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式输送机起动过程的优化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王惠臣[1](2021)在《小保当一号煤矿主斜井带式输送机智能调速电控系统设计》文中认为针对煤矿现有大多数主斜井带式输送机变频调速系统节能效果不明显,没有实现带速与运量合理匹配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智能调速的主斜井带式输送机电控系统设计方法。小保当一号煤矿主斜井带式输送机电控系统采用远程调节接口和高压变频器控制技术,根据实时采集煤流量进行智能调速,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煤矿主煤流运输系统(含单条主斜井带式输送机)的空载和轻载运行率,从而显着降低能耗,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文章介绍了小保当一号煤矿主斜井带式输送机电控系统的构成,详细阐述了各子系统设备的功能特点,对煤矿主斜井带式输送机电控系统的工程设计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王亮[2](2021)在《双滚筒永磁分别驱动带式输送机瞬态特性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带式输送机正朝着大型化方向发展,针对带式输送机传统的传动型式存在的传动效率较低,起动和制动性能相对较差的问题,提出永磁直驱方式,该传动型式可有效提高传动效率、起动和制动性能,缩短传动链,因此可选择永磁直驱的传动方式。大型带式输送机由于功率过大,经常采取双滚筒驱动,为提高带式输送机永磁直驱系统的工作性能,保证带式输送机工作的稳定性以及良好的起动和制动性能,以双滚筒永磁分别驱动带式输送机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该研究对象构建动力学模型,再对永磁同步电机的瞬态电磁场、起动与制动特性进行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以头部双滚筒永磁分别驱动带式输送机为研究对象,采取最小张力法、等功率分配法等方法对驱动滚筒的功率进行分配;以经典粘弹性模型为基础,对头部双滚筒带式输送机进行离散化处理,获取整机动力学模型及状态方程。采取退磁模型确定永磁同步电机的剩磁密度和矫顽力之间的关系,利用有限元法对永磁同步电机模型进行计算,考虑环境温度因素的影响,基于Ansoft—Maxwell软件平台建立永磁同步电机二维模型,结合环境温度因素和带式输送机实际运行工况对永磁同步电机的影响,获取带式输送机各工况下和环境温度因素对永磁同步电机瞬态电磁场的影响,并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环境温度对永磁同步电机瞬态电磁场影响较小,负载对永磁同步电机的瞬态电磁场具有较大影响。对永磁同步电机进行坐标变换,构建永磁同步电机的瞬态数学模型,然后通过传统PI矢量控制、基于滑模速度控制器矢量控制及基于典型二阶系统的矢量控制对永磁同步电机的起动和制动进行研究,通过对拖样机试验平台验证起动和制动特性矢量控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典型二阶系统的矢量控制对电机的起动和制动控制效果相对更佳,样机模拟试验数据与仿真数据相似,验证了矢量控制研究起动和制动的正确性。对双滚筒永磁分别驱动带式输送机系统的结构和电路硬件系统,及其启动和制动、综合保护及功率平衡的控制方案进行设计,然后选择合适的起动和制动方式对永磁同步电机与带式输送机进行机电耦合仿真研究,以随机负荷工况为例,获取了该工作状况下永磁同步电机的输出转矩以及转速曲线。结果表明双滚筒永磁分别驱动带式输送机系统电机输出转速与给定转速几乎一致,转矩变化符合给定趋势,表明了该机电耦合模型的功率平衡设计具有一定的正确性。图53 表8参268
魏晓[3](2021)在《矿用胶带输送机永磁驱动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华亭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寨煤矿于2006年完成矿井改扩建工作,其主井安装一台STJ1000/2×630型带式输送机进行原煤运输,输送机驱动系统采用“异步电动机+可控起动传输装置(CST)”方式。该带式输送机系统从矿井改扩建运行至今,运行稳定、系统可靠性较高、软起动及双电动机功率平衡性能较好,基本能够满足山寨煤矿生产能力需求。但是,随着对煤矿在节能降耗、绿色开发和智能开采方面提出新的要求,该带式输送机系统运行效率低、无调速功能、产品及维护成本高的问题被凸显出来。因此,采用带式输送机新技术、新产品来消除旧系统存在的问题非常必要。本文以此为选题,开展相应的研究,内容主要如下:(1)通过对异步电动机+CST驱动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阐述,充分分析了该系统的优势和劣势,对标煤矿对生产提出的新要求,为改造项目提供了参考信息,为方案设计提出了正确方向。(2)对当前应用于带式输送机驱动系统的相关控制技术和电气设备进行广泛地研究和分析,针对改造前驱动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变频直驱驱动系统方案。(3)结合山寨煤矿当前生产能力需求,对永磁同步电机变频直驱驱动系统方案中的主要电气设备进行了计算和选型,为改造项目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4)根据山寨煤矿对带式输送机运行性能的新要求,对柔性调速和多电动机功率平衡问题给出了新的解决方案,为进一步提升带式输送机生产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实施上述改造项目,增强了带式输送机运行的安全可靠性,降低了产品及维护成本,提高了带式输送机起动、调速等性能,提升了带式输送机系统的整体节能效果,达到了煤矿对节能降耗、绿色开发和智能开采方面提出新的要求。
扈峰[4](2021)在《带式输送机安全运行校核及动态特性分析》文中提出带式输送机作为散料运输的主要装备,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随着运速、长度、动量的不断增加,其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重中之重。由于带式输送机一般在完成设计选型后直接进行生产使用,后期的运行过程中经常会由于设计能力不足、安装问题、维护问题导致发生断轴、断带等一系列事故。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仿真研究与现场工程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以某矿主斜井上运带式输送机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输送机设计、关键部件静力学、动态特性等角度进行分析,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针对带式输送机安全的研究体系,对保障带式输送机安全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对带式输送机的设计过程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带式输送机进行设计选型的校核,校核参数包括输送量、带宽、驱动电机功率、输送带强度、张紧行程、逆止力矩、制动力矩等,将校核结果与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比对,并根据对比结果对差异进行分析。同时进行了带式输送机绿色化设计,通过机架与桁架一体化设计实现结构轻量化,通过胶带翻转装置实现运输线路洁净化,保障了带式输送机的绿色运行。对带式输送机机头处的各关键部件进行静力学分析,建立了整机的三维模型,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其进行静力学分析。探究了2000t/h、2500t/h、2800t/h三种不同运量下滚筒、轴、胶带及机架的应力分布规律、位移情况及结构的危险区域,同时进行了应力校核,确保各部件的安全性。对输送带的静、动特性进行了研究,选取Kelvin-Voigt模型来对输送带进行等效研究,并建立了带式输送机动力学方程,为带式输送机动态特性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持。分析了带式输送机常见的五种理想启动曲线,并在AMESim软件中建立了上运带式输送机的动力学仿真模型,探究不同启动方式下机头位置的输送带加速度及张力情况,得出S型启动方式是较优的启动方式。同时分析了不同启动时间下机头位置的张力情况,得出120s是较优的启动时间,对带式输送机的启动控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最后在ANSYS Workbench软件中对带式输送机的机架部分进行了模态分析,得到其前六阶的固有频率及对应的振型情况,分析得出机架容易发生振动位移的部位;同时在带式输送机机头位置搭建实验台,对不同工况下的滚筒振动信号进行采集并进行频谱分析,得出导致振动的主要频率。
郭成凯[5](2021)在《基于RecurDyn线摩擦驱动带式输送机动态特性研究》文中提出线摩擦驱动带式输送机作为特种带式输送机的一种,被广泛应用于长距离、大运量输送。使用静态分析并加大安全系数的方法去设计线摩擦驱动带式输送机有着较大的局限性,而目前对其动态特性的相关研究较少。仿真分析辅机组在主机上分支的不同位置铺设与辅机组总机长相等而改变台数铺设,对现有大型带式输送机进行中间直线摩擦驱动式的改造及线摩擦驱动带式输送机的初始设计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以优化设计、提升系统可靠性,降低造价与运营成本。本文依据新疆屯泰煤矿主斜井带式输送机及参考《DTII(A)型带式输送机设计手册》,对线摩擦驱动带式输送机中的主机进行设计。遵循东北大学宋伟刚教授所着《特种带式输送机设计》中线摩擦驱动带式输送机设计计算方法,计算得到主机满载工况下辅机的总机长及最低台数。依据相似原理,使用Recur Dyn软件中的皮带滑轮工具包,搭建线摩擦驱动带式输送机虚拟样机。使用该软件中特色鲜明的MFBD专利技术,将输送带离散化为四千多个有限元柔性体shell4弹性壳单元,并且各单元间的连接力遵循Kelvin-Voigt模型中的粘弹性力学关系。编写了带式输送机自然停机工况下的各种起动函数,并对比各种起动方式的速度及加速度曲线,选定抛物线加速起动方式对输送机系统进行起动。仿真主机在空载工况与有载工况下的运行,分析其呈现出的各项动态特性,完成对虚拟样机的验证。仿真分析在带式输送机上布置中间直线摩擦驱动的具体优势。仿真并对比在主机上铺设一台5m机长的辅机与铺设两台2.5m机长的辅机时对有载主机动态特性的不同影响。仿真对比两台机长2.5m的辅机铺设在主机上分支不同位置时对有载主机动态特性的不同影响。经过各项仿真,得出在主机上布置辅机确实可以降低主机输送带上的最大张力,也可降低主机对驱动滚筒上有效圆周力的需求。辅机在运行时,其输送带也会对主机输送带造成一定的挤压。在主机上布置辅机,可以有效降低主机驱动滚筒的输出功率,降低的这一部分功率由辅机驱动滚筒输出。输送机系统的有效功率输出由主机总运行阻力而决定。在主机上布置的辅机等机长而台数不同时,辅机台数较多会使主机输送带保持更稳定的运行,以及更显着地降低主机对驱动装置输出功率的需求;辅机机长较长会更明显地降低主机输送带上的最大张力值。在使用Recur Dyn软件设计线摩擦驱动带式输送机时,输入主辅机固定的驱动滚筒角速度曲线,可以通过仿真得到主辅机驱动滚筒的最大输出功率值,为电动机的选型提供帮助。分析等长双辅机在主机上分支的不同布置可知,辅机均布置在靠近主机尾部滚筒时会使主机输送带跑偏程度最轻、主机输送带最大应力值最小及主机驱动滚筒最大实时输出功率最小。从主机输送带应力云图能够得出输送带上应力呈波形分布,也呈波形传递。
唐晓啸[6](2020)在《基于RecurDyn的带式输送机双驱动起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煤炭工业发展迅速,采煤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伴随着带式输送机大运量、高效化、长距离和高带速的发展,对带式输送机起动过程中的动态特性进行研究,已成为现代化带式输送机设计选型的必然趋势。本文主要对带式输送机双驱动的起动特性进行研究,以韩城某煤矿带式输送机为研究对象,通过仿真分析,在经济性和可靠性要求下,寻求带式输送机系统运行的最佳组合。本文主要研究以下方面:(1)对带式输送机的动态特性进行理论分析,用逐点法计算带式输送机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输送带运行方向上关键点的张力值;(2)建立离散带式输送机虚拟样机模型,利用输送带多体动力学特性,分析常见的四种加速起动曲线对输送带最大张力的影响以及带式输送机头尾滚筒速度、加速度的变化趋势,得出带式输送机无论是在空载还是负载状态下起动,抛物线起动都是比较理想的起动曲线;(3)对带式输送机不同托辊间距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对带式输送机特征点张力变化和起动过程中输送带的悬垂度进行分析,仿真得到的结果在理论允许的误差范围内,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确定了 1.2m的托辊间距有利于降低输送带的最大张力,缓解运行过程中输送带的悬垂度;(4)研究了不同拉紧方式对带式输送机动态特性的影响。通过研究不同拉紧装置下带式输送机起动过程的动态特性,为带式输送机选取合适的拉紧装置提供了依据;(5)研究双驱动安装位置不同对带式输送机起动过程动态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带式输送机为水平运输时,以头尾双滚筒方式进行起动,可以降低起动过程中输送带的最大张力、减小横向跑偏量、降低驱动滚筒的最大加速度;当上运带式输送机倾角比较大时,采用头部双滚筒驱动可以降低带式输送机起动过程中输送带的最大张力。
荆盈[7](2020)在《带式输送机皮带打滑保护的模糊智能判断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自动化的应用程度不断的得到提高。带式输送机与重型汽车,火车是目前运输行业的三大主力工具,已广泛应用于煤炭,采矿,冶金,等各个行业。带式输送机因故障引发的事故往往是直接影响设备生产效率和运行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因打滑引发的故障是带式输送机运输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打滑故障会直接加快输送带磨损,从而影响了输送机的正常使用寿命,严重时还会引发如火灾等重大事故。为了减少打滑带来的危害,本文针对目前工业中常用的接触式打滑保护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带式输送机皮带打滑保护的模糊智能判断方法,可以实现在不知道输送机运行速度时,仍可以对输送机进行打滑检测,进而打滑保护器可以实现应对不同带速的带式输送机,并且也可以实现对起动过程进行打滑检测,使得打滑装置变得更加智能。首先针对带式输送机起动过程难以确定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模糊推理系统的算法,解决了接触式打滑检测器无法在起动过程中检测打滑,以及打滑检测器使用条件有局限性的问题。并利用MATLAB仿真平台上对所提出的模糊推理系统进行了验证。其次硬件方面设计了整个系统的电路图,电路中采用了PIC18F25K80芯片作微处理器,设计了包括单片机电路、报警电路、电流输出电路、脉冲输出电流、带式输送机状态显示电路和通讯电路,并给出了实物硬件连接图。最后系统软件方面按照功能模块化设计思想,在MPLAB IDE集成设计环境中编写带式输送机智能打滑系统软件程序,包括主程序及初始化模块、速度采集模块、控制算法模块打滑报警模块、通讯模块。本系统将对实现带式输送机打滑故障进行准确的判定,进而有效保证带式输送机安全可靠地运行,这对于提高在工业生产中的效率有着实际的意义。
李治昆[8](2020)在《胶带机永磁直驱系统多机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带式输送机作为中远程距离的物料传输设备,具有结构简单、运输成本低、可靠性高、传输能力强、方便高效等优点,因而被各大工厂企业广泛使用。随着整个社会产业结构的不断改进,各大企业的生产制造规模也逐渐增大,大功率带式输送机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带式输送机也不断朝着高速、长距离、大功率、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针对传统带式机驱动系统存在的不足,本文对基于永磁直驱系统的带式输送机多机控制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对带式输送机的结构、特点进行概述,对带式机系统的几种常用的驱动装置进行分析比较,并选定了永磁电机变频驱动作为本文的驱动方案。根据输送带的粘弹性特征,采用Kelvin-Voigt模型对皮带机进行动态分析。对带式机的启动特性进行研究,并选取S型曲线作为其启动曲线。其次,根据带式输送机的简化模型,对皮带机的摩擦传动理论进行研究,对多机驱动系统中的牵引力分配问题进行探究,并对多机系统中的功率不平衡因素进行分析。以永磁电机作为带式机的驱动电机,针对双机刚性连接、柔性连接的两种不同工况,进行了多机平衡控制结构设计。结合偏差耦合控制结构,对三机双滚筒驱动的带式机进行多机平衡控制,采用转速电流控制法,在保证各电机转速相同的前提下,通过转矩电流耦合补偿法实现三机系统中负载的均衡分配。再者,建立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对其矢量控制系统原理进行分析,搭建对应的仿真模型,并进行分析研究。针对传统PI控制策略的缺点,引入ADRC算法,并结合模糊控制理论,设计了模糊自抗扰控制器,并对其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和验证。然后,针对本文中已建立的多机平衡控制模型,搭建对应的仿真模型,并通过仿真分析,验证多机平衡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最后,以煤矿内基于永磁直驱系统的带式输送机为研究对象,对其多机平衡控制系统进行简介,通过现场实验,对本文中的控制方案进行验证。该论文有图75幅,表3个,参考文献89篇。
王鹏[9](2020)在《港口煤炭带式输送机监控与故障诊断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港口是煤炭转运过程的重要环节,带式输送机在恶劣的工况下长期高负荷连续运行,其可靠、经济运行对保证煤炭装载运输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针对某港口煤炭带式输送机数字化建设和关键设备健康管理的需求,同时为克服原故障检测传感器漏报率高和误报率高的问题,为降本增效,减少故障排查时间,对原带式输送机监控和故障诊断系统进行了优化和改造。首先,分析了某港口煤炭疏港和带式输送机生产流程及其主要设备组成。结合数字化港口建设需求和带式输送机健康管理的要求,对翻车堆料线及取料装船线监控系统进行了优化,提出了基于滚筒驱动电机状态监测的起动和停止流程优化方法,构建了滚筒驱动高压电机和变频电机运行状态监测的硬件系统,实现了驱动电机电压、电流、轴承温度、设定速度、实际速度等参数的监测和记录,为对驱动电机进行能效分析采集了可靠的数据。针对拉线开关存在误动作、不动作,难以定位的难题,提出了一种拉线开关快速定位的硬件和软件实现方法,大大缩短了故障处理时间,提高了生产作业效率。为实现驱动电机的健康管理,基于驱动电机状态监测,提出了一种驱动电机预防维护系统总体方案,设计了一种提高带式输送机综合经济负载效率的节能策略。降低了驱动电机的故障率,延长了使用寿命,使改造后的监控系统大大降低了生产线的能耗。然后,分析了带式输送机跑偏、打滑、纵向撕裂典型故障产生的原因,对整条带式输送机产线故障诊断系统的传感器进行了配置。针对机械式传感器存在误动作和传感器自身故障率高的问题,设计了改进的光电传感器检测跑偏故障硬件系统,提高了跑偏故障预报准确率。运用故障树分析法构建了带式输送机故障树,为快速定位故障点,排除故障提供了理论依据。设计了多源信息融合的欠速故障树诊断算法和模糊逻辑推理打滑诊断算法。最后设计了带式输送机故障诊断PLC程序和HMI软件。生产运行情况表明所设计改进方案的有效性。
赵尚上[10](2019)在《矿用带式输送机用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器研究》文中提出带式输送机是当今世界单位运费最低廉的散状物料运输设备,在采矿、冶金、物流输送等行业中应用广泛。本文对矿用带式输送系统用电机驱动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三电平大功率防爆变频器驱动的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矢量控制方法,以高效率、高可靠性、低开关损耗为主要设计目标。本文对矿用带式输送机调速系统的数学模型、大功率三电平防爆变频器热分析、热损耗优化脉冲宽度调制(Pulse-Width Modulation,PWM)与大功率永磁同步电机的全速域无位置传感器控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给出了矿用带式输送机电机驱动系统的设计方案并进行了实验验证。论文首先建立了矿用带式输送机调速系统的数学模型,分析了矿用带式输送机的运行特性与S形曲线起动的方式,研究了三电平防爆变频器的拓扑结构与工作原理。论文建立了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永磁同步电机运行中满足的约束以及运行曲线。大功率三电平防爆变频器的主电路处于封闭的环境,功率开关器件的热损耗优化问题成为系统可靠运行的关键。根据变换器的换流回路,本文详细分析了大功率三电平防爆变频器功率开关器件的损耗模型,并研究了大功率三电平防爆变频器的热损耗优化PWM(Heat Losses Optimized PWM,HLO-PWM)方法。针对传统不连续PWM(Discontinuous PWM,DPWM)方法计算复杂与无法实现开关损耗的全局优化问题,所研究的HLO-PWM通过向三相正弦调制波中注入零序分量,并根据负载功率因数定位参考信号的非开关钳位区域,可在任意功率因数与调制系数的情况下实现开关损耗的最小化。结合矿用带式输送机的运行工况,研究了一种基于脉冲电压注入法的初始位置检测方法,利用内埋式永磁同步电机的凸极与饱和效应,可实现精确的转子初始位置估算。针对采用传统恒流源起动(Constant current with variable frequency startup,I/F)控制中存在的起动转矩控制不精确、起动速度慢与起动耗能大等问题,研究了一种基于高频脉振电压注入方法的矿用带式输送机的起动控制方法,通过充分利用电机转子的位置信息可实现了矿用带式输送机的高性能起动控制。针对传统滑模观测器的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控制系统采用的低通滤波器引起转子位置估算相位延时以及固有的抖振问题,研究了基于二阶滑模观测器的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法,能够有效减小系统抖振并消除滤波器相位延时。针对二阶滑模观测器的稳定条件随着电机运行工况发生改变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参数自适应率,以实现滑模增益的在线自调节。论文最后结合矿用隔爆皮带机应用场合,依据相关国家标准要求,基于热损耗优化PWM调制策略以及永磁同步电机全速域无传感器控制策略,完成样机试制以及相关性能实验。该论文有图76幅,表8个,参考文献107篇。
二、带式输送机起动过程的优化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带式输送机起动过程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小保当一号煤矿主斜井带式输送机智能调速电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电控系统构成 |
2 电控系统各子系统功能 |
2.1 高低压配电系统 |
2.2 带式输送机PLC监控系统 |
2.3 变频调速系统技术 |
2.4 带式输送机煤流量监控系统 |
2.4.1 技术要求 |
2.4.2 启动方式选择 |
2.5 带式输送机保护系统 |
2.6 矿用值守机器人系统 |
3 主煤流运输电控系统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
4 结 语 |
(2)双滚筒永磁分别驱动带式输送机瞬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 |
1.2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3 瞬态特性研究现状 |
1.3.1 瞬态电磁场 |
1.3.2 起动特性 |
1.3.3 制动特性 |
1.4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方式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双滚筒永磁分别驱动带式输送机功率分配及动力学模型 |
2.1 带式输送机驱动装置布置及圆周力计算 |
2.1.1 带式输送机驱动装置布置 |
2.1.2 带式输送机圆周力计算 |
2.2 带式输送机功率分配 |
2.2.1 任意分配法 |
2.2.2 最小张力法 |
2.2.3 等功率分配法 |
2.3 动力学模型 |
2.3.1 模型假设 |
2.3.2 经典粘弹性模型 |
2.4 带式输送机动力学模型 |
2.4.1 带式输送机离散化处理 |
2.4.2 输送带动力学模型 |
2.4.3 驱动装置动力学模型 |
2.4.4 拉紧装置动力学模型 |
2.4.5 带式输送机动力学模型 |
2.5 状态方程 |
2.6 本章小结 |
3 永磁同步电机的瞬态电磁场研究 |
3.1 瞬态磁场及退磁模型 |
3.1.1 二维瞬态电磁场 |
3.1.2 典型磁滞模型 |
3.2 环境温度对永磁同步电机的磁场影响 |
3.2.1 基本假设 |
3.2.2 环境温度对结构参数的影响 |
3.3 瞬态电磁场 |
3.3.1 空载瞬态电磁场 |
3.3.2 满载瞬态电磁场 |
3.3.3 随机负荷瞬态电磁场 |
3.3.4 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矢量控制的永磁同步电机起动与制动性能研究 |
4.1 瞬态模型 |
4.1.1 坐标变换 |
4.1.2 瞬态特性 |
4.2 矢量控制原理 |
4.2.1 传统PI矢量控制 |
4.2.2 基于滑模速度控制器矢量控制 |
4.2.3 基于典型二阶系统PI矢量控制 |
4.2.4 SVPWM原理及空间电压矢量 |
4.3 永磁同步电机起制动性能控制研究 |
4.3.1 起动过程研究 |
4.3.2 制动过程研究 |
4.4 样机模拟试验 |
4.5 本章小结 |
5 双滚筒永磁分别驱动带式输送机系统设计及研究 |
5.1 硬件设计 |
5.1.1 结构设计 |
5.1.2 电路设计 |
5.2 软件设计 |
5.2.1 起动制动控制设计 |
5.2.2 综合保护控制设计 |
5.2.3 功率平衡控制 |
5.3 机电耦合研究 |
5.3.1 起动与制动方式 |
5.3.2 机电耦合仿真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矿用胶带输送机永磁驱动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煤矿带式输送机的技术现状 |
1.2.1 带式输送机传动系统结构 |
1.2.2 带式输送机驱动电机 |
1.2.3 煤矿带式输送机的驱动方式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2 煤矿带式输送机驱动系统改造方案分析 |
2.1 山寨煤矿带式输送机驱动系统分析 |
2.1.1 工作原理及机械结构 |
2.1.2 CST系统性能分析 |
2.1.3 存在问题 |
2.2 改造方案对比分析 |
2.2.1 传动结构分析 |
2.2.2 驱动电动机分析 |
2.2.3 调速方式分析 |
2.2.4 冷却系统分析 |
2.3 改造系统构建目标 |
2.4 本章小结 |
3 煤矿带式输送机驱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3.1 永磁同步电动机DTC控制原理 |
3.1.1 PMSM数学模型 |
3.1.2 DTC控制原理 |
3.2 S形速度曲线建模及实现 |
3.2.1 皮带柔性调速需求 |
3.2.2 速度曲线规划 |
3.2.3 皮带调速特点及速度曲线参数定义 |
3.2.4 速度曲线模型 |
3.3 多机功率平衡实现 |
3.3.1 带式输送机功率不平衡发生原因 |
3.3.2 多电动机实现功率平衡方法 |
3.3.3 主从式转速环功率平衡系统 |
3.4 本章小结 |
4 山寨煤矿带式输送机驱动改造设计 |
4.1 驱动系统主要设备计算与选型 |
4.1.1 现场工况条件 |
4.1.2 永磁同步电动机计算与选型 |
4.1.3 变频器计算与选型 |
4.1.4 循环水冷冷却装置选型 |
4.1.5 电控系统设计 |
4.2 本章小结 |
5 运行情况与节能效果分析 |
5.1 系统运行情况 |
5.2 系统节能效果 |
5.2.1 节电数据统计与核算 |
5.2.2 年节电量与收益分析 |
5.2.3 其它经济收益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带式输送机安全运行校核及动态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带式输送机滚筒有限元分析法研究现状 |
1.2.2 带式输送机动态特性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带式输送机设计 |
2.1 带式输送机设计主要内容 |
2.2 带式输送机设计校核 |
2.2.1 带式输送机校核背景 |
2.2.2 带式输送机校核过程 |
2.2.3 带式输送机校核结论 |
2.3 带式输送机绿色化设计 |
2.3.1 轻量化设计 |
2.3.2 运输线路洁净化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带式输送机静力学分析 |
3.1 带式输送机三维模型的建立 |
3.2 不同运量下的滚筒部件的静力学分析 |
3.2.1 运量为2000t/h下的滚筒部件静力学分析 |
3.2.2 运量为2500t/h及2800t/h下的滚筒部件静力学分析 |
3.3 不同运量下的机架静力学分析 |
3.3.1 运量为2000t/h下的机架仿真分析 |
3.3.2 运量为2500t/h及2800t/h下的机架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带式输送机动态特性分析 |
4.1 输送带特性与带式输送机动力学方程 |
4.1.1 输送带特性 |
4.1.2 带式输送机动力学方程 |
4.2 带式输送机模型建立 |
4.2.1 带式输送机模型参数计算 |
4.2.2 带式输送机理想启动曲线参数 |
4.3 带式输送机启动动态分析 |
4.3.1 不同启动方式下的输送带加速度分析 |
4.3.2 不同启动方式下的张力分析 |
4.3.3 不启动时间下的张力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带式输送机模态与振动分析 |
5.1 带式输送机机架模态分析 |
5.1.1 模态分析基础理论 |
5.1.2 卸载滚筒机架模态分析 |
5.1.3 机头主体机架模态分析 |
5.2 滚筒振动实验 |
5.2.1 实验方案 |
5.2.2 实验过程 |
5.2.3 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基于RecurDyn线摩擦驱动带式输送机动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带式输送机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带式输送机的研究现状 |
1.2.3 线摩擦驱动带式输送机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带式输送机建模理论 |
2.1 虚拟样机技术 |
2.2 多体系统动力学 |
2.3 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技术 |
2.4 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 |
2.4.1 AMESim |
2.4.2 ADAMS |
2.4.3 RecurDyn |
2.5 基于RecurDyn的建模理论 |
2.5.1 仿真分析流程 |
2.5.2 输送带建模方法 |
2.5.3 绝对节点坐标法 |
2.5.4 输送带的物理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输送带特性与辅机静力学设计 |
3.1 输送带特性 |
3.1.1 输送带的静态特性 |
3.1.2 输送带的动态特性 |
3.1.3 输送带的力学模型 |
3.2 输送带上张力的常规静态计算 |
3.3 辅机静力学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线摩擦驱动带式输送机建模 |
4.1 线摩擦驱动带式输送机的简化 |
4.2 虚拟样机建模及仿真参数设定 |
4.2.1 滚筒与托辊建模 |
4.2.2 主机输送带建模 |
4.2.3 辅机输送带建模 |
4.2.4 主辅带间接触设置 |
4.2.5 输送带与托辊、滚筒的接触设置 |
4.2.6 拉紧装置建模 |
4.2.7 输送物料建模 |
4.2.8 输送物料与主带的接触设置 |
4.2.9 输送带上传感器的布置 |
4.3 线摩擦驱动带式输送机起动方式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线摩擦驱动带式输送机动态特性分析 |
5.1 验证线摩擦驱动带式输送机虚拟样机 |
5.2 线摩擦驱动装置对主机动态特性的影响 |
5.2.1 主机输送带上特征点张力的对比 |
5.2.2 驱动滚筒阻力矩输出曲线的对比 |
5.3 等机长而台数不同的线摩擦驱动装置对主机动态特性的影响 |
5.3.1 主机输送带上特征点张力的对比 |
5.3.2 驱动滚筒阻力矩输出曲线的对比 |
5.3.3 输送带在主机驱动滚筒上打滑的对比 |
5.4 线摩擦驱动装置不同位置的布置对主机动态特性的影响 |
5.4.1 主机驱动滚筒输出功率的对比 |
5.4.2 主机输送带跑偏程度的对比 |
5.4.3 输送带应力云图的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基于RecurDyn的带式输送机双驱动起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研究背景 |
1.1.2 选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带式输送机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带式输送机多机驱动起动特性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2 带式输送机起动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2.1 起动方式的影响 |
2.2 托辊间距的影响 |
2.3 拉紧装置的影响 |
2.3.1 拉紧装置的作用 |
2.3.2 常用的拉紧装置 |
2.4 驱动滚筒的布置形式的影响 |
2.4.1 头部双滚筒驱动 |
2.4.2 头尾双滚筒驱动 |
2.4.3 驱动装置布置形式的最大张力比较 |
2.5 本章小结 |
3 带式输送机仿真模型的建立 |
3.1 带式输送机力学模型 |
3.1.1 输送带的特性 |
3.1.2 输送带动力学模型的选取 |
3.1.3 带式输送机模型的动力学方程 |
3.2 Recur Dyn软件介绍 |
3.3 Recur Dyn多体动力学理论 |
3.3.1 坐标系选取 |
3.3.2 相邻刚体的相对运动坐标理论 |
3.4 带式输送机虚拟样机模型的建立 |
3.4.1 带式输送机模型的参数设置 |
3.4.2 三维模型的简化与建立 |
3.5 带式输送机起动方式的选取 |
3.6 本章小结 |
4 托辊间距与拉紧装置对带式输送机起动特性的影响 |
4.1 托辊间距对双滚筒驱动起动特性的影响 |
4.1.1 托辊间距对输送带起动过程张力的影响 |
4.1.2 托辊间距对输送带悬垂度的影响 |
4.2 固定拉紧带式输送机起动特性分析 |
4.2.1 带式输送机拉紧力的计算 |
4.2.2 仿真分析 |
4.3 重锤拉紧带式输送机起动特性分析 |
4.3.1 拉紧力计算与拉紧装置建模 |
4.3.2 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驱动位置对带式输送机起动特性的影响 |
5.1 水平带式输送机双驱动位置的起动特性分析 |
5.1.1 头部双驱对带式输送机起动特性的影响 |
5.1.2 头尾双驱对带式输送机起动特性的影响 |
5.1.3 双滚筒驱动位置的选取 |
5.2 上运带式输送机双驱动位置的起动特性分析 |
5.2.1 工作平面倾斜角度对带式输送机起动特性的影响 |
5.2.2 头部双驱对上运式带式输送机起动特性的影响 |
5.2.3 头尾双驱对上运式带式输送机起动特性的影响 |
5.2.4 双滚筒驱动位置的选取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带式输送机皮带打滑保护的模糊智能判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输送机打滑预防研究现状 |
1.2.2 输送机打滑检测的研究现状 |
1.2.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带式输送机的起动检测过程算法研究 |
2.1 带式输送机的起动过程检测 |
2.2 模糊推理理论 |
2.3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2.3.1 模糊推理系统 |
2.3.2 用测试数据生成模糊控制表 |
2.3.3 反模糊化 |
2.4 仿真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带式输送机打滑检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单片机的选择及性能介绍 |
3.2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3.2.1 电源电路 |
3.2.2 脉冲输出电路 |
3.2.3 电流输出电路 |
3.2.4 状态显示电路 |
3.2.5 报警电路 |
3.2.6 RS485芯片简介和RS485通信电路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软件平台与设计方案 |
4.2 软件流程 |
4.2.1 主程序 |
4.2.2 起动过程判断模块 |
4.2.3 打滑报警模块 |
4.3 通讯模块 |
4.3.1 Modbus协议简介 |
4.3.2 Modbus协议通信的数据格式 |
4.3.3 基于RS485总线的Modbus协议 |
4.3.4 基于Modbus协议的RS485通信功能测试平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8)胶带机永磁直驱系统多机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简介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研究内容 |
2 带式输送机结构及性能分析 |
2.1 引言 |
2.2 带式输送机结构 |
2.3 带式输送机驱动装置 |
2.4 带式输送机动态特性分析 |
2.5 带式输送机启动特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带式输送机多机平衡控制策略研究 |
3.1 引言 |
3.2 带式输送机传动原理及牵引力分配 |
3.3 带式输送机功率不平衡问题分析 |
3.4 带式输送机多机平衡控制策略 |
3.5 基于偏差耦合的多机平衡控制策略 |
3.6 本章小结 |
4 模糊自抗扰控制算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永磁电机矢量控制系统 |
4.3 自抗扰控制器 |
4.4 模糊自抗扰控制器 |
4.5 本章小结 |
5 多机平衡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5.1 引言 |
5.2 刚性连接双机驱动系统仿真 |
5.3 柔性连接双机驱动系统仿真 |
5.4 偏差耦合多机驱动系统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6 实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煤矿皮带机控制系统设计 |
6.3 硬件设计 |
6.4 软件设计 |
6.5 现场实验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港口煤炭带式输送机监控与故障诊断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带式输送机发展 |
1.2.1 国外带式输送机发展 |
1.2.2 国内带式输送机发展 |
1.3 带式输送机监控与故障诊断系统发展 |
1.3.1 国外带式输送机监控与故障诊断系统发展 |
1.3.2 国内带式输送机监控与故障诊断系统发展 |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港口煤炭带式输送机监控系统优化及预防维护系统研究 |
2.1 港口煤炭带式输送机生产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 |
2.1.1 煤炭疏港流程及带式输送机生产工艺流程 |
2.1.2 港口煤炭带式输送机主要设备 |
2.2 港口煤炭带式输送机监控系统优化 |
2.2.1 基于滚筒驱动电机状态监测的带式输送机起动和停止流程优化 |
2.2.2 带式输送机滚筒驱动电机状态在线监测 |
2.2.3 带式输送机拉线开关快速定位监控系统优化 |
2.3 基于带式输送机滚筒驱动电机状态监测的预防维护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港口煤炭带式输送机故障诊断系统优化研究 |
3.1 港口煤炭带式输送机典型故障原因及故障检测传感器配置 |
3.2 带式输送机跑偏故障诊断系统改进设计 |
3.3 带式输送机皮带纵向撕裂故障诊断 |
3.4 基于故障树分析法的带式输送机综合故障诊断系统研究 |
3.5 基于故障树分析法的带式输送机欠速故障诊断系统 |
3.6 带式输送机故障诊断系统实现 |
3.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10)矿用带式输送机用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矿用带式输送机调速系统数学模型 |
2.1 引言 |
2.2 三电平防爆变频器工作原理 |
2.3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及运行分析 |
2.4 矿用带式输送机运行特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大功率三电平防爆变频器热分析与热损耗优化脉宽调制策略 |
3.1 引言 |
3.2 大功率三电平防爆变频器热分析 |
3.3 大功率三电平防爆变频器热损耗优化脉宽调制策略 |
3.4 仿真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大功率永磁同步电机的全速域无位置传感器控制 |
4.1 引言 |
4.2 大功率永磁同步电机初始位置检测 |
4.3 大功率永磁同步电机的重载起动策略 |
4.4 基于二阶滑模观测器的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 |
4.5 仿真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系统设计与实验验证 |
5.1 引言 |
5.2 大功率三电平防爆变频器设计 |
5.3 矿用带式输送机永磁同步电机直驱调速系统设计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本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采集 |
四、带式输送机起动过程的优化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小保当一号煤矿主斜井带式输送机智能调速电控系统设计[J]. 王惠臣. 煤炭工程, 2021(06)
- [2]双滚筒永磁分别驱动带式输送机瞬态特性研究[D]. 王亮. 安徽理工大学, 2021
- [3]矿用胶带输送机永磁驱动系统研究与应用[D]. 魏晓. 西安科技大学, 2021
- [4]带式输送机安全运行校核及动态特性分析[D]. 扈峰.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5]基于RecurDyn线摩擦驱动带式输送机动态特性研究[D]. 郭成凯. 太原科技大学, 2021(01)
- [6]基于RecurDyn的带式输送机双驱动起动特性研究[D]. 唐晓啸.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7]带式输送机皮带打滑保护的模糊智能判断方法研究[D]. 荆盈. 沈阳工业大学, 2020
- [8]胶带机永磁直驱系统多机控制策略研究[D]. 李治昆.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9]港口煤炭带式输送机监控与故障诊断系统设计[D]. 王鹏. 燕山大学, 2020(01)
- [10]矿用带式输送机用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器研究[D]. 赵尚上.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