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外关于抗衰老研究的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郑心怡,马国[1](2021)在《抗衰老中药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抗衰老一直是医学界乃至全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经久不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防治衰老、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有着迫切的需求。中药抗衰老历史悠久、理论独特、优势显着,已成为当前中药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从作用机制、药效物质基础、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对具有抗衰老作用的单味中药和经典名方进行了综述,以充分发挥中药在抗衰老方面的天然优势和独特价值,为抗衰老中药研发和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重要参考。
刘云鹏[2](2021)在《螺旋藻乳酸菌发酵工艺优化及发酵产物抗衰老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膳食营养调控的角度开发功能型食品是改善机体衰老乃至防治相关慢性疾病的重要策略之一。螺旋藻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具有抗衰老、抗氧化、降血糖等作用,是一种营养全面的膳食补充剂及药食同源原料。乳酸菌是一类对宿主有益的微生物,菌体本身及其发酵产物具有抗菌、抗氧化等益生作用,还能产生令人愉悦的风味物质。目前,还未见螺旋藻的乳酸菌发酵物在抗衰老方面的研究报道。本研究以螺旋藻乳酸菌发酵产物的抗衰老活性为主要研究目标,分别从发酵产物制备和活性评价两个方面开展研究。首先,对本实验使用的乳酸菌进行耐受能力测定,之后明确发酵菌种组合方式,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螺旋藻发酵培养基中螺旋藻粉、葡萄糖、蛋白胨的添加量,再以正交实验确定最佳组合,在此基础上获得螺旋藻的乳酸菌发酵产物。其次,以秀丽隐杆线虫为评价模型,研究螺旋藻发酵产物对秀丽隐杆线虫在热应激、氧化应激、寿命等方面的影响。根据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综合阐述螺旋藻发酵产物的抗衰老作用及其可能涉及的分子调节机制,为后期研发微生物源功能食品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同时为从膳食营养角度延缓机体衰老和提高生命质量提供新的方案和策略。益生菌耐受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本实验使用的植物乳杆菌DY-1、凝结芽孢杆菌GIM1.645、嗜酸乳杆菌KDB-03和干酪乳杆菌KDB-LC均具有较好的耐受高盐、胆盐、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的能力,并且在螺旋藻发酵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发酵产物制备优化实验结果表明,葡萄糖添加量为4.0%,螺旋藻粉添加量为3.0%,蛋白胨添加量为1.5%,四菌添加量配比为1:1:1:1,接种量为4×105CFU/mL,发酵时间为72h得到的螺旋藻乳酸菌发酵产物具有最佳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秀丽隐杆线虫热应激实验结果显示螺旋藻乳酸菌发酵产物可以提高线虫热激胁迫下的存活率,在发酵产物5.0 mg/mL的处理浓度下线虫的存活率最高,比空白对照组提高24.6%。氧化应激实验结果显示螺旋藻乳酸菌发酵产物可以提高过氧化氢诱导的氧化胁迫条件下的秀丽隐杆线虫存活率,在发酵产物3.0mg/mL的处理浓度下存活率最高,比空白对照组提高9.3%,比未发酵螺旋藻提高6.2%。秀丽隐杆线虫寿命实验结果显示,螺旋藻乳酸菌发酵产物在5.0 mg/mL的处理浓度下可以显着延长秀丽隐杆线虫的平均寿命,比空白对照组提高3.2 d,比未发酵螺旋藻5.0 mg/mL的处理浓度提高1.6 d。根据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螺旋藻乳酸菌发酵产物可以上调daf-16,daf-18,pptr-1,smk-1,hsf-1和skn-1m RNA,推测螺旋藻发酵产物可能通过胰岛素/IGF-1信号通路发挥其抗衰老作用。综上所述,螺旋藻乳酸菌发酵产物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本研究的创新点:1.利用乳酸菌发酵技术进行螺旋藻发酵研究,明确了发酵对螺旋藻成分及活性的影响,为开发高附加值的新型微生物源食品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2.以秀丽隐杆线虫为评价模型,开展螺旋藻发酵产物延缓衰老的研究,初步揭示了其作用机制,为今后开发相关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王燕[3](2021)在《基于代谢/蛋白组学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补阴补阳剂的抗衰老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UPLC-QTOF/MS代谢组学和i 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观察补阳剂金匮肾气丸与补阴剂六味地黄丸对自然衰老小鼠内源性代谢物和差异蛋白的影响,分析金匮肾气丸和六味地黄丸对自然衰老小鼠的调节作用。结合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通过多数据库挖掘,进一步构建补阴补阳方剂-衰老靶点多层次网络,多维度比较分析补阳剂金匮肾气丸与补阴剂六味地黄丸干预衰老的作用特点。方法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选用3月龄小鼠为低龄组,20月龄自然衰老小鼠随机分为老龄组、六味地黄丸组和金匮肾气丸组,每组20只(雌、雄各10只)。六味地黄丸组给药量9.75 g/kg,金匮肾气丸组给药量10.53 g/kg,低龄组、老龄组灌胃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灌胃30天后,制备血浆、脾、肾组织样本用于UPLC-Q-TOF/MS代谢组学分析,制备肝组织样本用于i 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网络药理学研究选用TCMSP数据库获取金匮肾气丸和六味地黄丸药物相关化学成分对应的靶点,分别在Gene Cards、OMIM、Pharm GKB、Drug Bank数据库搜索衰老靶点,通过Cytoscape_v3.7.0构建补阴补阳方剂-衰老靶点多层次网络,探究补阴补阳方剂与衰老的关联性,选择两首补益方中与靶点联系较多的共同成分及共同靶蛋白,应用Auto 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最后结合生物信息学功能分析探讨补阴剂六味地黄丸与补阳剂金匮肾气丸调节衰老的作用机制特点。结果1代谢组学研究发现,衰老进程中各组织样本中代谢物质及其富集的代谢通路均发生改变,且不同组织样本中衰老代谢标志物及通路存在差异。雌鼠血浆、脾和肾组织样本中分别鉴定筛选出24、14和20个代谢标志物;雄鼠血浆、脾和肾组织样本中分别鉴定筛选出22、26和34个代谢标志物。对于雌鼠,脾和肾组织中相同标志物有肌苷、9,10-环氧十八烯酸、鞘氨醇3个;血浆和脾组织中相同标志物是D-赤藓糖-4-磷酸;血浆和肾组织中相同标志物是L-二氢乳清酸。对于雄鼠,脾和肾组织中相同标志物有L-谷氨酸、泛酸、焦谷氨酸、左旋棕榈酰肉碱4个;血浆和脾组织中相同标志物是二十二碳六烯酸。雌鼠脾和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8个;血浆和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4个;血浆和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5个,血浆、脾和肾组织中共同代谢通路有3个。雄鼠脾和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19个;血浆和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7个;血浆和肾组织中相同代谢通路有7个,血浆、脾和肾组织中共同代谢通路有6个。2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衰老进程中差异蛋白及其富集的通路均发生改变,雌鼠低龄组(3M)与老龄组(20M)对比的肝组织中上调的差异蛋白163个,下调的差异蛋白97个;雄鼠低龄组(3M)与老龄组(20M)对比的肝组织中上调的差异蛋白165个,下调的差异蛋白91个。比较不同性别小鼠的差异蛋白,发现随着衰老进程,雌、雄鼠肝组织样本中均有155个共同差异蛋白表达上调、均表达下调的蛋白有63个。3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对不同组织样本中衰老相关代谢标志物均有调节作用。对于雌鼠,六味地黄丸对血浆样本中13个衰老标志物有回调,脾组织样本中11个标志物有回调,肾组织样本衰老相关的标志性代谢物质中,六味地黄丸方对17个有回调;对于雄鼠,六味地黄丸对血浆样本中17个衰老标志物有回调,对脾组织样本中27个标志物有回调;雄鼠肾组织样本中,六味地黄丸回调的标志物有18个。金匮肾气丸能回调雌鼠血浆样本中10个衰老标志物、脾组织样本中12个标志物、肾组织样本中的15个衰老标志物;对于雄鼠,金匮肾气丸对血浆样本中20个衰老标志物有回调、对脾组织样本中25个标志物有回调、肾组织样本中的32个标志物有回调。4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对衰老相关差异蛋白均有调节作用。在雌鼠肝组织样本中,六味地黄丸回调117个衰老相关差异蛋白,雄鼠肝组织样本中六味地黄丸回调46个的衰老相关差异蛋白;金匮肾气丸对雌鼠的115个衰老相关差异蛋白有回调作用,对雄鼠的58个衰老相关差异蛋白有回调作用。对于雌鼠,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共同上调的衰老相关蛋白有44个,共同下调的衰老相关蛋白有66个;对于雄鼠,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共同上调的衰老相关蛋白有3个。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调节自然衰老雌鼠的共同通路有14个,调节雄鼠的衰老相关蛋白富集共同通路有4个。5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中46个主要成分对应靶基因190个,其中有159个与衰老相关;金匮肾气丸中48个主要成分对应靶基因194个,其中有162个与衰老相关。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抗衰老靶点均能通过参与细胞对缺氧的反应、对脂多糖的反应、凋亡过程的负调控、老化、血管生成的正调控、细胞衰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产生的正调控、蛋白质磷酸化、细胞对胰岛素刺激的反应等生物进程调节衰老进程。6分子对接研究发现,原癌基因c-Fos(FOS)与槲皮素(quercetin),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与薯蓣皂素(diosgenin)、山奈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与槲皮素(quercetin)结合活性最强。结论1衰老进程中伴随代谢物质和蛋白的改变,且在不同组织不同性别存在差异。2补阴剂(六味地黄丸)和补阳剂(金匮肾气丸)对不同组织样本中衰老相关代谢标志物均有调节作用,两者调节作用有差异性。补阴剂(六味地黄丸)调节自然衰老雌鼠血浆、雄鼠脾组织、雌鼠肾组织样本中代谢标志物较补阳剂(金匮肾气丸)显着;补阳剂(金匮肾气丸)调节自然衰老雄鼠血浆、雌鼠脾组织和雄鼠肾组织样本中代谢标志物较补阴剂(六味地黄丸)显着。3补阴剂(六味地黄丸)和补阳剂(金匮肾气丸)对自然衰老小鼠肝组织样本中的衰老相关差异蛋白均有回调,均能通过干预老化、细胞黏附调节、蛋白质磷酸化、凋亡过程、心肌收缩、脂质代谢过程等生物进程调节衰老。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联合分析发现,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共同调节的差异蛋白113个,与调节的共同代谢通路中72个代谢标志物存在生物信息学关联。4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补阴剂六味地黄丸与补阳剂金匮肾气丸发挥抗衰老作用的主要靶点与细胞对缺氧的反应、凋亡过程的负调控、炎症反应、对脂多糖的反应、老化、细胞衰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产生的正调控等生物进程密切相关。分子对接结果提示两首方剂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与FOS、TP53、MAPK1、AKT1、MYC、JUN、MTOR有较好的亲和力。蛋白质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比较发现,抗衰老靶点/蛋白的共同富集通路有黏着斑、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阿尔茨海默病等9条通路。
姜丁宁[4](2021)在《两类含氮杂芳环糖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衰老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吡咯螺缩酮生物碱和果糖嗪是两类含氮杂芳环的糖衍生物,均来源于天然植物,具有一定的生理药理活性。本文在全合成基础上进行了PA衍生物与小分子探针的合成。首先进行了反应条件的优化:(1)Pd/C催化加氢脱苄基的优化条件为反应溶剂:甲醇;催化剂:10%Pd/C;酸性条件:乙酸;(2)果糖脱水生成5-HMF的优化条件为催化剂为质量分数10%的稀H2SO4催化反应3 h;(3)氨基糖和还原糖的Maillard的优化条件为反应温度为35℃反应14 h。其次,合成得到糖环3-炔丙氧基取代的探针分子以及吡咯环碘代的前体化合物。本文采用连续传代培养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2BS)模拟复制性衰老。使用MTT法检测PA及3-OH PA对细胞活力的影响,优选PA和3-OH PA在0.1μmol/L用于抗细胞衰老的评价。采用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法评价药物抗衰老活性,0.1μmol/L PA或3-OH PA连续传代培养2BS细胞,均可降低2BS细胞β-半乳糖苷酶的表达,且主要作用于细胞衰老的中后期。监测52代2BS细胞,对照组蓝染率为62%,PA组蓝染率为29%,3-OH PA组蓝染率为38%,加药培养组的蓝染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且PA比3-OH PA具有更强的延缓衰老的能力。不同浓度PA对2BS细胞的ATP含量均有促进作用,且在5μmol/L时细胞内ATP的含量达到最大值,为对照组的124%。长期加0.1μmol/L PA培养的52代2BS细胞的活性氧(ROS)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并且在实验浓度条件下,加药培养48 h,PA及3-OH PA均可降低细胞ROS的水平,PA在10μmol/L时降低活性氧能力更强。长期加0.1μmol/L PA培养的52代2BS细胞的IL-6分泌水平与对照组相比也显着降低,仅为对照组的23%。最后,以D-葡萄糖为原料,通过Amadori重排、异丙叉保护、Pd/C催化加氢脱苄基和氧化芳构化串联反应、脱异丙叉保护4步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果糖嗪,纯度达96%。使用NMR、MS、X射线单晶衍射技术对关键中间体异丙叉基果糖嗪的结构进行了表征。使用MTT法测定果糖嗪对2BS细胞活力的影响,筛选获得最佳培养浓度为1μmol/L,可以上调细胞活力。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法对果糖嗪的抗衰老活性进行了评价,以1μmol/L果糖嗪连续传代培养衰老早期细胞和衰老中期细胞,其蓝染率分别降低了14%和19%。实验表明,果糖嗪对衰老早期或中期的2BS细胞都有抗衰老活性。
侯微[5](2021)在《基于iTRAQ蛋白分析技术初步探索红参粉对果蝇的抗衰老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衰老的发生是一种自然规律,也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不可避免。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寻找着延缓衰老、延长寿命的方法,以期获得长寿。大多数人选择通过饮食控制或者锻炼身体的生活方式,维系健康的身体状态,以延缓衰老。近年来,人们也选择食用一些抗衰老相关的绿色植物及其提取物或者抗衰老药物来延缓衰老。因此,具有抗衰老活性相关的天然植物及药物的开发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中药作为天然植物产物,活性多样,副作用小,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青睐。根据加工工艺的不同,人参可分为红参、生晒参和鲜人参。红参是由新鲜的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经蒸制加工后获得的干燥根和根茎,可药食两用,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等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红参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抑郁、抗老年痴呆、抗肿瘤、降血糖及免疫调节等作用,在临床医学得到广泛的应用。我们前期利用模式生物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对生晒参、红参及西洋参进行了初步的抗衰老研究,发现与生晒参及西洋参对比,红参显着延长果蝇寿命。本研究是在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上,采用模式生物果蝇,利用iTRAQ生物学技术,对红参粉(红参晒干,粉碎,过200目筛粉末,RG)饲养果蝇后的寿命及其产生的相关蛋白变化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对蛋白变化进行了验证,并在相关的信号通路上进行了作用机制的初步探索。通过对红参延缓果蝇自然衰老的研究,为红参作为抗衰老药物的研制与开发提供试验依据。本研究分为三部分:1.红参粉对果蝇的抗衰老作用及其蛋白变化分析首先进行了RG对果蝇寿命影响的实验。RG饲养雌、雄果蝇后,显着延长雌、雄果蝇寿命,但是在有效剂量上略有不同,浓度为12.5 mg/mL、15.0mg/mL和17.5 mg/mL的RG显着延长了雌性果蝇寿命(P<0.05),在雄性果蝇寿命实验里,12.5 mg/mL和15.0 mg/mL浓度的RG显着延长了雄性果蝇的寿命(P<0.05)。雌、雄果蝇在摄入浓度为20.0 mg/mL的RG后,均缩短了果蝇的寿命周期。通过对雌、雄果蝇攀爬能力的测定来检验RG对老龄果蝇自主活动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12.5 mg/mL、15.0 mg/mL和17.5 mg/mL RG雌性果蝇组攀爬能力较强(P<0.05);12.5 mg/mL和15.0 mg/mL RG雄性果蝇组攀爬能力较强(P<0.05)。采用iTRAQ生物学技术,对RG饲养果蝇后产生的蛋白变化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雌、雄果蝇蛋白质4313个,其中雌性果蝇共57个差异蛋白有显着变化,过表达11个,抑制表达46个;雄性果蝇共94个差异蛋白有显着变化,过表达32个,抑制表达62个。2.果蝇衰老相关差异蛋白的验证及与人参皂苷结合作用研究采用qRT-PCR对差异表达蛋白基因的m RNA水平变化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显示,雌性果蝇差异表达蛋白CG12895、Tim17b、DmelCG12990、DmelCG6733、SLIRP1、GIP、sPLA2、Pebp1、Cyp6t3、spartin、Smyd4-3和Cyp6a18的基因mRNA水平变化与iTRAQ蛋白分析变化结果一致,同为上调或下调。雄性果蝇差异表达蛋白CG9286、CG12374、CG10472、FK506-bp2、Akh、hgo、Su(P)、ATPsyn Cf6、peng、Svil、CG31674、bocks、Lpin、BcDNA:RH44935、Reps、hppy、Chchd2、DmelCG6733的基因m RNA水平变化与iTRAQ蛋白分析变化结果一致,同为上调或下调。采用Western blotting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了验证。雌性果蝇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RG组Pebp1,spartin,Ent2,Tim17b和TSG101蛋白表达量变化与iTRAQ蛋白分析变化结果一致,同为上调或下调。雄性果蝇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RG组hppy,Rheb,Ent2,Lpin和Fk506-bp2蛋白表达量变化与iTRAQ蛋白分析变化结果一致,同为上调或下调。利用Autodock分子对接软件分析雌、雄果蝇差异表达蛋白与人参皂苷的相互结合情况。结果显示,Pebp1与人参皂苷Re,Rf,Rb2,Rb1,Rc,Rb3,Rd分子间结合较好。spartin与人参皂苷Rb3和Rc分子间结合较好。hppy与人参皂苷Rg1,Rf,Rb1,Rc,Rb2,Rb3,Rd分子间结合较好。Rheb与人参皂苷Rg1,Rc,Rb2,Rb3分子间结合较好。Lpin与人参皂苷Rg1,Rb1,Rc,Rb2,Rb3,Rd分子间结合较好。3.红参粉对果蝇的抗衰老作用机制研究为了发现RG对果蝇的抗衰老作用机制,我们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对差异表达蛋白在相关通路中的作用进行探索。结果发现,PI3K/AKT/FoxO通路可能参与了RG对雌、雄果蝇的抗衰老作用调节。此外,ERK通路可能参与了RG对雌性果蝇的抗衰老作用调节;4E-BP可能参与了RG对雄性果蝇的抗衰老作用调节。综上所述,RG延长了雌、雄果蝇寿命,产生的蛋白变化不完全一致,RG对雌、雄果蝇的抗衰老作用可能均通过PI3K/AKT/FoxO信号通路参与调节。此外,RG对雌性果蝇的抗衰老作用可能通过ERK通路参与调节;RG对雄性果蝇的抗衰老作用可能通过4E-BP参与调节。上述实验结果为红参作为抗衰老药物的研发提供了试验依据。
盘婕[6](2021)在《萨能奶山羊耳缘成纤维细胞分离培养及抗衰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拥有丰富的畜禽遗传资源,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国家种业创新,保护生物多样性、农业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保证。在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不断发展和成熟的情况下,体细胞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体细胞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对于优良家畜的扩繁、育种以及濒危动物的挽救和种质资源的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亚精胺(Spermidine)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生物体内的多胺化合物,参与调控细胞生长和增殖、组织再生、DNA和RNA稳定、酶促调节反应、翻译调节、抗氧化、抗炎和自噬等多种生物学过程,其可通过诱导自噬基因相关转录物的显着上调,从而增强细胞自噬作用,改善细胞老化状态,延长生物体的寿命。本研究对萨能奶山羊耳缘皮肤组织进行体细胞分离和培养,利用亚精胺处理分离培养的奶山羊成纤维细胞,进行体细胞抗衰老方面的研究,旨在为奶山羊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技术积累和支撑。研究结果如下:1.试验使用组织块贴壁法成功分离培养奶山羊成纤维细胞并根据细胞传代时不同细胞胰蛋白酶敏感性的不同进行了细胞纯化。使用免疫荧光染色对纯化后的细胞进行成纤维细胞特异性标记物Vimentin的检测,结果显示细胞Vimentin呈阳性且纯度达到98.3%。通过上述试验成功获得了高纯度的奶山羊成纤维细胞。随后对奶山羊成纤维细胞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包括细胞生长曲线绘制、核型分析、微生物污染检测。使用细胞计数法绘制的细胞生长曲线呈“S”型,最大细胞增殖数目为1.33×105,观察细胞生长状况良好;核型分析结果显示染色体数目为2n=60,包括29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性染色体为XY型;微生物污染检测结果表明细胞未受到细菌、真菌及支原体污染。不同代数的成纤维细胞形态观察结果发现,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细胞生长状态变差,细胞形态变得扁平且体积增大,老化现象明显。上述试验结果表明分离培养的奶山羊成纤维细胞状态良好且稳定可用于后续的利用,但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出现了细胞老化现象。2.对分离培养获得的奶山羊成纤维细胞,进行传代培养和D-Gal诱导衰老,分别设置P5(传代5代)、P13(传代13代)自然衰老组和D-Gal诱导衰老组3个组,以亚精胺处理P5和P13组细胞,分别处理24h和48h,并对培养的各组细胞进行细胞老化水平的检测,包括细胞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阳性染色率、端粒长度、衰老相关基因p21、p53 m RNA表达水平、活性氧水平、周期G0/G1期比例和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结果显示亚精胺处理组细胞的SA-β-Gal阳性染色率、衰老相关基因p21、p53 m RNA表达水平、活性氧水平、周期G0/G1期比例、衰老相关分泌表型较对照组显着降低,端粒长度较对照组显着升高。表明亚精胺处理改善了奶山羊成纤维细胞的老化状态。本研究成功分离培养了萨能奶山羊耳缘成纤维细胞,并通过亚精胺处理延缓了细胞的衰老,有利于萨能奶山羊体细胞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刘峻麟[7](2021)在《八种石斛初生代谢产物比较研究及霍山石斛多糖抗衰老作用机制初探》文中提出目的:本文旨在植物初生代谢产物氨基酸、核苷、多糖成分的基础上多指标评价市场上霍山石斛(D.huoshanense)、河南石斛(D.henanens)、细茎石斛(D.moniliforme)、紫皮石斛(D.devonianum)、铁皮石斛(D.officinale)、金钗石斛(D.nobile)、鼓槌石斛(D.chrysotoxum)、流苏石斛(D.fimbriatum)8个品种石斛的品质优劣并探讨霍山石斛多糖抗衰老作用及其相关机制,为霍山石斛的质量评价及开发利用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以8个常用品种石斛新鲜茎为原材料,冷冻干燥后球磨仪打粉,超声(功率200W,频率40k Hz)提取,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离子阱质谱联用技术(UHPLC-QTRAP-MS/MS)直接测定了8种不同石斛(共9批次)中21种氨基酸和10种核苷类成分,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逼近理想点排序法(TOPSIS)对实验数据进行综合评价。2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石斛多糖,sevage法除蛋白,透析法纯化;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葡萄糖、蛋白标准曲线,蒽酮-硫酸法检测总多糖含量,考马斯亮蓝法测蛋白含量;纯化后的多糖安瓿管中酸水解,使用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衍生化后,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种石斛多糖中单糖组成,并采用SPSS 23.0软件和SIMCA 14.1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3采用D-半乳糖(D-gal)10mg/ml诱导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衰老模型,分组给药,置于培养箱中培养。通过SA-β-Gal染色、DCFH-DA法检测ROS、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q PCR检测P53、P21、P16基因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P53、P21、P16蛋白表达量以及线粒体膜电位、细胞周期的检测,探讨霍山石斛多糖(DHP)对D-gal所致的PC12衰老细胞的保护作用机制。4采取连续8周腹腔注射400mg/kg D-gal建立小鼠衰老模型,随机分组,造模期间同时给药。8周后,水迷宫实验(MWM)探讨霍山石斛多糖(DHP)对D-gal造模小鼠行为学能力影响,MWM实验结束后,脱颈处死小鼠后,取部分肝脏、脑组织制作HE染色切片,剩余部分检测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P53、P21、P16蛋白表达量探讨霍山石斛多糖延缓D-gal模型小鼠衰老的可能机制。结果:1 8种石斛氨基酸类成分以精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天冬酰胺含量较为丰富,核苷类成分以鸟苷、腺苷、鸟嘌呤含量较为丰富,不同种石斛各成分含量差异大,PCA主成分分析及TOPSIS综合分析两种分析方法得出高度相似的结果,石斛氨基酸类成分以霍山石斛(S1)评分最佳,核苷类成分以铁皮石斛(S6)评分最佳;以TOPSIS综合评价得分为变量,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当阈值为10时,霍山石斛(S1)综合评分最佳且可单独聚为一组,品质最优,云南产铁皮石斛(S5)及安徽产铁皮石斛(S6)次之,河南石斛(S2)及流苏石斛(S9)品质最次。2结果显示石斛中蛋白含量较高,Sevage法除蛋白效果良好,多糖纯度高;HPLC鉴定出8种石斛4种共有单糖组分(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木糖),含量分析结果显示,8种石斛均以甘露糖含量最高,尤其以紫皮石斛最高,达到84.35%,且葡萄糖仅含2.36%,可根据甘露糖含量及甘露糖与葡萄糖摩尔比大致将其从8种石斛中鉴别出来;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产区石斛单糖组成差异较大,同一产区不同种石斛单糖组成差异小。3霍山石斛多糖(DHP)体外抗衰老研究结果显示,较正常组,D-gal诱导细胞衰老作用显着(P<0.01),表现为D-gal模型组PC12细胞活力随着D-gal浓度的增加,呈浓度依赖性下降;SA-β-Gal细胞衰老染色阳性率高达70%以上;异常线粒体膜电位的表达水平增加,膜电位降低;细胞内ROS的大量堆积;细胞凋亡率的大量增加;细胞周期的G1/S检查点的阻滞,导致细胞复制进程受阻以及衰老相关基因与相关蛋白P16、P21、P53表达量的上调。霍山石斛多糖(DHP)能有效提升D-gal所致衰老PC12细胞的细胞活力,抑制膜电位的持续下降,抑制ROS的生成,减少细胞凋亡率,通过抑制衰老相关基因P16、P21、P53的表达,使蛋白表达降低,进而调控了细胞周期,有效促进了细胞G0/G1期向S期的转变。4通过腹腔注射D-gal成功构建了衰老小鼠模型,分组给予不同浓度霍山石斛多糖溶液,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霍山石斛多糖(DHP)能增强衰老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即缩短了小鼠寻找平台潜伏期、增加了目标象限滞留时间;HE染色结果显示,给予小鼠霍山石斛多糖溶液,能对D-gal造成的肝、脑组织的损伤起到一定的修复与保护作用,改善了D-gal造成的肝索、肝血窦的排列紊乱,肝细胞水肿及炎细胞浸润;改善了脑部海马组织的神经毡水肿,炎细胞浸润及坏死;能显着降低D-gal模型衰老小鼠P16、P21、P53蛋白的过量表达。结论:通过UHPLC-QTRAP-MS/MS检测明确了8种石斛初生代谢产物中21种氨基酸和10种核苷的含量,为石斛内在质量控制提供了基础性数据;基于柱前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衍生化HPLC法研究了8种石斛初生代谢产物多糖中单糖组成及含量差异,为石斛品种的鉴定及品质评价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从体外体内实验两方面多角度研究了霍山石斛多糖(DHP)抗衰老生物活性,发现其可能是通过下调P53/P21信号通路相关基因P53、P21及细胞周期依赖蛋白激酶(CDKs)调控中关键基因P16的表达调控了细胞周期,清除了体内自由基,维护了机体组织器官稳态,从而发挥了抗衰老作用。这一研究结果为霍山石斛“延年益寿”功效提供了实验基础及科学依据。
张淑娟[8](2021)在《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炙黄芪和炙红芪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预测黄芪、红芪中与其药效相关的质量标志物,进行基于质量标志物的炙黄芪、炙红芪的质量控制研究,为其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筛选黄芪、红芪的质量标志物,在此基础上,采用HPLC、聚类分析、PCA、OPLS-DA、指纹图谱等技术和方法,对15批炙黄芪、炙红芪进行质量控制研究。结果:1.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发现黄芪中23个潜在活性成分作用于222个靶点,其中毛蕊异黄酮、芒柄花苷、黄芪皂苷I、黄芪皂苷Ⅱ、黄芪皂苷Ⅲ、芒柄花素、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苷可与较多靶点连接,且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这些成分与靶点的连接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故可能为黄芪作用于免疫缺陷病的潜在活性成分。2.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发现红芪中16个潜在活性成分作用于200个靶点,其中芒柄花苷、香草酸、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苷可与较多靶点连接,且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这些成分与靶点的连接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故可能为红芪作用于免疫缺陷病的潜在活性成分。3.建立了HPLC-UV、HPLC-ELSD法测定炙黄芪饮片中8种成分含量的色谱条件和HPLC法测定炙红芪饮片中5种成分含量的色谱条件:炙黄芪HPLC-UV:HC-C18色谱柱(Agilent公司,型号:Agilent 4.6 mm×250 mm,5 um);流动相乙腈(A)-0.2%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5 min,5%~13%A;5~10 min,13%~21%A;10~23 min,21%~37%A;23~33 min,37%~53%A;33~43 min,53%~69%A;43~45 min,69%~100%A;体积流量1 m L·min-1;UV:检测波长260 nm;柱温30℃;进样量5μL。炙黄芪HPLC-ELSD:HC-C18色谱柱(Agilent公司,型号:Agilent 4.6 mm×250 mm,5 um);流动相乙腈(A)-水(B),梯度洗脱:0~5 min,5%~13%A;5~10 min,13%~21%A;10~23 min,21%~37%A;23~33 min,37%~53%A;33~43 min,53%~69%A;43~50 min,69%~100%A;体积流量1 m L·min-1;ELSD:雾化温度30℃;漂移管温度105℃;氮气流量2.5 L·min-1。炙红芪HPLC:HC-C18色谱柱(Agilent 4.6 mm×250 mm,5 um);流动相为乙腈(A)-0.01%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5 min,2%~5%A;5~20 min,5%~16%A;20~30 min,16%~23%A;30~35 min,23%~25%A;35~40 min,25%~33%A;40~45 min,33%~36%A;45~60 min,36%~50%A;60~70 min,50%~75%A;70~75 min,75%~75%A,体积流量1 m L·min-1;检测波长:254 nm;进样量:5μL;柱温30℃。4.炙黄芪、炙红芪各检查项均符合药典规定;建立了炙黄芪、炙红芪总多糖、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同时建立了炙黄芪8种成分、炙红芪5种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及指纹图谱。5.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将15批炙黄芪样品分为3类,OPLS-DA分析筛选出了6个差异性成分,分别是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黄芪皂苷Ⅰ、黄芪皂苷Ⅲ和黄芪甲苷。将15批炙红芪样品分为3类,OPLS-DA分析筛选出了4个差异性成分,分别是芒柄花素、芒柄花苷、香草酸和毛蕊异黄酮。结论:1.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从成分有效性出发,通过分子对接和网络药理学等手段,可以为中药质量标志物的预测筛选提供更便捷有效的研究方法和路径。2.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基本特征,初步确定黄芪的质量标志物是毛蕊异黄酮、芒柄花苷、黄芪皂苷I、黄芪皂苷Ⅱ、黄芪皂苷Ⅲ、芒柄花素、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苷;红芪的质量标志物是芒柄花苷、香草酸、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苷。3.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建立的炙黄芪、炙红芪饮片质量控制方法稳定、可控,可用于其质量评价研究。
陈宇[9](2021)在《银杏叶黄酮延长秀丽隐杆线虫寿命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平均寿命已大幅增加,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不少差距。同时,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衰老及衰老相关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中风等己成为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天然产物中存在许多抗衰老成分,可有效预防和改善衰老及其引起的相关疾病。银杏叶为银杏科植物银杏(Ginkgo biloba L.)的干燥叶,富含黄酮类活性成分,具有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保护心脑血管等的功能作用。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是研究衰老常用的经典模式生物,具有结构简单、基因高度保守和操作方便等优点。目前,有关银杏叶中黄酮类成分延长秀丽隐杆线虫寿命,从而发挥抗衰老活性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首先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法(UPLC-MS/MS),对银杏叶黄酮的组成成分进行了分析;通过饲喂秀丽隐杆线虫银杏叶黄酮提取物,研究了银杏叶黄酮对线虫寿命和生理指标(运动行为、生殖能力、吞咽能力、热应激、氧化应激、ROS和脂褐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转录组测序、qRT-PCR和Western blot等技术,深入研究了银杏叶黄酮延缓秀丽隐杆线虫衰老的分子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UPLC-MS/MS分析了银杏叶提取物中黄酮的组成成分。结果表明,银杏叶黄酮提取物的得率和总黄酮含量分别为8.02%和73.68 mg/g,同时鉴定出107种黄酮类物质,主要包括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落叶松黄酮和金合欢素等等。(2)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式生物,研究银杏叶黄酮的抗衰老活性。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采用低剂量组(银杏叶黄酮提取物浓度为200mg/m L)、中剂量组(银杏叶黄酮提取物浓度为500mg/m L)和高剂量组(银杏叶黄酮提取物浓度为800mg/m L)饲喂秀丽隐杆线虫,均能有效延长线虫的寿命,且呈浓度依赖趋势,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研究发现银杏叶黄酮提取物可以通过改善线虫运动状况,增强线虫生殖能力和吞咽能力,提高线虫耐热激能力和抗氧化能力,降低线虫ROS水平和脂褐素的积累,从而发挥延缓衰老的作用。(3)为了深入研究银杏叶黄酮延长秀丽隐杆线虫寿命的作用机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其对RNA转录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银杏叶黄酮处理可显着调控72个基因的差异表达,其中表达量上调的基因有13个,如fip-1、gst-38,表达量下调的基因有59个,如acdh-1、acdh-2、lgc-27。进一步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功能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核糖体信号通路(Ribosome)、溶酶体信号通路(Lysosome)、长寿调节信号通路(Longevity regulating pathway)和细胞外因子信号通路(Wnt signaling pathway)等信号通路。同时随机挑选11个显着差异基因,利用q RT-PCR对测序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测序数据真实可靠,这些基因,如fip-1、gst-38、acdh-1、acdh-2、lgc-27可有效调控秀丽隐杆线虫体内的氧化应激水平,从而发挥其抗氧化功能。WB试验结果表明,银杏叶黄酮可显着提高线虫中抗氧化酶SOD-2的表达,从而降低ROS水平,延长线虫的寿命。综上所述,银杏叶黄酮可通过调控fip-1、gst-38、acdh-1、acdh-2、lgc-27等基因的表达,提高抗氧化酶的蛋白表达水平,改善秀丽隐杆线虫的氧化应激状态,从而增强秀丽隐杆线虫的运动、生殖、吞咽、应激等能力,降低ROS水平和脂褐素的积累,发挥延长秀丽隐杆线虫寿命的功能活性,并且银杏叶黄酮的抗衰老活性与其中富含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落叶松黄酮和金合欢素等活性物质密切相关。以上研究为银杏叶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以及相关健康食品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周静[10](2021)在《党参低聚糖抗衰老作用研究及其润肤霜的研发》文中指出党参,作为一种常用的滋补类中草药,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久用可延年益寿‖的功效,不仅广泛应用于药品、保健食品和食品中,在美容护肤品方面也有应用。目前,党参在美容护肤中常以其提取物的形式被使用,功效成分不明确。而我们团队前期在对党参提取物深入研究中发现其水提醇沉后得到的粗党参低聚糖具有较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进一步,纯化后发现党参低聚糖(CPO)是一种功能性菊粉型果聚糖,分子量为318Da,显示出极强的抗氧化活性。考虑到抗氧化和抗衰老的相关性,本论文首先从整体动物、器官、组织、蛋白表达等多层次阐释CPO对D-半乳糖(D-Gal)所致的大鼠衰老的改善作用;其次,通过配方筛选、工艺优化、功效评价研发一种含有CPO的润肤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CPO的抗衰作用及机制研究为了探究CPO对D-Gal所致的SD大鼠衰老的改善作用,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其中模型组、CPO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连续2周腹腔注射D-Gal 200 mg/kg/d,空白组连续2周每日腹腔注射相同量的生理盐水(0.9%,w/v)。第三周开始除腹腔注射D-Gal外,CPO低中高剂量组分别口服给予CPO230、400和700 mg/kg/d,阳性对照组口服给予VE 200 mg/kg/d,模型组和空白组每日口服给予相同量生理盐水(0.9%,w/v),连续4周。最后一次给药24小时后,收集血清和肝脏等样本用于相关指标测定。结果显示,CPO可有效改善D-Gal所致的SD大鼠的体重增长率、胸腺指数和肝脏指数的降低,缓解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损伤。CPO可以通过提高血清中CAT、GSH-Px和SOD活性以及降低MDA的水平;升高肝脏中SOD和GSH-Px的活性,下调肝细胞内MAPK级联信号转导成分-ERK,JNK和p38的磷酸化水平,抑制下游信号NF-κB蛋白的活化,阻止血清中炎症因子如TNF-a,IL-6,IL-1β的过度表达;继而抑制炎症级联反应导致的肝组织中凋亡蛋白caspase-3,caspase-9的表达水平和Bax/Bcl-2的比值,改善D-Gal诱导的ROS产生过剩引发的氧化应激,炎症和细胞凋亡,缓解肝功能损伤,继而延缓衰老。这为开发CPO相关的保健、医疗、美容等方面产品提供了理论依据。(2)CPO润肤霜的制备为了制备一款以CPO为主要功效成分的润肤霜,本研究首先依据乳化类化妆品配方组成6大体系确定配方辅料,再通过理化指标和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方法相结合对润肤霜增稠剂(卡波姆和羟乙基纤维素)用量、乳化剂(甘油硬脂酸酯)用量及制备工艺(乳化温度、乳化时间和乳化速度)条件进行优选。研究结果显示,当润肤霜配方中卡波姆用量为0.6%、羟乙基纤维素用量为1.0%和甘油硬脂酸酯用量为3.0%;制备工艺条件为乳化温度75℃、乳化速度120 r·min-1和乳化时间20 min时,润肤霜理化性质稳定,感官评分最高。采用此方法制备的含CPO的润肤霜外观光亮度,涂抹阶段的铺展性、水润度、厚重感、吸收度,涂抹后的粘度、亮度、滑溜度、厚重感、吸收度、潮润感保持度都较好。(3)CPO润肤霜的功效及卫生学评价受试者每天涂抹等量自制的润肤霜8周,采用CBS皮肤分析系统客观评估实验期间皮肤油分、色素、弹性蛋白、胶原蛋白和水分状态;同时,使用自我评估问卷由受试者主观评估皮肤吸收、紧致感、肤色和水分状态;以此评价使用CPO润肤霜56天后对皮肤的改善效果。依据《润肤霜膏》QB/T 1857-2013中的卫生学指标对自制润肤霜中的微生物、重金属进行检测,考察其是否达标。结果表明,CPO润肤霜具有保持皮肤水润,改善皮肤暗沉,增加皮肤弹性的作用,从皮肤油分、色素、弹性蛋白、胶原蛋白和皮肤真皮层水分的测定数据结果可以证明这一点。微生物粪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群菌、铜绿假单胞菌、霉菌,酵母菌及菌落总数均在限定范围内,重金属汞、砷、铅、镉含量也未超标。说明制备的CPO润肤霜具有有效改善皮肤状态的作用,且卫生学符合产品要求。本论文基于CPO的抗衰老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一步研制了具保湿、抗皱作用的CPO润肤霜,通过功效及卫生学评价指标结果也证明该产品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二、国内外关于抗衰老研究的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外关于抗衰老研究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抗衰老中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抗衰老机制 |
2 常用的抗衰老中药 |
2.1 人参 |
2.2 何首乌 |
2.3 黄芪 |
2.4 枸杞子 |
2.5 高山红景天 |
2.6 灵芝 |
2.7 肉苁蓉 |
2.8 三七 |
3 抗衰老经典方剂 |
3.1 六味地黄丸 |
3.2 四君子汤 |
3.3 玉屏风散 |
3.4 金匮肾气丸 |
3.5 清宫长春丹 |
3.6 二至丸 |
3.7 当归芍药散 |
3.8 远志固本益智方 |
4 总结与展望 |
4.1 中药抗衰老研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4.1.1 中药抗衰老机理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
4.1.2 抗衰老经典名方研究 |
4.1.3 中药抗衰老的原创性研究发展缓慢 |
4.2 中药抗衰老研究的思路和策略 |
4.2.1 拓宽研究领域 |
4.2.2 加强基础研究 |
4.2.3 加强临床研究 |
4.2.4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研究 |
(2)螺旋藻乳酸菌发酵工艺优化及发酵产物抗衰老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螺旋藻简介 |
1.1.1 螺旋藻营养成分 |
1.1.2 螺旋藻功效 |
1.1.3 螺旋藻抗衰老作用研究进展 |
1.2 乳酸菌简介 |
1.2.1 乳酸菌功效 |
1.2.2 乳酸菌发酵植物基的研究进展 |
1.3 秀丽隐杆线虫简介 |
1.3.1 秀丽隐杆线虫作为模式生物的优势 |
1.3.2 秀丽隐杆线虫的衰老基因通路 |
1.4 立题意义及研究思路 |
1.4.1 立题意义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乳酸菌耐受性评价与螺旋藻灭菌方式的筛选 |
引言 |
2.1 材料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培养基 |
2.1.3 实验试剂与设备 |
2.2 方法 |
2.2.1 乳酸菌的培养 |
2.2.2 高盐耐受性评价 |
2.2.3 胆盐耐受性评价 |
2.2.4 人工胃液耐受性评价 |
2.2.5 人工肠液耐受性评价 |
2.2.6 菌落计数 |
2.2.7 螺旋藻的灭菌方式 |
2.2.8 功能成分的测定 |
2.2.9 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2.2.10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乳酸菌的生长情况 |
2.3.2 乳酸菌的耐受能力 |
2.3.3 不同灭菌方式对螺旋藻功能成分的影响 |
2.3.4 不同灭菌方式对螺旋藻发酵前后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2.4 讨论 |
第三章 螺旋藻发酵产物的制备工艺优化研究 |
引言 |
3.1 材料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培养基 |
3.1.3 实验试剂与设备 |
3.2 方法 |
3.2.1 乳酸菌的培养 |
3.2.2 乳酸菌菌量的测定 |
3.2.3 发酵液pH值的测定 |
3.2.4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方法 |
3.2.5 螺旋藻发酵工艺流程 |
3.2.6 发酵菌种组合及发酵周期的确定 |
3.2.7 发酵单因素实验 |
3.2.8 发酵正交优化实验 |
3.2.9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菌种发酵组合及发酵终止时间的确定 |
3.3.2 发酵单因素条件的确定 |
3.3.3 配方正交优化实验 |
3.4 讨论 |
第四章 螺旋藻发酵产物抗衰老作用及机制的初步研究 |
引言 |
4.1 材料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培养基 |
4.1.3 实验试剂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样品制备 |
4.2.2 秀丽隐杆线虫的一般培养 |
4.2.3 秀丽隐杆线虫热应激实验 |
4.2.4 秀丽隐杆线虫氧化应激实验 |
4.2.5 秀丽隐杆线虫寿命实验 |
4.2.6 转录组测序研究流程 |
4.2.7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发酵产物对秀丽隐杆线虫热应激的影响 |
4.3.2 发酵产物对秀丽隐杆线虫氧化应激的影响 |
4.3.3 发酵产物对秀丽隐杆线虫寿命的影响 |
4.3.4 发酵产物发挥抗衰老作用机制的初步分析 |
4.4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着 |
致谢 |
(3)基于代谢/蛋白组学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补阴补阳剂的抗衰老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网络药理学技术及应用 |
二、衰老的研究进展 |
三、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调节衰老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 |
一、血浆代谢组学 |
1 实验方案 |
2 小鼠血浆代谢物质分析 |
3 补阴(六味地黄丸)、补阳(金匮肾气丸)方剂对衰老小鼠血浆代谢物的调节 |
二、脾组织代谢组学 |
1 实验方案 |
2 小鼠脾组织代谢物质分析 |
3 补阴、补阳方剂对衰老小鼠脾组织代谢物的调节 |
三、肾组织代谢组学 |
1 实验方案 |
2 小鼠肾组织代谢物质分析 |
3 补阴(六味地黄丸)、补阳(金匮肾气丸)剂对衰老小鼠肾组织代谢物的调节 |
第三部分 基于iTRAQ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究补阴补阳方剂对自然衰老小鼠的调节作用 |
一、实验方案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LC-MS/MS分析条件 |
4 蛋白定性和定量分析 |
二、实验结果 |
1 蛋白定量结果 |
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结果 |
3 质谱分析结果 |
4 数据分析结果 |
5 六味地黄丸对衰老相关差异蛋白的调节分析 |
6 金匮肾气丸对衰老相关差异蛋白的调节分析 |
三、小结 |
第四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结合分子对接技术探究补阴补阳方剂抗衰老的作用机制 |
第一节 六味地黄丸抗衰老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第二节 金匮肾气丸抗衰老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第三节 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分析补阴、补阳方剂抗衰老作用机制 |
第五部分 讨论 |
一、衰老进程中代谢物质和蛋白变化 |
1 不同组织样本中衰老代谢标志物及通路的差异比较 |
2 不同性别衰老小鼠肝组织中蛋白的变化比较 |
二、比较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对衰老相关代谢标志物和差异蛋白的调节 |
1 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对衰老相关代谢标志物的调节 |
2 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调节衰老相关蛋白及通路的比较分析 |
3 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调节衰老相关代谢标志物及蛋白的联合分析 |
第六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创新点说明 |
致谢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4)两类含氮杂芳环糖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衰老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抗衰老相关研究 |
1.1.1 复制性细胞衰老 |
1.1.2 早熟性细胞衰老 |
1.1.3 细胞衰老相关通路 |
1.2 抗衰老活性物质 |
1.2.1 已知药物的抗衰老研究 |
1.2.2 选择性清除衰老细胞的药物 |
1.3 吡咯螺缩酮生物碱 |
1.3.1 吡咯螺缩酮生物碱的研究进展 |
1.3.2 吡咯螺缩酮生物碱抗衰老相关研究进展 |
1.4 天然产物的靶标解析 |
1.4.1 基于活性的蛋白质组分析技术 |
1.4.2 天然产物的靶标鉴定 |
2 吡咯螺缩酮生物碱衍生物及探针分子的合成 |
2.1 吡咯螺缩酮生物碱中间体的合成 |
2.1.1 果糖二苄胺脱氢反应条件探讨 |
2.1.2 果糖脱水生成5-HMF反应条件探讨 |
2.1.3 Maillard反应条件探讨 |
2.2 吡咯螺缩酮生物碱及衍生物的合成 |
2.3 无亲和基探针的合成 |
2.3.1 糖环引入炔基小分子探针的合成 |
2.3.2 吡咯环引入炔基小分子探针的合成 |
3 吡咯螺缩酮生物碱的抗衰老活性评价 |
3.1 仪器与试剂 |
3.2 2BS细胞的体外培养与传代 |
3.2.1 细胞培养 |
3.2.2 细胞传代 |
3.2.3 细胞计数 |
3.2.4 细胞冻存 |
3.3 实验方法 |
3.3.1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
3.3.2 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SABG染色法) |
3.3.3 ATP含量的检测 |
3.3.4 DCFH-DA法检测ROS |
3.3.5 ELISA法检测细胞分泌IL-6 水平 |
3.3.6 统计学处理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PA和3-OH PA对 2BS细胞形态的影响 |
3.4.2 PA和3-OH PA对 2BS细胞累计倍增次数的影响 |
3.4.3 PA和3-OH PA的最佳浓度及其对细胞生长和增殖潜能的影响 |
3.4.4 PA和3-OH PA对 SA-β-gal衰老相关标志物的影响 |
3.4.5 PA对 2BS细胞ATP含量的影响 |
3.4.6 PA对 2BS细胞ROS含量的影响 |
3.4.7 PA对 2BS细胞IL-6 分泌的影响 |
4 果糖嗪的合成及抗衰老活性评价 |
4.1 文献综述 |
4.2 试剂与仪器 |
4.3 果糖嗪的合成 |
4.3.1 1-二苄基氨基-1-脱氧-D -果糖的合成 |
4.3.2 1-二苄基氨基-1-脱氧-4,5-氧-异丙叉基-D-果糖的合成 |
4.3.3 异丙叉基保护果糖嗪的制备 |
4.3.4 果糖嗪的合成 |
4.4 实验方法 |
4.4.1 细胞培养 |
4.4.2 MTT实验 |
4.4.3 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 |
4.5 结果与讨论 |
4.5.1 化合物IV的生成及结构表征 |
4.5.2 Pd/C催化氧化芳构化的反应机理 |
4.5.3 FZ的最佳浓度及其对细胞生长和增殖潜能的影响 |
4.5.4 FZ对 SA-β-gal衰老相关标志物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部分化合物核磁共振谱图与质谱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基于iTRAQ蛋白分析技术初步探索红参粉对果蝇的抗衰老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抗衰老研究进展 |
1.1.1 衰老机制研究 |
1.1.2 抗衰老研究的实验模型 |
1.1.3 抗衰老药物研究 |
1.2 人参(红参)抗衰老研究进展 |
1.2.1 人参(红参)活性成分 |
1.2.2 人参(红参)药理活性 |
1.2.3 人参(红参)抗衰老作用研究 |
1.3 蛋白组学实验方法研究进展 |
第2章 红参粉对果蝇的抗衰老作用及其蛋白变化分析 |
2.1 实验材料 |
2.1.1 野生型品系(Oregon K)黑腹果蝇 |
2.1.2 红参 |
2.1.3 实验试剂和耗材 |
2.1.4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果蝇的培养 |
2.2.2 培养基的制备 |
2.2.3 黑腹果蝇雌、雄的分辨 |
2.2.4 红参粉对雌、雄果蝇寿命的影响 |
2.2.5 红参粉对雌、雄果蝇攀爬能力的影响 |
2.2.6 果蝇蛋白的制备 |
2.2.7 iTRAQ标记 |
2.2.8 LC-MS/MS蛋白分析 |
2.2.9 蛋白数据分析 |
2.2.10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11 统计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红参粉对雌性果蝇寿命的影响 |
2.3.2 红参粉对雄性果蝇寿命的影响 |
2.3.3 红参粉对雌性果蝇攀爬能力的影响 |
2.3.4 红参粉对雄性果蝇攀爬能力的影响 |
2.3.5 蛋白质鉴定结果 |
2.3.6 雌性果蝇差异表达蛋白的鉴定 |
2.3.7 雄性果蝇差异表达蛋白的鉴定 |
2.3.8 雌性果蝇差异表达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
2.3.9 雄性果蝇差异表达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
2.4 实验小结 |
第3章 果蝇衰老相关差异蛋白的验证及与人参皂苷结合作用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野生型品系(Oregon K)黑腹果蝇 |
3.1.2 红参 |
3.1.3 实验试剂和耗材 |
3.1.4 实验仪器 |
3.1.5 主要溶液配制 |
3.2 实验方法 |
3.2.1 果蝇的培养 |
3.2.2 培养基的制备 |
3.2.3 雌性果蝇差异表达蛋白基因的mRNA测定 |
3.2.4 雄性果蝇差异表达蛋白基因的mRNA测定 |
3.2.5 雌性果蝇差异表达蛋白Western blotting验证 |
3.2.6 雄性果蝇差异表达蛋白Western blotting验证 |
3.2.7 Autodock分子对接软件验证人参皂苷与差异蛋白的相互作用 |
3.2.8 统计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雌性果蝇差异表达蛋白基因的mRNA测定 |
3.3.2 雄性果蝇差异表达蛋白基因的mRNA测定 |
3.3.3 雌性果蝇差异表达蛋白Western blotting验证 |
3.3.4 雄性果蝇差异表达蛋白Western blotting验证 |
3.3.5 Autodock分子对接软件验证人参皂苷与差异蛋白的相互作用 |
3.4 实验小结 |
第4章 红参粉对果蝇的抗衰老作用机制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1.1 野生型品系(Oregon K)黑腹果蝇 |
4.1.2 红参 |
4.1.3 实验试剂和耗材 |
4.1.4 实验仪器 |
4.1.5 主要溶液配制 |
4.2 实验方法 |
4.2.1 雌性果蝇差异表达蛋白对衰老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 |
4.2.2 雄性果蝇差异表达蛋白对衰老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 |
4.2.3 统计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Pebp1 对雌性果蝇ERK信号通路和PI3K/AKT/FoxO信号通路的影响 |
4.3.2 spartin对雌性果蝇体内EGFR的影响 |
4.3.3 hppy、Rheb、Lpin对雄性果蝇PI3K/AKT/FoxO信号通路的影响 |
4.4 实验小结 |
4.4.1 红参粉对雌性果蝇的抗衰老作用机制 |
4.4.2 红参粉对雄性果蝇的抗衰老作用机制 |
第5章 讨论 |
5.1 红参粉对雌性果蝇的抗衰老作用及机制研究 |
5.2 红参粉对雄性果蝇的抗衰老作用及机制研究 |
5.3 红参粉对雌性、雄性果蝇的抗衰老作用及机制比较 |
第6章 结论 |
创新点 |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萨能奶山羊耳缘成纤维细胞分离培养及抗衰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体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遗传资源保护的研究进展 |
1.1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研究进展 |
1.1.1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发展状况 |
1.1.2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技术方法 |
1.2 细胞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
1.2.1 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概况 |
1.2.2 细胞培养的方法及特点 |
1.2.3 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检测 |
第二章 细胞衰老与亚精胺抗衰老的研究进展 |
2.1 细胞衰老的研究概况 |
2.1.1 细胞衰老的特征 |
2.1.2 细胞衰老诱因的相关研究 |
2.1.3 细胞抗衰老的相关研究 |
2.2 亚精胺的研究概况 |
2.2.1 亚精胺的简介 |
2.2.2 亚精胺的合成与代谢 |
2.2.3 亚精胺的功能研究 |
2.3 亚精胺抗衰老的研究概况 |
2.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试验研究 |
第三章 奶山羊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
3.1 材料和试剂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仪器 |
3.1.3 主要试剂与耗材 |
3.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3.2 试验方法 |
3.2.1 原代奶山羊成纤维细胞分离培养 |
3.2.2 奶山羊成纤维细胞的纯化和鉴定 |
3.2.3 奶山羊成纤维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 |
3.2.4 奶山羊成纤维细胞核型分析 |
3.2.5 微生物污染检测 |
3.2.6 奶山羊成纤维细胞形态观察 |
3.2.7 数据分析 |
3.3 试验结果 |
3.3.1 原代奶山羊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 |
3.3.2 奶山羊成纤维细胞的纯化与鉴定 |
3.3.3 奶山羊成纤维细胞生长曲线 |
3.3.4 奶山羊成纤维细胞核型分析 |
3.3.5 微生物污染检测 |
3.3.6 不同代数奶山羊成纤维细胞的形态观察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亚精胺提高奶山羊成纤维细胞抗衰老的研究 |
4.1 材料和试剂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仪器 |
4.1.3 主要试剂与耗材 |
4.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4.2 试验方法 |
4.2.1 奶山羊成纤维细胞细胞活力检测 |
4.2.2 细胞衰老β-半乳糖苷酶染色(SA-β-Gal) |
4.2.3 细胞DNA的提取 |
4.2.4 细胞RNA的提取及反转录 |
4.2.5 实时荧光定量PCR |
4.2.6 奶山羊成纤维细胞活性氧水平 |
4.2.7 奶山羊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 |
4.2.8 奶山羊成纤维细胞衰老相关分泌表型 |
4.2.9 数据分析 |
4.3 试验结果 |
4.3.1 亚精胺对奶山羊成纤维细胞细胞活力的影响 |
4.3.2 亚精胺对奶山羊成纤维细胞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率的影响 |
4.3.3 亚精胺对奶山羊成纤维细胞端粒长度的影响 |
4.3.4 亚精胺对奶山羊成纤维细胞衰老相关基因 p21、p53 mRNA 表达水平的影响 |
4.3.5 亚精胺对奶山羊成纤维细胞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
4.3.6 亚精胺对奶山羊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 |
4.3.7 亚精胺对奶山羊成纤维细胞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八种石斛初生代谢产物比较研究及霍山石斛多糖抗衰老作用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章 不同种石斛中氨基酸和核苷类成分分析与评价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药材加工处理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实验条件 |
2.1.1 色谱条件 |
2.1.2 质谱条件 |
2.2 溶液制备 |
2.2.1 对照品溶液制备 |
2.2.2 供试品溶液制备 |
2.3 线性关系考察、检测限和定量限 |
2.4 方法学考察 |
2.4.1 精密度试验 |
2.4.2 重复性试验 |
2.4.3 稳定性试验 |
2.4.4 加样回收率试验 |
2.4.5 考察结果 |
2.5 样品测定 |
3 结果分析 |
3.1 氨基酸含量分析 |
3.1.1 氨基酸种类总量分析 |
3.1.2 氨基酸类主成分分析 |
3.2 核苷种类含量分析 |
3.2.1 核苷种类总量分析 |
3.2.2 核苷类主成分分析 |
3.3 基于TOPSIS法综合评价 |
3.3.1 初始化决策矩阵归一化处理 |
3.3.2 最优与最劣方案(向量) |
3.3.3 相对贴近度(Ci)的计算 |
3.3.4 TOPSIS分析结果 |
3.4 氨基酸及核苷类成分总量聚类分析 |
4 讨论 |
第二章 不同种石斛中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单糖含量比较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实验药材 |
2 实验方法 |
2.1 石斛多糖的提取纯化 |
2.1.1 石斛多糖的提取 |
2.1.2 石斛多糖的纯化 |
2.1.3 石斛多糖的定量 |
2.2 色谱条件 |
2.3 溶液制备 |
2.3.1 石斛多糖的单糖水解及衍生 |
2.3.2 对照品溶液制备 |
3 实验结果 |
3.1 多糖及蛋白含量 |
3.1.1 多糖标准曲线测定及蛋白标准曲线 |
3.1.2 纯化前后石斛多糖及蛋白含量测定结果 |
3.2 方法学考察 |
3.2.1 线性关系考察 |
3.2.2 精密度 |
3.2.3 重复性 |
3.2.4 稳定性 |
3.2.5 加样回收率 |
3.3 含量测定结果 |
3.3.1 石斛多糖中单糖组成及含量测定 |
4 结果分析 |
4.1 相似度分析 |
4.2 聚类分析 |
4.3 主成分分析 |
5 讨论 |
第三章 霍山石斛体外抗衰老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剂与细胞 |
1.3 主要试剂配制 |
1.3.1 细胞培养基的配制 |
1.3.2 D-半乳糖培养基配制 |
1.3.3 霍山石斛多糖培养基的配置 |
2 实验方法 |
2.1 霍山石斛多糖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2.2 CCK-8测定不同浓度D-gal作用PC12细胞存活率 |
2.3 霍山石斛多糖对D-gal刺激后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 |
2.4 霍山石斛多糖对D-gal刺激后PC12细胞SA-β-Gal染色分析 |
2.5 DCFH-DA法检测ROS |
2.6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
2.7 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 |
2.8 细胞周期检测 |
2.9 P53、P21、P16mRNA水平检测 |
2.10 Western Blot检测PC12细胞中衰老相关蛋白的表达 |
2.11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霍山石斛多糖对PC12细胞活力的影响 |
3.2 D-gal对PC12细胞活力的影响 |
3.3 霍山石斛多糖对D-gal所致PC12细胞衰老的保护作用 |
3.4 霍山石斛多糖对D-gal刺激后PC12细胞SA-β-Gal染色结果 |
3.5 DCFH-DA法检测ROS结果 |
3.6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结果 |
3.7 霍山石斛多糖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3.8 霍山石斛多糖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3.9 霍山石斛多糖对D-gal诱导的细胞衰老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 |
4 讨论 |
第四章 霍山石斛多糖体内抗衰老活性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霍山石斛多糖给药剂量的确定 |
2.2 动物分组及造模给药 |
2.3 动物一般情况观察 |
2.4 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测试 |
2.5 样本的采集 |
2.6 小鼠肝脏、脑组织病理切片 |
2.7 肝、脑组织中MDA、SOD、GXH-PX、CAT酶的测定 |
2.8 Western Blot检测衰老小鼠肝、脑组织中中衰老相关蛋白的表达 |
2.9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霍山石斛多糖对D-gal衰老模型小鼠体征体重的影响 |
3.2 霍山石斛多糖对D-gal衰老模型小鼠行为能力的影响 |
3.3 霍山石斛多糖对D-gal衰老模型小鼠肝脏、脑海马组织病理变化影响 |
3.4 霍山石斛多糖对D-gal衰老模型小鼠脑、肝脏中MDA含量及SOD、GSH-PX、CAT酶活性影响 |
3.5 霍山石斛多糖对D-gal衰老模型小鼠肝脏、脑中P16、P21、P53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多糖延缓衰老的药理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炙黄芪和炙红芪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黄芪质量标志物辨识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数据库及所用软件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2 小结 |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红芪质量标志物辨识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数据库及所用软件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2 小结 |
第三章 蜜炙黄芪的质量控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1.1 实验药材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黄芪饮片切制 |
2.2 蜜炙黄芪饮片的制备 |
2.3 蜜炙黄芪的薄层鉴别研究 |
2.4 蜜炙黄芪的检查研究 |
2.5 .总多糖含量测定 |
2.6 总黄酮含量测定 |
2.7 各成分含量测定 |
2.8 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
3 小结 |
第四章 蜜炙红芪的质量控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1.1 实验药材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红芪饮片切制 |
2.2 蜜炙红芪饮片的制备 |
2.3 蜜炙红芪的薄层鉴别研究 |
2.4 蜜炙红芪的检查研究 |
2.5 .总多糖含量测定 |
2.6 总黄酮含量测定 |
2.7 各成分含量测定 |
2.8 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
3 小结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讨论 |
1.质量标志物的确定 |
2.炙黄芪、炙红芪中总多糖、总黄酮含量测定提取条件选择 |
3.炙黄芪中8 种成分含量测定提取方法的选择 |
4.炙红芪中5 种成分含量测定提取方法的选择 |
5.炙黄芪、炙红芪中各成分含量结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银杏叶黄酮延长秀丽隐杆线虫寿命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综述 |
1.1 国内外关于衰老的研究现状 |
1.1.1 关于衰老的理论学说 |
1.1.2 药物延缓衰老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
1.2 银杏叶提取物的研究进展 |
1.2.1 概况 |
1.2.2 银杏叶提取物的活性成分 |
1.2.3 银杏叶提取物的功能作用 |
1.2.4 银杏叶提取物的应用 |
1.3 秀丽隐杆线虫的研究进展 |
1.3.1 秀丽隐杆线虫的生物学特征 |
1.3.2 秀丽隐杆线虫的生命周期 |
1.3.3 秀丽隐杆线虫在研究中的优势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银杏叶黄酮延长秀丽隐杆线虫寿命的作用研究 |
2.1 材料 |
2.1.1 材料 |
2.1.2 主要仪器 |
2.1.3 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
2.2 方法 |
2.2.1 银杏叶黄酮提取物的制备和总黄酮的测定 |
2.2.2 银杏叶黄酮提取物的成分分析(UPLC-MS/MS) |
2.2.3 线虫的培养和保存 |
2.2.4 线虫的同期化 |
2.2.5 银杏叶黄酮提取物对线虫寿命的影响 |
2.2.6 测定银杏叶黄酮提取物对线虫衰老中运动行为的变化 |
2.2.7 银杏叶黄酮提取物对线虫生殖能力的影响 |
2.2.8 银杏叶黄酮提取物对线虫吞咽能力的影响 |
2.2.9 银杏叶黄酮提取物对线虫急性热应激的影响 |
2.2.10 银杏叶黄酮提取物对线虫急性氧化应激的影响 |
2.2.11 测定银杏叶黄酮提取物对线虫体内ROS水平的影响 |
2.2.12 测定银杏叶黄酮提取物对线虫体内脂褐素积累的影响 |
2.2.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银杏叶提取物的得率和总黄酮含量 |
2.3.2 银杏叶黄酮提取物的成分分析(UPLC-MS/MS) |
2.3.3 银杏叶黄酮提取物对线虫寿命的影响 |
2.3.4 测定银杏叶黄酮提取物对线虫衰老中运动行为的变化 |
2.3.5 银杏叶黄酮提取物对线虫生殖能力的影响 |
2.3.6 银杏叶黄酮提取物对线虫吞咽能力的影响 |
2.3.7 银杏叶黄酮提取物对线虫急性热应激的影响 |
2.3.8 银杏叶黄酮提取物对线虫急性氧化应激的影响 |
2.3.9 测定银杏叶黄酮提取物对线虫体内ROS水平的影响 |
2.3.10 测定银杏叶黄酮提取物对线虫体内脂褐素积累的影响 |
2.4 讨论 |
3 银杏叶黄酮延长秀丽隐杆线虫寿命的机制研究 |
3.1 材料 |
3.1.1 材料 |
3.1.2 主要仪器 |
3.2 方法 |
3.2.1 RNA提取 |
3.2.2 RNA质检 |
3.2.3 测序文库构建 |
3.2.4 测序文库质检 |
3.2.5 转录组测序方案 |
3.2.6 差异基因的鉴定和功能注释 |
3.2.7 差异表达基因的实时定量PCR(qRT-PCR)验证 |
3.2.8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
3.2.9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RNA质检信息 |
3.3.2 测序结果的质量控制及数据的预处理 |
3.3.3 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
3.3.4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 |
3.3.5 测序结果的定量验证 |
3.3.6 银杏叶黄酮对SOD-2活性的影响 |
3.4 讨论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10)党参低聚糖抗衰老作用研究及其润肤霜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及英文缩写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中药抗衰老作用研究进展 |
1.1.1 抗衰老的中药 |
1.1.2 中药抗衰老作用机制 |
1.2 党参的抗衰老作用研究进展 |
1.2.1 党参的延年益寿本草研究 |
1.2.2 党参抗衰老作用的现代研究 |
1.2.3 本课题组前期对党参不同部分的抗氧化研究概述 |
1.2.4 本论文提出研究党参低聚糖抗衰老功效的依据 |
1.3 中药相关的化妆品研究进展 |
1.3.1 中药化妆品的本草挖掘 |
1.3.2 中药化妆品的现代研究 |
1.3.3 党参相关化妆品的研究 |
1.3.4 本论文提出开发党参低聚糖化妆品的依据 |
1.4 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党参低聚糖抗衰老作用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材料 |
2.2.2 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主要试剂的制备 |
2.3.2 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案 |
2.3.3 体重和器官指数测定 |
2.3.4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
2.3.5 血清和肝脏中活性氧指数的测定 |
2.3.6 血清中炎症因子的测定 |
2.3.7 肝脏中caspase-3和caspase-9 蛋白测定 |
2.3.8 Western Blot分析 |
2.3.9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CPO的表征 |
2.4.2 CPO对体重和器官指数的影响 |
2.4.3 肝组织病理学分析 |
2.4.4 CPO对血清和肝脏中活性氧指数的影响 |
2.4.5 CPO对血清中炎症因子的影响 |
2.4.6 CPO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2.4.7 CPO对肝脏中MAPKs蛋白表达的影响 |
2.4.8 CPO对肝脏中NF-?B蛋白表达的影响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党参低聚糖润肤霜的研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材料 |
3.2.2 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润肤霜配方及工艺优选 |
3.3.2 质量评价指标的建立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乳化剂和增稠剂的确定 |
3.4.2 制备工艺的确定 |
3.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党参低聚糖润肤霜功效及卫生学评价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材料 |
4.2.2 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受试者入选与排除标准 |
4.3.2 受试者分组 |
4.3.3 功效性指标测定 |
4.3.4 卫生学指标测定 |
4.3.5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功效性指标测定结果分析 |
4.4.2 卫生学指标测定结果分析 |
4.5 小结 |
参考文献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国内外关于抗衰老研究的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抗衰老中药的研究进展[J]. 郑心怡,马国. 药学研究, 2021(06)
- [2]螺旋藻乳酸菌发酵工艺优化及发酵产物抗衰老作用的研究[D]. 刘云鹏.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3]基于代谢/蛋白组学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补阴补阳剂的抗衰老作用[D]. 王燕.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两类含氮杂芳环糖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衰老评价[D]. 姜丁宁.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基于iTRAQ蛋白分析技术初步探索红参粉对果蝇的抗衰老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侯微. 吉林大学, 2021(01)
- [6]萨能奶山羊耳缘成纤维细胞分离培养及抗衰老研究[D]. 盘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7]八种石斛初生代谢产物比较研究及霍山石斛多糖抗衰老作用机制初探[D]. 刘峻麟.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
- [8]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炙黄芪和炙红芪质量控制研究[D]. 张淑娟.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银杏叶黄酮延长秀丽隐杆线虫寿命及作用机制研究[D]. 陈宇. 重庆三峡学院, 2021(07)
- [10]党参低聚糖抗衰老作用研究及其润肤霜的研发[D]. 周静. 兰州大学, 2021(09)
标签:螺旋藻论文; 石斛论文; 成分分析论文; 抗衰老论文; 金匮肾气丸的作用论文;