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铁路中学 733009
最近阅读山东张西玖先生的《文章无定式——从〈我若为王〉的结构谈起》。其第一段在概述了《我若为王》的内容后写道:“这完全是一种个人思想的自然流淌,它既不追启承转合为文体式,也不讲求结构上的首尾圆合。从表面来看,文章似乎全无章法可言;但这恰恰是文章写作的最高追求,作者不拘泥于写作的固定模式,而是尊重表现内容的事理逻辑和自我的情感逻辑,心到笔至,自然成文。”张文全篇将《我若为王》作为文无定式的范例。我是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在讲解《我若为王》的过程中,为了理清《我若为王》的结构与思路,曾下过一番功夫。对于张西玖先生文中所持的观点,我不敢苟同,有不同见解,现陈述如下:
一、《我若为王》的结构划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第三部分:第六至第七自然段;第四部分:第八自然段。
二、《我若为王》各部分内容及行文作用
第一部分:逆入顺出,提出问题。第二部分:设想我若为王之后的各种状况:(2——)妻是王后,纵是娼妓,捧;(3——)儿是太子,纵是白痴,捧;(4——)女是公主,纵是丑陋,捧;亲戚是皇亲,纵是顽劣,捧;(5——)我是万岁,我会孤独。第三部分:寻求历史原因,寻找解决办法:(6——)寻求原因:突出奴性;(7——)解决方法:杀死臣民,不留奴种。第四部分:重申题旨,收束全文。
三、《我若为王》的思路分析
通过以上对《我若为王》的结构划分与内容提要,追寻文章的结构特点与行文思路,我认为《我若为王》依然遵从了起承转合的为文体式,讲求结构的首尾圆合。文章第一自然段是“起”。交AI写作作缘起,文章虽以“我若为王”为题,却首先表明“我根本不想做王,也根本看不起王,王是什么东西呢?”的态度与观点,我将此称为“逆起”或“逆入”。然后作者“假定又假定,我若为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引入正题,我称之为“顺出”。文章第二至第五段是“承”。这一部分紧承第一段提出的问题展开联想,酣畅淋漓地设想了我若为王之后的各种景象。第五段最后一句:“没有在我之上的人了,没有和我同等的人了,我甚至会感到单调、寂寞和孤独。”使文章笔锋趋于停顿,为文意的逆转做铺垫,为下文的“转”做准备。文章第六、第七两段是“转”。其中第六段是“转”前作者的沉思,寻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种景况的原因。结果是作者恍然大悟:“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连我所尊敬的尊长和师友也无一不是奴才,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第七段是作者恍然大悟后找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若为王“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在人间。”文意与二至五段相比发生一百八十度转弯,可以称之为“逆转”。文章第八段是“合”。本段在行文体式上与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保持一致,是“正合”;内容上反其意而行之,是“反合”。同时与文章题目保持一致,是不折不扣的“合”。
四、由思路及行文节奏想到的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想到了书法中“戈钩”的书写过程。我认为《我若为王》的思路及行文节奏与“戈钩”的书写过程节奏相吻合。文章第一段逆入顺出;第二至五段紧承起笔展开,顺势而下,酣畅淋漓,包含欲擒故纵之势,第五段最后一句笔势放缓,趋于停顿,为文意笔势的逆转做铺垫准备;第六自然段是“钩”前的顿笔,等待笔锋回收蓄势,思量“钩”的方向与力度;第七自然段是最后有力的一钩。这一钩在“戈钩”的书写过程中至关重要,这一段也恰恰是《我若为王》的重心所在。这一钩钩出了历史的沉渣,也显示出作者与王权思想决裂的决心。第八段在这一笔之外,行文至此,作者意犹未尽,故总结主旨,收束全文。
五、也谈文章无定式
文章一旦写成,形式就固定了下来,就有了固定的式,《我若为王》同样如此。且不说它与起承转合的为文体式大体相符,即使不相符,它与“戈钩”写法完全吻合的思路及行文节奏,也不能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果再有人有意模仿,其“式”就会更为明显。“文章无定式”之说更适合于心中有定式,在写作上有一定造诣的人。这些人在阅读与写作上都下过功夫,多少奇文佳作烂熟于心,写作的成败得失也有更多的体验,所以他们才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而对于心中本无定式的中学生来说,文章无定式之说没有任何意义。相反,我认为中学生在学习写作时一定程度上要追求定式。这就好像体育训练一样,先要掌握基本动作的要领与要求,然后经过无数次的反复训练,打好扎实的基本功,才有可能随心所欲、自由发挥。所以对于心中本无定式的中学生,我们要通过教学使他们心中有定式,通过引领使他们潜心阅读,借鉴经验教训。同时使他们勤于写作,积累经验教训,体味写作的艰辛与幸福。目的是让心中本无定式的中学生,心中有一定的定式,让他们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当然,更高层次者还要经历从有到无的过程,但这只能靠他们各人的修养与造化,不是中学语文教育能完成的任务。另外“文章无定式”是就文章的形式而言,而对文章内容而言,中学生也不占优势。因为他们除了感受之外,无论学养经历以及对于人生社会的思考与感悟都不占优势。在此状况下,提倡“文章无定式”更是没有道理。所以针对中学生的实际状况,我们要大力提倡“文章有定式”的教育,努力使他们能写出合规合矩、像模像样的文章,努力使他们心中有更多的定式,因为只有大有才能几近于无。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他们当中的个别人达到“文章无定式”的写作最高境界。
论文作者:俞树国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8月总第23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4
标签:定式论文; 为王论文; 我若论文; 文章论文; 自然论文; 结构论文; 使他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8月总第23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