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础教育转型中实现教研方式变革——上海教研工作访谈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上海论文,访谈录论文,方式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上海基础教育在2009年和2012年两次PISA测试中均取得了阅读、数学、科学三项第一,让世界瞩目。有人认为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得益于中国的教研制度,您怎么看?
尹后庆:PISA让上海基础教育在世界教育的坐标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教研制度成为让世界公认的教育财富。
徐淀芳:我们可以从程介明2010年发表的《从PISA能看到什么》及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2010年发布的《PISA给美国的启示》两篇文章来反观我们的教研制度。程介明在《从PISA能看到什么》中认为上海PISA成绩归功于:一是课堂教学的质量,二是课内外全时间的学习,三是中国的教研制度,四是持续深入的课程改革,五是对薄弱学校的改造。OECD在《PISA给美国的启示》中认为,上海具有这样三项独特优势:一是科举文化对中国教育文化的影响,二是严密的教研管理系统和严格的教学常规,三是“自上而下”的教育管理。这些评价都直接或间接地隐含着对上海教研制度的肯定,认为重视教研系统制度建设是我们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障。经验也证明了,我们的教研系统能够把普通老师通过一系列的教育研究活动,变成非常有工作效率的老师。
二、三年前举行的上海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上海市转型阶段的特征和任务,这预示着上海基础教育正在走向内涵发展的深水区,在深水区里攻坚克难会面临怎样的挑战?
尹后庆:当前,处在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深水区的上海,尽管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和经费投入的力度仍然需要,但已经不再是突出矛盾;尽管保持学生良好学业成绩仍然重要,但已经不再是教育发展的全部价值追求;尽管教育资源的均等配置和教育质量的标准化仍然必要,但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多样化教育的新诉求。基础教育率先触及内涵发展中的更深层次的矛盾,我们既要不断克服依靠分数指标、物质计量、工具价值来判断教育效益的惯性,又必须从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内涵建设和教育人本价值的角度作理性思考和实践回应,这是上海基础教育进入转型的标志。
我认为,上海基础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必须聚焦在这样一些方面:更加关注学生和学生的学习经历,更加关注教师和改革自觉,更加关注学校和教育全过程。通过不断的课程改革推进、优化教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家长和社会从学生的健康成长中,看到实实在在的教育进步,得到实实在在的教育利益。实现上述目标,必须通过一系列改革行动实现教育内在价值的重塑。
三、激活每一个微观主体的改革能量,回归教育本原,让人成为教育的目的,这是上海基础教育努力探索与实践的重点,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依然是课程改革,那么走过20多年的上海一期和二期课程改革在未来将会如何进一步深化?
尹后庆:一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略选择的引擎。从1988年开始至今,上海进行了两轮课程改革,这两轮课改对于今天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历史性作用。今天上海的课程已经不再是学科知识的综合,而是学生在学校的全部生活,它是学科、学生、学习、社会的有机整合,学生的生活经历、个人知识、直接经验正在成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依据,其核心就在于改变学习方式,以学习者为中心,让教育教学产生结构性变革。
上海把“立德树人”作为浸润在课程实施全过程的教育境界,把“基于标准”作为提高教学质量、落实减负增效和统整教学时空的重要基础,把“丰富经历”作为体现育人为本、落实素质教育和尊重学生天性的重要手段,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全面推出一周半天的快乐活动日,启动了“校长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使得“学生—课程—教学—效益”的意识根植于每一所学校。
建设满足师生需求的课程,需要漫长的过程与系统的、整体的、持续的、不懈的探索与改革。既需要加强完善课程建设环节,也需要持续优化课程实施环节,重点突破课程评价环节;既需要政府指明改革方向,也需要学校以校为本,针对学生差异有效突破;既需要整体的谨慎研究与设计,更需要采取化整为零、积小胜为大胜的策略,形成长远改进机制;既需要部分学校集中力量攻关实践问题,又需要将探索经验向面上学校辐射。
二要充分认识到学校是教育改革发生的策源地。改革方向由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引领,但学校改革的动力来源于学生,学生才是学校变革的出发点和归宿。要让每一所学校鼓足变革的勇气,不断撬动课堂变革,深度审视学生喜欢的课程和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把学校作为改革发生的主要策源地,这同许多发达国家教育改革趋势相一致。提升学校的课程领导力有助于学校找到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和突破点,实现自主发展和创新转型。课程领导力的提升应该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常态,扎根于校园,根植于校长、教师,成长于课堂,使课程领导力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软实力”、校长的“硬功夫”、教师的“真本领”,最终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三要充分认识到评价是教育改革与决策的重要依据。绿色指标评价既关注学生学业水平,又关注学生为学业水平所付出的各种代价;既衡量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又衡量体质、品德和创新等能力;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同时也兼顾教师、校长,甚至家庭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通过解读和应用这些数据信息来全面客观分析教师和学校现状,建立从教学到测试、到分析、到改进的循环过程,促进教师学会明智地运用数据来改进教学,实现有针对性地教学改进。目前,绿色指标正在成为上海各区县提升区域教育专业领导力、教研员提升专业教学指导力、各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质量体系的重要抓手。
四、面对新的转型任务,教研室和教研员一方面要积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另一方面更要主动实现自身角色定位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课程改革中枢系统的教研室和课程改革关键人物的教研员将会在角色定位上发生哪些变化?教研室的工作重点发生哪些转变?
尹后庆:面对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上海对教研室的职能定位赋予了新的内涵:探索课程与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机构;提供课程与教学专业指导的服务机构;评价和改进基础教育质量的指导机构。
徐淀芳:在教研转型过程中,教研员要努力成为立德树人的引导者、基于标准的倡导者、课程发展的研究者、课堂教学的指导者、教学研究的示范者、专业发展的引领者。在新形势下,教研工作的重点将有如下几个改变:一是研究领域要从单纯以学科课堂教学为主的研究,转变为“学科课程—教学—评价”三位一体的整体研究;二是研究方法要从基于经验的教学研究,转变为证据与经验相结合的教学研究;三是教研人员要从“个人权威式”的教学研究,转变为“合作共同体”式的教学研究。
五、上海的教研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起着引领示范的作用。近年来,上海市的教研工作有哪些新的尝试与突破?
徐淀芳:2009年以来,市教研室围绕“研究、指导、服务”,从教研机制创新、教研范式突破、教研项目攻关三方面入手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在教研机制创新方面,我们做了三方面的探索
1.推进项目管理机制。根据工作需要,针对研究问题提出目标或假设,组织团队设计实践路径和研究方法,收集证据形成解释和结论,是项目实施的基本要求。我们从管理办法、项目规划、实施保障三方面形成项目推进机制;从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队伍建设四个领域规划项目研究领域。
2.探索教研员专业发展机制。通过建立岗位实践(主题教研+基地实践)、同伴交流(教研论坛+学术交流)、培训进修(短期培训+学历进修)、著书立说(项目成果+个人专著)等教研员专业发展机制,为教研员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实施教研员年度考核机制。通过建立基于证据(记录档案+成果汇总)、多元评价(服务对象+部门成员+部门主任+领导班子+学术委员会)、分类奖励的教研员年度考核机制,体现考核的公平、公正,促进教研员的专业发展。
(二)在教研范式方面,我们尝试从“经验”走向“证据”
范式即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范式是同一领域内学者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传统教学研究的基本范式是“问题—实践—总结—经验”。这样的操作范式逻辑清楚,针对性较强,便于执行,也易于被基层老师接受。但在众多实践中,往往问题提炼不够、目标较为宽泛,不够明确、具体、可测,证据相对缺乏,过程与方法薄弱,问题、目标、证据、成果之间的一致性不够。而基于证据的教研范式可以概括为:提炼实践中的真问题—采用科学的程序方法—注重工具研发与使用—体现证据的整合互补—基于证据诊断与改进。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提炼实践中的“真问题”。新形势下的教学研究,要关注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真实问题,而不是虚构的假问题;要强调目标的集中性和可测性,而不是漫无边际;要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用证据和事实去论证,而不是只凭感觉和印象去判断。我们在初中科学“用证据支持假设”的教研主题研修中,采取如下步骤:(1)发现问题:在实施科学探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到学生“做”“想”“讲”的过程,但对“做”背后的假设关注极少;教师重视“实验现象”“观察记录”“调查数据”等证据,缺乏将“证据”与假设建立关联的过程意识和操作策略。(2)提炼问题:针对上述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我们把研究问题聚焦在课堂教学的探究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用证据支持假设”。(3)开展研究:市、区教研员与教师自愿结伴,形成“教研共同体”,互助开展案例研究。两年内,从“成片助推”到全市公开展示,到网络教研,研究积累了17个典型案例。我们想借这样的主题教研案例说明:教研主题要源于实践中需要研究的问题;要设计传递教研问题、方法、经验的途径,如通过教研共同体等方式传递;要有主题教研目标达成度的判断,并据此设计主题教研的持续时间,切忌“朝三暮四”。
2.采用科学的程序方法。严格、系统、科学的程序有助于获得可靠且有效的证据。基于证据的教研范式,其基本程序可以概括为:提出有意义的真问题—基于经验与理论形成基本假设设计—设计搜集证据的基本工具—分析解释证据,试验并检验结论—形成基本结论,推广应用。
3.注重工具研发与使用。强调证据的教学研究,必须搜集大量的、客观的、可靠的、真实的数据。唯有如此,才能根据所收集的数据作出精准分析,反映事实真相。为此,技术工具的研究与开发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市教研室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尝试进行技术工具的研究和开发。如我们开发了上海市课程与教学“调研规准”,我们围绕调研“规准”开展了课题研究。我们期望通过建立“基于促进发展的调研目标”、建立“基于标准的调研内容”、建立“基于规范的调研流程”,改变调研活动仅依赖于个体思维、个体经验的状况,促使调研员具有基于标准的行为表现;探索从基于经验的调研,逐渐走向基于证据的判断;探索将经验“碎片”,转化为可操作的工具;探索聚焦观察视角、规范资料收集;引导区、校、教师落实教学的基本规范,执行教学的基本要求。与此配套研发的调研工具主要有:以课程为对象的调研工具、以学科为对象的调研工具和以课堂教学为对象的观察工具。
4.体现证据的整合互补。在基于证据的教研中,我们要从多维度、多途径收集证据,形成证据链的思考,也要有结构化(传统数据分析)、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大数据)数据挖掘的意识和能力。尽可能通过证据的整合互补,阐述观点和结论。如我们开展对作业的调研,采用问卷、作业文本分析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我们的调研对象是6个区县、三至八年级、七个学科(小学3个、初中4个本)、168所中小学、504个教学班的教师、学生、家长(33164人,小学为16303人,初中为16861人)。我们采用问卷、文本分析(学生作业文本和学校作业管理文本)、访谈三种方式,多维度收集学生作业设计与实施现状证据。其中作业文本分析,我们通过确定教学主题、作业目标、划分题组、评价维度标准等“格式化”处理,对每学科段的30份学生一周的作业(同一时间段)进行分析,形成数据。问卷能了解群体观念和实际做法等的整体概况;作业文本分析则有助于深入细致的分析作业设计方面问题,访谈则有助于深入了解原因。在数据分析时,我们将多种渠道获得的数据进行互证,如对于作业时间,我们将学生问卷获得的数据、家长问卷获得的数据、教师作业设计对时间的预估和专家分析时对时间的估计等数据进行比较,形成和发现一些问题。又如,在课程与教学调研中,我们把教师对作文批改时的批语、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教学目标确定、以及在教研活动中对单元教学目标确定的研究等证据联系起来,发现作文教学中的问题。
5.基于证据诊断与改进。基于证据的研究范式,最后要落实到准确的诊断和教学改进上。诊断意见要尽可能准确、适当,抓住关键,改进建议要尽可能具体;诊断意见和改进建议要在项目组内形成共识,并充分与服务对象进行交流沟通,倡导服务对象自主分析,自主改进。我们依据“绿色指标”项目的评价结果,从市、区县、学校三个层面给出诊断意见,研究改进措施。(1)市质量监测中心会同教育部相关专家对数据从变量特征分析、类差异分析、相关分析、变量综合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学科分析等六个方面进行技术分析,形成基础数据分析报告和绿色指标分析报告,提出改进建议和研究要求。(2)区县层面根据基础数据分析报告和绿色指标分析报告,结合自身的主要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数据补充和挖掘,形成诊断和改进重点。如静安区作为中心城区,提出基于标准进行等值的学业成绩增量分析,强调以学校的不同起点为基础,关注学业成绩增量。引导学校开展自己对自己的科学解释与归因,激发了学校的主动性。(3)学校层面也是根据诊断意见,结合学校设计,找到主要问题,并制定更加具体的改进措施。如奉贤教师进修学院附小,结合绿色指标中的“红灯”,感到学校在作业、校外补课、学习压力等方面问题严重,形成了“减轻学生过重压力九大举措”。
(三)教研项目实践:集聚人才,合力攻关
借助项目机制的优势,我们通过项目合作,与高校、学会、场馆、社会研究机构建立广泛联系,形成上海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人才高地。借助项目机制的优势,我们结合市教研室三年发展规划的制定,同步制定三年项目规划,如在2013-2015年上海市教研室三年发展规划中,我们制定了三个研究领域的21个重大项目,指引上海基础教育教研的发展。借助项目机制的优势,我们不仅争取到项目的经费,也为教研员专业发展提供了舞台;我们进一步走进学校,在与学校充分开展合作研究的过程中,了解了学校的需求和困难,在为学校提供专业服务的同时,也赢得了学校的尊重。我们的一些项目,如绿色指标、课程领导力、数字教材、作业、调研规准、教材编制标准、安全教育等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在社会、学校产生了积极影响,树立了教研机构的良好形象。
六、从上海的工作经验出发,您认为教研室的工作应该如何推进?
尹后庆:我认为主要从这样三个方面推进,第一,配好教研室坚强的领导班子。要追求全面的、体现以人为本的质量,需要通过行政命令做到令行禁止,从而保证基本规范,更需要课程改革的深化来奠基、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来支撑、发挥教育专业机构的专业领导来保障。第二,定好促进教研室工作有效展开的保障机制。上海教育行政部门明确教研室职能定位、建立起一整套涉及“人财物”的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第三,建好一支可持续发展的专业队伍。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教研室充分的自主权,在提高研究水平、提升学历层次、促进专业成长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让每一个人都找到发展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