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思想推动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习贯彻论文,理论论文,思想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宣传思想战线和整个党的工作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三个代表”的思想,这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第一任务。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三个代表”,就理论界来说,就是三句话:第一,用“三个代表”思想,统领理论武装工作,推动理论武装工作向深入发展。第二,学习、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育结合起来。第三,要同深入研究回答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里着重谈学习、宣传“三个代表”思想,如何同研究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的问题。
研究重大理论问题是总书记这几年一直强调的问题。总书记提出要对“七一”讲话中提出的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从党和国家发展的高度,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道理说充分、说清楚。这是总书记给我们提出的任务。当前准备十六大要做的工作,其中一项就是要把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好、回答好。
研究重大理论问题应遵循的原则
研究重大理论问题应遵循两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态度?用最简单的概括就是两句话,第一句话,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第二句话,就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从来都是与时俱进的,他们总是根据形势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丰富发展自己的理论,他们讲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不是可以到处搬用的公式,而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们的理论是真理但不是终极真理,是行动指南但不是教条,是一座思想高峰,但又是向新的思想高峰攀登的阶梯。1877年,马克思在给俄国《祖国纪事》编辑部信中,针对俄国学者把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的做法,说你们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意思是,不要把《资本论》中对西方先进国家状况的描述和概括,当作普遍适用的规律。恩格斯也讲过思想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关系。他说,历史过程从哪里开始,思想过程也应该从哪里开始,一个思想过程不能脱离历史过程而孤立存在。所以,恩格斯在马克思去世后讲,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那些按照马克思的方法,像马克思那样思考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些话都是表明他们要自己的理论后人一定要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我们党,也争论过什么是理论,什么是理论家,什么是理论工作。这场论争分为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实事求是派。当时有两句针锋相对的讲,教条主义者说“山沟里出不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针锋相对地说“书斋里不能发展理论”,这场斗争从中央苏区一直到延安整风,经历了很长时间。有一段历史今天看来很能说明问题,就是1937年11月到1938年11月这一段。长征后,1935年开了瓦窑堡会议,政治上提出建立统一战线的问题,党的建设提出吸收不同成分的先进分子入党的问题。1936年发生了“西安事变”,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在统一战线中我们又提出党独立自主的问题。1937年11月,王明从苏联回国,提出“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路线。应该说我们在1936年以前,在组织上军事上已经基本解决了领导层的问题,但是当时思想上还没有解决问题,所以,王明一提出这个问题,很多人动摇了。于是1938年3月一次书记处会上,毛泽东又成了少数。这样,毛泽东决定派任弼时到共产国际总部,与王稼祥一起向季米特洛夫报告中国党的情况。后来,季米特洛夫让王稼祥回国讲两句话,第一句说这些年毛泽东是正确的;第二句是王明不要与毛泽东争权。王稼祥1937年8月回国,把这个话在中央作了传达,大家一听共产国际是这个态度,又都拥护毛泽东,毛泽东又成了多数。这样,1938年9月又开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这次会议既解决了人事的问题,又解决了思想路线的问题。所以毛泽东在七大上讲,我们党有两次关键性的会议,一次是遵义会议,一次就是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感觉到,只有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不解决思想路线的问题看来是解决不了党的统一思想的问题。所以,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的讲话中专门用一个部分讲学习,应该说是最系统地讲学习问题,阐述党的作风问题。他一方面强调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提了两句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至今一直引用的话,一句话是:我们党如果有一二百个实际的而不是空洞的、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党的战斗力将会大大加强;第二句话是:要在全党开展一次学习竞赛,看谁学得更多一点,更好一点。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我们现在工作重点转移了,要重新开展一次学习的竞赛。总书记在1995年提出开展“三讲”教育时也提出要开展一个学习的竞赛。一方面提出学习应用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具体化,使马克思主义带有中国的特点、中国的特性,具有中国的风格、中国的气派。这一段历史很值得思考,所以总书记讲,我们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是毛泽东、邓小平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很重要的就是要处理好基本原理和具体结论的关系。第一,我们着重学习的是基本原理而不是具体结论。第二,我们着重掌握的是完整的体系,而不是只言片语。第三,我们着重运用的是立场观点方法,而不是个别的论断。这就是第一个原则。
第二个原则: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推动理论创新。
这最早是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提出来的,总书记在六中全会讲过。2000年6月在西北考察时总书记又提出三个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我认为,围绕理论创新要把握七点。
1、坚持“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总书记经常引用毛主席的话说,我们这么大一个党,要统一思想,就必须有一个共同语言。那共同语言是什么呢?毛主席说,我们的共同语言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我们就讲不到一起,想不到一起,就没有共同语言,思想也统一不到一起。总书记也多次讲,我们这么一个大党,党员6500万,比好多国家的人口还要多,这么大个党,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思想混乱,引起社会动乱,那将是党、国家和民族的灾难。所以,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
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这是总书记去年8月在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高级理论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后来在六中全会的讲话中又强调了这一点。
3、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小平同志讲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这是十五大提出,在六中全会上强调的。
4、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这是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这次六中全会的《决定》在讲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时又强调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5、必须坚持“三个解放”。就是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三个解放出来”: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6、必须坚持“三个一定要”。这也是总书记在国防大学的讲话中首先提出,之后在六中全会上又强调的: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
7、必须形成“四个风气”。即:一定要形成认真学习的风气,民主讨论的风气,积极探索的风气,求真务实的风气。
这就是第二个原则,总的来说,研究重大理论问题要把握的原则,第一句话就是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说新话。毛主席在1959年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当时找了很多理论工作者,他感到不太适合中国的情况。所以毛主席说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邓小平同志讲,老祖宗不能丢,但是要用新思想、新内容、新语言写出马克思主义的新版本。这也是向全党和理论界提出的要求。第二,经典著作要认真读,又要写出新篇章。没有这个就谈不上坚持和发展。我觉得现在我们的干部中同时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存在着理论饥渴症,就是我们的干部对当前的重大理论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都渴望得到结论,得到回答,有这种理论的要求;二是理论的冷漠症。就是对理论的兴趣下降,自己不愿意思考,而是希望有现成的答案,基本的理论著作读得不多。这是我们干部教育中的弱点。最近,曾庆红同志组织了干部阅读教材的编写,第一批12本马上要出版。希望大家要认真读基本的东西。三是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丰富发展。
研究重大理论问题要注意把握三点
第一,要把握好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的关系,就是总书记讲的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最近丁关根同志在中宣部召开的部分宣传部长座谈会上专门讲了什么是解放思想,什么是统一思想。希望大家看一下4月8日各大报纸的新闻稿。解放思想就是“三个解放出来”,“统一思想”就是中央强调的“三个上来”,就是把思想统一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上来,统一到中央关于当前国际形势作出的重大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关于今年工作的重大部署上来。
第二,一定要把握内部研究和公开宣传的界线。应该说,我们坚持研究无禁区,鼓励大家解放思想研究,但是有一些不适宜公开发表的成果一定不能在媒体上公开发表。总书记讲十六大前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持稳定,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思想上稳定。思想上稳定就是不能把不适宜公开发表的内部讨论公开发表,引起思想混乱,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到这个上面来。
第三,一定要把握阶段性成果和个人成果与我们正式的结论和中央的结论的关系。现在发表的都是一些个人的意见,我们不能把个人意见作为一个正式结果到处来“炒”,要以中央的文件为准,这样才能有深入研究的好的氛围。
(本文根据雒树刚同志4月17日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报告会上的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