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部影响看我国商品市场周期的阶段性转变_经济研究论文

外部冲击视角下我国商品市场周期阶段转换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周期论文,商品市场论文,阶段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商品市场作为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衔接供需、促进消费、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商品市场运行与宏观经济周期紧密相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后,我国宏观经济周期经历了一次阶段转换,目前正位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复苏阶段,我国商品市场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周期性波动。商品市场波动作为经济波动在流通领域的一种反映,其运行也表现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等规律性变化。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波动的协同性在不断增强,我国经济越来越多地承受国外经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冲击。本文试图从理论上梳理国外经济波动对我国商品市场运行的传导路径,并估计不同类型的外部冲击对我国商品市场周期阶段转换的影响,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加深对商品市场周期性波动的认识,也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把握宏观经济走势。

目前,国内外文献中专门对商品市场周期阶段问题进行研究的较少,但对于商品市场相关问题的研究却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国外学者Hickman和Schleicher从价格、收入和货币政策等机制研究世界各国之间商品市场波动的传导路径[1]。Maswana探讨了我国经济复苏与南非等非洲五国商品市场波动及其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2]。Luciana和Paulo的研究结果表明所选取的210个样本地区中商品市场波动与贸易强度的同步性大概在20%~41%区间内[3]。Reitz和Westerhoff以棉花和糖等为样本,研究结论显示商品价格波动可能强化不同贸易方式之间的互动关系[4]。部分学者还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价格波动问题进行了研究。

国内学者主要从我国商品市场景气及其波动和商品市场体系建设两个方面展开研究。陈乐一和李星编制反映我国商品市场景气的先行、一致和滞后扩散指数,并合理预测了商品市场景气的转折点[5]。洪银兴和高春亮以及柳思维和唐红涛从不同角度分析我国城乡商品市场长期处于分割状态的成因并提出了促进城乡商品市场一体化的若干建议[6-7]。还有一部分学者对此进行了定量研究,陈敏等利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构建了度量地区间市场分割程度的指标,发现省际商品市场一体化进程虽然有所差异,但是总体呈现一体化程度深化的趋势[8]。欧阳志刚和高凌云根据城乡通货膨胀数据的演化特征,构建内生性结构突变的平滑机制转移模型,以揭示我国城乡商品市场分割与整合的演化进程[9]。

现有国内文献中,仅有陈乐一等运用两机制平滑转换自回归模型将1978—2010年商品市场周期划分为繁荣和衰退阶段,并测算了商品市场周期阶段与经济周期阶段之间的同步性指数[10]。关于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商品市场周期性波动问题尚无人涉猎,而随着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高,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对于国内经济运行将产生更加深层次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从外部冲击视角探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后我国商品市场周期的阶段转换问题。

二、我国商品市场周期的阶段划分

商品市场的周期性波动很大程度上受到宏观经济周期所处阶段的影响,但作为流通领域内经济波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商品市场波动毕竟不同于宏观经济波动,它能相对独立,有其自身波动的特征和规律,可作为特定的经济问题来研究。考虑到商品市场不同周期阶段之间可能存在的非对称性等非线性特征,本文将利用四机制平滑转换自回归模型(MRSTAR模型)来划分我国商品市场的周期阶段,以刻画我国商品市场周期波动的非线性动态结构。我们选取现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作为商品市场的代理变量,样本区间为1979年1季度到2011年4季度(以下简写为1979Q1—2011Q4),采用CensusX-12方法消除季节因素的影响,季节调整后的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数据记为

(一)四机制STAR模型构建

本文运用两机制和三机制STAR模型对商品市场周期阶段进行拟合后发现,模型中相应残差仍然存在非线性残余,两者并不能完全解释商品市场周期阶段存在的非线性结构特征。因此,我们借鉴VanDijk和Franses[11]的方法,将不同的转换变量引入STAR模型中,建立多机制之间非线性转换的四机制STAR模型,即MRSTAR模型,它可理解为一个时间序列在两个机制之间转换,而在任一机制中,又存在两个子机制。本文中商品市场周期在繁荣与萧条两个阶段之间转换,而在任何一个阶段中又存在商品市场周期阶段处于繁荣时加速增长、繁荣时减速增长、萧条时加速增长和萧条时减速增长四种组合,分别对应四种不同机制,即对应为商品市场周期的繁荣阶段和衰退阶段、复苏阶段和萧条阶段。

MRSTAR模型的建模步骤包括模型的设定、非线性结构的检测与转换变量的选择以及STAR模型的选择。具体建模过程如下:样本数据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单位根检验,相关图和偏相关图分析显示最优滞后期为4,因而将AR(4)模型作为建模的基础模型。利用泰勒展开式对转换函数在γ=0处进行三阶泰勒展开,得到如下辅助回归方程:

由于建立MRSTAR模型需要两个不同的平滑转换变量,我们选取作为STAR模型中平滑转换变量的备选变量。检验①结果显示均在1%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因而选取两者作为平滑转换变量,此时具有STAR模型的非线性结构。确定非线性关系后,需进一步检验是选择LSTAR模型还是ESTAR模型,以明确的非线性动态结构的转换与调节方式。对(1)式中系数按照如下顺序依次进行检验:

(二)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根据MRSTAR模型估计结果,1980年1季度到2011年4季度期间,我国商品市场形成了萧条→复苏→繁荣→衰退→萧条的周期循环过程。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只列举2000年以来的阶段划分结果。萧条阶段为2000Q4、2002Q2—2002Q4,复苏阶段为1999Q4—2000Q1,繁荣阶段为2000Q2—2000Q3、2001Q1—2001Q4、2003Q1—2004Q4、2005Q4—2006Q3、2007Q3—2008Q3、2009Q4—2010Q3,衰退阶段为2002Q1、2005Q1—2005Q3、2006Q4—2007Q2、2008Q4—2009Q3、2010Q4—2011Q4。基于表1中估计得到的两个转换函数的转换速度r1和r2的值可知,商品市场从萧条阶段平滑转换到复苏阶段的速度较快,从复苏阶段平滑过渡到繁荣阶段的速度相对较慢,在高速繁荣阶段可能快速下滑陷入衰退阶段,而从衰退阶段转换为萧条阶段的速度又开始变慢,商品市场周期不同阶段之间的转换速度存在较强的非对称性特点。此外,商品市场周期位于繁荣阶段和衰退阶段的平均持续时间较长。以上分析表明,我国商品市场周期阶段具有较为明显的非线性动态结构特征。

三、外部冲击影响商品市场周期阶段转换的机理分析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国际利率、短期国际资金流动、人民币汇率和外部需求等外部因素的变化,都会通过国际贸易传导机制和国际金融传导机制对国内商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市场价格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进而导致商品市场周期发生阶段转换,同时外部冲击传导效应的大小还受到我国经济结构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传导机制与路径

国际贸易传导机制主要是通过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来实现。在进口的收入弹性不变,而出口的收入弹性较高时,贸易国经济衰退将导致本国经济的敏感度很高,收入弹性较低的商品出口对贸易国经济波动的敏感性较低。近十年来我国出口结构不断优化,主要工业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高科技含量产品的出口比重不断提高,这些出口商品具有收入弹性较高的特点,大多数也是竞争性产品。当贸易国经济下滑出现国内生产能力过剩时,国内需求下降,自然大幅降低对这些产品的进口,从而对大量出售竞争性产品的本国的出口造成较大的影响,使得贸易国经济波动对国内经济运行的影响较以往更加显著。外部冲击通过国际贸易传导渠道在各贸易国之间进行传播后,还会在国内进行再一次的传导。国内经济形势下行的同时,社会总需求下降,企业销售收入下降,企业的流动性资产下降,这将会降低企业的资产净值。根据金融经济周期理论,企业资产净值与外部融资溢价存在负相关关系,外部融资溢价越大,企业外部融资的成本就越大,进而企业将减少投资支出和降低生产水平,这将导致全社会的就业水平下降,消费能力降低,进一步加重经济下行压力。换言之,企业的这种调整行为将直接导致商品市场上中间投入品的供求下降,以及终端消费品市场供给的下降,商品市场可能陷入衰退。

(二)国际金融传导机制与路径

考虑贸易全球化的同时,不能忽略金融全球化对当今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历次危机的扩散中,国际金融传导机制扮演着催化剂的角色。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经济体普遍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危机后全球流动性过剩以及国际利率下降。大量短期国际投资资本流入到经济基本面保持良好的新兴市场国家,一方面,通过汇率机制影响到这些国家进口商品价格及其中间投入品价格,以及通过价格效应和成本效应影响出口商品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利率机制导致对外借债企业的资产净值发生变化。国际利率下降时,市场是以更低的利率水平折现这些企业已有的非流动性资产,导致资产价格上涨,释放更多的市场流动性。此外,短期国际资本流入对于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将不可避免地引致被动地向国内市场投放大量基础货币,进而将国际市场流动性转换成国内市场流动性,引发通货膨胀预期,这不利于商品市场价格体系的平稳运行。据我们测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后,我国短期国际资金流动与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比重具有相同的波动趋势,并且同期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波动轨迹与之吻合。2011年上半年短期国际资金流入规模累计约为2140.4亿美元,同期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比重从118.9%上升到124.3%,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涨幅从1月份的4.3%提高到6月份的6.1%。而2012年上半年短期国际资金流出规模累计约为798亿美元,同期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比重从119.5%持续下降到111.6%,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涨幅从1月份的4.1%持续回落到7月份的0.8%。②

(三)传导效应的影响因素

本国经济结构和货币政策也将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外部冲击在以上两种传导机制当中的效应大小。一国工业化程度、对外开放度、进出口贸易比重及其结构、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等都会决定该经济体遭遇外部冲击的来源和影响程度。当前我国经济严重依赖国际大宗商品进口,因而国内经济容易遭受到供给端的冲击,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也导致容易受到需求端的冲击。此外,前瞻性的货币政策和可信赖的低通货膨胀货币政策能有效降低外部冲击对国内经济的负面影响。Taylor认为,即使在企业提前制定商品价格应对持续性外部冲击时,在持续较高的通货膨胀环境下,企业也将逐步对商品成本的永久性增加做出反应,此时外部冲击的汇率传递效应会很大[13]。当外部冲击只是暂时的,且国内货币政策以低通货膨胀作为调控目标的情况下,企业考虑到价格调整成本,对于汇率的波动便不会有太大的反应,从而削弱汇率的传递效应。

四、实证检验

(一)计量模型构建

由于商品市场周期阶段为离散型变量,且不同阶段之间是一个包含内在顺序的周期循环过程,不宜用OLS进行回归,本文采用非线性的多元有序Probit模型③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型外部冲击对我国商品市场周期阶段转换的影响程度。我们以MRSTAR模型划分的商品市场周期阶段作为被解释变量,按照衰退→萧条→复苏→繁荣的周期循环顺序分别赋值1、2、3、4,以各种外部冲击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多元有序Probit模型。考虑到外部冲击影响国内商品市场的传导路径存在时滞效应,因而实证过程中模型各解释变量都取滞后一期,即滞后一个季度。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建立如下计量模型进行检验:

其中,代表t时期商品市场所处的阶段,i=1、2、3、4分别为衰退、萧条、复苏、繁荣阶段,代表不同类型外部冲击作用下商品市场周期位于某一阶段的概率大小,ICP、IR、Reer、SCF和EXD分别表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国际利率、人民币汇率、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和外部需求。

(二)变量选取、数据来源与处理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ICP):选取国际原油价格指数作为替代指标,原始数据均以2005年为基期,因而可以直接同比换算得到月度同比指数,再运用季度同比指数换算公式,④得到季度同比指数,数据来源于IFS。

短期国际资金流动(SCF):根据间接法测算,等于外汇占款增量-货物贸易顺差-实际利用FDI,然后根据计算得到的月度流动规模加总得到季度规模数据,并求得季度同比增长率,单位为亿美元,数据源于《中国经济景气月报》。

人民币汇率(Reer):用1美元折合成人民币的月度平均值替代,在此基础上做三个月移动平均,得到1美元折合成人民币的季度平均数据,数据来源于BIS。

国际利率(IR):按照通行的做法,以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替代,数据来源于BIS。

外部需求(EXD):用出口额替代,月度数据加总后得到季度出口额,单位为亿美元,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景气月报》。

考虑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后,外部冲击对我国商品市场周期阶段转换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本文引入虚拟变量Dm,2008年2季度以前定义为国际金融危机前,取值为0,2008年3季度以后定义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取值为1。所有指标的原始数据均为月度数据,运用CensusX-12方法进行季节调整后换算得到相应的季度数据,样本区间为2001年1季度到2011年4季度,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实证过程中对ICP、Reer、IR和EXD进行自然对数转换。⑤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1.边际效应与稳健性检验

ADF检验结果显示,ICP、SCF、Reer、IR和EXD序列在1%显著性水平下同阶单整。多元有序Probit模型的似然比统计量LR为19.8000,通过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模型模拟效果较好,应拒绝回归系数均为零的原假设。为了更直观地解释不同类型外部冲击在多大程度上对商品市场周期阶段转换产生影响,需要进一步测算各解释变量在样本均值处变动一个单位时,影响商品市场周期各个阶段的边际效应大小,⑥具体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为进一步检验多元有序Probit模型估计结果的稳定性,本文利用多元有序Logit模型重新对(6)式进行估计,并将各解释变量在样本均值处影响商品市场周期阶段的边际效应列在表2中。通过比较两种模型在样本均值处边际效应大小,发现两者在方向上一样,数值上差异很小,说明多元有序Probit模型的估计结果是稳健的。

2.估计结果分析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外部冲击对商品市场周期阶段转换的影响更加显著。相比危机前,外部冲击导致商品市场周期转换为衰退和萧条阶段的可能性分别提高了31.3%和1.2%,步入繁荣阶段的可能性下降了32.5%,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是我国商品市场周期步入衰退阶段的一个重要原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样本均值处(16.8%)单季度同比上涨10.0%,商品市场周期步入繁荣阶段的可能性提高6.4%,转换为衰退和萧条阶段的可能性分别降低5.9%和0.5%,但是影响很小。我国作为大宗商品主要需求国,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压力增大,说明国内需求和外部需求都比较旺盛,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市场周期向繁荣阶段转换。大量短期国际资金的流入无疑会增大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的压力,削弱货币政策在调节国内经济包括商品市场中的作用。估计结果显示短期国际资金流入规模影响商品市场周期阶段转换的边际效应较小,但由于样本区间内短期国际资金流动规模季度波动幅度很大,在样本均值处单季度同比提高100.0%时,商品市场周期步入衰退和萧条阶段的可能性分别提高4.0%和1.0%,转换为繁荣阶段的可能性降低5.0%,表明大量短期国际资金流入并不利于我国商品市场的运行。国际利率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全球经济走势,而国际利率与我国利率水平之间的利差大小决定短期国际资金的流向和规模。国际利率在样本均值处(2.2%)单季度提高1.0%时,我国商品市场周期转换为衰退和萧条阶段的可能性分别降低7.3%和0.6%,步入繁荣阶段的可能性提高7.9%。测算结果显示人民币汇率在样本均值处(1美元折合人民币7.6元)单季度升值0.1%时,商品市场周期步入衰退和萧条阶段的可能性分别提高14.9%和1.1%,步入繁荣阶段的可能性降低16.0%。经验事实也表明,人民币对美元单季度升值幅度超过1%时,商品市场周期多位于衰退阶段,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时,则多位于繁荣阶段。虽然人民币升值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我国进口商品的成本压力,但是人民币升值导致短期国际资金大量流入引致的流动性压力以及出口商品竞争力削弱带来的负面冲击更大。近十年来外贸出口已然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而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被弱化,表现为出口需求旺盛,而内需不足,商品市场运行低迷,模型估计结果进一步佐证以上事实,当外部需求在样本均值处(2366.6亿美元)单季度增加1.0%时,商品市场周期步入衰退和萧条阶段的可能性分别提高26.3%和1.9%,步入繁荣阶段的可能性下降28.2%。在外贸出口形势向好的同时,不能忽略国内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应当立足于扩大内需,促进商品市场向繁荣阶段转化。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四机制平滑转换自回归模型对我国商品市场周期阶段进行划分,分析外部冲击影响我国商品市场周期阶段转换的作用机理,并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商品市场周期形成了萧条→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四个阶段的循环过程,且不同周期阶段在持续性和转换速度之间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具有显著的非线性动态结构特征。国际利率稳步上升,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短期国际资金流入规模较小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平稳上行时,有利于提高我国商品市场周期向繁荣阶段转化的可能性;外部冲击导致商品市场步入萧条阶段的可能性很小。外部冲击对商品市场周期阶段转换的影响相比国际金融危机前更加显著。

我国商品市场周期处于衰退阶段具有较强的持续性,且向萧条阶段转换速度较慢。在当前总需求放缓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全球经济复苏依然乏力的影响下,我国商品市场周期在未来短期内仍将处于衰退阶段。本文从外部冲击视角提出增强我国商品市场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促进商品市场走向繁荣的政策建议。

第一,扩大内需,降低对外依存度,加快出口拉动型经济向内需推动型经济转变。通过构建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的长效机制,为商品市场走向繁荣提供持久动力,继续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形成一个有利于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收入分配格局。要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发展农村消费信贷体系,刺激农民消费需求,开拓农村商品市场,促进城乡商品市场一体化。此外,积极改善对外贸易结构,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对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依赖性,同时建立多元化的出口贸易格局,拓宽商品出口渠道,分散和化解主要贸易国经济波动对我国商品市场运行带来的负面冲击。

第二,缓解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商品市场的冲击。通过增加农产品和重要原材料及能源的有效供给,稳定商品市场价格预期。同时,加大力度建立与完善重要商品储备体系,进一步完善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交易机制,充分发挥期货价格对现货市场的指示作用,并积极推动国际公平竞争机制的建立,争取我国在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中的合理地位。

第三,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强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监控。研究结论表明人民币大幅升值以及短期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都将不利于我国商品市场周期向繁荣阶段转化。在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过程中,应该逐步放宽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把握好人民币升值的节奏。面对主要经济体推出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我国要切实加强对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监控,抑制短期资本跨境投机活动,加强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能力,同时要降低国内企业对外资的过度依赖,加快金融改革步伐,提高自身抵抗短期国际资本冲击的能力。

第四,加强货币供应量调控,充分发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的作用。货币供给通过影响商品市场有效需求和市场价格水平导致商品市场的周期性波动。当前商品市场周期处于衰退阶段,商品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市场价格水平持续回落,可以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调控工具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特别是加大对商品市场运行中诸如基础设施建设等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力度,促进行业和区域间商品市场的协调发展。同时,要注重对货币供应存量的调控,提高直接融资比例,防范过高货币存量规模可能诱发的通货膨胀风险。

①原假设为,j=1,2,3,4。统计量服从自由度为12和115的F分布,如果拒绝原假设就说明具有非线性结构。

②借鉴李治国[12]的方法,基础货币用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的储备货币替代,短期国际资金流动=外汇占款增量-货物贸易顺差-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根据间接法测算,数据均来自《中国经济景气月报》。

③此类排序选择模型的累积分布函数F(x,β)为标准正态型时称Probit模型,为逻辑分布型时称Logit模型。

④季度同比指数换算公式:

⑤SCF序列中存在负数无法进行对数转换。

标签:;  ;  ;  ;  ;  ;  ;  ;  ;  

从外部影响看我国商品市场周期的阶段性转变_经济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