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人精神世界重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人论文,精神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理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这实际上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问题。我的理解,其实质,主要是重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着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当今,我国一些人存在精神懈怠问题。哲学上所讲的世界,主要包括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当今,我国对物质世界的问题解决得相对好,我国的物质财富日趋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然,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历史进步,应充分肯定。然而,我国一些人精神世界中的问题还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出现了精神懈怠问题。梁漱溟先生提出的“三大关系理论”,对1978年以来我国的历史发展具有一定解释力。他认为:人和物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和其精神世界的关系是人类面临的三大根本关系,这三大关系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逻辑地一一呈现的,首先呈现的是人和物的关系,然后历史逻辑会把人和人的关系呈现出来,再接着会逻辑地把人与其精神世界的关系呈现出来。 1978年之初,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历史发展的内在必然性,人和物的关系确实相对突出。那个时期,我国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首要根本任务,把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作为我国主要的奋斗目标。历史发展到胡锦涛同志执政时期,解决人和物的关系问题依然很重要,但人和人的关系相对突出出来了。科学发展观,第一句话讲“第一要义是发展”,主要讲的还是人和物的关系。然而,其中所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主要讲的就是人和人的关系。历史发展到当今习近平总书记执政时期,人和物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问题依然很突出,然而,人与其精神世界的关系更加突显。 在今天,人们物质富有了,但一些人的精神却贫困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思想分化了,物欲横流但精神懈怠。这里所讲的精神,核心是价值观。 造成精神懈怠的深层原因,就国内来讲,是“物化生存”方式;就国外来讲,与西方对我国的“攻心战”有关。先看国内。所谓“物化生存”方式,就是有些人的需要、能力、关系、感情、价值等,都要通过“物”来体现、实现和确证,人对“物”有一种依赖,受“物”支配和主宰,“物”对人有一种统治。这种“物化生存”方式反映到一些人的精神世界中来,就会呈现精神懈怠现象。 再看国外。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强调并注重学习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先进文明的有益成果。但同时,一些西方国家试图“对我国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尼克松看来,就是要对中国打“攻心战”。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一书中指出:必须动用我们的军事、经济和技术力量和手段,诱使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开展“意识形态斗争”,打“攻心战”。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不再相信他们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的时候,就是美国人不战而胜的时候!这种攻心战是通过四个步骤来实现的:第一个步骤,让中国人崇拜“西方标准”,向西方基准看齐;第二个步骤,用“西方标准”裁判中国,让中国人认为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第三个步骤,让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对自己的国家、民族、人民,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采取虚无主义,统统给以否定。同时,一些西方国家再进一步丑化中国、美化西方;第四个步骤就是“不战而胜”:动摇中国人的理想信念,摧毁中国人的自信,瓦解中国人的共识,离间中国人的凝聚力,消磨中国人的斗志。 精神懈怠的危险是所有危险之首。如果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些人的精神懈怠了,这个党、国家、民族和人民是难以真正强大起来的,实现中国梦就是一种空想,终究要败下阵来。正是在这种情境下,中央大力强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解决人的精神懈怠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中国精神”,意义也在于此。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一个国家的实力主要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1978年以来,我国的硬实力如经济、科技和军事等逐渐得到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也在不断提升,对此应充分肯定,但依然呈现相对弱势。主要表现在:一些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还不够大;一些人出现价值观迷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入脑入心入地,而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却得到一些人的吹捧;一些人出现精神懈怠,“钱多人傻”“土豪”“拼爹”“腐败”等现象充斥于社会;中国道路促进了中国成功,然而一些人在主观上却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缺乏足够的自信,还缺乏阐释和传播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有效中国话语体系和话语权,许多话语权为西方世界所掌握。 一个人具有自然长相和精神长相。父母决定其自然长相,文化决定其精神长相。当今,我国“物质”逐渐强大,“物质中国”的形象树立起来了,但其“精神长相”还不尽如人意。我们应高度重视“文化中国”“精神中国”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大力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了,文化软实力提高了,不仅能抵御西方消极文化的渗透和侵蚀,而且还可以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真正从精神气概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从总体上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可以从“提炼与形成”“层次与关系”“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方面,总体上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各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与形成,可以说费尽了心血,贡献了智慧,应充分肯定。《光明日报》对此也有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从总体来讲,提炼与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是坚持了如下三个方法论原则。 一是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和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三者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只有这样,它才能接地气,才能扎根开花结果,被人们认同,而不至于飘在空中;我们确立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也必须吸收世界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这样才能体现出其开放性、包容性和先进性。 二是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党执政本质的统一。价值观实际上是一种理念,价值观和理念一定要体现事物的本质,“理念”要从“本质”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它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它也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极力倡导、培育且要践行的,它还必须体现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本质。在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不同程度上都有所体现。 三是体现历史、时代和逻辑的有机统一。目前“12个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在1978年以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进程中一步一步形成的,实践的成熟程度决定着认识的成熟程度;又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还体现了从宏观(国家)经中观(社会)再到微观(公民个人)的逻辑关系,体现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逻辑地呈现出来的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者最本质的关系。 层次与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框架分三个基本层次,即国家、社会、公民个人,它分别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和“培育什么样的公民”三个重大问题。 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者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面对并正确处理的最根本或本质的关系,是党与国家、党与社会、党与公民个人的关系。党治国理政,首先要治理国家;而国家是建立在社会基础上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党治国理政要面对的根本关系;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公民个人是社会的主体承担者,人既是社会的人,是剧中人,社会又是人的社会,人是剧作者,所以,党治国理政,还要面对并正确处理社会与人的关系。 全面准确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理解价值与价值观。价值具有普世性,而价值观不具有普世性。如果去掉“社会主义”,那“12个词”讲的都是价值,而不是价值观。价值观是对“价值”具有方向性和取向性的根本判断、根本看法。那“12个词”作为价值,不分国家、民族、社会和人,大都会认同,这是具有普世性的。正如都认同“都要穿鞋”一样。但作为价值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对这“12个词”就有不同的定义、解释、判断和看法。比如对自由、民主、公正等,就有各自不同的解释和理解。当然,在解释和理解中也会具有某些共同点,但差异甚至根本差异是存在的。正如都认同穿鞋,但一定有“合脚不合脚”的感觉一样。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鞋子论”,就很有启发性。西方人推崇“选举民主、一人一票”,而中国倡导“协商民主、有事与人民商量”;西方文化推崇个人自由,而中国文化倡导在“社会关系”中的自由。就这个意义上,价值观是不具有普世性的。 全面准确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要理解价值、价值观和社会主义价值观。那“12个词”讲的都是价值。要把价值转化为价值观,就要对“12个词”在方向上明确表达出一种判断、导向、取向。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这“12个词”,就有不同的判断、导向和取向,于是就有了资本主义价值观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我们之所以在“价值观”前面加上“社会主义”,就是要为这“12个词”作出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要求的解释、判断、导向,注入“社会主义”的元素、内涵和本质。 全面准确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要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当年马克思、恩格斯在一般意义上曾讲过,如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从学术的严格意义上讲,那“12个词”实际上讲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它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社会主义性质,还是基本意义上的价值。 全面准确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要正确看待西方的普世价值与价值观。首先,从字义表面来讲,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都是价值,而不是价值观。它们的策略是,首先让你接受这些价值(一般来说,大多数人是会接受而不会拒绝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合理吸收了其中一些“价值”),然后它再给出它们的定义、解释和看法,这就是价值观了。它先让你接受价值,然后向你灌输它们的价值观,再加上它们掌握着话语权,一些人就会掉入它们设置的圈套。其次,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是具有选择性的,但并不是具有“普世”的选择性。在它们普世价值的谱系里面只有自由、平等、博爱,而没有我们中国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实际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也具有普世性。如果我们掌握着话语权,让我们来确定普世价值,我们既会选择自由、平等,也会选择仁义礼智信、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再次,就公民个人层面,西方国家所讲所奉行的普世价值是真诚的、真实的、现实的。然而,在国家之间的国际实践层面,却不够真诚。这里,它们实际行动上奉行的价值观是国家利益至上(这种国家利益至上,是会牺牲他国利益的),而不是普世价值。它们往往打着普世价值的旗号,却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换取自己国家的发展。最后,西方于中国,对待科学与民主的态度截然不同。1978年以后,我们用我国的市场换西方的技术,我国的某些市场被西方占据不少,而西方的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倒没给我们多少。而民主就不大一样了。我们力求根据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实际、国情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水平来逐步推进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不搞西方式的民主,但西方一些国家却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廉价地给我们输出它们所谓的民主,甚至培养代理人给我们输出。由此,我们在向西方学习的时候,要明确两种“学习观”:一种是“吃了牛肉把人变成牛”的丧失国家、民族主体性的依附性学习观;另一种是“吃了牛肉比牛更牛”的强筋固体且增强国家、民族主体性的学习观。我国是学习性大国,我们要以开放胸襟和战略思维学习世界一切文明有益成果。但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倡导第二种学习观,而不是第一种学习观。 怎样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认知、认同、认真”入手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内化于心”,它可以通过“认知、认同、认真”三个基本环节来进行,重点是青少年。 一是认知。即让人们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首先需要记忆,记忆是通过五官感知来实现的。这里,标语、图像、宣传就显得重要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熟记熟背,让它们融化在心灵里、铭刻在脑子中。认知,其次需要理解,理解是通过解释来实现的。要通过不断学习、灌输、解释来理解核心价值观。这里,专家学者自身硬,真学真懂,并能简明扼要、深入浅出、融会贯通、便于理解的精心解读、讲解、灌输,就显得十分重要。当然,再配上具象的感性体验,用感性的生活事例来阐释抽象理论,认同度就会更高。认知,还需要领悟核心价值观的实质,这需要通过我们的深入思考和研究来实现。通过感知、解释、思考研究来记忆、理解、领悟,是人们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 二是认同。即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认同,就是要真正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根本利益问题,并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主要是通过“言行一致”、“理论宣传与实践效果一致”、“理念制度政策措施一致”、“价值观与大众需求一致”来实现的。我们嘴上说的与行动上做的要尽力一致起来,否则会影响人们的认同。要把我们的理论宣传逐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实践效果,使人们从实践效果中来主动认同核心价值观,真正把政治上的主导要求变成人民群众的主体需求。如果在理论宣传上调子高高的,而在实践行动上另搞“官本位”那一套,甚至实践效果与理论宣传背道而驰,人们就很难产生认同感。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逐步消除“官本位”的价值观,把新一届中央的方针政策,把新一届中央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及其好的效果呈现在人民群众面前。核心价值观属于理念范畴,只有贯穿到制度、政策、措施的各个方面,实现一体化,人们才会自觉去认同核心价值观。如果只把核心价值观停留在理念上,而我们的制度、政策和措施没有真正体现核心价值观,人们是很难认同核心价值观的。不仅如此,还应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落实到反映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诉求和精神生活需求上,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为人民大众立言,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核心价值观真正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融入现实。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赢得人民大众的认同。 三是认真。即在心灵上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敬畏之心,态度认真。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人最讲认真。什么事只要认真起来,没有干不好的,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一样的。我们应像认真抓“经济项目”那样认真抓“价值观培育”。只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何主体都认真地抓培育,他就会对培育具有担当精神和责任感,就会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展开工作。 从“五个”方面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结构调整。以行政力量为核心,经济力量、社会力量依附于行政力量的传统力量结构,必然会产生权力至上、自上而下、逐级管制、缺乏制约的权力运作方式。这种传统的力量结构及其权力运作方式会产生“官本位”的价值观及其不良作风,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构障碍。由此,应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转变政府职能,形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行政力量、经济力量、社会力量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新型力量结构及其合理的权力运作方式。在这种力量结构及其权力运作方式中,会逐渐消除“官本位”价值观的消极影响,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基础。 其次是制度安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有很多制度,我们需要关注的主要是干部人事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前者是分配权力,后者是分配财富和利益。如果我们能在这两种核心制度安排上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当今,在价值观问题上出现的种种乱象,其深层根源之一,与这两种制度的某种扭曲有关。如果在干部人事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上缺乏公平正义,就很难让民主、和谐、平等、公正、敬业、友善等价值观落地。 再次是政策制定。制度是刚性的,政策是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的。政策也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是我们的优势。如果我们在各项政策的制定上能较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认真落实执行,就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上向前推进一步。 第四是具体措施。这种具体措施,在党和国家层面,就是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破解人民群众关心的难题,真正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切身利益问题,从而真正使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在社会层面,就要建构一种能让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在个人层面,就是使每个人充分认识到,个人在核心价值观上的实践努力和担当绝不是微不足道的,而是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推动作用的;也别总把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和现象都怪罪到制度和体制上,为个人推卸责任。 最后是坚持环境建设与领导垂范的统一。人改造环境,环境也改造人,社会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是改造社会环境的主体,尤其是领导干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能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改造不好的社会环境,而且也有利于引领人民群众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我们工作生存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能得到良好的改变和改善,也会有利于人们更加自觉地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个人核心价值观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中国精神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社会认同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