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功能和落到实处的关键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都要论文,落到实处论文,两手抓论文,关键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功能依托其自身的性质、地位和特点,展开在与它结成网结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种种关系中,特别是展开在它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实践的关系中。邓小平同志的论著和党的其他文献表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是重要的指导原则,又是战略方针,也是基本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艺术,处在把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化为实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三者联系起来、结成网结的网结点地位。具有战略性,即不是短期管用的,而是长期管用的;全面性,即不是管某个或几个领域的,而是管各个领域的;可操作性,即不是一般的方法论原则,而是实际运作的方法等特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正是为其这种性质、地位和“三性”所决定,它不论作为指导原则,或是作为战略方针,还是作为领导方式和领导艺术,不论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或是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中,还是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三者并不尽相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这三者当中的功能,也不尽相同。
1.钥匙功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这种功能,可侧重从它与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首要条件、这个理论的重要特征之间的关系中得到说明和验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同志从确保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高度提出的,是他创造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根本观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首要条件是对这个理论的全面准确理解,而达到这种理解的钥匙则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全面准确理解的至关紧要点在于明确,客观性与辩证性是这个理论的重要特征。这种特征具体表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各个根本观点及其各个观点,特别是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中的富强、民主、文明观点,在提出的具体背景和具体表述上具有现实针对性、内容上具有确定性、方法上具有普遍指导性、关系上具有辩证性。“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内容和提法显示,它既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部分,又是这个理论中所贯穿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凝结点。这就是我们所以断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解开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根本观点之间的关系的“结”以达到全面准确把握的钥匙的缘由所在。
2.中介功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这种功能,可侧重从它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化为实践之关系中得到说明和论证。实践证明,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在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胜利前进的各种因素中具有根本性。但是这个理论转化为实践并非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必须经过由此达彼的中介环节。而且,这中介环节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系统,由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办法、措施所构成。所以有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没有根据这个理论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办法、措施,这个理论仍然不可能转化为实践,达到预期的目的。在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中介环节系统中,党的基本路线虽然是最先脱出科学理论形态,进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中介环节系统的,并且处于这个系统的至深至高层次、总管地位,但是党的基本路线正是为其这种地位所决定,还很原则,需要根据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之实践的要求,进一步制定党的路线、方针以及政策、办法、措施。在党的所有方针中,“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虽然只是其中之一,但是由于这一方针具有战略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而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一个必经的至关紧要中介环节。所以即使有了党的基本路线和其他各项方针,而没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一项方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不可能由理论转化为实践。
3.调控功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这种功能,可侧重从它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系中得到说明和论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关系的轴心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既从党的基本领导方式和领导艺术上揭示和描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个建构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呈现的整体态势,又将这种辩证关系及其整体态势提到了党的基本领导方式和领导艺术上,使之成为这种辩证关系及其整体态势,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得以确定下来,并得到有效保持的一种强有力的调控机制。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个建构部分之辩证关系所呈现的整体态势是,重点突出、成就辉煌、方向正确,非重点齐跃相伴,重点非重点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确定和保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个建构部分辩证关系及其整体态势上的调控功能,按其内涵及其展开的要求,势必要侧重在党的基本领导方式和领导艺术方面,强调确立和实行如下的观点和抓法:是两手抓,不是一手抓;是两手都要硬,不是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是党政都两手抓,不是党政职能分开即两手抓分开;是领导班子成员都要两手抓,不是他们分管工作即分工两手抓;当前要在继续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抓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特别注意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抓上去,使二者真正达到协调发展等等。
这些抓法的客观依据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个建构部分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的本质就是按其固有面貌,强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它的各个建构部分不是彼此绝缘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不是并列的,而是有重点非重点之分的,但不存在可有可无的问题;其他位与作用既都是确定的,又都是不同的,是相互补充、不可替代缺一的。所以说到底,这种关系的实质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个建构部分的地位与作用的确定性与互补性。这种确定性与互补性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宏观调控,正确处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个建构部分之关系的基本依据,特别是对那些始终为国家和人民所需要,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暂处劣势的建构部分,或者是对那些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始终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建构部分,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中给予大力扶植和特殊保护的基本依据。据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既从党的基本领导方式和领导艺术上揭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个建构部分的地位与作用的确定性与互补性,又把这种确定性与互补性提到党的基本领导方式和领导艺术上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其调控功能和使这种功能具体化的上述种种抓法的实质,就是为了维护和保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个建构部分的地位与作用的确定性与互补性,具有充分发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个建构部分的固有作用,提倡和鼓励社会全体成员自由发展各自的个性、特点和专长,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广泛深刻意义。
现在的问题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落实,特别是要认准和抓住这种落实的关键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是重要的指导原则、战略方针、基本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艺术,各级领导班子为其地位和肩负的历史责任所决定,理当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能否落实的关键。“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一些地方和单位落实较好,一些地方和单位落实较差的情况,证实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落实关键在于各级领导班子的道理,同时说明,必须深入进去抓住这个关键的关键点,提高领导班子成员的政治思想素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落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抓住提高领导班子成员的政治思想素质,解决世界观问题这个关键点的正确性,不仅在于切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有着强烈的针对性和鲜明的目的性,而且在于:
其一,与邓小平同志提出和强调的党的培养选择干部的“四化”方针的特性相一致。干部的“四化”具有丰富的内涵,融培养选拔干部的标准和条件,干部队伍的结构等多种意义为一体,有整体性和层次性这样两个显著的特性。这里的的整体性,就是强调干部的“四化”是分别以“革命化”——政治思想素质,“年轻化”——年龄条件,“知识化”、“专业化”——知识条件、专业素质等为特定的内容构成的统一整体;层次性,就是强调在这个统一体中,“首先是革命化”(《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二版,第361页),革命化居首要的至关重要的地位。革命化和我们常说的“德”基本同一,最根本的是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增强党性,遵守纪律,以身作则,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德才相比,我们更要注重于德。”(《陈云文选》(1956—1985年,第284页)所以干部的“四化”既缺一不可,又要“首先”“更注重”“革命化”,是缺一不可论和革命化首先注重论的统一。
其二,同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和论述的党员干部个性与共性之辩证关系相吻合。据胡乔木同志回忆,在党的“七大”期间,毛泽东同志针对有人以为共产党要消灭个性,只要党性这种错误的观点,从哲学的角度讲了个性与共性及其关系问题。他说,党员是有种种不同的差别的,抹煞各种不同的差别是不行的。抹煞差别性就没有统一性。党性就是共同性、普遍性,个性就是不同性、差别性。没有一个普遍性不建立在差别性的基础上。他进而特别强调了两点:一是党员必须讲党性,不讲党性就不配做党员,讲个性必须以讲党性,服从党纲、党章、决议案为前提条件,一是个性有两种,有创造性的个性,有破坏性的个性。创造性的个性和党性完全不矛盾,是统一的,如各人的能力和长处等。破坏性的个性与党性不一致,如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我们要创造性的个性,不要破坏性的个性。(《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8—379、385页)现在同“七大”时的情况显然根本不同了,但是毛泽东同志关于党员的个性和共性及其关系的基本观点仍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这就是在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专门技术是可以也应当不同一的,也就是说没必要也不应当要求他们精通一项专门技术同时精通另一项专门技术,但是对于各级领导班子成员来说,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观察当代中国命运的工具,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而奉献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和最大价值,既当善于治国的政治家,又做严于律己的模范,是必须同一的、不能改变的。
尤其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革命的科学的世界观,总管中国共产党人的头脑和行动。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哲学基础。因此,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不但能从根本上加深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理解,澄清模糊的认识,而且能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为指导,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若干重大关系,认真清理错误思潮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根本上和深层次上解决好行为的驱动力问题。真正从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同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保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全面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