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之美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辽东学院韩朝学院 王晓雁
摘 要: 汉字起源于原始的图画,这种融入思维与智慧的图画也体现了先民对世界的认知能力。汉字本身就具备艺术特质,以博大精深的内涵而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汉字从诞生之初便与中国美学的重要特质紧密相连,成为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重要载体,也是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密码”。
关键词: 汉字字形;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特质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起源于原始的图画,是先民对自然事物的描摹。汉字用最简洁的笔画和尽可能少的线条去区别自然界中千差万别的事物,并把具有不同特征的事物进行分类,这种融入思维与智慧的图画也体现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能力。从图画到简约的文字画,再到比较抽象的象形文字,中华民族的先民不断对文字加以改进。
通过比较5种森林类型步甲群落的多样性发现(表1),人工落叶松林中步甲物种多样性指数H'、优势度指数C和均匀度指数J均为最低,说明人工落叶松林步甲丰富度最低。天然林中不同林型步甲物种H'指数和C指数表现为次生白杨林>次生混交林>成熟混交林>成熟针叶林;J指数表现为次生混交林>成熟混交林>次生白杨林>成熟针叶林,说明成熟针叶林步甲物种多样性较其他天然林低。
一、汉字“以线构形,以形构图”的结构形式
李泽厚在《线的艺术》一文中指出汉字起源于象形,并且在其发展历程中始终没有完全抛弃这一原则,从而使“这种符号作用所寄居的字形本身,以形体模拟的多样可能性,取得相对独立的性质和自己的发展道路,即是说,汉字获得了独立于符号意义(字义)的发展途径”。
尽管今天的隶书和楷书的汉字已经完全看不到最初的样貌,但汉字“以线构形,以形构图”的结构形式仍然得以保留。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汉字的形变是遵循着一定规律的渐进改变,这种改变是在保留汉字原有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减少线条数目和改变笔画长短走向来实现的。汉字所谓“直不等长、曲无同态”结构造成明显的参差感,避免缺少变化和雷同,奠定汉字形式美的基础。以“羹”字为例,虽然点画多达6个,然而每一点画的走向和形态都各不相同,使这个笔画较多的汉字的视觉效果毫无滞重之感。
楷体汉字基本笔画有8种,分别是点、横、竖、撇、捺、提、折、钩,在基本笔画的基础上又组合成横钩(买)、横折钩(司)、横折折钩(乃)、斜钩(戈)等20种笔画。以横和竖为主体、横平竖直的结构使汉字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汉字是平面方块结构,在水平和竖直两个维度进行笔画的组合,这种二维结构方式使汉字有别于其他文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整齐统一的结构所产生的庄重肃穆之美。
汉字的字形富有动感,极具生命活力,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这种独特的美学追求也使汉字呈现出一种建筑美。汉字的字形充分体现以静为主、动静结合的特点。以“品”“磊”“鑫”字为例,这种大底的三角形结构重心稳定,凸显一种坚实厚重的状态,会产生一种宏大的气势和丰富的想象,这种审美意味带有鲜明的诗意化倾向。
二、汉字字形独特的审美价值
华夏先民由于拥有较为优越的自然环境,所以能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保持稳定的社会发展,也使汉字得以延续其稳定的发展,并成为中华文化的宝库。
形态丰富、灵动多变是汉字笔画最突出的特点。汉字极具气韵之美的构件组合成气象万千、富有审美意义的整体,表现了性灵之美和宇宙万物万象之美,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使人从中感悟造字者的主观动机和特定时代的主体精神,进而发现世界的奥妙,感受自然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并在精神获得超越的同时得到独特的审美享受。
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这种反映“包含着作为进行活动和认识世界的主体的人与这些能满足他的需要或阻碍他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客体的关系—这一特殊的方向构成了情感领域”。汉字产生之初是以实用为原则的,运用线条描摹具体事物时必然结合一定的艺术想象。为了便于使用,象形线条逐渐简化和符号化。在实用性和艺术性相融合的过程中,汉字先天蕴含的图画“基因”使汉字成为一种造型艺术。在图画的改形过程中融入了先民对于自然的认识,也从中反映着不同社会时期的生活内容和意识形态。
3.多食粗粮、蔬菜、水果、鱼、虾、蛋、奶及富含维生素B6、维生素K、钙、镁等营养素的食物,少吃油煎肥腻食物;限制钾的摄入量。
汉字本身就具备艺术特质,以博大精深的内涵而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们研究汉字字形的演变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特征。
供给侧改革可以通过促进外贸业结构优化来实现驱动外贸转型升级与外贸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出口产品处于结构不平衡的状态在广州外贸也有体现。供给侧改革可以通过促进外贸业结构优化来实现驱动外贸转型升级与外贸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其路径可行性体现在外贸供给侧改革所强调的供给方面,通过供给端发力促进广州外贸的结构持续优化。具体可以通过3条路径实现:
“和谐”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逐步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汉字对称均衡的构字原则使汉字形体整齐,楷书中各具特色的笔画又使汉字字形富于变化,产生灵活生动的美感。如在笔画多的汉字中,那些字形较小的部分一般处于偏上或偏下位置,在整字中占较小的面积,如“想”“苹”“筷”等字。汉字构字遵循各部分远近适当、均衡稳定、线条疏密合理的基本原则,不同笔画之间相互呼应,相同笔画之间形异而意连,合体字中的两部分构成对称呼应关系,构成整体和谐的美感。如“海”“热”“州”这三个字均有多个点画,各个点画以不同的方向和形状彼此呼应,构成具有美感的“形”;又如“凤”“应”和“厦”均有外框,外框与内部结构之间也保持呼应关系,而且布局匀称。
三、汉字作为文化符号,具有深刻的美学意涵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汉字笔画形态由最初的单一平展变得丰富多姿,并在逐渐被美化的过程中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和质朴深远的意蕴。汉字字形独特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结构美和笔画美方面。
汉字字形具有整齐对称的特点,但并未造成呆板沉闷之感,原因在于汉字笔画的曲直变化及不同的组合方式。无论独体字还是合体字,笔画数目不同的汉字整字形体上也不尽相同。汉字虽然是方块字,但并不是大小完全一致的方形,如“日”和“目”字受边框限制而呈形体偏小的立方形,整字显得偏瘦;而“硼”“湖”“掰”“铡”字由三部分排列而成,每一部分所占的空间都有限,因此整字呈扁方形。
毛笔的诞生改写了汉字的发展历史。小篆与毛笔的结合迎来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重要变革,也使汉字的艺术美获得了广阔的表现空间。小篆的笔画中没有点和折,只有横竖线和曲屈线,横短竖长且无波折的结构使字体圆润规范,大多对称的结构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审美倾向。汉字“横平竖直”的原则始自隶书,隶书的出现使汉字形体趋向稳定规范。毛笔使汉字成为陶冶情操的艺术,书法艺术的发展又不断提升汉字美的特质。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水安全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中国愿意在防洪、抗旱和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等一系列领域中继续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中国乃至世界的水安全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防晒化妆品的功效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指标:防晒化妆品防晒指数 (Sun Protection Factor,SPF值)测定、防水性能测试以及长波紫外线防护指数(Protection Factor of UVA,PFA值)的测定。其中SPF值是指引起被防晒化妆品防护的皮肤产生红斑所需要的MED与未被防护的皮肤产生红斑所需的MED之比。MED(Minimal Erythema Dose)即最小红斑量,是指引起皮肤清晰可见的红斑,起范围达到照射点大部分区域所需要的紫外线照射最低剂量(J/m2)或最短时间(秒)。
汉字以形象、音韵和意义构成独特美感。汉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深刻的美学意涵,其演进过程也与文化史的发展不可分离。汉字从诞生之初便与中国美学的重要特质紧密相连,成为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重要载体,也是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密码”。
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源头都能揭示出人与世界的深层关系。汉字由“象”到“形”的转变也与人类对外部世界认识的深入同步。象形字的产生与图画有关,这种可以读出来的图画之中蕴含着深刻而复杂的美学因素。“后世弥文,渐更笔画,以便于书。”从汉字由“图画”到“文字”的变革过程可以考察华夏民族漫长而复杂的文化历程和美学历程。
汉字图像先于声音的特点决定了汉字美学的根本特质。形声显然是在继承“象形”法感性和直觉基础上的超越,以形符来区别事物的类别属性,便于简洁清楚地对事物进行分类,很多声符又有明确独立的意义,具有表明字义的特性。由此看来,汉字中的形声字更符合华夏民族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形旁与声旁两个符号之间产生一种审美对照的关系。这种审美特质突出表现了华夏先民极富艺术性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深刻认识汉字的美学特质。
参考文献:
[1]李泽厚.李泽厚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
[2]彭立勋.美感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 王晓雁(1971—),女,辽宁丹东人,满族,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学。
标签:汉字字形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美学特质论文; 辽东学院韩朝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