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探讨

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探讨

司徒大年[1]2004年在《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司高管股权激励的核心目标是解决上市公司高管和股东之间目标函数不一致所产生的委托-代理矛盾,促进公司高管和股东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激励公司高管为股东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中国上市公司高管长期激励机制的普遍缺乏突出了股权激励的迫切性。从国际背景来看,80年代发展起来的股权激励制度推动了美国新经济的发展,但在90年代后期,美国公司高管薪酬中股票期权的滥用引发了对股权激励的广泛质疑和争议。有必要对美国股权激励制度在80-90年代的发展进行系统总结,指导股权激励在中国的实践。本文研究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国内外股权激励的经验与教训;(2)中国现阶段股权激励效应的经济学分析和理论探讨;(3)中国股权激励相关制度完善研究;(4)中国股权激励运行机制的设计。全文共分九章,约12万字,可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回顾总结股权激励的理论文献和在全球的发展与问题,包括第二和第叁章。第二部分是对我国股权激励现状的分析和激励效应的理论探讨与模型分析,包括第四和第五章。第叁部分是我国股权激励的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其中第六章是制度建设分析。第七、八、九章是对股票期权、高管持股和管理层收购这叁种股权激励机制的具体探讨。

张彩玉[2]2006年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股权激励契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细胞,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微观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力。现代企业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由此自然导致股东和经理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对企业的所有者来说如何机制设计来对经理人进行激励与约束,降低代理成本,以保障所有者的利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近年来在西方发达国家所推行的股权激励计划就是降低代理成本的有效方法。股权激励计划有两种不同的形式:股票激励计划和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国外一般大都采用股票期权激励方式,但是从2003年以来,世界一些着名的大公司开始重视股票激励方式,尽管目前真正使用限制性股票的数量还很有限,但这种激励方式已经开始逐步被人们所重视。我国国内一般采用股票激励方式。这两种激励方式有何区别,哪一种方式更好,需要进一步探讨。 本论文主要以委托.代理理论为主要工具,同时结合考虑股权激励的成本、价值和激励作用,对股权激励的两种形式进行对比分析,以寻求最优激励方案。 本文将从激励成本开始研究,首先打破将限制性股票看作期权激励形式的一种特殊情形(执行价格为零的情形)的观点,把股票激励形式的范围扩大为免费的赠予和部分购买两种情形,然后建立一个统一的股票激励成本公式,将股票激励和股票期权激励看作平行的两大类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可见,在合约中现金部分固定不变的条件下,当购买价格不同时,两种股票合约的激励作用也不同,而且,当股票合约的购买价格和期权合约的执行价格相等时,这两种合约的激励作用相类似。 分析期权合约的B-S成本和期望值成本之间的关系。并对我国几大激励模式逐一进行成本分析。B-S成本是收益率为无风险利率的特殊期望值成本,分析说明用B-S公式计算股权激励的成本时,不合理,需要将其中的无风险利率调整为股票价格的收益率才行。 用委托——代理模型进行分析,同时结合股权激励的价值、成本和激励作用的分析,考察各种激励方式在最优时,各成份的激励作用和保险性作用,以比较股票合约和期权合约的优越性。从理论上和数值计算上分别讨论股票

王志芳[3]2003年在《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营者激励约束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它的状况如何对于我国企业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论文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出发,对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进行了探讨性研究。通过对已有的国内外经营者激励约束的理论文献的回顾,总结了有关经营者激励约束理论的研究成果,为论文随后的研究打下基础。本论文吸收最近几年国内外对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理论方法,同时把对经营者激励约束问题研究的触角延伸到中国上市公司的分析领域,努力把握中国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一般规律。其基本理论的研究包括:为什么要对上市公司经营者进行激励约束?对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约束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是什么?如何对上市公司经营者进行激励约束?怎样的激励约束组合是最优、最佳的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论文首先把研究对象定位在上市公司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上,在对选题研究所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和说明的基础上,指出文章所研究的激励约束是辩证统一的。其次,本论文全面阐述了对经营者进行激励约束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并揭示这些条件的内在关系,回答为什么必须对经营者进行激励。再次,论文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对中国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约束的环境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环境状况,使我们认识到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要受到多种因素和现状的影响与限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才能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激励约束方案。第四,论文的主要部分是对各种激励约束具体形式和内容进行的分析研究,这其中包括年薪制、福利与津贴、股票激励、股票期权激励和精神激励等具体激励形式,对各种主要激励形式的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分析研究,包括从该项激励约束形式的概念界定、功能介绍、产生或由来,该种激励形式在我国的实践过程,还包括该形式在现实操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进行一步完善的外部条件和具体措施。力求通过对各种激励约束形式的认识和分析,为我国上市公司找到一些更为有效的经营者激励约束的实施办法。最后在上述各单项分析的基础上,为了达到激励约束组合的最优或最佳状况,笔者提出了激励组合设计的原则与具体操作程序,以期为上市公司设计具体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提供有益的帮助。

柴曼昕[4]2013年在《A股上市公司高管股票期权激励收入与价值创造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股权激励尤其是股票期权激励制度被公认为是美国等新经济增长的助推器。而事实上,股权激励是把双刃剑,若股权激励契约设计不当,则达不到激励效果,甚至还会成为公司高管侵蚀企业利益的工具,给股东带来巨大的损失;若股权激励契约设计得当,则会给企业、高管和股东创造巨大财富,达到激励相容的效果。从国际学术界的研究和企业界的实践上看,对高管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也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案例拿到中国运用,恐怕也无法直接指导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践。对于股权激励在我国上市公司能够发挥的作用,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我国股权激励在实践环节的研究也刚刚起步,必然有不完善的地方,也就容易引起争论。本文特别关注的问题是:在中国A股迎来全流通时代以及上市公司陆续积极推进股权激励实施的现实背景下,有必要搞清楚:上市公司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激励收入与价值创造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对A股上市公司已经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效果如何评价?对已经公告但终止实施的上市公司(多数宣称终止与市场波动和考核不利有关)是不是真正没有实施股票期权激励条件?能不能减少实施期权激励后而又中途终止的家数?带着这些疑问本文将对其进行成因归纳,进而总结出影响我国A股上市公司高管股票期权激励的条件以及寻找出契约设计中的股东与高管之间的利益平衡点,以指导今后的激励契约设计和改进,达到提高激励效果,为股东创造更多的价值,更好地保护股东利益的目的。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我国A股上市公司高管股票期权激励收入与价值创造关系进行研究显得非常重要,具有较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管理层有关股权激励两个办法颁布之后的2006年10月1日至2012年9月30日期间,沪深A股实施了股权激励计划的257家上市公司(包含一个公司多次实施股权激励的情形,其中实施股票期权有164家)为研究样本,对股票期权激励收入与价值创造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运用Eviews6.0计量软件、MATLAB7.0、SPSS17.0统计软件和EXCEL2010数据处理软件对样本进行数据整理、描述性统计分析等,通过对股票期权激励收入与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之后,实证研究影响价值创造能力以及这些上市公司实施股票期权激励效果与激励收入的因素,总结出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收入与价值创造之间的利益协调平衡点,为建立和完善我国A股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契约设计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最后从股票期权激励规范性和资本市场有效性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与主要观点简述如下:首先,关注激励收入与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针对中国股权分置改革及全流通背景下的A股上市公司实施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演变历程和实施现状,提出我国A股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的研究框架:包括股东价值创造能力的影响因素、股票期权激励实施效果与激励收入的影响因素及其与股东价值创造能力之间的关系;形成对具有全流通背景下的股票期权激励研究的有益补充。其次,寻找导致激励收入与价值创造之不协调的因素。第一在理论上分析了股票期权激励收入与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期权激励收入是来自新创造价值的一部分,新创造的价值越多,给予高管的激励收入就应该越多,只有当它们之间具有正比例的平衡协调关系,才能有效激励高管努力为股东创造更多的价值。第二在实证上通过构建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中国上市公司股东价值创造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得出:公司成长能力、股权属性与控制人持股比例是影响上市公司股东价值创造能力的显着性因素,但其显着性会随着股市行情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即自然人控股比国有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东价值创造能力更强;成长能力越好,控制人持股比例越高的公司价值创造能力越强。再次,深入探讨股票期权激励强度问题。提出股票期权激励强度系数和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系数在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契约中具有显着的影响,即竞争性对股票期权激励的长期绩效起决定作用并通过股票期权激励强度对同行业经理人市场竞争压力进行刻画,发现激励强度对公司盈利能力影响更显着,在牛市阶段激励效果要好。最后,将市场因素纳入激励契约设计和操作过程。首先,运用多元回归模型从盈利性与成长性两个维度挖掘影响股票期权激励收入的关键因素,实证检验发现:不同市场行情下的关键因素各有差异,但总体上,控制人持股比例、激励强度、激励时机选择等因素是影响股票期权激励收入的关键因素,即内生性对股票期权激励的长期绩效起决定作用。然后,运用分形理论对股票市场的分形特征进行了实证检验,这进一步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期权激励效果跟股票行情有很大关系。基于此,从股票期权激励规范性与资本市场有效性等方面,提出了我国上市公司如何实施与完善股票期权激励的可操作性政策建议。

李娇[5]2016年在《高科技企业科技人才股权激励研究》文中指出知识经济时代是人力资本竞争激烈的时代。对高科技企业来说,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高科技企业人才流失率很高,关键技术和创新人才的流失,给企业带来了重大的损失。股权激励在吸引和保留人才方面有重要优势,高科技企业以股权方式对科技人才进行激励,不仅能保持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性,还能提高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促进企业业绩的提高。股权激励最早起源于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目前美国7000家上市公司中90%以上都实行了股权激励,而美国的高科技企业基本100%都实行了股权激励计划。随着2005年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股权激励方式在我国企业中不断发展起来,据统计,在中国有30%的上市企业实行了股权激励,而高科技企业股权激励数量也在不断增加,随着人力资本重要性的提高,未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会选择股权方式激励本企业优秀科技人才。本文旨在分析高科技企业科技人才的股权激励状况。首先以委托代理理论、激励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剩余索取权理论为指导,对2005年至2015年我国高科技企业科技人才股权激励的现状、发展历程与特征进行分析;接着对常用的叁种股权激励方式(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股票增值权)的应用状况进行分析;随后本文选用在2013年首次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的高科技企业为样本,采用SPSS19.0软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科技人才股权激励比例与企业业绩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本文对股权激励方式的选择、实施中与实行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求找到激励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并从激励计划的整个过程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将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与科技人才股权激励相结合,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对当前应用最多的限制性股票的激励效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目前高科技企业大范围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约有28.3%的高科技企业实施股权激励,且股权激励计划呈现一定特征;(2)限制性股票激励目前成为高科技企业科技人才股权激励的主要方式,且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约有75%以上分布在制造业;(3)科技人才股权激励比例与企业经营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但短期内并没有显着影响;(4)高科技企业股权激励方式的选择、实行中与实行后都存在一定问题,从而影响股权激励效果;(5)高科技企业须提供良好的股权激励实施环境,并对整个激励计划实时监控,积极促进计划的实施。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分类研究高科技企业科技人才股权激励状况和单独针对科技人才限制性股票激励效果进行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高科技企业实施股权激励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本文的局限性在于将股权激励效果单独与企业经营绩效相联系,且由于数据可得性,只能研究短期内的激励效果,对于高科技企业科技人才股权激励计划的有效性研究,未来还需要进行全面分析与深入探讨。

伍玉华[6]2008年在《后股权分置改革时代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股权激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5年5月,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开始实施,这一困扰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最大历史遗留问题开始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将能够促进证券市场制度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能够实现证券市场真实的供求关系和定价机制,使证券交易价格能够动态反映企业的市场价值,通过市场定价对企业经营的评价对经营者产生外部的约束,使上市公司大小股东利益趋同,可以更好的保护投资者特别是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这是我国股票市场制度的一大创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两年多来,我国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顺利完成,我国股票市场也走出了近5年的熊市,伴随着大型国有企业的回归A股上市;新《证券法》、《公司法》的颁布;上市公司大股东清欠问题的逐步解决;我国股票市场迎来了一个全新时代。在全流通时代,上市公司的发展是与股票市场密切相关的,一个健康稳定的股票市场,可以为上市公司带来较好的融资环境,为上市公司的发展壮大服务;而上市公司的规范运作也是股票市场稳定发展的必要保障,只有上市公司合法合归的进行经营运作,保证其稳定持续的发展,才能为股东提供价值的不断增值,维护整个股票市场的健康运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其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与持续发展,维护整个股票市场的健康稳定运行。

李月梅[7]2010年在《我国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股权激励在我国已经实施了十年。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前,我国A股市场存在多种股权激励模式,法律法规也不完善;而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特别是2006年1月1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的正式实施之后,我国的股权激励进入了规范发展时期。本文以2006年1月1日开始准备实施股权激励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以1:5的比例选取配对样本,研究分析了影响我国A股上市公司选择股权激励与否、以及选用何种股权激励模式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中,大部分选择了股票期权,少部分使用限制性股票,只有两家使用股票增值权,且均是与股票期权或限制性股票混合使用,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股权激励模式。因此,本文首先将样本公司分为两组,一组是使用股票期权的样本公司及其配对样本公司,一组是使用限制性股票的样本公司及其配对样本公司。然后,分别从样本公司的财务特征、公司治理特征和公司性质叁个方面出发,具体对成长性、资产负债情况、现金流动性、前期业绩、高管年龄、高管现金报酬、股权集中度、公司性质等八个方面进行回归验证,以探究影响公司选择股权激励及激励模式的关键因素。本文还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分别改变成长性、现金流动性、公司业绩、股权集中度等指标的表示方法,来进一步验证本文的命题。此外,西方学者还验证了高管持股对股权激励使用与否的影响,本文也对此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成长性高、前期业绩好、高管较年轻、股权集中度低、公司性质为民营的公司更有可能使用股票期权;资产负债率低、股权集中度低、公司性质为民营的公司更有可能使用限制性股票。此外,对比股权激励样本公司及其配对公司,本文还得出以下结论:使用股票期权的样本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低、现金流动性较好、高管现金报酬较高、高管持股比例也较高;使用限制性股票的样本公司的成长性较高、现金流动性较差、高管现金报酬较高、高管持股比例较低;但这些变量的回归结果均不显着。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探索适合我国A股上市公司采用股权激励的特征,并针对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两种国内上市公司普遍采用的股权激励模式分别进行研究,找出适合每种股权激励模式的影响因素。本文的研究弥补了国内对该问题研究的不足,也弥补了国际上对限制性股票研究的不足,并为我国准备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胡晓韵[8]2017年在《东方雨虹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社会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选择采取各种激励手段和措施去充分挖掘人才的潜力。在众多激励手段中,企业比较倾向于选择股权激励这一方式。对于股权激励这种激励方式,市场和政府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大量的实践和案例证明:股权激励有助于公司的未来发展,可以提高公司的综合竞争力,吸引和留住核心人才。股权激励包括多种方式,限制性股票是其中一种,它适合企业未来长期发展,属于长期性股权激励机制。限制性股票的优势有两项:一种是激励对象一般无需支付资金或者仅需支付较少资金就可以购买公司股票,有助于解决企业认购融资的困难;另一种是对于激励对象强有力的约束力度。它可以规避短期行为,重视长期发展,推进公司的发展进程。东方雨虹是防水行业唯一一家上市公司,它在2017年上榜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颁布的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名单”。东方雨虹在2013年开始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本文在第一章中从股权激励和管理层薪酬与企业绩效关系两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评述研究现状后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中对股权激励以及限制性股票这两种激励模式进行概念界定,阐述相关理论基础: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以及剩余索取权理论,并且简略介绍了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的工作。第叁章详细介绍东方雨虹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背景,包括东方雨虹的公司简介和外部环境。在第四章中对东方雨虹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中的方案决策、条款设计以及实施时的保障措施这叁个方面做进一步的详细分析。本文在对东方雨虹实施激励计划前后的财务效应进行分析之后,认为限制性股票这种激励方式令东方雨虹焕发新的活力,步入新的增长周期。在分析了激励的成功原因之后,结合之前的激励计划内容分析,总结了该激励计划的经验与应重视的问题。严格划分激励对象、合理设定业绩条件和科学建立管理制度是东方雨虹有效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的重要经验。同时激励计划中的一些潜在问题也不容忽视,激励强度需要合理控制,注意分红收益对原股东利益的影响,以及缺乏风险承担机制。本文对东方雨虹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进行探讨,旨在对未来计划采用同样模式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可以参考的经验,同时提醒同类型的企业在实施这类激励计划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董艳[9]2016年在《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机构投资者持股对高管股权激励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企业制度两权分离导致的委托代理问题中,股东与高管之间的利益冲突不仅是现代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难题,也是公司治理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因此,如何有效的激励管理者为股东创造更多价值,成为了公司治理领域一直探寻的重要课题。股权激励作为一种激励高管的中长期激励工具,它将管理者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被全世界各大公司广泛采用。事实上,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股权激励在一定情形下会成为高管为自身谋取利益、侵蚀股东利益的工具。关于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究竟是降低还是加重了代理成本在学术界至今尚未达成统一意见。机构投资者作为资本市场中重要的参与者,凭借其资金规模、信息收集与处理、专业分析与丰富经验等优势,具备监督高管参与公司治理的条件。在此背景下,亟待研究机构投资者能否在股权激励中发挥治理作用,提升股权激励效果。同时,随着中国机构投资者队伍的逐渐壮大,机构投资者是否充当公司治理角色本身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现有关于机构投资者与股权激励效果关系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从而,本文以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机构投资者持股对高管股权激励效果研究为主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能满足迫切的现实需要。围绕本文的研究主题——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机构投资者持股与高管股权激励效果研究,不可避免的需要对如下叁个具有内在逻辑的子问题展开研究:一是中国A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实际效果如何?二是中国A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对机构投资者是否具有吸引力?叁是在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吸引更多机构投资者持股以后,机构投资者持股是否对股权激励效果产生积极影响?针对以上研究问题,首先,本文选取2009-2012年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且至2015年底仍在实施状态中的公司为样本,并采用PSM模型,以2009-2015年的指标数据来研究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效果,并对公司性质、股权集中度以及激励方式对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其次,在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是否能提升对机构投资者的吸引力问题研究中,采用以非参数Wilcoxon秩检验为主、参数T检验为辅的检验方法,以及根据激励方式、有效期、激励强度、实施状态和公司性质等因素,对这一子问题的影响进行检验。最后,通过带交互项的面板模型,对机构投资者持股与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关系,以及机构投资者的类型和持股比例差异对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本文主要结论为: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能够显着的提升公司绩效,为股东创造更多价值,且上市公司推出股权激励计划能够显着吸引机构投资者增持公司股票,在此结论基础上更进一步发现,机构投资者在股权激励中发挥显着的治理作用,提高股权激励效果。由此说明中国机构投资者的发展能够促进股权激励机制更加有效的缓解委托代理问题,同时也能够促进股权激励制度的完善和中国资本市场中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本文主要的创新之处为:在研究内容上,针对学术界与实务界迫切需要深入了解中国机构投资者的发展、股权激励制度的推动对资本市场中公司治理水平的影响问题,本文特别关注机构投资者在股权激励中的治理作用,在现有研究关于机构投资者与股权激励效果之间的关系问题尚不多见的背景下,本文研究机构投资者在股权激励中是否发挥治理作用,本研究重要研究成果是发现了机构投资者在股权激励中能够发挥显着的治理作用,促进股权激励机制有效缓解委托代理问题,改善中国资本市场中公司治理水平的同时,也找到能够提升股权激励效果的有益因素。本研究不仅丰富了机构投资者与股权激励关系研究领域的内容,同时也对中国股权激励机制的完善、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以及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等实践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在研究方法上,相比较而言,在模型设定与数据选取上更符合研究问题的客观要求。一方面,本文采用带交互项的面板数据模型来研究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并根据本文样本数据特性,使用广义最小二乘法来估计模型的参数;另一方面,本研究更关注股权激励样本的选取,以及样本选取的有效性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模型来克服样本选择性偏误,所得结论更可靠。在研究视角上,本研究侧重从公司治理视角来看机构投资者和股权激励效果问题,研究机构投资者在股权激励中的治理作用。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发展壮大与股权激励机制的完善是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改善的两大重要内容。现有研究中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机构投资者与股权激励效果关系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结论一方面,为完善股权激励机制找到有益因素,推动股权激励机制在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机构投资者以及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治理作用的探讨,为机构投资者的发展队伍提供现实指导。

张璐[10]2016年在《远光软件股权激励方案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股权激励是一种具有中长期激励效果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一定形式向公司经营者和员工授予或转让股权,使其能参与公司剩余分配从而达到长期激励作用的一种制度安排。股权激励制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如今,在欧美、日本等成熟资本市场,股权激励被视为解决现代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促进企业经营者与股东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有力手段。由于我国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转型而来的,所以国内股权激励实施的发展历程相对特殊。但是随着我国股权激励的宏观环境正在逐渐完善,股权激励逐渐成为众多企业选择的薪酬激励措施。本文从介绍股权激励的基本概念、主要模式入手,总结了目前股权激励常用的基本类型及其适用特点:以委托代理理论、激励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远光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背景、具体方案以及实施后的效果评价,从而对股权激励提出问题并分析得出相对应的建议。远光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技术人员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企业,如何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方案的设计以及其应用提出对策性建议,以提高股权激励制度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运行的有效性,减少激励方式的盲目使用、降低激励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负面效应,这对于股权激励制度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高新技术企业改革进程推进来说,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研究[D]. 司徒大年. 复旦大学. 2004

[2].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股权激励契约研究[D]. 张彩玉. 西南交通大学. 2006

[3]. 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研究[D]. 王志芳. 四川大学. 2003

[4]. A股上市公司高管股票期权激励收入与价值创造关系研究[D]. 柴曼昕. 华南理工大学. 2013

[5]. 高科技企业科技人才股权激励研究[D]. 李娇. 太原理工大学. 2016

[6]. 后股权分置改革时代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股权激励研究[D]. 伍玉华. 南昌大学. 2008

[7]. 我国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影响因素研究[D]. 李月梅. 上海交通大学. 2010

[8]. 东方雨虹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探讨[D]. 胡晓韵. 江西财经大学. 2017

[9].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机构投资者持股对高管股权激励效果研究[D]. 董艳. 华南理工大学. 2016

[10]. 远光软件股权激励方案优化研究[D]. 张璐. 湖南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  ;  

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