓小平著作中的任何论断时,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正确的指导方向,从而产生出更深刻的体会和更坚定的信仰,同时,也会帮助人们逐渐养成一种分辨是非的本领和习惯,而不致在复杂纷繁的理论斗争和革命建设实践中迷失方向。推广来说,对于任何一种科学理论,越是抓住它的根本、核心、精髓,也就越会使这种科学理论显示出他的说服力,人们对这种科学理论的信仰就会更加坚定,贯彻起来就会更加自觉和坚决,驳斥各种错误论点就会更加有力,宣传起来就会更有把握,更加理直气壮。老年人学哲学用哲学能够时时处处注意掌握和贯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就表明了他们在提高哲学素质方面有了质的飞跃。

我国现一代老年人,实在可以说是幸运的一代。他们大多数人经历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阶段,一直受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熏陶;进入晚年,又经历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更为宏伟的历史阶段,受到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熏陶。由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也可以说,现一代老年人一直都在接受实事求是的教育熏陶,经受过丰富而又曲折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磨炼,有着正反两方面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对实事求是这句话一般都有着较深刻的理解和切身体会。今天,他们在这一光辉思想指引下,不仅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还要同全国人民一道,大力宣传和贯彻实事求是,使实事求是真正变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成为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精神武器和传家宝,一代一代传下去。WW马光

标签:;  ;  ;  

老年哲学:老年学的一门新学科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