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复式教学在基础教育规模布局调整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作用论文,规模论文,布局调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础教育的规模不足、布局不合理是农村、偏远落后地区普遍存在的情况,而基础教育投资体制的缺陷又使得这些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先天不足,于是出现了很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教育投资不足,另一方面又因教育规模布局不合理而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于是,政府部门积极进行基础教育的规模布局调整,企图使教育规模适度、布局合理,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更多的少年儿童接受更好的教育。如果说这是规模布局调整产生的正的外部效应的话,那么,在规模布局调整中很容易产生的忽视人文关怀的问题,诸如因此而产生的失学问题、安全问题、身心健康问题等等都是它的负的外部效应。按照帕累托效率准则:“得者的所得多于失者的所失”或“宏观上的所得要大于宏观上的所失”[1](P4)来看,只有规模布局调整产生的正的外部效应大于它的负的外部效应时,规模布局调整才是有效的。怎样做到有效的规模布局调整?特别是怎样使农村、偏远落后地区基础教育规模布局的调整做到“使得某人的境况变好,而同时又不使得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坏”[1](P11)?本文认为,复式教学无疑是当前的一个重要选择。
一、基础教育规模、布局调整的动因及其外部效应
(一)基础教育规模、布局调整的动因
1.教育规模是影响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
教育规模指某级某类教育的受教育人数。有时也指学校规模,即某级某类学校的在校学生人数。教育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韩宗礼先生提出了计量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公式: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成果数量(年度在校生总数或毕业生数)/教育资源消耗(全年费用总额)×100%[2](P244),也就是说,在教育资源消耗既定的前提下,培养同等质量的教育成果,或年度在校生人数即教育规模越大,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越高,反之,则效率越低。1987年,王玉琨先生运用北京市丰台区教育局提供的48所普通中学1985年的统计资料,对中学教育规模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5年丰台区48所普通中学,规模最大的学校在校生为1344人,生均教育支出为216元,规模最小的学校为204人,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651元。学校规模与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呈显著负相关(=-0.588),说明在学校规模204人至1344人的区间内,学校规模越大,生均教育经费支出越少。[3]由王先生的研究结果可见,教育规模与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呈正比例关系,但教育规模也不能过大,因为其结果有一个限度即“在……的区间内”。否则,教育规模过大会产生教育规模不经济的缺陷:诸如教育质量下降、因规模过大可能减少学生的单位生存空间而带来的心理问题以及人际关系的疏离和行政僵化等问题而降低管理效率。从韩宗礼先生的公式可以看出,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计算是以合格的学生数为教育成果的,如果因为扩大教育规模而影响了教育质量,那也谈不上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问题。
教育规模过大会产生规模不经济的缺陷,反之,又会使有限的教育资源浪费,显然这二者都不是理想的规模状态,只有教育规模适度,即“学校拥有恰好可以使资源获得充分与适当的运用,而又不衍生人际关系疏远和行政僵化等弊端的适当学生人数”才是最理想的状态[2](P267),这正是政府不断调整教育规模追求的目标。
2.教育规模直接与教育布局相关,教育布局也影响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教育布局指某级某类教育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它直接受学径的制约,而学径又直接和人口密度相关:学径和人口密度呈反比关系,即学径大,人口密度小;反之,人口密度大。在同样大的学径下,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学校规模可能就大;人口密度小的地区,学校规模可能就小。因此,在农村、在偏远落后地区,特别在人口密度小的地区,基础教育的规模往往不足,相应地,学校布局也不合理。譬如,截止“2002年底统计,云南省保山市共有小学校1362所,其中一师一校935所,占总数的68%以上”[4]“双江县还有161所,沧源县还有112所”[5]。这种学校“基本上设在高寒、偏僻、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山区,大多设在人口少且居住分散的地方”。[4]显然,规模小、布局不合理必然导致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而在农村、偏远落后地区本身就因为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存在的缺陷而教育投入不足,据对“河南、安徽、河北、山东西部、贵州、湖南等地的调查,大多数农村学校从政府获得的拨款只相当于教师工资的60%-80%,连发工资都不够”,生均经费更是少得可怜,譬如“2001年全国生均公用经费为113元(初中)和77元(小学)”,以上几省“仅为71元和56元。最低的贵州安龙县为18元(初中)、安徽太和县为20元(小学),只相当于全国水平的1/7和1/4。由于公用经费短缺,大多数农村学校的公用经费连电费都付不起,没有操场、体育器材,甚至连粉笔、教具都缺;由于买不起实验用品,取消了初中实验课程,更谈不上办公费用和教具、仪器、实验器材和教师进修等支出了”,[5]再加上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这势必加剧农村、偏远落后地区基础教育实施的难度!因此,通过规模布局调整以提高有限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就成为政府部门的首选。
(二)基础教育规模布局调整的外部效应
所谓外部效应,指的是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之间或私人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效益之间的非一致性。其关键方面是指某一个人或厂商的行为活动影响了他人或其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如果某一个人或厂商的行为活动使得其他人或厂商因此而受益,即为正的外部效应或叫外部效益;如果某一个人或厂商的行为活动使得其他人或厂商因此而受损,即为负的外部效应或叫外部成本。教育规模、布局调整是政府部门的行为,其结果对学生及其家长产生的影响即为其外部效应,这也有正、负之分。[1](P17)
1.教育规模布局调整的正的外部效应一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使更多的少年儿童接受更好的教育
政府于1998年开始试行基础教育规模布局调整的政策。主要措施是:撤销规模不足的村小,把它们合并到村中心小学。这项措施一方面节省了对规模不足的村小的投入,另一方面又扩大了中心小学的规模使之产生相应的教育规模经济效益,以提高有限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从理论上讲,可以将节省的教育资源用于使更多的少年儿童接受更好的教育。这是政府规模布局调整努力追求的正的外部效应!但事实是,在农村、偏远落后地区不仅没有表现出基础教育规模布局调整带来的正的外部效应,反而产生了负的外部效应。
2.基础教育规模布局调整的负的外部效应一忽视对儿童、少年的人文关怀
农村、偏远落后、人口密度小的地区撤销村小后,那里的儿童少年不得不到离家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村中心小学上学,这时他们有两种选择:要么住校,要么走读。第一种情况,如果学生选择住校,就会给他们带来额外的成本负担:住宿费和生活差距费,这两项成本是他们在村小读书时所没有的,而偏远、人口密度小的地区往往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一旦学生因成本过大而不能负担时,就可能会因此失学。这既与基础教育规模布局调整的初衷之一——使更多的少年儿童接受更好的教育相违背,也与帕累托的效率准则“使得某人的境况变好,而同时又不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坏”相违背,更与义务教育法相违背!第二种情况,如果学生选择不住校,同样有成本增加的问题,他们必须在学校吃一餐午饭,这也有生活差距费的问题,部分学生负担不了这笔费用也可能会因此而失学;或者为了节省午餐费用而不吃午餐或吃自带的午餐,而自带的午餐又涉及到加热的问题,学生为了节约加热费用在大冬天吃冷饭。试想一下,少年儿童在这样的条件下读书,其身心健康是否会受影响?!同时,学生还面临着安全问题、身心健康问题。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每天不得不来回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山路去中心小学读书,家庭贫困的孩子不得不赤脚上学,他们弱小的身躯能否承受得起?上学途中可能会遇到的安全问题,如山洪爆发、泥石流、塌方、河水上涨淹没过桥等等都会给学生的生命安全形成威胁。可见,基础教育规模布局调整对部分受教育者及其家长来讲,产生了负的外部效应。
二、复式教学对基础教育规模布局调整外部效应的作用
复式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从其产生的初衷、从其具体的教学形式及其具体的实施效果看,它不仅能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能避免基础教育规模布局调整带来的负的外部效应的产生。
(一)复式教学——一种特殊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其本身就隐含了班级规模的调整,隐含了对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重视
1.复式教学产生的初衷——克服课堂教学班额不足而浪费教育资源,这与基础教育规模布局调整的目的,即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是一致的
班级课堂教学自17世纪夸美纽斯受大工业生产的启示创立以来,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因为它能够产生教育、教学的规模经济效益。因此,班级课堂教学要求有一定的规模,否则,就达不到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目的。但现实中存在着大量班级规模和学校规模不足的情况,于是地方政府总是不断地调整教育的规模布局。而不顾实际的规模布局调整往往会产生如前面所分析的负的外部效应。比如,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县太平乡湖尔小学,已有40多年历史,校舍年久失修,2002年时在校学生仅有14人,分为两个年级。让这种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严重不足的学校存在,不仅不可能产生班级规模和学校规模效益,同时年久失修的校舍又需要政府重新投入,而投入的资源又谈不上利用效率,甚至可能只会浪费有限的教育资源。于是,茂县政府决定拆销该校,让学生到离家3公里以外的沙湾村上学。如果这一学校规模布局调整的政策执行的话,其正的外部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即茂县政府既可节约修缮校舍的重新投入,又能扩大沙湾小学的规模以提高其学校的规模效益。但这一政策执行的结果,对湖尔小学的学生及其家长却产生了负的外部效应——学生到沙湾村上学的途径正好是去九寨沟的交通干线,沿途的车流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威胁;如果学生住校,又会增加家长额外的经济负担。于是,学生家长从家庭经济角度和学生远距离上学的安全角度着想,坚决不同意该校被拆。他们和政府协商——要求政府保留学校并派一名老师负责进行复式教学,学生家长愿意自筹资金修缮校舍。这样既节约了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又减少了政府因教育规模布局调整而给学生及其家长带来的负的外部效应。于是这所学校保留了下来,由余德斌老师担任复式教学。(注:余德斌老师提供资料。)
所谓复式教学,是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老师在同一课堂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特殊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当老师对一个年级的学生进行讲授时,同时组织其他年级的学生自学或做作业,并有计划地交替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教学。[6](P350)日本明治24年(1919)颁定会文,学习德国,推行复式教学。我国清末派员留学日本。1914年10月在《视察东京公私立各学校通知书》中提出:同级同班学生人数甚少,而分为两组教授,则不经济之甚矣。——宜自今以后,用复式教学法。[7](P237)可见,我国最早推行复式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经济”,即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2.复式教学的不同形式——对教育资源的不同整合,体现了对教育资源的节约
学校规模的大小决定复式教学的具体组织形式,因而决定教育资源节约的多少。四川茂县湖尔小学只有两个年级14个学生,它将两个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级里,由一个老师对两个年级的学生同时上课。这种复式教学组织形式叫做单班多级复式,即一所学校只有一个教室,所有年级的学生都在一起同时由一名老师上课。这是年级多、人数少,所有年级的学生总和在50-60人的学校常用的一种复式教学组织形式。规模稍大一点的学校则通常采用以下两种组织形式:
(1)两班二、三级复式:即一所学校有两个教室,由两名老师担任四个或五个年级的教学工作而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如果是四个年级编成两个班,可以把一、三年级和二、四年级各编成一个班;如果是五个年级编成两个班,可以把一、二、四年级编成一个班,三、五年级编成一个班。这种间隔年级编班时,最好不要把一、五年级编在一起,因为这两个年级都是小学的关键年级,如果编在一起上课,不但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而且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或者把五个年级按这样的方式编成两个班,即把一、二、三年级编成一个班,四、五年级编成一个班,或把一、二年级编成一个班,三、四、五编成一个班。其好处是:学生年级相似,年龄特征相似,便于对学生进行教学;有些课程,如音、体、美和思想品德课等,可以同时进行教学。
(2)一班单式两班二级复式:即一所学校有三个教室,由三名教师担任五个年级的教学工作而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实行五个年级三个班的编班形式。在这三个班中,采取一个单式编班和两个二级复式编班。教师“一人常蹲点,两个跟班走”,即一人常教一年级,其他二人分别教二、四年级和三、五年级(或分别教二、三年级和四、五年级)。其优点是:便于侧重抓一年级,打好基础;便于跟班走,全面了解学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8](P297,298)
从单班多级复式到两班二、三级复式再到一班单式两班二级复式,每种具体形式实际上已对班级的规模进行了自动调整,将班级规模不足的几个年级整合到一个班级,以扩大班级规模,产生班级规模效益。同时这种对班级规模的整合节约了大量的教育资源,这种节约本身就是效益。
3.复式教学的结果一减少了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从四川茂县湖尔小学实施复式教学的结果可见,两个年级的14个学生,采用单班多级复式,一个学校仅需一个教室,一个教师,这是最低限度的教育资源投入,比起将两个年级14个学生分成两个班,占用两个教室,分别由两个老师教管来讲,至少节约了一倍的教育资源的投入。总之,复式教学由几个老师分别教几个不足规模的班级而变为由一个老师同时教几个年级,既节约了时间,又节约了空间,还节约了多余教师的经费开支,即节约了教育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这就大大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其具体形式不同,所节约的教育资源的量不同,其节约量的大小由学校规模及班级规模的大小决定。但不管节约的量有多小,毕竟是节约,相对于浪费来讲,就是正的外部效应。
(二)复式教学——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导致人口减少以及在人口密度小的偏远落后地区有它存在的必要性——解决人文关怀问题的重要手段
计划生育国策的实行,我国人口的出生率,特别是农村人口的出生率会越来越低,学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就会相应降低,特别是边远山区。截止2004年我国小学在校生1.2亿,初中在校生6700万;到2010年,小学在校生将下降到1.05亿,初中在校生将下降到5000-5400万。[9]入学的儿童、少年少,学校规模以及班级规模势必会越来越不足。为提高有限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政府势必会考虑将规模不足的学校合并到中心村、中心镇。但不顾实际的基础教育规模布局调整必然会产生前已分析了的人文关怀问题如失学问题、安全问题、健康问题等。因此,为了既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又不致因此而产生对部分少年儿童的人文关怀问题等负的外部效应,复式教学就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复式教学能使学生就近入学,这对于解决人文关怀问题来讲至关重要
学生就近入学,避免了孩子走山路、远路带来的安全问题;学生就近入学,避免了部分儿童因规模布局调整不得不住校而带来的成本增加而导致的失学;学生就近入学,避免了部分学生为了降低因规模、布局调整带来的成本增额,但又不愿失学而不得不忍受饥寒交迫等影响其身心健康的情况发生。四川茂县湖尔小学的经验已证实了这点。事实上,我国落后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大量的复式教学点、校,譬如云南保山市占小学总数的68%以上是一师一校的复式教学点、校,甚至一些完全小学目前仍存在一定数量的复式班。这些复式校、点多半是隔年招生,大多读到四年级后转入本村完小合班继续学习。[4]
2.复式教学保证儿童就近入学,使每个儿童、少年能接受教育,即使是低质量的教育,也比他们不受教育好
由于复式教学主要通过直接教学和学生自学或做作业交替进行,因此而表现出“三多两少”的特点:同一节课内兼顾的年级多,教学内容多,课内自动作业多;直接教学时间少,同一年级的学生少。[7]这就使复式教学的教学效果一般不如单式教学的效果好,但这种差的教学效果总比学生因基础教育规模布局调整而失学、一点受不到教育的效果好。这是符合帕累托效率准则的,何况组织得好的复式教学,其教学效果不会比单式教学效果差。
3.复式教学也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地组织复式教学,不仅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以及严格要求自己和专心致志学习的优良品质。科学地组织复式教学包括:第一,合理编班,根据具体情况编为单班多级复式或两班二、三级复式或一班单式两班二级复式;第二,排好座次,通常采用同方向排座式,即把不同年级的学生按左中右纵向排座,或相背方向排座式,即把学生按年级分成两部分,在一个教室里彼此向背而坐;第三,排好课程表,处理好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之间的关系,做到动静搭配,尽量避免声浪的冲突和相互干扰,做到:同时间异科目搭配;同科目、异教材搭配;同科目、同教材、同程度排课;交叉排课;第四,教师培训学生做小助手,依靠他们帮助检查课前准备工作,领导同学进行复习和作业,订正作业以及维持自动作业时的课堂秩序,这既可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又能增加直接教学的时间,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组织能力以及互相帮助和为集体服务的优良品质。另外,复式教学形式复杂,头绪繁多,备好课特别重要。复式教学的备课通常采用两种方式:(1)表格式,即教案在一张纸上,按年级划分竖格,每个年级各占一格,把一个年级的直接教学和其他年级的自动作业对齐,互相穿插进行,时间要一致,并用红笔标明教师进行直接教学的顺序,这有利于教学的动静搭配,对初任复式班教学的教师来讲,也易于掌握和运用,但这种备课不易照顾教材的系统性。(2)先纵后横式备课,即每个年级各准备一本教学笔记,提早分年级分科“单备课”,并画出课堂作业的间隙。此时,只考虑“纵”暂不考虑“横”,初步形成单式教案。在上课的前一二天,教师根据平时写好的单式教案,进行横的搭配,具体安排一节课内各年级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步骤,使各年级的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相互穿插,形成一个完整的复式教案。[10](P235-238)只要科学地组织好复式教学并备好课,复式教学的教学效果不一定低于单式的课堂教学质量,如云南保山市的复式教学“就学科考试而言,复式班的考试成绩有超过单式班的,如施甸县酒房小学、龙陵县向阳寨小学、腾冲县大河头小学等,这些校、点每年统考成绩基本上都保持在乡(镇)前三名,这些校、点是全市复式校、点学习的榜样”。[4]
总之,复式教学本身隐含了教育规模布局调整之意,对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及因基础教育规模、布局调整而给学生带来的负的外部效应——缺乏人文关怀问题的解决有着积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人口数量的下降,其作用会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