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威海) 艺术学院 264200
变声期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经历的一个特殊的生理阶段,对于学习声乐的儿童来讲更是一个特殊时期,我认为在变声期儿童的声乐教学中必须充分了解变声期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只有对变声期儿童的生理和音乐心理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我们就要遵循它的规律,科学有效的进行引导, 这是至关重要的。
1、加强生理、心理教育。向儿童讲解变声期的生理卫生知识及嗓音保护知识(如注意休息,避免吃对喉咙有刺激性的食物,注意正确的使用声带,不要大喊大叫,避免长时间高声谈话或唱歌等)。对于变声期儿童,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建立他们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放在首位,教学中要反复强调变声期所带来的生理及声音的变化是自然的生理现象,是每个人身体发育的必然阶段,从而来消除儿童对歌唱的担心和疑虑。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而不仅仅是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知识。
2、充分调动心理因素,跨越生理障碍,让学生敢唱。
(1)用心听、用心唱-无声训练法。
音乐的想象与表现产生于心灵感知,来源于人的听觉。为什么有的乐曲听多了自然就会哼、会唱了,这就是源于我们的耳朵。当变声期儿童出现喉咙发炎,声带水肿等不良症状时,可采取用心听、用心唱的无声训练法,引导儿童用“心”去感受乐曲旋律、节奏节拍、速度的变化。那么就可能跨越“练唱”这一阶段过度用嗓所导致的不良状况。目前又很多青少年合唱队采用这种“无声训练”法教学,实践证明,无声训练不仅可以跨越歌唱生理障碍,而且能够很好的保护变声期儿童的嗓音,提高练耳水平,激发唱歌欲望及培养良好的歌唱情绪。
(2)以“情”激声,以“情”带声,突破歌唱胆怯心理。
变声期儿童声带充血,喉部普遍感到不适,歌唱时总觉得嗓子不自如,不好听。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歌唱时缺乏主动意识,不自信,不愿开口。但当一个变声期儿童进入一个歌唱氛围很浓厚的环境中,例如合唱队中,刚开始他可能不敢唱,但后来受到其他队员的影响,就会忘却了自我,情不自禁的开始小声歌唱,这就是以情激声。当儿童敢于发声了,敢唱了,再进行合理的发声训练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另外,还可以用“以情带声”,上课时多向他们讲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来转移儿童的注意力,注重表现情感,而忽略声音的好坏,当他们忘我的投入歌曲内容和情绪之中时,他们会忘记烦恼,声音音质会比平时完美很多。
(3)运用科学方法,培养变声期儿童良好的用声习惯。
如小声哼唱:小声哼唱的技能型很强,在训练前要严禁儿童大声歌唱,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声音改变,用小音量歌唱,可以有足够的时间调节声音而不至于出现一到高一点的音就“破音”的现象。小声哼唱可以调整各声区的统一、协调,使声音自然的过渡、衔接,不留痕迹。为变声期过后进行系统的声乐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选择短小优美,音域不宽,音量和力度适中的歌曲做教材。有特别多的儿童在变声期时声带反应极其明显,仅能唱好几个音,这使得儿童信心不足,紧张胆怯,总觉得唱不好,不愿唱,产生沮丧的心理障碍,短小优美,音域不宽的歌曲避免了学生练唱时间用嗓过度的现象,音域跨度不大使得儿童的声带得以放松。
结语
儿童声乐教育在整个声乐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声乐人才成长的摇篮。对于教师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唱歌心理状态,对于帮助他们快乐、迅速的掌握歌曲内容,提高声乐技巧有着很大的帮助,对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取得教学成果发挥了事半功倍的作用。特别是在变声期儿童声乐教学中,要想让儿童在歌唱中获得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需要通过师生共同的努力和配合,经过系统的、专业的心理训练,并且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它赋予的每一位儿童声乐教师神圣的责任,激励着他们不断的研究、探索、学习儿童心理学和儿童声乐心理知识,针对变声儿童的特点,找到灵活、有效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田丹 《儿童声乐教学中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08
【2】潘坤 《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歌唱心理》【D】东北师范大学2005
【3】理查德.奥尔德森 嗓音训练手册 【M】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论文作者:孙嘉阳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3
标签:变声期论文; 儿童论文; 声乐论文; 心理论文; 生理论文; 声带论文; 声音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10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