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化学工业产业结构分析和产业结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化学工业论文,产业结构调整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化学工业“八五”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
(一)“八五”时期化工产业结构明显改善
1.产品结构调接力度加大,适销对路品种增加较快。“八五”期间,化学工业进一步明确实施以发展石油化工、加快农用化学品、基本化工原料及精细化工为要点的发展战略,并有计划地在投资方向和总体布局上进行了调整,化工产品结构有了明显改善。与“七五”末相比,尿素产量由1103万吨增加到1739万吨,使其在氮肥中的比重由33%上升到48%;高浓度磷复肥产量由14.6万吨增加到71万吨,增长3.9倍,使其在磷肥中的比重由5%上升到17.8%;离子膜烧碱能力山13.8万吨增加到64.3万吨,增长了3.66倍,在烧碱中的比重由4.1%上升到11%;子午线轮胎产量在轮胎中的比重由4%提高到12%;精细化工产值占化工总产值的比重由25%提高到35%。适销对路品种与“七五”末相比增加近30个百分点。
2.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变化,已形成多元化格局。“八五”期间,固定资产总投资为1340亿元,为“七五”总投资511亿元的2.62倍,年均增长率为2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为684亿元,占总投资的51%(“七五”为42%),为“七五”的3.2倍,年均增长率为26.2%;技术改造投资为656亿元,占总投资的49%(“七五”为58%),为“七五”技改投资297亿元的2.2倍,年均增长率为17.2%。
(1)投资渠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随着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化,地方和企业已成为化工建设的投资主体。资金来源的渠道除国家贷款外,还包括地方贷款、债券、股票、企业自筹、跨省市补偿贸易,以及利用外资等。从“八五”固定资产投资构成情况看,在1340亿元总投资中,中央投资为282.14亿元,占21%;利用外资33亿美元,折人民币274亿元,占20%;其余为地方自筹,占59%。地方和企业自筹资金,以及利用外资已成为化工建设投资的主要渠道。
(2)化肥投资比重基本持平,基本化工原料投资比重减少,有机化学品上升。从“八五”各行业投资在总投资中比重变化中(见表1)可以看出,“八五”化肥的投资比重比“七五”下降了1个百分点,基本持平;基本化工原料的比重下降了7.8个百分点;有机化学品的投资比重上升了10个百分点。反映出近几年国内市场对有机化学品的需求有较快增长的趋势。
表1 “八五”化工分行业投资情况单位:亿元
“七五”期间“八五”期间
全部化工投资511.3
1340
化肥150.5 (29.4%) 377.2 (28.1%)
农药 11.5 (2.2%)29.4 (2.2%)
基本化工原料111.5 (21.8%) 188.2 (14%)
有机化学产品 88.8 (17.4%) 374.8 (28%)
合成材料 16.4 (3.2%) 31 (2.3%)
橡胶制品 39.1 (7.6%) 109 (8.1%)
3.多种经济成份发展迅速,国有企业仍居主导地位。“八五”期间,化学工业经济成份变化迅速。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国有工业比重下降,其他经济成份上升。1995年末,国有化工企业资产占化学工业的比重由1991年的79.5%降至66.1%:工业总产值(现价)比重由71.1%降至56.8%。近年来,国有企业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非国有企业。在化工系统。1995年与上年相比,国有企业总产值增长了14.4%,集体企业增长21.2%。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长了28.3%。但国有企业在整个化工行业仍居主导地位。在独立核算化工企业中。国有企业在工业增加值中占58.6%:在资产总额中占66.1%;在销售收入中占57.8%;在上交税金中占60%。
“八五”期间,其他经济成份的工业企业已在一些行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如在基本化学原料制造业中。乡镇企业产值占15.4%;在有机工产品制造业中。乡镇、“三资”企业占35.3%;在橡胶制品业。乡镇企业占16.7%。“三资”企业占25%除化肥、矿山、农药、合成材料等领域外,乡镇及“三资”企业所占比重都在呈上升趋势。
4.技术水平明显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七五”增长了1.52个百分点。“八五”以来,化学工业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作用,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这期间,先后引进了合成氨、尿素、乙烯、合成树脂、合成橡胶、有机原料、烧碱、精细化工等重大技术、设备136项,提高了化学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同时,通过消化、吸收和创新,科技进步步伐明显加快。目前,大型合成氨、尿素、磷铵、乙烯、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离子膜烧碱以及子午线轮胎等生产技术和装备已达到了国际上70~80年代的水平。
(1)化工设备拥有量和装备水平提高,设备更新速度加快。据对主要化工专业生产设备技术水平调查,到1995年末,90年代出厂的占57.1%:80年代出厂的占34.7%;70年代以前出厂的占8.2%。按技术含量计算,1995年与1985年相比较,变化情况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主要化工生产设备更新速度加快,技术水平状况有了较明显的改善,但同时也看到,国内一般水平以下的技术仍占有较大的比例(38%),技术水平低的问题仍然存在。
表2 主要化工设备技术水平比重(%)
国际水平 国内先进 国内一般 国内落后
1985
10146115
1995
263635 3
(2)化工企业科技投入力度加大,科技产出成果显著。化工大中型企业普查结果表明,1995年企业拥有技术开发机构439个,平均每个企业有技术开发机构0.7个。技术开发人员共9.2万人,完成技术开发和研究发展项目(课题)7359个。申请专利186件。1995年共投入技术开发经费46.2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1.2%(“九五”计划为1.5%)。新产品实现销售收入170.2亿元,占全部化工产品销售收入的4.4%,其中,高技术含量产品实现销售收入101.4亿元,占59.6%。
(3)化工科技进步率稳步增长。化学工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其发展有赖于技术进步。自1985年以来,技术进步在化工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1985~1995年科技进步速度(反映一定时期内科技进步快慢的综合指标)为5.64%,科技进步率(反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一项综合指标)为38.5%。在此期间,“八五”与“七五”相比,科技进步速度和科技进步率均有所提高(见表3)。
表3 “八.五”、“七.五”期间科技进步比重
科技进步速度(%)科技进步率(%)
“八.五”
5.87 39.16
“七.五”
5.41 37.64
5.化肥工业原料结构进一步优化。“八五”期间。我国化肥工业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在提高生产能力,增加产量的同时,对原料路线进行了改进。特别是合成氨原料结构,由于国内资源供给的变化,近年来对其进行了较大调整,具体情况见表4,其中以天然气、无烟煤(焦炭)、褐煤为原料的合成氨生产能力的增长速度超过总能力的增长速度,分别高出4.3、6和9.9个百分点;以重油(轻油)、土焦为原料的合成氨生产能力的增长低于总能力的增长速度,分别低22.5和6.5个百分点;以焦炉气、炼厂气为原料的合成氨生产能力为负增长。
表 4化肥原料结构变化情况单位:万元
总能力天然气轻重油焦炼气煤、焦土焦褐煤
1990年 2532.5 434
38541
1553 10712.5
1995年
3198 566
39936
2052 128 17
增长率(%)26.130.4
3.6 -12.2 32.1 19.636.0
总产量天然气轻重油焦炼气煤、焦土焦褐煤
1990年 2129 360.6 360.6 31
1254 91
6
1995年 2764
513397 37
1679 11511.5
增长率(%)
29.8 42.3
10.019.4
33.926.491.6
6.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大基地”战略初见成效,大中型企业数量比“七五”增加75%。“八五”期间,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组织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大中型企业发展较快,企业规模不断发展扩大。1991年,比工大、中、小企业个数的比例是4:12:84,而1995年的比例为7∶21∶72。“八五”期间大中型企业增加了75%。而小型企业(不含乡镇企业)的比例相对减少了14%。
1994年以来,由于实施了“大集团、大公司、大基地”战略,企业集约化经营取得了汛速发展。大型企业增长速度高于中小型企业增长速度。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联合组建大型企业集团纳形式日趋多样化,其中包括同类产品的强强联合、上下游产品的资源联合、跨地区咨源互补联合、区域性资产重组联合、强弱企业的兼并联合等。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重组步伐正在加快。
1994年,进入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行列,销售额超过百亿元的化工企业由过去的空白发展到1家;50亿元以上的化工企业由1993年的1家增加到2家:10亿元以上的化工企业由1991年的2家增加到23家,增长较快。但由于其他行业发展更快,列入500家最大工业企业行列的化工企业总数呈下降趋势。
7.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八五”累计进出口总额达1000亿美元。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化工外向型经济是加快化学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目前,化学工业“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已初步形成,提前5年完成了年出口创汇100亿美元的目标。
(1)“八五”期间是我国化工产品进出口贸易增长最快的5年。据海关提供的统计资料,1990年化工进出口总额为111亿美元,至1995年底,化工进出口总额为297亿美元,5年增长了2.7倍,年均增长速度为21.7%。“八五”期间化工产品累计进出口总额986.5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10144亿美元)的9.7%。其中出口额383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5183.7亿美元)的7.4%;进口额603亿元,占全国进口总额(4960.1亿美元)的12.2%。
(2)化工产品出口构成及分析。近几年来,我国化工行业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利用外资,逐渐改善行业的产品结构,提高行业的装备技术水平,为促进化工产品的出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化工出口产品的主要行业构成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全年出口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行业,主要有胶鞋、无机化工原料、有机化工原料三个行业,1995年占出口总额的66.04%。第二类为出口额在5~10亿美元之间的行业,有涂、染、颜料及橡胶制品行业,1995年占出口总额的12.71%。以上两类构成我国化工产品出口的主导产品,占化工出口总额的78.75%。第三类为出口额在1~5亿美元之间的行业,有化肥、高分子材料,1995年占出口总额的5.33%。第四类为出口额均在1亿美元以下的行业,1995年占出口总额的15.92%。有机原料、高分子材料、胶鞋,均以上亿美元的幅度增加。无机化工原料及染、涂、颜料,虽有波动,但总的趋势增长速度较快、橡胶及制品的出口幅度也在快速增长。
化工出口总额中,“三资”企业的出口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我国出口量大的胶鞋、信息用化学品大部分由三资企业所生产,多半属来料加工。据不完全统计,1995年化工“三资”企业出口额达30.9亿美元,占化工出口总额的26.6%。
(二)结构性矛盾仍是“八五”时期制约化学工业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突出矛盾
“八五”期间,化学工业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特别是在“八五”后期,化学工业按照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各行业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表5 主要化工设备技术水平比重(%) 单位:亿元
产值 利润 产值利润率 利税 产值利税率
1990年
1238
51 4.1% 150 11.8%
1995年
2687
62 2.3% 201 7.5%
1.经济效益有所下降。从统计情况分析,1995年与1990年相比,全国化学工业产值利润率和产值利税率分别下降了1.8个百分点和4.3个百分点(见表5)。除化学肥料制造业外,其他各行业均呈下降的趋势。1995年,化学矿山、橡胶制品、化工机械为亏损行业。这说明企业经营管理还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活力不强,经济效益下滑,是当前国有化工企业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统计资料分析,“八五”期间,除乙烯工业和有机化工部分产品的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呈上升态势外,化肥、烧碱和纯碱等行业的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都有所下降。应引起重视。
此外,建设投资与新增固定资产比例下降。“八五”期间,化工基建和技改总计新增固定资产789亿元。大体上相当于“八五”投入1元建设资金,增加0.589元固定资产。与其相比,“七五”期间,总计新增固定资产360.17亿元,相当于投入1元建设资金,新增固定资产0.70元。仅从新增固定资产角度看,“八五”的投资效益比“七五”低11个百分点。这一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部分化工产品生产能力发挥不足。“八五”期间,化工行业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发挥较好。其中尿素、纯碱、烧碱、冰醋酸等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86~92%,但是,农药、磷肥和油漆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均在60%以下,这些产品在“九五”期间应加大挖潜改造的力度,充分发挥现有生产能力。
3.技术水平、物耗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突出。
(1)主要行业中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所占比例较小。“八五”以来,通过引进技术和装备,化学工业的整体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化工主要行业中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所占比例仍然较低。特别是子午线轮胎、化肥复合率、高浓度化肥、乙烯氧氯化法PVC等所占比例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2)化学工业能源及原材料消耗水平虽然有较大幅度的降低,但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1990年化学工业万元产值总能耗为13.75吨标准煤,1994年降低为5.26吨标准煤,虽然有了很大幅度的下降。但目前化工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仍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9倍。化学工业是耗能大户,每年消耗的能源约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9%左右,约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耗总量的13%左右。节能降耗的潜力很大。根据对部分产品分析,原材料及能源消耗水平上升 仍是制约化工转变经济增长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化肥:1995年与1990年相比,引进尿素装置的氨耗基本持平,电耗增加了17.8%;大中型合成氨所需的6种原料,其中3种原料消耗下降了2.1~14%,有3种原料消耗上升了1.7%.蒸汽消耗下降了12%,电耗增加了6.7%;大中型尿索装置的原料消耗降低了1.8%、蒸汽下降了4.4%、但电耗增加了12.8%。有机原料:冰醋酸、顺酐等产品的原料消耗上升了1.8~2.1%。烧碱、纯碱:“八五”期间,烧碱(不含离子膜碱)、纯碱行业的原料消耗、电耗和蒸汽耗量均呈上升趋势。
4.有机化工原料结构亟待进一步优化。世界石油化工的发展,带动了有机化工的技术进步。目前,世界上有机原料和合成材料90%以上采用石油化工技术路线。我国从70年代开始引进乙烯联合装置,有机化工逐步转向石油化工原料路线,整个行业有了显著改观,环氧乙烷、乙二醇、辛醇、环氧丙烷、丙烯酸及酯类、顺酐等品种已全部采用石油化工原料;醋酸、苯酚、丙酮、丁醇、苯酐等也部分或大部分采用石油化工生产路线。进入90年代中期,有机原料原料路线已从以煤焦、农副产品为主转为以石油为主(包括天然气),以产量计大6)%。符合工业化国家原料路线发展趋势。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产品的原料路线不合理。由于原料路线不合理,导致能耗高、产品质量差、污染严重、企业效益低,因此,我国传统有机化工生产亟待用石化原料路线进行改造。
5.化工企业在全国5(00家大企业中的数量和位次下降。1991年化工系统企业进入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的有40家,1992年有43家。1993年降为33家,1994年有35家,数量基本上呈逐年下降的趋势。1995年未评出。从排名情况看,以下四个方面值得引起注意:第一,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的前十名中没有化工企业;第二,到1995年仅有1家化工企业的销售额刚超过100亿元,1家化工企业的销售额刚超过50亿元,1家化工企业的销售额刚超过30亿元,其他均低于30亿元;第三,在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排序中,除少数几家企业名次上 升外,大部分化工企业的名次逐年下降,化工系统最大的企业吉化公司从1991年的第13位降到1994年的第26位;第四,化工企业在500家最大工业企业排序中越来越集中在300至500名之间,1991年占50%,到1994年上升为62.9%;位于400至500名之间的化工企业,1991年占25%,到1994年上升为37.14%。从全国工业企业的整体实力发展来看,化工企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6.化工产品进出口逆差大,而且有继续加大的趋势。从进、出口总额比较看:“八五”期间化工行业的出口额比“七五”期间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1990年至1995年,进口总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例一直在65%左右徘徊, 而且进出口逆差呈现扩大的趋势,1995年化工进出口逆差为65亿美元,比1990年增加32亿美元,增长97%(详见表6)。
从化工产品进口来看,虽然部分主要产品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比例变化不大,但总量增长幅度均在40%以上。1995年进口化肥用汇比1994年增加了18亿美元,进口合成树脂增加了15亿美元。5年间,化肥、有机化工原料、高分子材料、橡胶及制品进口数量增加是导致进口总额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其中,高分子材料在化工进口产品中的比例由1990年的21%增长到34%,增加了13个百分点;橡胶及制品从0.9%增长到5.4%,增长了4.5个百分点。
表 6化工进出口逆差状况
进出口逆差进口额占进出口
(亿美元) 总额的比例(%)
1990年33.11 64.58
1991年56.05 72.41
1992年69.30 62.81
1993年75.59 58.45
1994年40.70 59.44
1995年65.33 60.95
二、化学工业“九五”产业结构的调整
“九五”时期是化学工业跨世纪发展的关键五年,也是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五年,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基本前提。在“八五”化学工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应明确化学工1“九五”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即切实贯彻转变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方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大改革力度落实“三改一加强”,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发展市场需求量大、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产品,提高优势产品的集中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推动整个化学工业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化工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提高总体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的需要。我们将衡量的重要指标具体化为以下七个指标:(1)产值利润率,由“八五”末的8.5%提高到12%(1990年为10.15%)。(2)固定资产投资对产值增长的贡献率。山“八五”末的65%提高到75%。(3)生产能力利用率,由“八五”末的76%提高到79%。(4)畅销产品率,由“八五”末的35%提高到50%。(5)精细化工率,由“八五”末的35%提高到45%。(6)科技进步率,到“九五”末,化工科技进步对产值增长贡献率山“八五”的39.16%提高到43%,化工科技投入占总产值的比例要由“八五”的0.6%提高到1%。(7)化工产品出口目标,要在“八五”末化工外贸出口超过100亿美元的基础上,“九五”再增加100亿美元,达到20)0亿美元,年均增长12%。化工外贸出口额在进出口总额中的比例由“八五”末的39%提高到43%。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产业结构调整最终要落实到产品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消费需求结构的提高,以及国内资源供给条件、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变,单纯依靠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带动经济增长,参与国际经济的竞争的潜力已十分有限。国内消费需求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变的趋势,为化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新的支柱行业的壮大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我们在总结“八五”发展的基础上,按照“收入弹性、生产率增长和关联度”三项基准,初步确定优先发展的原则。
1.选择市场缺口大。发展前景广阔的产品。这类产品包括农用化学品,以及为汽车、建材、电子、轻纺等工业配套的化工产品。“九五”期间是我国上述产业升级换代的高峰期,除化肥要提高产量和复合率外。今后每年新增城镇住宅2.4亿平方米,年产汽车200多万辆(不含约300万辆农用车)。国产微机100万台,每年将有200万台电冰箱和300万台电视机等大量家用电器需要更新换代。这都将为化学建材、子午线轮胎、胶粘剂、电子化学品、各类合成树脂、工程塑料、橡塑制品等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并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
2.选择瓶颈制约矛盾突出的产品。我国化工行业进口量较大的是高分子聚合物(1995年用汇61亿美元)和有机原料(19995年用汇31亿美元),究其源头,其中制约矛盾突出的是乙烯和芳烃。
3.选择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这类产品多集中在新型材料和高技术精细化工领域,如有机硅、有机氟、MDI、高分子塑料合金、工程塑料聚甲醛、PBT、PPO,以及新型生物化学品等。
4.选择具有出口竞争力的优势产品。根据化工“八五”产品出口情况,选择10类重点出口优势产品:钡盐、锰盐、轮胎、胶鞋、染料及中间体、颜料、农药、烧碱、纯碱、食品添加剂。
(三)“九五”期间调整产业结构,优先选择发展的产品
1.高浓度化肥及复合肥。国家“九五”计划要求,到2000年全国粮食产量要达到5亿吨,棉花达到450万吨。实现上述目标,农业部门预测“九五”末化肥需求量约为4000万吨,氮磷钾比例为1∶0.4∶0.3。与1995年相比,产量需增加1200万吨,磷肥比例需比1995年提高13%,钾肥的比例需提高30%。除粮食作物外,我国果园、菜园等作物也需要大量的化肥。化肥发展的潜力很大。目前化肥生产还远远满足不了农业发展的需求。“九五”期间。氮肥工业本要是发展尿素;磷肥工业主要是发展磷铵和NPK复合肥。到2000年。在氮肥巾,碳铵要由目前的48%降低到30%;在磷肥中,低浓度品种要由86%降低到60%以下。
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美国、英国复配肥已占化肥施用量的79%。根据土壤普查,我国95%以上的农田缺乏各种微量元素,其中7.3亿亩缺锌,4.9亿亩缺硼,6.7亿亩缺钼。因此,“九五”期间要大力发展复配肥工业,2000年使复配肥的比重达到化肥施用量的50%以上。同时,根据土壤和农作物的需求增加微量元素,合理配肥,科学施肥,提高用肥效率。
2.新型高效化学农药。“九五”期间,我国农药工业的发展重点是调整产品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新品种,提高原科及中间体的白给水平。要重点发展高效、安全、高效益的农药新品种,如拟除虫菊酯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磺酰脲类除草剂、三唑类杀菌剂和植物生产调节剂。在新剂型方面应重点发展水分散粒剂、悬浮剂、高质量可湿性粉剂、水乳剂、烟剂、热雾剂、颗粒剂及对环境影响小的新剂型。力争到2000年,形成拥有200个以上品种,70%以上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水平,杀虫、杀菌、除草剂三大类比例合理、单品种达到经济规模的农药工业结构。同时,要加强农药原料和中间体的发展,以保证农药的正常生产。
3.乙烯及有机化工原料。我国有机原料基础比较薄弱,品种和数量一直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靠大量进口来解决。从总体上看,我国大部分有机原料产品的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今后有机原料的发展应坚持技术高新化、规模大型化、质量优质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继续大力发展乙烯工业,提供国内短缺的烯烃及芳烃等基础原料。优先安排一批丁辛醇、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醋酸乙烯、苯酚丙酮、苯酚、顺酐等市场短缺的有机产品项目。二是配合汽车、电子、机械等支柱产业的发展,适当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有机原料产品,如新戊二醇、三羟甲基两烷、甲基异丁基酮、偏苯三酸酐、均苯四甲酸酐、DMF等,其建设规模要根据市场开发情况来确定。三是充分发挥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有条件的地方适当发展煤制甲醇、煤焦油加工等项目,并积极开发后续延伸产品。
为了加速实现技术进步,应淘汰乙炔法醋酸,逐步停止磺化法苯酚生产,控制萘法苯酐、苯法顺酐的发展。对甲酸钠法甲酸及草酸、酒精法醋酸及粮食发酵法总溶剂等原则上不给予支持,各地方可因地制宜对现有生产装置进行调整。
4.化学建材。随着“安居工程”的推进,对各类新型化学建材的需求将迅猛增长,广阔的市场需求为“九五”化工材料工业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80年代初,在经济发达国家中,塑料及涂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已占其总产量的20~25%(我国建筑塑科产量仅占塑料制品总产量的7%)。预计到2000年,世界化学建材在建筑材料中的比例将达到25%以上。“九五”期间,要加快我国化学建材的发展,使其质量、品种、配套程度及生产技术达到发达国家80年代末期水平,主导产品产量由目前的14万吨提高到80万吨。其发展重点是:聚氯乙烯管材、异型材、电线电缆,氯化聚乙烯及三元乙丙胶等高分子防水卷材、氯丁胶乳沥青、丁苯胶乳沥青、苯乙烯-丁二烯(SBS)及无规聚丙烯(APP)等沥青改性剂,水乳胶型聚醋酸乙烯、丙烯酸酯、聚氨酯,以及有机硅等新型建筑涂料。
5.子午线轮胎。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轮胎子午化已成为当代轮胎工业发展的趋势。到1995年,经济发达国家已基本实现了轮胎子午化。我国子午胎工业起步较晚,1995年产量只有725万条,仅占全国轮胎总产量的12%。根据我国汽车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九五”计划,到2000年汽车年产量将达到270万辆,共需装配和维修子午胎2700万条。将比1995年产量增加2000万条,子午胎的比例将由“八五”末的12%提高到35%。为实现这一目标,“九五”期间,要抓好重点骨干企业的改造和扩建,使其尽快达到世界级经济规模,形成几个年产500万条以上的子午胎生产基地。发展的重点产品是:无内胎轿车胎和载重胎,60系列、50系列的H级、V级高性能轿车胎,以及农用子午胎等。
6.精细化学品。高新技术精细化工是当今世界化学工业激烈竞争的焦点,也是21世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工业发达国家纷纷把发展高新技术精细化工作为化学工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加大研制开发的投资力度。为尽快缩短我国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九五”化学工业发展精细化工的重点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造纸化学品、胶粘剂、生物化学品、信息化学品(感光材料、磁记录材料)、电子化学品、高档涂料、高档染料、新型高效催化剂等。到本世纪末,力争使全行业的精细化工率由目前的33%提高到45%。
7.烧碱、纯碱。烧碱:要基本淘汰主要氯碱企业的石墨碱,使其在现有基础上减少60%以上。到2000年,离子膜烧碱的比例要由1995年的11%增加到30%。纯碱:在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大力增加优质低盐重质碱,使到2000年低盐重质碱比例由目前的17%增加到2000年的26%。
(四)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的政策性建议
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确保上述调整目标的全面实现,我们认为应该重点采取以下六项措施。
1.制定明确的产业规划,强化政府导向作用。国际经验表明,即使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制定明确的产业规划,仍是政府推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和责任。以韩国为例,其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政策和规划起了关键性作用。他们仅用了25年时间,就使人均收入从不到100美元提高到10000美元。关键在于韩国政府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相应的产业措施,并实施非常强的政策干预。其成功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目前,全国已有25个省、区和直辖市将化学工业作为“九五”发展的支柱产业。化学工业越是成为热点,就越要加强规划导向工作。“九五”期间,要把制定明确的化工产业规划作为结构调整的中心工作来抓,根据行业发展情况,定期发布规划和固定资产投资信息,明确优先发展领域和应淘汰的技术和工艺,减少投资的盲目性,引导化工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2.建立市场信息传导机制。产业结构的优化必须以有效的市场为保证,这就需要认真进行市场调查和研究。在经济发达国家,企业对市场信息的传导一直给予高度重视,下大力量研究市场竞争的态势,以达到洞烛先机的目的。目前,美国的市场调查类公司有30多万家,每年的市场调查经费达1000多亿美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不再用小生产的经营方式来指挥现代化生产,在较大的行动之前都审慎地进行咨询和论证。回顾“八五”化工的发展,一些产品生产能力盲目扩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信息不灵。如不少小化肥企业被一时的产品短缺信息所驱动,联产甲醇重复布点,“八五”期间其生产能力增长速度高于产量增长速度70个百分点。又如小醋酸装置遍布东部乡镇,生产能力增长速度高于产量增长速度40个百分点,造成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积压。
“九五”期间,要集中力量建立起高效的化工及其相关行业的市场信息传导网络,建立健全信息传导机制。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企业的市场调查和研究正在加速实现全球网络化。目前,世界最大的计算机网络一国际互联网已拥有遍及全球4000多万个用户。在新形势下,国外企业的市场分析和营销正在由常规方式逐步向国际计算机网络延伸,以便及时了解和把握国际市场动向,并通过网络开拓新的市场。近年来,我国一些化工企业已初步建立起区域性市场信息系统。这项工作应作为“九五”结构调整的重点来抓,使其尽快完善,形成与国际接轨L的化工总体信息网络。
3.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导资金投向。目前,化工投资的主体是企业,各地发展化工的积极性很高,因此,加强投资导向越来越成为行业管理的重点工作。“九五”期间,要积极引导地方的资金用于化工结构调整的重点项目。要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逐步改变项目建设过分依赖银行的现象。主要采取的措施:一是引导企业将自有资金用于结构调整;二是引导企业通过改革、改组,以存量换取增量;三是引导各级财政增加重点结构调整项目的资本金注入,或以贴息、拨款等方式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投入;四是加大利用外资的力度。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技术含量高的项目上;五是从资金市场直接融资,在股份制改造上取得新的进展。要进一步总结企国化工25家股票上市企业转换机制、加快发展的成功经验,并根据国家股票发行总量的要求,再选择一批符合产业政策要求的大中型企业。到海内外上市,用股份制改造的方式加快结构调整。此外,还要加快化肥企业到海外上市方案的制定和运作。
4.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自我开发能力,继续扩大先进技术的引进范围。加快结构调整,除了资金投入因素外,最根本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技术来源问题。“八五”期间,化学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引进国外技术和装备取得的。但技术引进必须和国内研究开发紧密结台,在已有的科研和技术开发的基础上引进,在引进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和发展创新,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自主开发能力,缩短同先进国家的差距。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出口创汇及进口替代意识我国技术水平长期停留在当年引进的水平上。目前,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课题占全部化工研究开发课题的比例还不到10%。不但技术出口迟迟打不开局面,采用引进新技术和设备生产出的产品也很少能打入国际市场形成了”引进一落后一再引进一再落后”的恶性循环。过去,我们在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很不够。“九五”期间。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强“产学研”合作开发,增强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自我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改变已往的引进方式,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做到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实现“引进技术一吸收创新一出口创汇”的良性循环。
同时,要继续拓宽技术引进的渠道。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化学工业的发展需要引进更多的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其需求量将远远超过以往的5年。“九五”期间,要通过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采取各种灵活的方式,如以合资、合作或技贸结合等方式多渠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同时,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化工企业与国外公司、科研院所,以及有关大学开展合作研究、合作开发、合作设计等工作。这不仅有利于化工高新技术的发展,而且对进一步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管理水平将起到重要作用。
5.把产业结构调整与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快三大战略的实施。“八五”期间,化工大型企业自身发展较快,但平均发展速度仍低于其他行业,近年来,化工企业在国家500家大型企业排序中所占数量和位次呈下降趋势。“九五”期间,要通过推进“三改一加强”,把结构调整和加快“大公司、大集团、大基地”战略紧密结合,发挥增量投入对存量优化调整的作用,推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一是在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根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集中精力抓好国家和省部联合试点的30家企业。加大改制、改组、改造的力度,积极探索国有企业增资减债新机制,努力按照制度创新的要求,在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和重点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二是在企业集团发展上迈出更大的步伐。按照“抓大放小”的方针和“规范体制、壮大母体、搞活机制、超常发展”的目标。在认真总结全行业企业集团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以更高的标准和更大的魄力,大胆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运作的方式和途径,努力培育一批代表21世纪行业发展水平、具有现代经营方式的化工大型企业集团。
6.扎扎实实推动100个创汇基地的建设,把外向型经济作为扩大国内市场的战略目标,使外向型经济成为化工行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推动力。当前,世界化学工业进入了以结构调整为重点的新的发展时期。原料多样化、技术高新化、加工深度化、经济规模化和经营国际化,已成为现代化工发展的主流。在国外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加快流入中国的同时,国际跨国公司正在不断向我国化工市场渗透,“八五”期间,我国很大一部分合成材料和有机原材料市场已被国外公司占领,化工外贸逆差5年几乎翻了一番。面对这一形势,我们必须采取“有进有出”的结构调整战略,以找国特有的优势,努力扩大化工产品出口,大力发展以产品和技术出口为先导的外向型企业集团。这不仅仅是国内销售市场的外延,更重要的是通过产品出口,参与国际竞争,能够更快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更有力地带动整个化工产品结构的升级。
“九五”要积极扶持出口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发展外向型企业集团。到2000年,要建立100家具有较高技术与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具有一定规模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化工外向型企业集团。要求这些企业集团的外贸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或外贸出口额占销售额的比重达30%以上),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出口产品的国际标准采标率达到70%以上。化工外贸出口要由创汇型向效益型转变。在战略上,要立足于我国化工行业的实际情况,结合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换代的要求,从出口初级产品和资源型产品逐步转向以出口加工产品为主,坚持“拓宽市场、提高效益、以质取胜”的方针,按照“稳定、提高、发展”(即“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提高技术设备和劳务出口比重、发展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的要求,继续扩大化工对外贸易。在经营策略上,要扭转只注重创汇指标、不重视产品质量和出口效益的状况,坚持按照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依靠质量和名牌打进国际市场。要通过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形成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实力的优势、名牌产品,并在成套技术及设备的出口、劳务输出和对外工程承包等方面迈出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