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张佳[1]2008年在《基于FTA视角的中国与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在近几年发展迅速。在此背景下,中国与澳大利亚的自由贸易区谈判于2005年正式启动。中国与澳大利亚在自然资源禀赋方面有着比较强的互补性,因而在贸易中也有着明显的互补性,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这种互补性,双方都会受益。农产品贸易是中国和澳大利亚双边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双方自由贸易区谈判的一个极具争议的方面。因此,研究中国与澳大利亚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中国和澳大利亚双边农产品贸易结构入手,首先以统计描述的方法得出双方农产品贸易的概况。然后通过采用指数计算的方法来确认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贸易关系,采用的指数包括产业内贸易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出口相似性指数以及贸易互补指数。通过上述指数的计算可以得出两国的农产品贸易有着明显互补性的结论。接下来本文分析了影响中国从澳大利亚农产品进口变动的因素(利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从需求因素、结构因素以及竞争力因素的角度分析了整体农产品以及贸易量较大的几种农产品进口变动原因。研究发现,影响中国进口的主要因素是需求因素,也就是说中国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进口变动受到中国从世界进口农产品的影响;虽然澳大利亚的农产品竞争力很强,但是实证研究表明竞争力因素并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还研究了中国与澳大利亚建立自由贸易区对中国从澳大利亚农产品进口的影响做了模拟分析。首先引用别的学者的研究成果从一般均衡的角度考察建立自由贸易区对两国各类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然后采用回归分析考察中国大量进口的农产品的价格因素对中国农产品进口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与澳大利亚建立自由贸易区有利于提高澳大利亚占中国的农产品进口份额,表明中国积极参与双边贸易自由化增加了对其主要农产品贸易伙伴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进口需求。最后,本文根据前面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从中国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进口、出口以及双方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程云洁, 武杰[2]2018年在《中国对巴基斯坦农产品出口增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MS模型因素分解及测算》文中研究说明文章选取2002—2016年UNCOMTRADE的HS编码(01-24章)统计数据,利用恒定市场份额(CMS)模型,分析中国对巴基斯坦农产品出口贸易增长的影响因素,并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和变化趋势进行分解和测算。CMS模型分解结果表明:中国对巴基斯坦农产品的出口增长受结构效应和竞争力效应的共同影响,年均贡献率分别为166.12%、195.2%。表明中国对巴基斯坦农产品出口会随着巴基斯坦进口的增加而增加,中国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能有效的促进对巴基斯坦农产品出口,同时存在结构效应和竞争力效应促进作用不明显的问题。文章提出以下建议:扩大农产品的出口规模和种类,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充分利用在巴基斯坦的农业投资项目,扩大农业领域的沟通交流。

程池超[3]2007年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高技术产品开始层出不穷。由于高技术产品的附加值高,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低,因此,发达国家不断扩大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对我国出口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对我国外贸竞争力影响越来越明显。本研究主要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出口竞争力指数、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叁方面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研究中运用出口竞争力的叁大衡量指标一出口竞争力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和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证明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总体出口竞争力由弱到强的变化。进而,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工业制成品出口份额、出口技术领域、出口技术层次几个方面,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状况同国际先进水平进行比较,发现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以低技术产品为主,仅仅是赚取加工费。这说明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获取等量劳动的国际价值和国际分工利益上,处于较低层次。然后,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上挖掘了影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相关因素,宏观层面分析结果表明,高新技术行业的科技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外商投资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能力都有显着的影响;微观层面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受价格、质量,技术、人才、出口摩擦、国内市场竞争度等内外因素影响制约。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作者针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提出了增强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构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外贸竞争优势的对策建议。

夏海燕[4]2001年在《中国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在保持高速、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出口贸易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94年,我国的出口贸易依存度就已超过20%,1997年,我国一跃成为世界十大出口贸易国之一。在此后几年内,我国出口贸易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和位次还在继续上升。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出口高增长的背后,还隐藏着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它们也暴露无遗。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出口增长率大幅回落,外贸出口一度陷入了徘徊不前的尴尬局面。而我国加入WTO也必将对我国的出口贸易格局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它使我国的出口在应对还未完全消除的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同时,又面临着新的增长契机和挑战。因此,在这一特殊的经济背景下研究我国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它们对我国出口不同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对促进我国外贸出口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出口的发展、变化作出详细介绍的基础上,重点对我国的外贸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我国出口增长模型以及国内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对我国出口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系统研究,本文旨在分析影响我国出口增长的一些重要因素,指出我国外贸出口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并作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注意。 根据上述基本思路,全文共分为五章,各章节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安排如下 : 论文第一章从数量、结构和比较优势叁方面对改革开放后我国外贸出口的发展、变化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对我国出口结构的研究表明:我国的出口市场格局已由原来的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转变为现在的以发达国家为主,出口市场集中程度较高,出口市场多元化的任务仍很艰<WP=3>巨。虽然我国早在80年代末期就已实现出口商品结构从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但目前我国还主要出口粗加工、浅加工、低附加值的产品。所以必须尽快实现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第二个转变:即由出口粗加工、浅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向出口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变。此外,本章第叁节还分析了我国出口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并将它与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比较。 论文第二章对我国外贸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首先,本章分析了我国的出口依存度,并对它过高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紧接着,在对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基础和实证检验方法作出简要介绍的基础上,第叁节对我国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得出了我国存在着从出口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的结论,并运用方差分解技术测算了我国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后,本章对出口增长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出口增长主要是靠出口部门利用以前未就业的资源这一途径实现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通过出口部门本身的扩大来实现,出口部门与非出口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不强。 第叁章对我国出口增长模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章共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归纳了与我国出口增长有明显相关关系的因素,并对它们影响出口增长的表现和作用机理给予了经验论证。第二部分根据数据与理论相兼的渐近式建模思路,主要采用了将短期影响和长期均衡相结合的协整与误差矫正机制,建立了我国出口增长的计量分析模型,并分别对模型的形式作了详细清楚的说明和解释。第叁部分是对前面的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的一个综合,从总体上简要阐明了影响我国出口增长的一些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关系到我国出口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作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论文最后两章对未包括在出口增长模型中但对我国出口发展又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它们对出口的影响分别进行了分析。在第四章里,对我国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制成品上升基本上与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上升的变化相一致。但<WP=4>我国的工业制造业结构变化与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的变化却存在明显的不一致,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过去的产业政策与出口政策相背离造成的。另外,本章还进一步分析了加入WTO对我国出口和产业结构可能带来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强调要把我国的外贸出口和产业结构融入到国内、国际的大市场中,在动态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把产业政策和出口贸易政策有机协调起来。要利用高新技术推动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和升级,并由此带动出口商品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论文第五章首先根据我国具体情况,从五个方面探讨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外贸出口发展的影响,分析了出口在不同经济区域分布上所表现出的差异和共同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如何促进西部地区外贸出口增长的问题。通过对西部地区在劳动生产率、劳动力成本、资本及资源禀赋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的分析,阐述了西部大开发对我国出口结构的可能影响和促进西部地区出口的战略选择。提出了把西部经济开发与西部出口贸易发展有机结合

周静[5]2009年在《出口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化,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一直以劳动密集型、低档制成品作为出口贸易结构的主体,但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参与国际贸易只能获取短期、静态的贸易利益。从长期来看这一贸易获益将逐渐丧失。因此,研究出口贸易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及影响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因素,改变现有的贸易结构,最终获取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动态贸易利得尤为必要。本文主要研究出口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并进一步检验影响这种作用机理的因素。首先拓展Feder(1982)模型,运用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部门虽然通过外溢效应促进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着,但是通过提高要素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影响比较显着,而初级产品出口部门无论是要素生产率效应还是外溢效应都是负的,这与中国目前要大力推进产业升级,转变出口贸易结构的现实要求是相吻合的。然后,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将省际面板数据按各个待检验因素分组分析,采用邹氏参数稳定性检验比较分组回归结果,检验出口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作用所受到的叁大影响因素为人力资本存量、FDI、经济开放程度。最后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制成品内部结构、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提升利用外资水平、提高地区经济开放度等促进出口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对策措施。

高冬萍[6]2017年在《中日韩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影响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技术产品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中日韩作为东亚地区经济活跃的叁个国家,都非常重视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并且中日韩均为高技术产品出口大国,而中日韩叁国的经济发展也将对整个东亚地区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将通过恒定市场模型具体分析中国对日本和韩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因素以及韩国和日本对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增长因素。本文根据OECD将高技术产品分为九个大类别(航空航天类、计算机及办公设备类、电力机械类、非电力机械类、电子通信类、化学品类、科学仪器类、医药品类和军事武器类),结合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叁版,整理九大类高技术产品分别涉及到的产品编码小类,在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中搜集中国对日本和韩国以及韩国和日本对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情况然后进行分析。先利用TC指数和RCA指数对中日韩叁国出口的不同大类的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进行简单分析。分析TC指数发现中国和韩国数值增长较为明显,中国表现在计算机及办公设备类产品,韩国为科学仪器类;而日本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和非电力机械TC指数较高,但呈现下降趋势。分析叁国高技术产品的RCA指数发现,中国的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和电子通讯类产品RCA数值增长明显,而这两类的产品恰好为日韩下降较快的两类产品。而日本在科学仪器、非电力机械和化学品叁类增长明显,而韩国则体现在科学仪器、电力机械和化学品叁类产品上。然后用恒定市场模型对影响中日韩叁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的因素进行分析。CMS模型是Tysynski1951年首次提出的,后经多名学者的完善已经成为反映一国或者地区出口增长影响因素构成和分析贸易波动原因的主要方法。本文参考Jepma对恒定市场模型的改进,将影响一国出口增长的因素分解为五个效应,分别为增长效应、产品结构效应、综合竞争力效应、产品竞争力效应和交叉效应。通过CMS模型分析中国对日本和韩国以及日本和韩国对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后。发现我国对日本和韩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我国高技术产品的整体竞争力,而我国日益扩大的进口需求则为日韩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增长主要影响因素。

王欢欢[7]2015年在《中韩工业制成品贸易潜力研究》文中提出中韩两国自1992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双边关系迅猛发展且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等诸多领域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尤其在经贸领域,随着两国合作的不断深入,中韩贸易额从1992年的50亿美元,增加到了2013年的2743亿美元,贸易规模增长了50多倍,超过了韩美、韩欧间贸易的总额。目前,中国不仅是韩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国和最大的出口市场也是韩国最大的海外投资对象国,而韩国成为仅次于美、日的中国的第叁大贸易伙伴国,两国之间贸易迅猛增加。尤其是在中韩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的工业制成品贸易,据统计2013年中韩工业制成品贸易额为2545亿美元,占两国贸易总额的比例高达92.78%。但还应看到,双方之间工业制成品贸易一直处于失衡的状态,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近年来两国之间工业制成品贸易额的增长率下降幅度较大;两国之间工业制成品贸易的相互依赖程度总体上也呈现出下降趋势。而值得注意的是自2012年5月启动以来的中韩自贸区谈判取得了重大突破,已于2015年6月1日完成签署,是我国迄今为止签订的涉及贸易额最大、覆盖领域最广的自贸协定。协定指出双方货物贸易自由化的范围均超过“税目90%、贸易额85%”,两国的经贸关系将踏上新的台阶。因此在两国贸易增速放缓、逆差不断增大而两国自由贸易协定取得新突破的背景下,有必要研究两国之间工业制成品贸易的发展潜力,分析贸易潜力实现的影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以达到推动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潜力实现及加强双方工业制成品贸易合作的目的。文章首先采用统计描述的方法从中韩工业制成品进出口数额以及结构等方面分析了两国工业制成品贸易发展的现状,同时还结合贸易指数分析了两国制成品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采用实证分析利用贸易引力模型测算了两国工业制成品贸易潜力,并运用CMS模型对推动贸易潜力实现的因素进行研究;最后据前述研究提出推动中国对韩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潜力实现及加强合作的政策建议。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基础。介绍了相关贸易理论在本文中的应用,并介绍了贸易引力模型的演变进程及应用,重点介绍了本文中对贸易引力模型的应用方法之一—贸易潜力测算,接着介绍了影响出口增长因素的CMS(恒定市场份额)模型,以期找出推动中韩工业制成品贸易潜力实现的因素,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叁部分是中韩工业制成品贸易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采用统计描述法介绍了中韩工业制成品贸易发展的现状,中韩工业制成品贸易额发展迅速,在中韩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双边贸易结构日益优化。但双边贸易一直处于失衡的状态,两国的贸易密切程度有所下降,贸易额增长率呈现出下降的态势,两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第四部分是中韩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潜力分析。本章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利用25个国家2003-2013年的面板数据,对影响贸易流量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利用实际出口贸易额与模拟出口贸易额的比值对中韩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发展潜力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中国对韩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表现出严重的“贸易不足”,韩国对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贸易过度”,两国之间工业制成品贸易发展潜力较大,还存在着巨大的可挖掘的发展空间。第五部分是实现贸易潜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本章采用CMS模型对影响中韩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竞争效应、市场需求增长效应分别是中韩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的最主要影响因素,而两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则没能适应对方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结论和根据前文的研究提出的政策建议。

张瑞雪[8]2016年在《中国木质家具质量升级对出口增长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世界木质家具出口大国,自2005年起中国木质家具出口就稳居世界第一,2014年中国木质家具出口金额为220.91亿美元,国际市场占有率为33.11%,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然而,我国木质家具出口贸易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旨在探讨分析我国木质家具出口的质量和规模现状,我国木质家具产品国际竞争力及其来源,并对我国木质家具出口质量对出口规模和竞争力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探究通过提升出口质量促进我国木质家具产业发展及出口贸易实现转型升级的可能性。本研究首先回顾并评述了国内外学者有关出口产品质量,国际竞争力以及中国木质家具出口贸易的研究现状,然后用描述性分析法,从出口金额、数量、均价以及出口市场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我国木质家具出口贸易的现状,分析得出,我国木质家具出口规模巨大且逐年增长,出口均价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出口增速均呈现出下降趋势,且出口市场集中,对少数几个国家(地区)市场依赖性比较大。随后,对我国木质家具的国际竞争力及出口规模波动因素来源进行了分析,发现总体来说我国木质家具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竞争力作为一项因素对我国木质家具出口规模的贡献所占比重却相对较小。其后本文利用目前使用较普遍的技术复杂度对我国木质家具出口产品的质量进行了测算,得出结论认为在2002年到2014年的样本期间,我国木质家具出口复杂度不高且基本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出口复杂度的相对水平则在2008年后有所提高。随后本文通过利用引力模型,以中国木质家具在各市场中所占份额为因变量,以中国木质家具出口复杂度为主要自变量,辅之以其他影响因素,对中国木质家具出口质量对我国木质家具出口规模及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认为我国木质家具出口质量对提升我国木质家具出口竞争力进而促进出口规模健康增长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因此应积极推动我国木质家具质量升级,最后,本文从政府、行业协会以及企业的角度对如何促进我国木质家具出口贸易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扩张转型升级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李常君[9]2006年在《中国蔬菜出口日本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蔬菜产业是中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的生产、消费和贸易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以来的二十一世纪,蔬菜产业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国农业生产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而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蔬菜产业发展迅猛,国内早已供大于求,出口不断增多,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蔬菜生产和出口的第一大国。虽然出口绝对量很大,但是中国蔬菜出口在生产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到1%,与其它蔬菜出口大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所以蔬菜产业出口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促进蔬菜出口不但符合传统贸易理论,能够充分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出口创汇,而且还可以缓解国内蔬菜供大于求的局面,拓展国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日本是中国蔬菜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吸收了中国蔬菜出口的40%左右。研究中国蔬菜出口日本的增长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为中国更好的向日本乃至世界出口蔬菜提供借鉴和指导。本文以日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分析中国蔬菜出口日本增长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又对影响中国蔬菜出口日本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主要得出以下几方面主要结论:(1) 竞争效应和需求效应在长期以来中国蔬菜出口日本市场增长中起主要作用,而结构效应在蔬菜出口增长中作用微弱。(2) 近年来中国蔬菜产业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其中竞争优势今年来有较明显的下降趋势。(3) 中国蔬菜在生产成本、产品价格以及国外流通费用等方面具有优势,在国内流通成本、品质和卫生安全以及规格标准方面,与其它蔬菜出口大国相比,处于竞争的劣势。论文大体上分为4部分: 第1部分是论文的第1章,介绍了研究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框架和结论。 第2部分是论文的第2章,详细介绍了中国蔬菜出口日本的状况。 第3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第3章和第4章。第3章采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蔬菜出口日本增长的影响因素,并得出结论。第4章首先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RCA)和国内资源成本系数(DRCC)两个指标实证分析了中国蔬菜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进而又对影响蔬菜出口日本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分析。 第4部分是论文的第5章,概括了研究的结论并对中国蔬菜产业的发展给出了几点建议。

张复宏[10]2013年在《中国水果出口的贸易演进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素有“世界水果王国”的美称,几乎所有种类的水果都有出产,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水果产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是水果种植面积还是总产量都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已成为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蔬菜后的第叁大支柱产业。特别是温带、亚热带干鲜水果(例如苹果、柑橘、梨、葡萄、栗子等)享誉世界。进入21世纪以来,不仅水果产量始终保持世界首位,而且对外贸易也获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中国水果对外贸易步入了一个快速增长阶段,2011年水果出口总额达31.88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了474.96%,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9.12%。不过,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结构还不尽合理,首先表现为出口的品种结构不合理,出口品种过于单一、优质高档果率不高,缺乏市场势力(市场定价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其二是市场结构不合理,表现为出口市场分布过于集中,主要集中在东盟、俄罗斯、日本、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但欧美主流水果消费市场占有率偏低;其叁是水果加工结构不合理,表现为水果的加工和处理程度偏低,导致水果出口的附加值较低。其四是产业化结构不合理,表现为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产业带动能力不够,很难实现产、运、贮、销一体化,消弱了终端产品的竞争力。贸易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反映,中国之所以是水果生产大国但不是贸易强国,主要问题就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在于:首先,2010年CAFTA全面启动后,中国与东盟果蔬实现零关税,通过深化水果产业结构和市场势力的研究,无疑,会极大促进中国水果贸易的快速发展。其二,水果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很多水果生产大国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通过深化贸易结构的研究,做大做强水果贸易,不仅有利于农民大幅增收而且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再次,水果生产是中国的优势产业,贸易前景广阔。水果作为植物性易腐食品,距离因素是一种天然的贸易壁垒,中国与周边许多国家在水果生产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通过深化贸易结构的研究,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才能将产业优势转化为贸易优势,进而带动整个产业不断快速发展。第四,产业结构是贸易结构的基础,中国经济已步入了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应当以整个社会需求为导向,不仅要考虑国内市场需求,更要考虑到日益全球化的国际市场需求。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核心就是依据国际市场结构来调整生产与贸易结构,从而优化产业结构。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中国水果贸易发展现状,分别从需求、结构、竞争力叁个纬度探寻中国水果贸易在主要出口市场增长及变动的原因,洞察主要水果出口品种的市场势力,找出产业结构存在于出口产业链各环节上的主要问题,构建一种具有竞争力的、能够保持贸易快速增长的水果产业结构。本研究有利于从结构优化角度探讨如何促进中国水果贸易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可行途径,为产业升级、农民增收、食品安全,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做出贡献,对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发展水果产业、制定水果贸易的决策规划有重要参考价值。本研究基本思路是,在明晰国际贸易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水果产业及贸易发展现状进行总体分析。运用CMS模型对中国水果产品在各主要出口市场增长波动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利用引力模型和剩余需求弹性模型对影响中国主要出口水果的贸易流向的主要因素和目标市场国的市场势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分析水果出口贸易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回归与ARMA组合模型预测了水果的产销趋势变化。把国际贸易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园艺学、食品加工学、统计学有机结合,对中国水果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本研究主要内容和观点是:(1)中国水果产业发展及结构变化分析首先从资源禀赋的角度对中国水果产业发展现状展开分析,分别从自然资源条件,产量、品种结构、生产布局、果品加工及贸易地位,分析中国水果的发展状况。然后从贸易结构角度,对中国水果出口的结构特征及出口市场的依赖性展开分析。着重探讨中国水果在资源禀赋、产品结构、贸易结构与主要出口市场的需求变化情况,找出水果出口的主要和潜在市场。(2)中国水果在主要出口市场的贸易及结构演进分析首先利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对中国水果产品在各主要市场的出口变动展开分析,着重从需求、结构、竞争力的叁维视角分析在东盟、俄罗斯、日本、美国、欧盟的出口变动情况及其原因,然后着重探讨中国的水果生产与出口是否集中在世界需求增长较快的产品上;出口去向是否集中在那些需求高速增长的国家和地区。(3)中国主要出口水果的贸易流向及其国际市场势力分析贸易结构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可以分为供给的要素增长、需求的收入增长、贸易壁垒变化、运输条件的改善等方面,通过构建水果出口的贸易引力模型,分析价格、质量、GDP、人口、双边汇率及贸易距离等影响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的主要因素及影响程度,然后挑选具有贸易优势的市场,通过构建以价格为中心的国际市场势力(Goldberg&Knetter)模型,测算并分析中国水果产品在主要出口市场的市场势力及其地位,通过市场势力对出口商品结构变迁的作用,不断提高出口果品的品质,优化果品出口结构。(4)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影响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可分为价格方面的因素和非价格方面的因素,也可以说是硬指标因素和软指标因素。硬指标因素主要是指价格、成本方面的因素,而软指标因素主要是指贸易壁垒的设置状况,水果种植的质量和安全状况、消费者需求变化、果农组织化程度等。通过深入剖析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才能为进一步把握水果贸易的发展趋势和提出有针对的优化策略打下坚实的基础。(5)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其优化策略根据中国水果出口的主要市场(东盟、俄罗斯、日本、美国、欧盟等)和(苹果、梨果、柑桔、板栗等)主要出口品种的贸易历史发展情况,运用回归与ARMA组合模型,对今后水果出口市场及其品种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从市场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生产结构、需求结构、加工结构、贸易结构、竞争力结构等)优化的角度提出做强做大水果贸易的措施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基于FTA视角的中国与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研究[D]. 张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2]. 中国对巴基斯坦农产品出口增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MS模型因素分解及测算[J]. 程云洁, 武杰.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3].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D]. 程池超. 南京农业大学. 2007

[4]. 中国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D]. 夏海燕. 西南财经大学. 2001

[5]. 出口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研究[D]. 周静. 浙江大学. 2009

[6]. 中日韩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影响因素[D]. 高冬萍. 辽宁大学. 2017

[7]. 中韩工业制成品贸易潜力研究[D]. 王欢欢. 东北财经大学. 2015

[8]. 中国木质家具质量升级对出口增长影响的研究[D]. 张瑞雪. 北京林业大学. 2016

[9]. 中国蔬菜出口日本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D]. 李常君. 南京农业大学. 2006

[10]. 中国水果出口的贸易演进及优化策略研究[D]. 张复宏. 山东农业大学. 2013

标签:;  ;  ;  ;  ;  

中国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