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理念下县级体育公园规划设计探索——以阳山县为例论文_邓颖贤

全民健身理念下县级体育公园规划设计探索——以阳山县为例论文_邓颖贤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290

摘要:在分析我国全民健身理念下体育公园发展现状和建设必要性的前提下,介绍了阳山县对体育公园规划设计的探索,阐述了其“视廊定焦点”、“湖馆相融”、“全民休闲健身”、“动静分区”和“海绵城市”五大设计理念,并从“规划结构”、“功能分区”、“交通组织”和“景观设计”四方面介绍其总体布局。

关键字:体育公园;规划设计;阳山县

1、发展背景

1.1全民健身理念的兴起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体育锻炼意识不断增强,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超过4亿,体育健身已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纪念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国务院从2009年起将每年8月8日定为“全民健身日”,宣告我国进入“全民健身时代”。

1.2 我国体育场地的发展现状

公共体育设施作为城乡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载体,在保障群众体育健身权益、满足群众体育健身需求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我国体育场地已初步覆盖广大城乡,总量超过100万个。但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我国体育场地质量普遍不高,人均指标较低,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场地的面积和数量远远未能满足人民的需求。

1.3体育公园建设的必要性

在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活动需求未能获得满足的同时,由于环境污染严重,很多户外体育场所的自然环境都达不到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要求,对锻炼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体育公园就是要将城市中的绿地与市民的运动需求有机结合,提供一处可以亲近自然同时锻炼身体的绿色场所。它既能缓解城市体育活动场地不足的现状,又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从不同方面满足人们体育休闲活动的需求。因此,城市体育公园的建设十分必要。

2、阳山县体育公园建设背景与概况

2.1区位与规模

广东省阳山县位于清远市北部山区,体育公园选址于阳山县城南片区南部,位于光明大道以西,工业大道以北。场地地势平坦,内有兼具景观和防洪调蓄功能的南湖,环境优美,得天独厚。场地周边布局有数所中小学和大片居民区,体育公园建成后将能很好的兼顾平赛使用需求。项目规划占地总面积82310㎡,其中体育活动中心占地49380㎡,南湖水面面积25194㎡,其他公共配套服务用地7736㎡。

2.2建设背景

2000年以来,阳山在县城老城城北片区的基础上新建了城南片区,县政府和主要直属相关部门均搬迁到此,并在此开发建设了不少居住小区。随着居住用地的快速增长,城南也集聚了大量居住人口。但是由于规划设计的不尽合理,使得该片区现状严重缺乏绿地广场和体育设施等开敞空间和公共活动场所。区内基本没有大片的公共开敞绿地,而体育场地均为中小学校内部场地,而且面积偏小,片区居民、学生、儿童均严重缺乏体育锻炼和活动场地。近年来,县城居民休闲体育运动和业余休闲活动的需求日益强烈,却未能得到满足。

同时,清远市将申办新一届省运会,阳山县将承办其中部分赛事,然而阳山现有的体育馆规模较小,设备落后,缺乏维护,难以承办大型高水平的赛事。在此背景下,阳山县亟需建设一个新的体育场馆,以满足举办地区性和全国单项比赛的要求。在满足赛事要求的同时,体育场馆赛后将可作为阳山县的重要体育设施,承办各种大中型赛事和文化演出,成为集体育竞赛、文化娱乐于一体,提供多功能服务的市民体育活动中心,满足全民健身的多方位要求。

另外,位于工业大道与光明路交界处的南湖,地势低洼,原是城南片区一个天然的洪水聚集处,风景优美,被当地群众称为“天鹅湖”,湖水由麻地冲、沙帽岭的雨水聚集,经交警大队—中医院—消防大队—供电局—南阳中学到达南湖。但由于近年来周边用地的建设施工,严重影响了南湖汇水通道的通水功能,容易产生断流,造成麻地冲、沙帽岭的洪水全部涌上南湖周边道路;此外,原水道途径大片居民生活区,缺乏雨污分流,造成南湖污染严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县政府需对南湖实施防洪排涝整治工程,以疏通南湖与周边连接的水道,并恢复南湖的雨洪调蓄功能。

因此,在居民体育和休闲活动需求强烈但场地缺乏、阳山承接大型体育赛事需求和南湖防洪排涝整治的三大前提下,在整合利用体育场馆建设、水利维修以及政府财政资金的考虑下,阳山县委县政府决定将体育活动中心建设和南湖整治工程相结合,在南湖边上建设体育活动中心,同时将整治后的南湖及周边地区改造成供居民休闲活动的公园绿地广场,达到“(体育)馆在园中,园内有馆,湖馆相融”的效果。

3、设计理念

3.1通过视廊定焦点(标志性建筑位置)

规划通过场地周边建筑地形廊道等分析,梳理出从场地外围往场地内部延伸的三条视线通廊,并将体育活动中心场馆布局在视线通廊焦点汇聚之处,力求让在场地外部的人在远处都能看到场地内的主体建筑,形成地标。

3.2湖馆相融

规划将体育馆与南湖邻近紧密布局,南湖作为体育馆的前景水体,使“馆有了衬托”,凸显灵气;体育馆临湖而建,馆上平台悬挑湖面,同时馆身倒影入湖,使“湖有了焦点”,形成“湖馆相融”的良好景观效果。

3.3全民休闲健身

由于体育公园的使用人群覆盖全体居民群众,时间基本覆盖全天,设计时注重设施的开放性、安全性和方便性。规划对不同人群的使用时间段进行分析,同时针对这些人群的活动需求,布局了相应的体育场地设施和绿化活动场所。

3.4动静分区

规划对公园进行动静分区,减少两区之间的相互干扰。其中,动区包括体育馆、露天体育设施和运动场地,静区为南湖为主的公园绿地部分。体育运动设施集中布置,便于运营时的维护及管理。

3.5海绵城市

规划中充分运用海绵城市理念进行设计,利用多功能调蓄水体(景观湖)、透水铺装、植草沟、雨水花园等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径流雨水渗透、储存、转输与截污净化,实现径流总量减排、内涝防治、径流污染、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重目标,并通过生态堤岸、人工土壤渗滤与中水湿地循环净化等保障了景观水体水质。

4、总体布局

4.1规划结构

本次规划区域位于光明大道与工业大道交汇处,依托现有和规划的路网,同时通过梳理防涝湖面,形成“湖馆相融”的格局,总体结构为“一心、两轴、四片区”。

一心:即体育馆,处于整个场地的中心区,是整个体育公园的核心。其前广场为群众进行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了场地。

两轴:即体育公园中心景观主轴和南北向的入口次轴。

四片区:亲水休闲、体育运动、全民健身以及地面停车区。

4.2功能分区

在动静分区的理念下,将动区划分成全民健身区(主要布置社区健身和儿童游乐设施)、体育运动区(体育馆与露天体育场地)和地面停车区,静区为南湖亲水休闲区。

4.3交通组织

体育公园内的交通组织方式主要分为平时交通组织和赛时交通组织两种。其中,平时公园内部基本禁止机动车通行,汽车需在入口地面停车区停放,公园内部以人行为主,营造安全舒适的运动休闲环境;赛时增加开放两端车行入口和体育场馆地下停车,以快速疏散人流车流。同时将运动员与普通观众流线分离,互不干扰。

4.4景观设计

规划结合南湖水面,塑造了具有“山环水抱、湖馆相融”特色的体育生态公园形象,景观与自然融为一体而富有变化。规划利用现状水系和绿地,设计了以水面和大片绿化为主的公园环境,水与绿相接,绿与建筑相连,整个体育公园巧妙融合在阳山县城的山水环境当中,正如原生在山水之中一样。

参考文献:

[1]叶建华,邓逢明:论城市生态体育公园的开发与建设[J],安徽体育科技,2005年02期

[2]刘絮:体育公园概念设计理论与实践[D],2008年06月

[3]刘凡祯,胡希军,陈存友,刘凌燕:娄底市体育公园景观设计[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论文作者:邓颖贤

论文发表刊物:《北方建筑》2016年12月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3

标签:;  ;  ;  ;  ;  ;  ;  ;  

全民健身理念下县级体育公园规划设计探索——以阳山县为例论文_邓颖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